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观、悲哀与绝望:工业革命过程中对资本主义经济未来的前景展望

2020-11-02赵海林

时代金融 2020年21期
关键词:工业革命经济学家共产主义

赵海林

摘要:《经济学统治世界》是罗伯特·海尔布伦纳在研究生期间写成的一部经济学说著作。作者从一个学者的角度严谨地阐述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经济学家的主要思想,并以小说家的笔法描绘了他们的生平事迹,使他们的形象栩栩如生。对经济学者最有所启发的是,在最后一章中,作者结合现实,对经济学本身的意义做出了客观的评价,对经济学未来发展提出了期望,使本书通俗又不失深度。本文以几位典型的经济学家为例,按时间顺序总结了他们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未来的预期,并进行总结。

关键词:经济学家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经济 共产主义

一、亚当·斯密:社会是螺旋状上升的阶梯

亚当·斯密生活在18世纪末工业革命中的英国,他是第一个全面地描绘市场运行方式的经济学家。那时候工厂建立不久,人们不习惯工业的生产方式,生产秩序不严格,底层工人工作缺乏效率,仍然保持着野蛮的习俗。

在他的著作《国富论》中,斯密第一次描绘了市场运行的全貌,将市场总结为一个近乎完美的自动调节运行机制。他最先提出了“经济人”假设,即市场中的人都是受利己心驱动追求自身利益的,并无意识地实现社会利益。“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够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看不见的手”本是用来比作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自发性,而这一无心的比喻以后竟成为市场机制的代名词。具体来说,社会利益之所以能实现,是因为“在一个人人追逐己利的环境中,个别的自利本能会导致竞争,更进一步地说,竞争会导致社会按照它所想要的数量,以其准备要支付的价格获得其所需的物品”。在这机制中,由于人人都想从事获得报酬的工作从而产生了竞争,进而达到和谐。这体现在产品数量、价格以及劳动者收入都能自我调节上。

如果市场一直按照这样的机制运行下去,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在前工业革命的时代中,失去土地出卖自由劳动力的人沦为穷人,而且这一数量在不断增加,上层阶级对这一现象感到恐惧,但斯密却大胆地提出社会是不断进步的,这一问题不用担心。因为他观察到劳动的分工推动了生产力提高,工厂主积累下来的财富购买机器、雇用工人,进行再生产,当工资被推高的时候,虽然利润增加的空间越来越有限,但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由于竞争,工人的工资不得不降低,于是生产再次继续,社会就像沿着螺旋状阶梯一样上升。在这种机制里,经济活动永远循环但社会不断前进,在斯密对未来有限的了解中,当社会资源耗尽、分工不能再细化的时候,经济增长到了极限。

在斯密的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尚不成熟,生產组织形式变化带来的生产力进步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优势,而技术进步带来的危害还没有显示出来,受那个时代理性主义、自然法则等思潮的影响,他坚信理智会战胜混乱,对未来满怀希望。

二、马尔萨斯:未来是陷阱

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中提出,人口按等比级数增长,耕地按算数级数增长,这样人口增长早晚会受到食物数量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带来贫穷、饥荒,最后自然地恢复平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除了要提高农业生产力,还要控制人口增长,努力节育。这一观点虽然在当时受到猛烈抨击,但至少警示着人们人口过度增长的危害,所幸西方世界并没有落入马尔萨斯陷阱,因为城市化的进步,在城市孩子多是负担,因此随着穷人生活水平提高,节育知识增加,人口增速趋缓甚至出现负增长。但在很多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出生率太高导致的贫困在短期内很难消除,马尔萨斯的诅咒仍然存在。

马尔萨斯曾担心商品过剩,供给大于需求。而李嘉图轻易地否定了这一猜想,他的论点可以用以后的萨伊定律来表达,即供给自动创造需求,有对某物的需求,相应的就有收入来购买。一个人卖出了商品,相应地就会增加收入,这样就可以购买别的商品,因此供给和需求总是相等的。或许是因为当时还没有产生经济周期,或许是因为马尔萨斯敏锐的直觉这一优点被他不擅长辩论的劣势掩盖,这一问题当时并未引起重视。

总的来说,作为工业革命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家,斯密还没意识到科技给生产力带来的巨大提升,也没重视到资源和人口增长的矛盾,因此他的理论是一个静态运行的理想状态,而马尔萨斯的理论更接近工业革命后期的现实问题,从而也更悲观。

三、马克思:未来是共产主义

马克思大部分的成果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马尔萨斯时期尚需要和地主阶级在媒体上唇枪舌战的新兴工业家已经成长起来,完全转变为资本家,而这一过程也伴随着对工人的欺压虐待。在这一时期,工人阶级和资本阶级矛盾尖锐,欧洲各国政治混乱,国家间战争频发,缺乏民主、秩序。

当时除了马克思还有许多革命者领导了工人运动,但只有马克思通过历史唯物主义从理论上对资本主义经济前景做出分析,预言资本主义必将灭亡,而共产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

首先他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经济学家的利润问题。假设资本主义世界中没有工会、商品按照价值定价,价值相当于投入其中的劳动量,工人出售劳动力,资本家面对竞争努力积累,那么利润从何而来?利润来自剩余价值,即工人工作的时间超过养活他生产的工作时长的部分。因为工人维生的工资就是维持他生存所需的劳动时间量,而他工作的时长远大于这个时间,因此没有获得报酬的劳动时间生产的价值就是资本家的利润。

