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尔都塞《论再生产》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与发展

2020-11-02李广平康晓静

江汉论坛 2020年10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

李广平 康晓静

摘要:1995年出版的《论再生产》,从再生产理论出发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生产方式概念、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法—国家—意识形态构成的上层建筑理论进行了全面阐述,重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传统理论。通过对《论再生产》的深入研究可以明确,阿尔都塞作为出身于西方的、主流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师,是一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具有创新性价值的哲学家,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论再生产》;历史唯物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0)10-0060-09

一、《论再生产》是阿尔都塞重建与系统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文本

佩里·安德森在其《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中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故意不谈那些历史唯物主义经典传统的核心问题,如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运动规律,分析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机器,以及推翻这种国家机器所必需的阶级斗争战略等。“葛兰西在这方面是唯一例外……这使他不同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所有其他人物。”① 这一评价恰恰漏掉了路易·阿尔都塞,比起葛兰西,他更应当划归于经典、正统的马克思主义阵营。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普列汉诺夫等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一样,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对历史唯物主义有着突出的创新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阿尔都塞应占据重要地位。

20世纪60—70年代,阿尔都塞的思想经历了从保卫马克思到回到马克思两个阶段。为了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法共内部及法国哲学界有关“人道主义问题”论战和“斯大林问题”论战,从理论上回答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质疑。1960—1965年,阿尔都塞出版了《保卫马克思》、《读<资本论>》,不仅同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种种表现进行了坚决斗争,而且从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性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但阿尔都塞的任务不仅是保卫马克思,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阅读马克思主义文本,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提出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观”;更重要的是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内部,对其重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和系统阐释。

1966年6月26日,阿尔都塞邀请了一些哲学家到巴黎高师召开小型研讨会,目的是为了让马克思主义学者坐在一起,使他们互相跟上对方工作的最新进展,同时盘点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着手解决的一些理论问题。“会上,阿尔都塞做了题为《哲学的形势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演讲,提出了当今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占有战略位置的一些重大问题,包括历史唯物主义中具有理论战略位置的六个问题。”② 为夯实《保卫马克思》与《读〈资本论〉》已形成的理论基础,阿尔都塞与他的学生组成“理论研究小组”,计划写作、出版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部头著作《辩证唯物主义的要素》。1968年“五月风暴”来临,这一写作计划没有实现。但文本档案中留下了400多页阿爾都塞与学生讨论、阐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笔记。1970年,法共理论刊物《思想》杂志发表了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这一极富创造性、影响深远的论文。这篇论文其实是从1995年出版的《论再生产》这部共200多页阿尔都塞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构建马克思主义上层建筑理论的专著中抽取一部分内容摘录整理而成的。

雅克·比贷指出,在《论再生产》这部著作中,“阿尔都塞条分缕析地阐述了他的唯物史观,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种种条件以及为了终止那种再生产而要进行的革命斗争”③。在《保卫马克思》中,阿尔都塞提出“认识论断裂”,“意识形态”和科学二元对立的论点,以此为基础,讨论修正了正统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看法。马克思主义包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历史唯物主义等于马克思主义科学、辩证唯物主义等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最大的贡献是为一门科学奠定了基础。“马克思通过这个发现为科学认识开辟了一块新‘大陆,历史大陆。关于这一科学发现的一般理论叫作历史唯物主义。”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是“哲学实践”,它是“理论上阶级斗争”的工具,是革命武器。要真正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理论阶级斗争”的武器,首先要对历史唯物主义、对阶级斗争机制、革命理论予以系统分析研究。1965年,《读〈资本论〉》开始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初步探索。巴里巴尔《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一文,是这种探索的初步成果;《论再生产》的使命则是深入系统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问题。

第一,在《保卫马克思》中,阿尔都塞提出“多元决定论”思想,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恩格斯的“合力论”等问题进行初步分析,提出了构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上层建筑学说的任务。“但是还必须承认关于上层建筑和其他‘环境的特殊效能的理论大部分有待我们去制订……必须制订出关于上层建筑特殊因素的特有本质的理论。”⑤ 1969年4月阿尔都塞撰写的《论生产关系再生产》书稿,又名《论上层建筑》是一部不仅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史上,也是在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讨论上层建筑问题最深入、系统的理论著作。它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对上层建筑的构成、一般本质、作用进行系统阐述,对阶级斗争、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和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作了创造性分析,构建了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国家—意识形态的详细理论,确立了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学说。

