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息的『日常书写』与行走

2020-11-02王东声

书画世界 2020年9期
关键词:佛像书写艺术

王东声

佛像印,这一自秦汉图形印转化而来的篆刻形式,古来延展不多。随着近世多元文化形态的促动与融合,赵叔、吴缶老、弘一、来楚生等继而有造,但或镌于印侧,或刻于石面,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图像样式。近几年,佛像印被三息、丁宝子等一些印友进一步“开发”出来,多种形色的互动交流,南南北北的雅集展事,以及在题材、形式、刀法等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如有取法民间木刻、剪纸、壁画者,有取法画像、造像者,各自主张,各有特点,大有令佛像印枝叶繁茂之势。

三息的老家是有着“豫风楚韵”之誉的南阳。南阳古迹众多,尤其是汉画资源极其丰富。三息不仅是一位生活在这一古意盎然的美术遗产地的受益者,更是一位研究者。他的佛像印,除了对图形印与押印进行取法,在形式上更逼近于汉画像和石窟造像的意趣,其风格亦如被朱拓下来的画像或造像的拓片那般,图像化,斑斑驳驳的金石味,一派平淡、天真而朴拙的气象。

继而,读到三息的文字。他那些有点“日记体”的闲散记录,粗一看有点像“流水账”,长长短短的篇幅,杂七杂八的内容,却有极丰富的含量。除了吃喝拉撒、乡间风俗,也有典故、博物、拾遗等,还时常夹杂着一句半句的品艺杂感,其中不乏对人性、对佛法的体悟。

后来,看到三息的书法,是缘于他在北京宋庄一木美术馆名为“三生三息·三息书法展”的个展。虽因事未及现场,但看到微信推送他作品的帖子,我便感觉他的书写并非凡俗。他并不苛求点画的精微,而是随性写去。然无论如何,那些歪歪扭扭、错错落落的字迹,却总牵引着你的目光。

我不由得就想到陈曼公的那句话:“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见天趣。”三息的书法,或许就是有一种“天趣”在。而这种“天趣”,一定是和董香光所谓“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的说法是一致的。也许,这种书写,并未亦步亦趋地追随法度。然而,不为非不懂,而是基于不为法所累、不为法所束缚的认识。也就是说,这种书写也许是粗粝的,甚至是有缺憾的,但一定是生动的、干净的、“无为”的,一定焕发着“真实不虚”的动人的光彩。

东坡云:“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在三息那里,也可以说是“印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的。如此,三息的字里行间,就有从善如流的品质。当然不是飘逸与昂扬的那种,而是笔笔生发,甚至透着一种略带“颓废感”的自足与自乐的意气,有那种“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耳”的闲散味道。可以说,无论佛像印,还是文字记述,或者书法,已经成为三息习以为常的“日常书写”。文字与艺术就是人生于天地之间的一种述说方式,所有的阳光雨露,所有的雪月风花,所有的悲喜与荣辱,都经由它而归于一种“沉默”。

三息那些长长短短的记述,那些归路上或暗夜里写记的一天天的出行参访笔迹,又何尝不是一种雪泥鸿爪般心迹的流露?何尝不是一种“喃喃自语”?

一个人的状态、言行,都是内在精神与品质的外现。

一印一世界,一笔一菩提。三息说:佛像印的创作本身就是创作者的修行。可见,只要心储善念,沐手焚香就显得形式化了,一刀刀的刻画,一笔笔的陈述,注定成为他法喜充满的敬造。

再后来,我与三息越来越熟悉。因为他成了2018年度北京市艺术基金支持的“陶瓷印艺术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中的一名学员,那段日子,大家始终在一起。那段日子,无论是授课内容的丰富性,导师的水平与层次,还是课程安排的密集程度等,都可圈可点。当时,学员们早出晚归,自觉自悟,唯恐漏掉一堂课,课堂气氛,学习气氛,都难得地好。为了在今年5月份的课程汇报展上拿出好成绩,项目组对学员们发出了动员令。因为微信传播的力量,大家可以了解到,很多学员在想方设法刻印。春节前后的那段时间,河北美院篆刻研究室,信阳的村人陶舍……都留下了三息孜孜以求的身影。

固然, 艺术的探寻者, 宗教的修行者,都有着苦行僧般的生命质感。或者说,每个人的人生,都如一部“西游记”。要从“此岸”出发,要经历诸多不容易、不如意,要不断经历艰难困苦,要经历不同程度的被动、挤迫与焦灼,甚至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才能弘愿加持,才能抵达“彼岸”。

最可称道的是,三息十几年前就给自己许了一个“愿”:走万里石窟路,刻万尊佛像印。这是三息在修行的路上自拟的一个考察项目,他要“行万里路”,走遍大大小小的中外佛教石窟,去参访、礼佛。

如此,在今天这个图像与信息泛滥的时代,这个容易被浮华与虚荣湮没的时代,能够做如此这般的苦差事,下如此这般的苦功夫,能够如此这般专注一事且一以贯之者,谈何容易?

其实,我们无非凡體肉身,却因为艺术,因为心存一份执念,往往可以脱去尘俗的牵绊;因为艺术,因为心存一份执念,就有着虔诚的恪守,圣洁的意境便永远在面前敞开着;因为艺术,因为心存一份执念,往往精神到处,不乏异彩纷呈。三息能够以修行的方式,以艺术的方式,明确自己的方向,在貌似“有趣”的“无趣”的生活中进行貌似“无趣”实则“有趣”的参访,进行苦行僧一般的苦行探道,不断向般若妙境行进,着实不失一位修行者的本色。

修行的意义永远在路上,只需行走,无须丈量。

可以想象,在三息朝圣的途中,在三息所可见闻的日常情境之中,有多少微尘荡起,有多少星光耀动,有多少风霜寂寥,有多少唏嘘喟叹,都将汇聚成一个修行者心灵脉动的历史,汇聚成一条穿越时空般刹那而永恒的江河。

猜你喜欢

佛像书写艺术
书写要点(十)
养成书写好习惯
佛像面前的 菩萨
纸的艺术
书写春天的“草”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佛像面前的菩萨
My Story以笔相伴静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