指出资本家压榨工人的理论原因后,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无法持续的根源——经济危机。资本家为了竞争需要扩大生产,增加劳工数量,提高工资,这样剩余价值会趋于下降。他们会预付资本把节省劳力的机器引起工厂,让一些工人成为产业后备军,使工资落回原来的价值。但机器取代人力后,消费也下降,有效需求远少于供给,因此大量产品剩余,资本家没有足够的资本进行再生产,工厂倒闭,资本主义陷入危机。但至此资本主义还没有结束,为了生存,工人接受价格更低的工资,资本家可以更低的价格买进抛售的机器,这样剩余价值再次出现,生产得以循环。但经济周期的循环只会让经济危机一次次加剧,当资本主义世界无法承担更严重的经济危机时,资本主义经济也走到了尽头。

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体系的经济困难并非不可克服,但这不可能从政治上、意识形态上突破,因为资产阶级政府代表着本阶级的利益,与无产阶级之间有着根本矛盾,无法进行协调,解决的唯一方式是用一个超越单一阶级利益的政府——无产阶级专政来建立新的社会。

马克思期望的社会主义最终在苏聯和中国实现了,而他认为当时矛盾最尖锐、最有可能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土地上,资本主义仍然没有显示出灭亡的迹象。“他的失败在于忽略了社会政治文化的角色。对于资本的优点、市场的向心性,以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公私部门各自的角色,有一系列的观点和价值,体现了这些明确的信念”。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采取了社会福利制度,使得底层人民也能保障基本生活需求。

四、凯恩斯:未来是繁荣

凯恩斯主要生活在19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此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生产力进步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1929年“大萧条”之前,市场一片繁荣的假象,股市的繁荣使人们相信只要储蓄投资未来几年就会有丰厚的回报。但不幸的是,股市崩盘、公司倒闭、大批人失业,而且危机不断蔓延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带来了严重损失。

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只有富裕的地主和资本家有闲钱用来储蓄,日后用储蓄来从事别的生产活动,因此储蓄的人也是使用储蓄的人。到了19世纪中叶,财富分配有所改进,普通民众也可以储蓄,企业把金融机构汇聚的储蓄用作投资,这时储蓄和投资是分开的,资本来自不同的储蓄者。假如储蓄增加到一定程度,消费减少了,大量商品剩余,商人根据市场预期减少投资,劳动者的收入减少,经济陷入萧条。而在资本主义市场中,储蓄的决定和投资的推动都由经济行动者自主决定,因此经济随时可能出现问题。

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凯恩斯甚至更进一步地指出,在经济谷底,收入减少使储蓄减少,商人没有钱投资开始新的生产,经济似乎根本无法从危机中解脱。事实证明了凯恩斯的说法,储蓄在艰难时期很少,这样商人无法投资,失业和资源闲置并存,经济在最需要劳动力的时候瘫痪。一方面人们需要产品,一方面生产不足。

不过凯恩斯认为,政府可以加大财政开支,弥补企业投资的不足。正如美国在危机期间所做的一样,政府加大对经济的干预,通过救济减少失业,整顿金融业,对农业和工业生产进行一系列的调整。

凯恩斯对未来保持着乐观态度。在他的《我们子孙的经济或然率》中,他认为在若干年后,经济问题可能已经解决,人类(至少是英国人)或许可以不再为了欲求而奋斗,人人皆能轻易各取所需,只是在他的愿景里这一蓝图无需以废除资本主义为前提。经历过大萧条这样的灾难并找到灾难的出路,凯恩斯有理由相信资本主义存在生命与活力足以克服任何危机。

五、结语

从经济学家所处时代背景和其理论之间的联系来看,在工业革命发展初期,资本主义制度刚刚展现出优势与活力,新出现的经济学家兴致勃勃地探究市场机制,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而当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时,经济学家更多地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对未来感到悲哀、甚至想要推翻这套运行机制。但随着资本主义逐渐成长,有的经济学家提出的构想可以改善运行机制,解决社会问题后,对未来的预期又变得乐观。

我赞同海尔布伦纳关于经济学未来发展的观点,无需较真资本主义经济的未来乐观与否,因为虽然研究经济学的学者越来越像研究自然运作的学者一样,在经济行为中寻找行为的规律性,把它当作一门科学,但由于人类行为无法准确预测、社会生活本质上是政治性的,社会中的受益者与受害者必然相伴而生,这使得经济学无法像一门真正的科学那样准确预测事物的发展。我们应该结合其他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知识,把经济学当作分析问题的一种工具,预见未来几十年里可能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海尔布伦纳.《经济学统治世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2]斯密.国富论(上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李黎力,张红梅.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及其批判述评[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4,30(05):31-36.

[4]朱绍文.《国富论》中“经济人”的属性及其品德问题[J].经济研究,1987(07):41-45.

[5]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胡钧,沈尤佳.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危机理论的区别[J].当代经济研究,2008(11):1-6+73.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工业革命经济学家共产主义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超级智能时代
经济学家还需汲取的教训
从经济学家到摄影师
工业革命
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詹连富
工业革命的扩展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蔡昉:富足的“穷人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