第二,关于生产方式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问题,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谈到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相适应,但这个词仍然是描述性的。关于一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所具有的独特‘性质的理论还有待建立”⑥。在探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问题上,阿尔都塞认为这是一种地形学派中的“空间隐喻”,它使我们直观看到社会结构各层次的地位或作用。经济是基础,归根到底决定上层建筑,但问题是,基础如何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有没有相对独立性,它对基础有没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如何产生的?阿尔都塞指出,“马克思关于上层建筑的思想只是隐喻性、描述性的,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理论。要想超越这种描述性理论精确性,就必须对上层建筑的存在和性质进行思考”⑦。

二、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的创新性阐释

《论再生产》提出了“再生产”概念,并把它作为创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工具。

(一)“再生产”理论是创新与系统阐释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弄清其全部问题的出发点

阿尔都塞指出,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观点尚处在描述性的理论阶段,他认为“在这里,必须有一种新的精确性”⑧。也就是说,必须精确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弄清楚基础为何需要上层建筑;精确阐释上层建筑的结构,研究法—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职能、作用,以及阶级斗争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何关系。“我们认为,对上层建筑的存在和性质进行思考,可以并且必须从再生产出发。要想阐明由大厦的空间隐喻指出了其存在,却又没有为其提供概念解除的许多问题,只要再生产的观念就够了。”⑨

流行的观点通常从“新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这一理论支点出发,从实践、生产维度阐释历史唯物主義的问题,忽略了再生产维度。阿尔都塞曾经认同实践、生产维度的正确性、合理性。英国学者卡林民柯斯就明确批评阿尔都塞曾经力图通过“实践”、“生产”或“理论实践理论”等概念防止其理论的崩溃:“马克思主义哲学被严格地定义为理论实践的理论。它对任何其它实践没有关系。因此,它独立地工作,不依赖理论之外的任何东西”,“更为严重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在阿尔都塞体系中所起的作用,意味着重新陷入它批判过的资产阶级经验主义认识论。”⑩ 1968年后,为了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本身,弥补马克思主义理论“空白”,推动历史唯物主义由描述性理论升华为精确化理论,阿尔都塞开始对实践、生产的理论范式进行彻底反思与自我批评。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主义要面对的是人们的社会实践领域,虽然把社会实践理解为生产是正确的,但还不全面,因为光靠实践的同一结构是不能正确理解各个领域的实践与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关系的,而且还容易陷入思辨理性主义陷阱。

为此,阿尔都塞为创新重建、系统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方法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支点或概念分析框架:不是单纯从实践、生产维度出发,而是从再生产维度出发。再生产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机制的一个重要范畴。但这个分析特定社会和历史的重要分析工具,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在《论再生产》中,阿尔都塞“将试着揭示同时从实践和生产的观点出发和从再生产的观点出发,分别会发生什么情况。只有考虑到再生产和生产之间的这种差别,才能为我们正在提出的难题提供解决的办法”。

(二)“再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再生产”何以成为创新性阐释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和全部问题的理论分析方法?(1)从再生产出发能精确分析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性质。作为生产方式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所具有的性质,应从再生产观点出发予以分析。“为了能够进行生产,一切社会形态都必须在生产的同时对其生产条件进行再生产。” 生产条件再生产是生产力再生产——包括生产资料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对于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来说,这是头号问题,决定性问题。(2)再生产观点有助于精确揭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只有从再生产出发,才能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论、国家形式和功能的理论由描述性理论上升为科学精确的理论。“必须把自己提高到再生产的观点上来,才能理解建立在生产方式这个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法—国家—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它的运行。”

那么如何既保障生产力再生产,又保障生产关系再生产呢?“只考虑经济基础的机制,虽然能说明生产力(包括劳动力)的条件的再生产,却无法说明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只有当生产条件的再生产得到保障时,一种生产方式才能持续存在下去,而生产条件的再生产中,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又起着决定作用。” 所以,阿尔都塞《论再生产》所要探讨、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是如何保障的?他的结论是:生产关系再生产是通过由法—国家—意识形态构成的上层建筑及实践机制来保障的。

