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社区老年人躯体衰弱与肌少症的相关性研究

2020-11-06余嘉铭张艳黄一沁纪雪莹邱轶轩王姣锋陈洁保志军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20年4期
关键词:步速肌少症握力

余嘉铭,张艳,黄一沁,纪雪莹,邱轶轩,王姣锋,陈洁,保志军

1.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老年科,上海市老年医学临床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40;2.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全科,上海200040

老年人由于生理储备下降导致机体出现易损性增加、抗应激能力减退的非特异性状态即衰弱[1]。肌少症则以骨骼肌质量减少、肌肉功能减退和/或肌力下降为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步速和握力下降、跌倒和骨折风险增加。2001年,Fried 等提出“衰弱循环模型”,认为以肌肉减少和成分改变为代表的肌少症可能在衰弱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作用[2]。肌少症一方面可以产生肌力下降、步速减缓、活动减少等临床表现;另一方面可间接导致人体的总能耗下降,并发慢性营养不良和其他疾病,而这些变化的综合结局即衰弱。近年来,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肌少症患者常表现出衰弱症状,而衰弱患者很大比例共患有肌少症[3-4]。然而目前基于我国社区老年人的衰弱和肌少症大样本临床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通过横断面调查,研究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的躯体衰弱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探讨衰弱与肌少症之间的相关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8年1月—2019年8月,对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体检中心、上海市长宁区天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60 岁以上老年人进行横断面调查。本研究通过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2018K019)。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60 岁,性别不限;(2)具备基本的理解和沟通能力;(3)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严重心、脑、肺、肾疾病患者;(2)感染性疾病或不明原因的发热、感染者;(3)严重脱水、水肿等体成分急性改变者;(4)严重残疾、失能或长期卧床者;(5)不能配合完成相关生物学测定或问卷调查者;(6)置入人工关节或安装心脏起搏器而不能进行生物阻抗测定者。

1.3 方法

1.3.1 个人资料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在现场指导受试者根据要求填写个人资料。包括一般情况、长寿家族史、既往史、受教育程度和烟酒嗜好。受试者任1 亲属年龄≥90 岁认定为有长寿家族史。吸烟史分为从不抽烟、目前抽烟和已戒烟;饮酒史分为从不饮酒、目前饮酒和已戒酒。

1.3.2 人体学指标测定 包括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臂中围、腰围、臀围、腰臀比(waisthipratio, WHR)、小腿围、步速、握力、骨骼肌量。BMI=体重/身高2(kg/m2),BMI<18.5kg/m2为体重过低、18.5 kg/m2≤BMI<24 kg/m2为标准、24 kg/m2≤BMI<28 kg/m2为超重、BMI≥28 kg/m2为肥胖。体脂率(%)=(1.20×BMI)+(0.23×年龄)-(10.80×性别)-5.40。WHR=腰围/臀围,男性≥0.9、女性≥0.85为向心性肥胖[5]。

1.3.3 握力测定[6]受试者以优势手持Jamar 握力计(Inbody230,韩国)用力达到最大值持续3 s,记下刻度。测量3 次,每次间隔1 min,取最大值。男性<26 kg、女性<18 kg 为握力下降。

1.3.4 步速测定 根据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sian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 AWGS)[7],测定受试者以平常步速行走6 m使用的时间,步速≤0.8 m/s为步速下降。

1.3.5 骨骼肌肌量测定 应用生物阻抗测定仪(In-Body230,韩国)测定四肢骨骼肌质量(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ASM)。相对四肢骨骼肌肌量指数(relative 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RASM)=ASM/身高2(kg/m2)。

1.3.6 老年衰弱评估 采用FP 量表[2]评估衰弱状态,含不明原因体质量下降、步速减慢、握力下降、活动量下降、疲乏等5 个条目。符合3 项以上为衰弱;符合1~2 项为衰弱前期;符合0 项为非衰弱。将受试者分为衰弱或衰弱前期组(FP=1~5 分)和非衰弱组(FP=0 分)。

1.3.7 肌少症评估 根据SARC-F 问卷[7]进行肌少症快速筛查。0~3 分代表肌少症低危;≥4 分代表肌少症高危。根据2014年AWGS制定的诊断标准:步速≤0.8 m/s 或男性握力<26 kg、女性<18 kg,且男性RASM≤7 kg/m2、女性RASM≤5.7 kg/m2,满足上述条件者诊断为肌少症。

