APP下载

北传佛教观音佛像之异同探微

2020-11-06刘佧妮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

刘佧妮

摘要: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大乘佛教正是处初期和中期阶段,经印度北部传入中国,后又由中国传入东亚一带,称为北传佛教,代表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个重要的宗教体系。在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信奉的诸神中,其中观音菩萨是有代表性的一脉相承共同的尊神,有着至高无上的神位。无论是哪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以及外来的宗教文化一旦与中华民族文化相接触、融合,最终将是成为根深叶茂的中国本土宗教而存世。

关键词:北传佛教  法显求法  文成传佛  本土化风格  文化自信

在湖南省博物馆馆藏明清以来的佛像中,汉藏两地的观音佛像不乏精美之作。省博物馆研究员袁鑫文发表的《湖南省博物馆明代鎏金观音铜像鉴赏》一文中,对馆藏明代的两尊观音铜像有精确的描述“明鎏金观音铜像,为四层十一面二十四臂。通高53.8厘米。面容慈祥,挂璎珞,立于束腰仰覆莲台上,主臂双手合十,主臂下双臂结法界定印,其余二十只略小的手臂排列于身后左右两侧,结不同的手印,或持法器。明鎏金骑犼观音铜像,通高34.5厘米。观音呈男相,面庞呈长圆形,细眉, 垂目,高鼻,樱桃嘴。头戴宝冠,冠中央有佛像,耳部饰云纹宝缯,颈部有蚕节纹,天衣内胸前有佩饰、璎珞,下着裙,端坐仰莲形成地莲花座上。施说法印,双腿饰有足钏。身下坐骑为金毛犼,立于椭圆双层台上。犼,俗称为望天吼,像犬,凶猛异常,吃人,常与龙争斗的神兽。犼云纹耳,颈挂饰铃,背负莲花座,额头前的两条盘缠的带状螺发,下垂坐鞍,云形尾,四足饰有云形扉棱。”从实物和佛像的造型看,一是汉地观音造像,二藏地观音造像。印度佛教典籍记载,千手观音菩萨是以四十二手象征千手,表示遍护众生,每一手中各有一眼,象征千眼表示遍观世间。唐代以后,千手观音佛像在中国许多寺院中渐渐作为主像被供奉,如我省湘乡云门寺明代通高十二米千手千眼观世音佛像,庄严慈悲,为世所罕见。菩萨谓无极之体,在汉藏佛教中的观音最初出现是男性的造像,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就有观音男画像,有的观音造像甚至还留有胡须。《华严经》中描述观音是“勇猛丈夫观自在”,在印度佛教的教义中,观音菩萨是古印度转轮王的大儿子不眴。汉传佛教的观音菩薩女性化的造像到唐代成为主流造像,形态各异,形象华贵美丽、慈祥庄严。

隆安三年(339),中国高僧法显六十二岁时去古印度求法,他比唐僧玄奘还早二百三十年西行取经,从长安出发,历经十四年,辗转在三十余个古国,取得了佛经十二部六十余卷,七十五岁回到建康(今南京)道场寺翻译佛经百万余言,八十六岁圆寂。法显著《佛国记》里记载当时的印度教是被称为黄金时代的笈多王朝的国教,但佛教也受到很高尊重,与印度教并存。印度佛教有大乘和小乘之分,小乘佛教主要传入东南亚一带,称为南传佛教;在我国南北朝时期(420-589)大乘佛教处初期和中期阶段,经由印度北部传入中国,后又由中国传入东亚一带。佛教研究史对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流向与作用而形成的两种宗教体系统称为北传佛教。

印度佛教入藏是七世纪中叶,这时正是穆斯林征服北印度的拉其普特时期,“佛教在印度本土受到倾轧,不少寺庙被摧毁关闭,僧人遭到驱逐,印度本土的佛教日趋式微。不少佛教法师出走逃亡,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佛教在其他地区的再兴。”印度佛教在国内不安定的因素下,一部分僧人从北部喜马拉雅山进入西藏地区活动。而这一时期,西藏本地的原始宗教本教势力威胁到了吐蕃王室的地位和权威,藏王松赞干布将印度佛教引入吐蕃,支持和扶植印度佛教以打压本教势力。据吐蕃金石铭刻等史料记载,唐朝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带去释尊十二岁等身佛像,松赞干布即建大昭寺供奉。从汉地传入大乘佛教,对西藏政教体制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起到维系汉藏兄弟民族“血缘”般的作用。作为青藏高原原始的本土宗教,它的影响不可能随着教派的衰落而消失。本教的仪轨、修法、密宗、大圆满等传统都有其独特的传承体系,一直在藏传佛教中保存至今,有着强盛的活力,成为藏传佛教有别于印度佛教佛礼的一个重要方式和内容。