(三)生产方式是剖析一定社会形态结构变化规律的核心概念

阿尔都塞认为,社会形态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历史的科学的概念,指的是历史地存在着的“具体的社会,它是个性化了的,……因而这个具体的社会由于其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不同,而与同时代的其他社会,与自己的过去形态不同”。(1)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存在着两种生产方式:一种是占统治、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它是一定具体社会形态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础;另一种是被统治、被支配的生产方式,这一生产方式要么是先前社会中遗留下来的生产方式,要么是在当前社会形态中正在形成的新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不是单一的统一,而是多样化的、不平衡发展的统一。因此要避免混淆两种类型的统一:一种是在某一生产方式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统一。它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在生产关系的制约下,生产力才能发挥作用。这就意味着,在现有生产力的基础上并在它的限度内是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另一种是被统治的生产方式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之间矛盾的统一。” “当人们说生产关系不再适合一定生产力并说这种矛盾是一切社会革命的动力时,它不仅是指某一特定的生产方式中的各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而是指那种社会形态中的所有生产方式中的各种生产力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2)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中,生产关系起了决定性作用。“什么是生产关系?在无阶级社会中,这种关系就是生产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在阶级社会中,可以把生产关系定义为占有生产资料的人与缺乏生产资料的人之间的,偏袒一方的生产资料的分配关系——这种生产资料的分配同时还决定着产品的分配。”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以雇佣劳动关系为基础的,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实际的‘生产只是当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即将雇佣劳动者发生关系时才发生的。”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是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这种剥削关系表现为对剩余价值的榨取。” “剥削关系不仅表现为对剩余价值的榨取,而且工资和市场经济的一切后果都受它主宰。它还通过劳动分工的形式,在生产实践本身中造成其他一些特殊后果。” 为此要避免生产关系双重意识形态的混淆:技术混淆和法律混淆。劳动的社会分工本质上是阶级关系、剥削关系的后果。生产过程中的职位划分、组织管理理所应当要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这种现象,似乎只是一种纯技术分工。其实,“那些关于劳动的纯技术分工、纯技术管理纯粹是一种幻象。说得更坏一点,纯粹是一种欺骗,完全是资本家用来反对工人阶级斗争的手段”。同样,生产关系本质是剥削、分工、阶级关系,但通常表现为所有制或所有权。所有制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形式。阿尔都塞强调生产关系和法权之间的区分是根本的。“用生产资料集体的或社会主义的所有来定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错误的。”谈论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不是谈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而是谈论社会主义法权。实际上,“马克思从来都不用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而是用自由联合的人对生产资料的集体的或共同的占有来定义构成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关系”。

(四)突出地阐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优先性”命题

在生产方式这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中,究竟生产力是优先的、第一性的?还是生产关系优先于生产力,是第一性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中一直存在重大争执的问题。英国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柯亨在其《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中提出并详细论证了“生产力的首要性”命题;阿尔都塞则正好相反,提出并论证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优先性”命题。他指出:“这个论点是绝对根本性的,它可能是社会主义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某一部分的关键所在。”显然,提出生产关系优先性论点是针对“唯生产力论”和“生产力首要性”命题。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1859年的经典文本《〈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就是唯生产力论的文本依据,为此他对这一文本提出了批评,认为文本中存在许多本质上是黑格尔理念发展、历史进化、合目的性观点的翻版。“生产力优先论”强调一切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取决于“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些论点与马克思本人提出的“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的观点不协调。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强调生产力优先性的主要是第二国际的考茨基、伯恩斯坦和斯大林;列宁、毛泽东则倾向于赞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优先性,反对“经济主义”或“唯生产力论”。阿尔都塞对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优先性命题进行了理论加工和论证。他认为,某一社会形态存在着多种生产方式、多种生产力,存在着生产方式多样性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这些构成了生产条件的生产与再生产相互关系的基本特征,这种特征诠释了生产关系为什么对生产力具有优先性。生产力固然是一定社会形态的物质基础,但“如果生产力不能发挥功能,它们就什么也不是。然而,它们只有在其生产关系内,并在这种生产关系的制约下,才能发挥功能”。生产力要发挥作用,首先是生产力的使用,即生产;其次是生产力再生产。这两个过程都是在一定生产关系制约下进行的。生产力再生产只是生产条件再生产的一个环节,另一个环节是生产关系再生产。这两个环节中,生产关系再生产发挥决定性作用。生產关系再生产的决定性作用决定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优先性,以此为条件产生的革命和阶级斗争实践也再生产了经济基础的运行条件。

