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厅环创的投入产出比为何总是那么低

2020-11-02蔡凌霄王春燕

教育家 2020年39期
关键词:园所来访者创设

蔡凌霄 王春燕

专家老师:

您好。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老师对班级的室内环境建设得不错,但由于成本与精力的限制,门厅环境的创设被忽略了。按道理来说,门厅环境是幼儿园的“门面”,我们应该投入更多心力。然而我们发现:门厅环境的利用率与投入的精力并不成正比,需要较高的经济与人力成本。因此,教师进行门厅环创的热情受到了限制。到底应该如何看待门厅环境的价值,如何用低成本创设高质量的门厅环境?期待您的指导!

一位困惑的幼儿教师

幼儿园的环境包括室内与室外。门厅作为室内外过渡的交流空间,是幼儿、家长与教师每日入园、离园的必经区域。幼儿园门厅环境作为公共环境,能够拉近幼儿教育各主体的距离,能够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是幼儿的第三位教师。常见的幼儿园门厅创设包括固定的墙面、可活动的展示板与信息公告栏。因其为来访者第一眼见到的场景,所以受到的关注显著高于其他公共环境。然而,幼儿园的门厅环境创设实践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过渡空间:理解门厅环境的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门厅环境存在于幼儿教育的生态体系中,是幼儿教育的一部分。只有通过协调墙壁、展示板、公告栏等要素,创设能够与幼儿发生积极互动的门厅环境,才能真正发挥其教育作用。

发挥“第三位教师”的教育价值。蒙台梭利在讨论儿童认知发展时曾说,儿童的大脑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所有的营养,因此成人需要尽力为儿童创造有趣且富有吸引力的环境。环境作为“隐性课程”之一,对儿童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园的每一平方米和每个角落都应体现园所的教育内涵,有效扮演“第三位教师”的角色。门厅环境作为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有着引导、激发儿童思考的价值。

形成温馨的“关系”。幼儿园的环境要与幼儿、家长、教师形成紧密的情感联系,使园所成为幼儿教育各方主体的第二个家。在新西兰,幼儿园的环境是家庭化的,他们强调幼儿园是“home away from home”,即幼儿的第二个家庭,目的在于让孩子更有安全感。适宜的环境能够促进幼儿与成人的共同发展,门厅作为各主体最熟悉的公共环境,自然成为情感联系的载体,承担着营造温馨、有归属感氛围的任务。

有研究发现,幼儿来到幼儿园后很少会直接进入建筑,通常会在某一转换空间停留片刻,寻找可以引发兴趣的活动与设施,这体现了过渡空间的交往功能。对于幼儿而言,在与门厅环境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幼儿园的童趣与温暖,带着积极愉快的情绪开启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对于家长而言,家长期待看到幼儿在园所内得到规范的照料,通过园所专业的视角去探索发现幼儿的可贵成长。通过在门厅内展现幼儿近期活动剪影,为家长呈现可视化、生动化的资源,避免家长接送幼儿时产生消极等待问题。对于教师而言,若门厅具有高质量的、积极的环境,则能激发教师对园所的积极情感,提高工作满意度,减少教师流动率。

呈现儿童活动的历程与情景。门厅环境包括机动的展示板与墙壁等。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创始人马拉古奇曾说:“我们的学前学校的墙壁会说话,也有记录的作用,利用壁面的空间暂时或永久地展示幼儿及成人的生活。”通过记录的手段将儿童学习的愉悦感和活动发明的复杂性可视化,帮助来访者参与其中并理解孩子。作为班级单元和活动单元的延伸,门厅环境的有效创设可以呈现儿童活动的历程与情景,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通过回顾“记录”,儿童可以注意到他们在看法和兴趣上的延续和改变,做到让儿童“有内容可讨论”,让家长“有素材可观赏”,让教师“有资源可挖掘”。