1.3.8 其他评估 营养不良评估使用MNA:>23.5 分为营养良好;17~23.5 分为有营养不良的风险;<17 分为营养不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14 分为不受限;>14 分为部分受限;凡有2 项及以上≥3分或总分≥20 分为严重受限。

1.4 统计学分析SPSS26.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 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25,75)]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检验。不同因素与衰弱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 秩和检验;不同因素对躯体衰弱影响的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老年衰弱一般资料 研究共计招募1 378 例志愿者,其中数据完整有效者1 349 例(97.90%)。年龄60~95 岁,中位年龄71.00(67.00,78.00)岁。老年衰弱患病率为3.33%(45/1 349),衰弱前期患病率为36.55%(493/1 349),衰弱及衰弱前期老年人占39.88%(538/1 349)。2 组间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老年衰弱人体学指标 2 组老年人体型、腰围、臀围、步速、握力、ADL 评价、MNA 评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衰弱或衰弱前期组肌少症患病率为22.86%(123/538),而非衰弱组肌少症患病率仅为8.01%(65/811),组间肌少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 2 组一般资料比较[例(%)]

2.3 衰弱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发现,年龄(r=0.36,<0.01)和握力下降(r=0.39,<0.001)与衰弱呈正相关。以衰弱为因变量,性别、年龄、腰围、臀围、受教育程度、步速下降、握力下降、肌少症、ADL 和MNA 等因素为自变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步速下降、握力下降、肌少症、ADL 及MNA 是衰弱的危险因素,而性别是衰弱的保护因素。见表3。

2.4 肌少症亚组中的衰弱多因素回归分析 进一步对肌少症亚组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肌少症患者年龄、握力下降、ADL 和MNA 是衰弱的危险因素,而性别和臀围是衰弱的保护因素。见表4。

3 讨论

既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老年衰弱的发生率约为12.7%,衰弱前期为47.3%[8]。本研究采用FP 量表对衰弱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衰弱患者3.33%,衰弱前期患者36.55%,衰弱及衰弱前期患者总占比为39.88%。衰弱前期患病率与既往研究总体接近,而衰弱期患病率较低。考虑衰弱程度较重的老年人可能由于残疾、重度失能或长期卧床等原因未能参加调查,而衰弱前期老人日常活动能力尚可因此得以纳入研究中。

多项研究表明衰弱与肌少症在社区老年人中共患率极高,衰弱患者常合并肌少症,而肌少症患者的衰弱程度更重,且衰弱患者的肌肉相关指标与非衰弱者存在差异[9-11]。本次研究共检出188 例肌少症,其中衰弱或衰弱前期组65.43%,非衰弱组34.57%。衰弱或衰弱前期患者共患肌少症比例22.86%(123/538),而非衰弱组患肌少症比例仅为8.01%(65/811)。相关性分析表明肌少症相关指标握力下降(=0.39,<0.001)与衰弱呈正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肌少症、步速下降和握力下降是社区老年人衰弱的主要危险因素。此外,无论是在样本人群还是肌少症亚组中,年龄及MNA 均是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既往多项研究不谋而合。荟萃分析显示躯体衰弱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成比例升高[12],2.3%的营养不良老年人中19.1%可表现出躯体衰弱症状[13]。通过补充维生素D和富含亮氨酸的乳清蛋白营养补充剂可以有效提升肌肉质量和力量,改善躯体功能,降低衰弱发病率或逆转疾病[14]。上述证据均提示,应当重视社区肌少症患者和高危人群的衰弱筛查,同时通过对衰弱患者进行肌肉指标的跟踪随访,指导衰弱诊治工作有序开展和干预效果的合理评价。

表2 老年衰弱人体学指标单因素分析

表3 衰弱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表4 肌少症亚组衰弱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纳入的衰弱老年人比例略低于既往研究,可能会低估社区老年人的衰弱情况;(2)横断面调查未对衰弱老人的疾病演变进行纵向观察,对于衰弱危险因素的因果关系论证不够全面。但本研究结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区老年人衰弱的患病情况,明确了衰弱相关的发病因素及其与肌少症之间的相关性,为进一步开展疾病诊治工作和干预效果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步速肌少症握力
巧练握力益康寿
肌少症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基于老年人行为特性的行人过街信号优化
2019亚洲肌少症诊断共识下肌少症相关危险因素评估
肌少症对脊柱疾病的影响
运动预防肌少症
步速与住院高龄老年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
社区高龄老年人步速、握力与跌倒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体检人群构建中国成人握力下降的诊断切点*
儿童握力弱,未来健康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