三、系统阐述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国家—意识形态概念,建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全面阐述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国家—意识形态概念,构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以填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空白”,是阿尔都塞写作《论再生产》的中心工作和主要目的。他创造性地展开了这项工作,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

(一)创新上层建筑结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上层建筑内部存在法律—政治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的区分。恩格斯指明,“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构成全部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分为两个层级:一是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称为政治上层建筑;二是包含政治、法律、宗教、哲学、艺术等各种观点的观念体系,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不仅明确提出和详尽阐述了“意识形态生产”问题,而且提出了“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问题。上层建筑实际是法、国家和意识形态的统一。对上层建筑进行深入系统分析,构建详尽上层建筑理论,不仅要弄清上层建筑的本质、性质、职能和作用,更要明确其具体构成。为此阿尔都塞追问:“什么是法?什么是国家?什么是意识形态?法、国家和意识形态之间保持着什么样的关系?” “为什么把法放在国家之前而不是反过来,把法放在国家之后?” 《论再生产》正是依照生产方式、上层建筑、法、国家、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社会革命和意识形态的次序安排章节的。

(二)对国家理论系统的阐释要从“法”开始

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的根本责任是保障生产关系再生产。法或法律,是国家承担生产关系再生产职能的具体形式。法,首先是法权。它通过民法的所有权(物权)和契约,抽象地代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法在形式上宣布人人自由平等、独立人格和契约精神是为了更有效地保障生产关系再生产。为了更好保障抽象掉的生产关系,法必须有系统性、形式性,必须成为无矛盾的、完备的形式系统,即法治体系。但民法作为私法,自身不能自发、独立发挥保障生产关系再生产的作用,背后一定要有刑法。刑法要发挥作用必须要有强制性力量即惩罚、镇压力量和镇压性国家机器。镇压性国家机器包含警察、法院和监狱。法和国家正是由此成为一体的。但是,法发挥功能不能完全依靠镇压性国家机器。在通常情形下,要努力确保人们自觉遵纪守法。这样,必须要有法律意识形态、法治思维和道德意识。这样,法一方面和镇压性国家机器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又通过法律—道德的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联系在一起。

(三)国家是国家政权、镇压性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统一体

阿尔都塞和许多西方学者都认为,马克思并没有专门系统讨论国家的著作,只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法兰西内战》和《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提出了一些零散观点,没有从理论上系统地展开。相对来说,恩格斯比马克思更多谈到了国家、法、意识形态以及它们产生的“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如何发生?法、国家、意识形态如何保障基本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从而如何保障阶级统治?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进一步探讨,更不用说国家、法、意识形态三者的关系以及国家机器本身的运行了。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对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理论的论点以浓缩、精炼的方式予以归纳并强调国家是一种特殊机器,但没有提出超越经典的国家概念。阿尔都塞的独特贡献是:他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再生产出发,揭示了国家的构成、性质、职能和运行机制,阐明了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利用国家机器为自己服务的政治思想,提出了革命的工人阶级政党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打碎国家机器所需的阶级斗争战略。

阿尔都塞指出:“国家的头号问题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问题:全部政治的阶级斗争都围绕着这个问题而展开。” “掌握了国家政权,就获得了支配构成国家性质本身的诸国家机器的权力。” 国家政权明显不同于国家机器,国家政权随着革命、政变经常变化,而国家机器则具有稳定性、连续性,不会因为国家政权的变化而变化。“甚至经历了像1917年那样的社会退后之后,大部分国家机器仍然不变地保存下来。” “阶级斗争的目的在于掌握政权,从而通过国家政权利用国家机器。” 其次,国家机器本身又分为两种类型:镇压性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要提出一种关于国家的理论,不仅必须考虑到国家政权及其持有者与国家机器的区分”,更要区分镇压性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四)提出并系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或话语理论