误区:门厅环境创设问题多

教师主导,儿童痕迹较浅。大多数幼儿园的门厅围绕具体的主题进行创设,但多以教师为主导,儿童更多的是素材的提供者,而未实际参与创设过程。例如调研中我们发现,在“垃圾分类”主题下,门厅的展示板由教师包办文字、绘画与设计布局,制作十分精美;在“大中国”主题下,门厅的展示板以红色KT板为基础,由教师分割出规整的“I”“爱心”“大公鸡”形状,并张贴了园内儿童的照片;在以“创客”为特色的园中,门厅陈列了部分儿童的优秀立体作品,但无法得知儿童的制作过程与自身体会。尽管门厅环境的创设精致完美,但多以成人视角出发,呈现出的儿童形象及儿童的学习过程是微弱的、片段式的。

宣传为主,交流作用不显著。门厅创设的作用多为向家长或来访者进行宣传,而忽视了门厅作为关系建立的载体所具有的交流意义,缺乏温馨的氛围。有的幼儿园门厅的墙壁上多悬挂带有本园特色的标语,但儿童能否将其与自身生活进行联系、成人能否理解其中的内涵有待商榷。有的幼儿园墙壁上张贴全园教师的信息,其中包括照片、姓名、学历与座右铭,家长或来访者更多的是走马观花而未留下实际的印象。在以绘本阅读为特色的幼儿园中,门厅陈列了由多本绘本建构而成的“楼塔”,在视觉效果上耳目一新,但其更像是艺术欣赏品,宣传展示的意味明显大于教育。园所普遍注重公共信息栏的创设,但其呈现方式多为单一的黑白文字打印,易让参访者形成“满墙重点”却审美疲劳的感觉,同时普遍忽视家园信箱、交流站等信息交互的内容,使得家长处于接收信息的下位状态。不少幼儿园门厅环境的創设表面上关注到成人的需求,实则并未与家长形成亲近的合作关系,并未达到深度的交流。

一劳永逸,更新周期较长。因为前期昂贵的成本投入与财务能力限制,鲜有园所经常性地更换墙面的装饰。因各班教师工作量较大,无暇分身于公共环境的创设,机动的展示板呈现出多月一换的状态,其更新频率远低于各班室内环境的变化。例如有的幼儿园在11月中旬时主题仍为10月的主题“大中国”,存在滞后性;而在12月初的主题为“欢度春节”,存在超前性。一些幼儿园做到了每月更换展示板,但受限于园所面积,每次仅展示3天便匆匆恢复原样,以便门厅可以正常通行。门厅陈设更新的周期长、信息传递不及时,削弱了门厅本应具备的活力。

创设:让门厅环境有生命

展示板的全面性。全面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全面展现所有的儿童,全面展现儿童的所有。这要求教师摆脱成人立场,站在儿童立场上考虑门厅环境的创设问题。全面展现所有的儿童,要求教师跳出“万物归一”的思维定式,尝试“百花齐放”的展现形式,将本班儿童近期的探索过程或开展的主题活动记录下来,在门厅陈列各班的展示板。如此一来,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向儿童、家长与来访者清楚展现了“一百种儿童”。全面展现儿童的所有,要求教师关注“文字+照片+作品”的形式。瑞吉欧教育理念主张使用展示板呈现儿童的探索与成长过程,板上的内容包括活动的内容描述、儿童在探索过程中所使用的不同方法、在园与在家探索的关联、拓展和深化儿童探索的材料等。展示板是所有艰辛工作的见证,记录着特定的学习过程,其内容是动静结合的,为来访者呈现了儿童动态的成长过程。在入园实践中,以食育课程为特色的幼儿园在“秋天来了”主题下,在门厅里展出了多个展示板,但各个展板之间并无衔接关系,更多的是“流水账”形式。其实教师可以删繁就简,将重点聚焦于某个标题,用“文字+照片+作品”的形式,对儿童探索与成长的过程进行深度记录,真实呈现儿童参与的全过程。例如在“橘子熟了”展板上,呈现儿童的种植、采摘、丰收与品尝的全过程,以及每个片段中儿童的所思所想,再辅以教师的观察记录与评价。