藏传佛教中的神佛、菩萨等,有不少是多手多足、牛头马面、青面獠牙、持各种法器的造像,其台座也为形态各异的鸟兽和生灵等,造型生动,形神精妙,无不传递出庄严神圣,弘法利生的教义。经过上千年的传播与佛礼,藏传佛教成为我国在藏、蒙、满、汉等区域有影响力的宗教。藏传佛教根植于西藏传统文化思想土壤中,具有浓郁的社会特征、民族区域特色,有自成体系的西藏民族鲜明的宗教文化特色和理论,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有着悠久历史和文明的一种宗教文化。

观世音菩萨在梵文佛经中称为“阿缚卢枳帝湿伐逻”,在中文佛典里,最早有记录出现“观音”之称是后汉时期的《成具光明定意经》,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也译为“光世音”,鸠摩罗什的旧译为“观世音”,玄奘的新译为“观自在”。汤用彤先生曾考证过,说“唐玄奘弟子窥基《法华玄赞》卷2引《观音授记经》略谓:观音在阿弥陀灭度后成佛《授记经》文见《大正藏》12卷,357页。后又见宋代南方知礼《观音玄义记》中曰:“《观音授记经》云:‘观世音菩萨次阿弥陀后。由此可知,这种传说从唐至宋在我国南北之佛教中已广为流传。” 在印度佛教的经论、典籍中度母菩萨被称作多罗观自在菩萨、多罗观音等。明管·宣奴贝所著的《青史》称“汉地为文殊菩萨教化之地,而西藏则是观音菩萨的教化之地。”《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图证》记载,观音有三十三法相,而度母菩萨则被认为有绿、白、黄、蓝、红五种身色,不同形象的度母分别具有一至十二个面孔,二至二十四个臂膀。密宗中由观世音菩萨化现而来的度母共有二十一种,其中,最负盛名、广受崇奉的是绿度母与白度母,传说中这两位度母菩萨分别由文成公主与赤尊公主化现。

在汉传佛教中,观音佛像更多的是以世俗生活情趣女性化的身份展示,如水月观音、送子观音、鱼篮观音、杨柳枝观音、白衣观音、洒水观音等。这类观音造像呈 S 形姿势,脸部也比较饱满,透露出世俗生活的烟火气息,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世俗情感所求。早期的中原佛像造型古朴粗犷,受印度犍陀罗造像的影响,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佛造像逐渐从异域的高鼻深目演变成更加贴近中原人的长相,从精神到造型的全盘“汉化”,体现出神人一体的本土化风格。

北传佛教中的观音菩萨,其相艳慧可亲,化显各种身相救助众生,传播大悲济世的精神和功德。汉藏两地信众几乎人人都念诵观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呗咪吽”,佛礼之虔诚,已超越文化与精神的差异。可见在北传佛教信奉的诸神中,观音菩萨是两大教派体系一脉相承的尊神,有着至高无上的神位。人们对观音菩萨的佛礼和信奉,彰显北传佛教互为因果、血脉相连的关系,融合汉藏两地人们精神世界和世俗生活里共同的价值取向。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千百年的演进与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的一种本土化的、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北传佛教宗教体系。无论哪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外来的宗教文化一旦与中华民族文化相接触、融合,最终将是成为根深叶茂的中国本土化的宗教而存世,展现出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包容开放、为我所用的强大凝聚力。万物同源,命运同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本,也是中华民族向全人类展示文化自信的根基。

参考文献:

[1]袁鑫.湖南省博物馆明代鎏金铜造像鉴赏[J].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5-07-26.

[2]德昆.藏传佛教极简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8-09: 76.

[3]汤用彤.汤用彤学术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16.

[4]乌丙安.中国民间神谱[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

[5]徐孙铭,王传宗.湖南佛教史[M].长沙:湖南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三喻
为何要坚持“文化自信”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网络文学 很有“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