在《保卫马克思》中,阿尔都塞基于“认识论断裂”划分了意识形态与科学的界限,对意识形态的基本特点进行了分析。在1970年,阿尔都塞以《论再生产》的书稿为依据,率先发表了影响深远的《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项研究笔记)》的论文,提出了分析和诠释意识形态或作为话语系统的意识形态的新思路。(1)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构成部分,是法—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环节。从性质上看,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2)意识形态是国家机器发挥其作用、功能的主要手段。不同于镇压性国家机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主要职能是通过意识形态形式发挥作用,促使各个被统治阶级心甘情愿地臣服于统治者,并最终服务于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即资产阶级剥削关系再生产。

在《论再生产》中,阿尔都塞专门写了“论意识形态”一章,极为详尽地分析了意识形态的性质、本质、功能、运行机制等问题。意识形态的性质、特征有:(1)意识形态没有历史。意识形态被赋予了一种结构和一种能发挥功能的方式,以至于变成了一种非历史的现实,因为这种结构和发挥功能的方式是永远不变地存在于整个历史阶段的。按弗洛伊德的观点,所谓意识形态没有历史,是说意识形态是无意识的、永恒的。(2)基于马克思提出的意识形态世界中个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颠倒为一种幻相的论点,阿尔都塞指出意识形态是个人与现实世界的想象关系,不同于科学。科学是表达事实的真理,它真正地反映了社会历史生活条件,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一种“想象性意识”,是对现实的歪曲、幻想。在意识形态中,真实的关系必然歪曲为个人同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现实关系的想象关系。(3)意识形态具有物质性。表面上,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或精神的存在,但观念总是存在于物质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及其具体实践中。(4)意识形态有建构主体的功能。借助于拉康的“镜像结构”理论,阿尔都塞指出,一切意识形态把具体的个人召唤或质询为具体的主体。

意识形态通过法律—道德的具体实践,通过宗教、政治、审美和哲学意识形态实践,按照专业分工各自发挥作用,其中,法律意识形态是最根本的意识形态。每一种意识形态都以其特有的方式服务于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再生产功能。宗教、教育、法律、政党、新闻、传媒等意识形态都有其相应的具体实践方式或具体功能。意识形态的具体实践是符号性、仪式性活动。“我要提醒大家注意,意识形态最终存在于这些仪式中,存在于实践中——被这些仪式所规定的行为中。”

四、再生产理论是重建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革命学说的新路径

在《论再生产》中,阿尔都塞重建和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乎所有重大理论,发展了关于社会形态、生产方式、上层建筑、法—国家—意识形态及阶级斗争的学说,其目标就是以重建的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为理论武器,更加自觉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需要的“理论阶级斗争”工作,科学地阐释“阶级斗争”为何成为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为何“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阿尔都塞一直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缺乏“国家理论”和关于“阶级斗争”的组织理论。作为阿尔都塞计划中的“一套著作”的第1卷,《论再生产》是要探讨历史唯物主义,构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科学分析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这就不能不讨论阶级斗争的问题。第2卷是要讨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的阶级斗争。虽然这一卷没有写出来,但在《论再生产》的“政治的和工会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与革命”和“关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说明”三章中,阿尔都塞对革命阶级斗争的具体形式、规律、要求,对无产阶级专政、社会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等科学社会主义重大传统问题,按照创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分析范式进行了重建、改造,赋予其全新活力。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后来为列宁、毛泽东高度关注,并被极大地发扬光大。但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第二国际考茨基、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流行,以及所谓“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得这一学说成为过时的教条。《论再生产》的功绩是:复活了马克思主义这一“传统理论”,并且用“再生产”这一理论范式作为重建阶级斗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新路径。

