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彦长篇小说《主角》主人公更名的意义

2020-11-06郝丽

北方文学 2020年17期
关键词:主角秦腔

郝丽

摘 要:本文剖析了小说《主角》作者对秦腔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遭遇社会观念以及文化传播方式等变化冲击下的独特观察,作者通过更替主人公名字这一艺术手段,全景式地描绘了大变革时代下传统文化及其承载者的命运走向,既写出了对传统文化传播传承在当下状态的隐忧,也表达了自己对其未来发展坚定而乐观的态度。

关键词:主角;更名;秦腔

《主角》是一部动人心魄的命运之书,主人公半个世纪以来人生的兴衰际遇与秦腔的起起落落密不可分。作者陈彦有目的有意识地为主人公两度更易姓名,试图经过多次更名来谶示这位秦腔名伶的命运祸福,娓娓道来一部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奋斗史。

姓名不单单是一个人的代表符号,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还承载了一个人生平运势的起伏。所谓姓名与生命谐音,就是借用名字来映照命运的意思,名字好,命运就好,反之,命运则难定论。因此,不管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都非常重视个人的取名,而《主角》的作者尤为重视这一方面的灵活运用,主人公就是这类隐意的代表人物。她在书中共有三个名字,由易招弟到易青娥,再由易青娥到忆秦娥,作者精心设计了这一连串的更名,无疑是想借此透露信息给读者,让大家随着其名字的不断更改来关注其对全书情节发展的影响。

主人公易招弟,生于1965年6月24日,本是一个山里的放羊娃。“招弟”意思是夫妻已经有一个或多个女儿,想要有个男孩而给自己女儿起的名字,寓意下一胎生个男孩。“招弟”作为家中的第二个女儿,不但不受到重视,还会令父母被人嘲笑成了“绝户”。这个名字将她出身于秦岭深处的“乡土之源”和盘托出。这个只念完小学的山沟沟里的“瓜女子”养成了乖、笨、实的性格,正是这种性格支撑了她在后来风里雨里、泥里水里,再苦再累,都没有降低过任何演出标准,确然也只有这种性格才能造就最终的“秦腔皇后”。

易青娥,这个名字是主人公的舅舅在1976年为她改的名字。那时候,主人公穿着姐姐的绿褂子和一双从邻居家借来的,大拇指处补了补丁,还大了几码的白回力鞋“土里土气”地跟着舅舅离开山村辗转去往县剧团,舅舅颇有见识,觉得外甥女名唤招弟太土气,生怕城里人会因为这个名字而轻贱了自己的外甥女。于是便根据一个戏曲名伶“李青娥”的名字给她改名唤做“易青娥”[1],舅舅的这一举动,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从此秦岭深山里少了一个放羊女娃,秦腔舞台上将会多一个当家花旦。

青娥,是指年轻女子。因为年轻,易青娥浑身似有使不完的劲。为了练习各种基本功,不管其他同行排戏怎么热闹,外边孩子做游戏怎么好玩,她就总是窝在功场的一角劈叉、下腰、打虎跳;为了练习唱腔,她还一个人下到冰冷的河里,不断地练习老师教过的唱段。直练得脚快冻掉,脸快破了也从不间断。为了练“灯”,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点着的“纸媒子”,眼泪横流而还害了眼病。为了练“打出手”,浑身青紫,遍体鳞伤。为了练吹火,“头发眉毛烧了个遍”,但她依然勤加练习老师口中只有“鬼”才能拿动的活儿。松香加锯末灰,苟老师亲传的秘方,吹着吹着,免不了将一些配料吞了下去,加之吸入的浓烟,挨到演出结束,头晕目眩,腹中翻江倒海[2]。少小离家,承受了与年龄不符的责任和寂寞;苦练技艺,忍受了与同类不符的痛苦与折磨,正是这种青年时期的“人后受罪”成就了一代名伶的“惊天之艺”。

也因为年轻,她有过失误。在第一次登台表演后场的时候,梳妆完毕的她却因为在后台打起了瞌睡,而没有上场。把“群众若干人扶老携幼”中的那个叫“幼”的角色的过场戏彻底错过了。主人公初次登台不知不觉的“打瞌睡”在经过百般历练后却演变成自觉自愿的“面壁默戏”,这种习惯的养成既源自主角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责任,又源自主角所获得的多方关注和期待,这一切使她从舞台的边缘一步步地靠近舞台中央,成长为德艺双馨的一代名伶。