空间的“可亲近性”。瑞吉欧学校中,空间环境的创设与使用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交流与发展关系,正如Bonnie Neugebauer在参访瑞吉欧学校之后写下的感受:学校如家里一样温馨舒适,因为它生动活泼地体现了在那里生活的人的身影。

关注垂直空间。我们在入园实践中发现,很多幼儿园门厅墙面的装修主要以一句标语来传递教育理念,因文化与文字的多元解读方式,其真正意蕴容易被误解。门厅墙面应抛弃精致却无用的呈现,追求直观通俗的“可亲近性”,教师可采取以下方法。第一,在门厅墙面上以童趣的形式呈现最直观的园所文化底蕴。例如在芬兰的幼儿园中,墙面上画了一棵爱心树,各个树枝代表着园所追求的幼儿品质,包括爱心、坚持、助人等,让来访者一目了然。第二,在门厅墙面上陈设园所工作人员的信息,此类素材同样可以交由儿童进行收集与绘制。例如张贴全园教师的图文简介,这些简介并不是成人提供的,而是由每个班级的幼儿绘制的,简介的中央为教师的照片,周边则由幼儿们用自己能够理解的符号乃至文字对教师进行介绍,这才真正是“孩子眼里的老师”,体现了儿童意识。这些方式能够使园所与教师的形象立体化、亲近化,使得来访者间接感受到师幼之间的和谐关系与温馨的氛围。

关注水平空间。门厅承担着咨询、报名、接待等功能,以便在不影响幼儿正常学习生活的情况下与家长进行良好的互动。幼儿园需要设置咨询区与交流站来强调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营造温馨的氛围。在美国俄勒冈州的一所托幼机构中,咨询区不占用过多的空间,仅陈列可供教师办公的设施。当家长到达时,双方之间便会有视觉上的直接联系,这样家长寻求帮助时心情可能会更愉快,若找不到可以问询的人,家长或许会认为没有人关心他们的需要,可能怀着沮丧的心情离开。咨询区这样设置,折射出他们的理念:强调家长的参与,重视家长的地位。交流站不仅仅是公共信息栏,其意义有二:一是向家长展示近期活动的信息,例如每周主题、每周食谱、财务细节等,并平衡好电子科技、文字打印与图片之间的关系,使家长能够直接获取重点信息;二是为家长提供倾诉的场所,投放纸、笔及信箱,为性格腼腆或不善言辞的家长提供交流机会,教师每日及时阅读以实现与家长的高效互动,熟知每一位家长的需求。

微设计的灵活性。门厅环境的创设应保持高频率更新,灵活地促进各个主体间的沟通。囿于教师实际工作量巨大的现实情况,除了要尽力缩短更新周期外,教师还应发散思维进行微设计,以频繁更新、工作量小为目的开展门厅环境的灵活创设。

一个值得参考的做法是微设计——“每日黑板”。在日本通山保育园的教室中,教师每天都在放学前在黑板上书写第二天的日期、孩子们需要完成的任务、需要传达的信息等。黑板上满满地写着很多东西,孩子们进入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阅读黑板上的字。在日本藤幼儿园,幼儿园正门立着一块木牌,供教师、园长与大家进行问候与交流,内容可以是基本的信息、今日活动、心情短句等,让来访者知道孩子在幼儿园的活动,向社会傳递幼儿园的信息。

试想:幼儿是否会满心期待第二天的黑板内容呢?家长是否会更好地理解幼儿园的工作呢?教师是否会对自身工作有更好的把握呢?门厅内创设“每日黑板”的工作量对于教师而言并不繁重,却能够拉近幼儿园各主体之间的距离,使之保持紧密的关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更新的高频率与高质量。

(本文为2019年度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基于项目活动理念的园本化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研究”阶段成果之一,项目代码KYZ11520096。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黄硕

猜你喜欢

园所来访者创设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咨询师带给来访者的礼物
创设未来
园所引领,让农村家庭亲子阅读更有效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利用园所周边资源开展园本活动的思与行
在“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中谈“共情”
构建园所课程文化建设与课程游戏化的新思路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