(一)革命的工人阶级政党在政治的阶级斗争中,要学会利用包括合法斗争在内的一切形式进行斗争

阿尔都塞指出,“要懂得利用政治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包括它的某些特定形式,包括它的意识形态……通过各种选举以及资产阶级的议会这个高级讲坛,来帮助发展就本质而言是在资产阶级民主合法形式之外的阶级斗争。但不能迷信议会,不能将阶级斗争局限于合法的政治斗争,要将阶级斗争的重心放在生产实践中,放在经济阶级斗争领域”。夺取政权迈向社会主义不能寄希望于“议会道路”,而是要依靠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它不仅要求夺取并掌握政权,利用国家机器,而且要求更进一步地致力于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在通过革命斗争夺取政权以后,无产阶级政党要永远保留“革命的党”的本质,永远以阶级斗争或革命的民主斗争作为自己的基本纲领。“不仅在议会中,而是在所有领域领导工人的阶级斗争,这才是共产党的任务。” 工人阶级政党必须为国家的消亡作准备,它永远是革命的党,是通过民主的群众和共产党运动进行阶级斗争以反抗资本的政治集团,它不得使自己与国家融合在一起,不能成为所谓“国家的党”。

(二)在工会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方面,要高度重视作为经济的阶级斗争形式的工会斗争

阿尔都塞强调,党必须出现在企业、基层,在那里密切联系群众,使自己的行动根植于为工会成员争取具体物质条件和利益的行动中。革命斗争的金子般的法则就是“政治的阶级斗争必须深根植于经济的阶级斗争,根植于为了群众的物质要求而进行的工会斗争”,因为“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归根到底都建立在對工人阶级和其他非工人雇佣劳动者的直接经济剥削的基础之上”,所以经济的阶级斗争作为经济基础,归根结底决定着政治的阶级斗争。虽然政治的阶级斗争具有优先性,但没有经济的阶级斗争的发展和经济斗争水平、能力的提升,政治斗争优先就是一句空话。

(三)意识形态的阶级斗争领先于政治的阶级斗争和经济的阶级斗争

阿尔都塞强调,意识形态阶级斗争(1)是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形成并发生的理念、价值、倾向、态度的争论,是话语权竞争。人们正是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获得了阶级斗争的意识,并将阶级斗争进行到底的。这种斗争具体存在于学校、教会、传播、出版、文艺创作乃至家庭之中,涉及到教育理念方针、宗教问题、公共舆论、艺术审美、家庭婚姻,等等。(2)形成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使之获得文化领导权、话语权。“存在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复杂系统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本身,就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它是对旧的传统思想、倾向、观念、习惯势力的批判,是意识形态的破旧立新。统治阶级必须对存在的各种物质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条件进行自我再生产。“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再生产而进行的斗争,是一场总会重新开始的未完成的战斗,并且永远受着阶级斗争法则的制约。” (3)构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无产阶级不仅要有经验,还得要有客观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照亮了那些经验,正是在理论与经验的双重基础上,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才得以构成。” 列宁曾经提出了有名的“灌输论”,指出工人阶级及其生活环境不可能自发产生革命的社会主义意识,而需要从外部灌输,即通过革命知识分子创立并加以宣传、教育。阿尔都塞反对这种观点,指出“这样一种意识形态并非一些知识分子个人(比如马克思和恩格斯)给予政治运动以某种教育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当然是通过一些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构建出来的,但是要是没有工人运动并从其内部出发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参与到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才得以形成社会主义理论,并在工人运动内部进行广泛宣传和传播,用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外部灌输进来这个伪问题就变成了一个从工人运动内部形成的理论,在工人运动内部传播的问题。”

(四)通过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来促使生产力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断裂或停止

一种社会形态存在的基础是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它延长了这种生产方式、社会形态的存在寿命。“一种生产方式,如果只有当对其基础(即生产关系)进行再生产的条件加以保障的国家机器系统得到延续时才能延续。” 那么社会革命,就是要中断某种生产方式再生产的条件。由此,对于无产阶级专政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法权等马克思主义传统问题,本质上也是“再生产”问题。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生产关系再生产的保障体系。依照巴黎公社经验,夺取政权利用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基础对国家机器发动进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不仅要废除或根本改造常备军、警察组织,也要打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学校、家庭、政党、教会、传媒、艺术审美组织及实践机制进行彻底的革命性改变,使一切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无法继续承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功能。

五、从《论再生产》重估阿尔都塞及其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

巴利巴尔说,《论再生产》“这个文本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是阿尔都塞最重要的文本之一,它铭刻进了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后继传统中,成为当今哲学仍在继续研究的文本之一”。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角度,我们应当如何评价《论再生产》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发展所做的贡献呢?笔者认为,应当重新认识、全面而准确地分析阿尔都塞的理论影响力。