成名之后,主人公于1984年从县剧团被抽调到了省剧团,由剧作家秦八娃给她改艺名叫“忆秦娥”。“忆秦娥”是个词牌名,“秦”原指秦地,在文中特指“秦腔”,秦腔是秦人的唱腔,属于秦地。正是主人公长达四十余年对于戏曲阵地的坚守,使她成了秦腔的代名词,她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体验着秦腔这门乡土艺术,历经生老病死,宠辱荣枯,饥饱冷暖,悲欢离合,最终从追求独善其身的逍遥之态升华为向往渡人渡己的公德之心,也预示她终于完成了从秦地的演员到秦地文化传承者的蜕变。这个注定不平凡的名字伴随主人公一步步登上了峰顶,终成一代“秦腔皇后”。“秦娥”成“忆”,如主人公这般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是值得人们细细回味的,他们在人生的苦海中苦苦挣扎的同时,自觉或是不自觉地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

在《游西湖》中的表演让她第一次凭借自己的实力获得了新团体的集体欣赏和褒扬,进京演出结束后,她成了观众口中“秦腔的希望”;随后,她又凭借《狐仙劫》在上海一举拿下了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她为秦腔赢得了国内各界的普遍认可;但她主演的《同心结》在全国巡演过程中却遇到了秦腔的危机,她便成了“红白喜事”的座上客。秦腔的日渐萎缩、衰退甚至没落自然有其现实的外部环境原因,而若干从业者偷奸耍滑无疑更加剧这一现象,致使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主人公的坚持与操守,她对艺术的苦心孤诣,更令她卓然不群。几年后,秦腔又在茶社里安了家,以一种新的样式实现了“复苏”,演员的生计维系在雇主的“搭红”上,即便如此,她还是凭借专业的素养保留了职业的底线;不久后,省剧团又重新强调“传统继承”,她将秦腔这一民间性浓厚的剧种带到了欧洲和百老汇,借此为秦腔赢得了国际的关注[3]。由此可见,在传统文化兴衰起落的长河里,自强不息,努力奋斗才是传承者实现其生命价值的正路。

综上而论,主人公在书中的三个名字分别标记了她人生成长的三个阶段,从寓意添丁的“招弟”,到倾慕名伶的“青娥”,再到为秦而声的“秦娥”,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主人公经历了懵懂无知的童年,勤奋好学的少年,终因不断进取,在步入中年之后成了谙练四十多台戏的舞台主角,其间历程曲折充满了种种无常。易招弟的“土气”像极了普通人眼中的秦腔,看似粗粝、倔强、甚至有些许暴戾,然而它是来自民间的生命之音,它是任何庙堂文化都不能替代的最深沉的生命的呐喊,对于此种文化的演绎是需要一分憨痴与笨拙的“乡土之气”,而这种“乡土之源”更是一种元生之气,让主人公在被现实工作和生活折腾的身心俱疲时,支持她舔舐伤口满血复活。在艺术的求索之路上,主人公本心素静,无意其他,然而正是如此才令她能在知与不知,觉与不觉之间一步步被推上了主角之路。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易青娥在其戏曲技艺的习得过程中忍受了常人所无法企及的痛苦与磨難,台下看似苦练技艺,实则陶冶情操,台上看似演绎人生,实则形塑自我。无论是台下与台上,无论是主角还是群众,都需要不懈的努力和追求,都需要从容的面对和平衡。一代名伶在唱念做打间传播着秦腔的精髓,在一颦一笑里传递着秦腔的魅力,秦腔的命运早已和他们的生命融为一体。在多媒体时代的背景下,该如何使秦腔这一经典继续传承下去,作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通过两次更易主人公的姓名这种艺术手法,将思考的过程和结论作了充分的自我表达。一个由“易”而“忆”的转变也道出了作者对“秦腔”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深眷恋。至此,读者已经能完全明白作者本质上是在描述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这种大时代的漩涡与洪流中不期而遇后彼此的竞争、激斗乃至消长这一宏大事件。作者着重指出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并非完全手足无措,总有一些传承者努力奋争,苦苦求索,为传统文化重回大众探寻新的道路,而这条道路必然要穿越茫然与低迷的峡谷,正如当初秦腔由俗而众、由众而升、由升而上庙堂。因此作者对秦腔的未来是乐观的,传统与秦腔正在经历又一个进化轮回,当前的萎靡只是她回落本源至再次重升间的一个暂态罢了,而那些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们必然完成艺术与时代赋予他们的任务,正所谓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在衰落中已然在孕育新生。

参考文献

[1]陈彦.主角[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8:5.

[2]陈彦.主角[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8:55–256.

[3]陈彦.主角[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8:402–674.

猜你喜欢

主角秦腔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宁夏现代秦腔“三部曲”的实践意义
“反思”中的自由践行——我排秦腔《狗儿爷涅槃》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让群众唱“主角”
蔬菜盆栽 绿叶也能成“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