(一)阿尔都塞不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而是真正主流的马克思主义者

通过对《论再生产》的深入研究,使得我们需要重新思考阿尔都塞的身份,再也不能将他视为与卢卡奇、葛兰西、马尔库塞、萨特、哈贝马斯一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更不能只是认定他是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从阿尔都塞文本的传播、出版及人們对阿尔都塞的研究状况看,绝大多数研究者通常只研究过《保卫马克思》与《读〈资本论〉》这两个文本,而没有接触、研究过《论再生产》。因为这一文本1995年才出版、2018年才译出中文。如果只是研究前两个文本,很容易得出阿尔都塞是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的看法。然而正是在《论再生产》中,阿尔都塞系统阐释了社会形态生产方式、国家意识形态、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等经典马克思主义高度关注的问题。他不仅致力于填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空白,还致力于推进历史唯物主义从描述性理论阶段转向精确性理论阶段。所以,只要深入研究《论再生产》,不难形成阿尔都塞是位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有创新性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看法。阿尔都塞曾专门对指责自己是结构主义者的看法进行了驳斥,指出尽管《保卫马克思》和《读〈资本论〉》存在着某种理论主义的偏向,存在着与结构主义术语相连的关系,但所使用的概念均是来自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不能借口使用了结构、要素、地位、职能、转移等概念,就说他是结构主义者。

西方马克思主义虽然在理论观点、倾向上与马克思主义直接关联,但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甚至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各种思想、观点、方法解读马克思,将马克思主义西方哲学化,如卢卡奇的“物化”、“总体性”理论本质上是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化;萨特的《辩证理性批判》则将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化。阿尔都塞则完全相反,他一直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问题当作自己思考、研究的主要课题,致力于填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空白,推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精确化。他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甚至斯大林等经典主流马克思主义作家的各种文本一直予以高度关注,并进行了深入解读,以此作为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各种重要理论问题的理论资源。大多数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通常只对青年马克思著作感兴趣,基本忽略成熟马克思著作,对恩格斯、列宁的著作完全持排斥态度。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关注历史唯物主义,并尝试重建或诠释历史唯物主义,但却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的要求及规定。如哈贝马斯用现代西方语言学或交往商谈理论来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却否定了经典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核心概念。虽然他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原理进行了深入、详尽的辨析、阐释,但他所采用的方法是英美分析主义哲学的。阿尔都塞用“再生产”理论来重建和系统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恰恰是“以马解马”而非“以西解马”。因为“再生产”理论和方法完全来自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来自于《资本论》。所以可以说,阿尔都塞是一个批判的、主流的经典马克思主义者。

(二)重估阿尔都塞的理论影响力

随着人们对《论再生产》一书研究的不断深入,阿尔都塞的理论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大,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阿尔都塞是一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具有创新性价值的哲学家。

1. 充分认识《论再生产》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或理论贡献。(1)“再生产”,即生产力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是重建并系统阐释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和问题的出发点。(2)一定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中有多种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和处于被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由此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生产方式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统一;二是被统治的生产方式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之间的统一。(3)避免生产关系双重意识形态混淆——技术混淆和法律混淆。(4)上层建筑的结构由制度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层次变为法—国家—意识形态三环节。国家由国家政权、镇压性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组成,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由家庭、学校、教会、政党、工会、传媒、文学艺术组织等构成。(5)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国家—意识形态,是生产关系再生产的保障、实施系统。(6)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优先性,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优先性,阶级斗争对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优先性,意识形态阶级斗争对其他形式阶级斗争的优先性四个优先性观点。

2.《论再生产》更为重要的意义是阿尔都塞在此书中讨论了一些极富争议性的难题,提出了有待深入拓展的理论问题。例如:(1)生产和生产关系究竟谁是第一性的?是生产关系优先于生产力,还是生产力优先于生产关系?(2)从再生产出发分析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究竟是说明了经济基础的优先性?还是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反作用?马克思、毛泽东等经典作家都明确指出了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性的反作用。阿尔都塞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优先性为前提,明确由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优先性,不赞成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性反作用。(3)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争议: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是什么?“十分明显,用社会主义的所有定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错误的。实际上马克思从来都不用生产资料的集体或共同占有来定义构成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关系。” (4)革命的工人阶级政党为何不能成为国家的党,不能与国家融合,以管理国家事务作为自己的使命?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任务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但在实践中面对着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自我再生产规律的挑战,工人阶级政党应当永远保持革命的本性,“如果这个党实际上让自己和这个国家融合在一起——就像我们在东欧所看到的那样,那它就不可能致力于消灭国家”。

(三)更深入地思考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和方法

要进一步思考、解决阿尔都塞在《论再生产》中提出的一些争议较大的理论难题,关键是要弄清他对生产方式的诠释有何突出的问题或不足?从《保卫马克思》开始,阿尔都塞和他的学生都一直将生产方式当作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当作马克思主义理论讨论的主要议题。在《读〈资本论〉》中,巴里巴尔的《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一文指明了:“马克思建立的‘生产方式这一中心概念具有整个历史哲学传统断裂的认识论作用。” 从这篇论文到《论再生产》,阿尔都塞和他的学生通过对马克思《资本论》及手稿有关“生产方式”概念的研究,形成了独富特色的生产方式理论,并从再生产观点出发,分析作为生产方式之统一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但是,第一,生产方式是生产要素、劳动力、生产资料、非劳动者或生产成果占有者结合的特殊方式,从来都是指一定历史阶段或社会形态的生产方式。“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生产支配着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 前资本主义时期它是指以小农生产组织为载体的土地—地租(赋税)生产方式,是国家或土地所有者用超经济强制形式支配生产者;在资本主义时期,资本就是占主导或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是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是占决定位置的社会形式或结构。阿尔都塞的生产方式理论虽然指明了一定社会形态中存在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和处于被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但他的重大局限恰恰没有专门关注这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本身及其在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体系中的极端重要性,他忽略了任何生产方式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概念。从生产方式出发不是从生产方式的一般概念出发,而是从生产方式的具体形式出发。比如,从资本出发,从资本发展的逻辑规律出发。

既然资本是资本主义时代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是生产方式的具体形态,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就存在着双重逻辑:生产的逻辑和资本的逻辑,在理论形态上就存在着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前者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揭示历史发展一般规律和社会结构一般规律的。《论再生产》是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为对象,但没有将这种研究与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完全区分开来,没有形成狭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第二,阿尔都塞只是将再生产理解为生产方式再生产,即生产力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在《资本论》及有关手稿中,再生产只是资本运动的基本形式。生产条件再生产,即生产资料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总是包括在不变资本再生产和可变资本再生产中的。无论是生产力再生产、生产关系(或阶级)再生产都不能脱离资本的逻辑,各类再生产类型无一不是资本的再生产。

第三,阿尔都塞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方法论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从多元决定论视角提出了在一定社会形态中生产方式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具有不平衡发展性的思想。但这一思想并没有系统地加以展开。多元决定论要求辩证地、具体地、歷史地看待经济和政治、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强调生产方式的首要性。在生产方式中,既不是生产力优先于生产关系,也并非生产关系优先于生产力,而是生产方式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作为生产要素的联结方式,它才是第一性的、优先的。

注释:

①[英]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高铦、文贯中、魏章玲译,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②[法]路易·阿尔都塞:《哲学的形势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吴子枫译,《国外理论动态》2014年第1期。

③④⑤⑥⑦⑧⑨ [法]路易·阿尔都塞:《论再生产》,西北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9、55、91、80—81、34、136、136、138、122、297、298、298、79、82、81、93、98、98、101、103、147、397、82、137、137、201、202、171、171、173、291、225、142、271、267、414、415、428、430、430、301、3、147、425页。

⑩《马列主义研究资料》第6辑,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26—227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6页。

[法]路易·阿尔都塞、[法]艾蒂安·巴里巴尔:《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3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9页。

作者简介:李广平,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政法所副研究员,湖北武汉,430077;康晓静,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湖北武汉,430077。

(责任编辑  胡  静)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新时代美好生活建构的根本旨归
生产关系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发展
论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思考巴洛克音乐
从《神圣家族》对生产概念的论述看这一时期唯物史观的发展水平
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种面向及其实质
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批判与超越
善用科学理论解决改革发展新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价值基座
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