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刃针围刺治疗跟痛症疗效观察

2020-11-02丁新伟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13期
关键词:痛点疗程局部

丁新伟

(河南省郏县妇幼保健院 郏县467100)

跟痛症主要由跟腱炎、跟骨滑囊炎、跟骨增生退变及脂肪垫变性、跟骨内的静脉压升高等疾病引起,是以足跟部长期慢性疼痛为主的一组症候群,为临床常见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渐进性的单侧或双侧足跟部剧烈疼痛,疼痛难以忍受,或脚底部酸痛有肿胀感,或剧烈的针刺感,不红不肿,不敢着地,负重困难。病初多为隐痛,行走或久站时发病,休息后可减轻,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休息痛和夜间痛,严重者行走不利,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在临床治疗中发现,从事体力劳动的中年妇女发病率较高。本研究采用小刃针围刺治疗跟痛症46 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8 月~2018 年10 月收治的92 例跟痛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 例。治疗组男20例,女26 例;年龄39~66 岁,平均(55.36±5.20)岁;单侧发病41 例,双侧5 例;病程10 d~10 年,平均(3.54±1.44)个月。对照组男19 例,女27 例;年龄41~70 岁,平均(56.11±6.69)岁;单侧发病40 例,双侧6 例;病程6 d~8 年,平均(3.42±1.82)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患侧等一般资料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92 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足跟痛,局部检查不红不肿,足底跟部偏内侧(相当于跟骨内侧)结节处有明显压痛,其中跟骨侧位X 线片发现跟骨骨质增生者78 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骨伤科辨病专方手册》中足跟痛的诊断标准拟订[1]:起病缓慢,病史数月至数年;晨起踏地行走时足跟跖面刺痛,行走片刻后疼痛可有缓解,行走过多时疼痛加重,在不平路面或踩在石头上疼痛更甚;查体见足跟着力部软组织坚韧,最明显压痛为足跟跖面偏内侧,有的患者做足跖屈背伸活动亦疼痛;X 线摄片初期可无异常改变,后期可有鸟嘴状骨刺形成。

1.3 排除标准 跟骨结核;由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肌腱端病和痛风所致的跟痛症;合并有严重的心血管、肝、肾等原发性疾病;有重症糖尿病;足部皮肤感染;发热;不能配合治疗。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采用小刃针围刺治疗。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患足置枕垫上,充分暴露患足,用甲紫(或记号笔)在足底部(相当于跟骨结节处)最痛点标记定位(即进针点)。取5 支平柄型0.40 mm×25 mm一次性小刃针(马鞍山邦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常规消毒,无菌操作,无须局麻,采用围刺法快速进针,具体操作如下:在已标记好的痛点中央先刺1 针,随后围绕该针再分别刺入4 针(4 针与第1 针距离0.3~0.5 cm),5 支小刃针刀口线与足纵轴方向一致,刺入达跟骨表面后稍退针0.3~0.5 cm 后,不做提插捻转动作,留针10 min 后取针。取针前所有小刃针依次在骨面上轻提起,先纵行切割数刀,然后再横向剥离几下(幅度不要大),再依次出针,用消毒棉球稍压片刻,观察无出血,用创可贴覆盖针眼,术毕。嘱患者3 d 内保持患足干燥,以防感染。上述治疗每周2次为一个疗程,治疗2 个疗程。

1.4.2 对照组 采用痛点封闭治疗。取曲安奈德注射液(国药准字H53021604)1 ml+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国药准字H37022147)3 ml+生理盐水5 ml混合液,体位和准备工作同治疗组,常规消毒,无菌操作,在患足跟部压痛最明显处行痛点封闭治疗(注入3~5 ml)。每周1 次,1 周为一个疗程,治疗2 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疗效标准,痊愈:治疗后,足跟疼痛消失,行走如常;显效:治疗后,足跟痛明显减轻,行走或负重仍有轻微疼痛;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2)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3)治疗结束3 个月后,随访两组复发情况。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2 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高于对照组的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46 46 6.74±1.02 6.61±1.01 2.24±0.35*#4.32±0.93*

2.3 两组治疗后复发情况比较 治疗结束3 个月后电话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复发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跟痛症为临床常见病。中医将该病归于“痹证”范畴,《内经》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该病多因寒湿侵袭,加之积累劳损,气滞血瘀,络脉痹阻所致。中老年人肾气亏虚,骨萎筋弛,气血不能濡于足部,外邪趁机痹阻经脉而致疼痛。《医宗金鉴》中记载:“此症生于足跟,顽硬疼痛不能步履,始着地更甚,由脚跟着冷或遇风侵袭于血脉,气血瘀滞而生成”;《诸病源候论》也记载:“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说明该病源于肝肾亏虚、年老体衰、劳损,再加上风寒湿邪内侵,局部气血瘀滞,日久及肾,加重肝肾亏虚,恶性循环而致足部经络不通,不通则痛。西医学者认为,足跟痛的主要原因是跟骨内压增高和跟骨动静脉瘀阻[2~3]。

一般的传统治疗手段均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根据以上对跟痛症病因、病机及病理变化的认知,本研究制定了本治疗方案。刃针疗法是以古代针刺理论为基础,在朱汉章教授针刀医学的基础上发展和改良的一种由外科软组织松解和中医针刺治疗相结合的新的针法,也产生了新的针具,其具有刺、切、割、铲和剥等功能。刃针无针刀,可通过刃针直接松解、切割无菌性炎症所致粘连、瘢痕,调整骨及附着软组织的应力,迅速缓解病变组织对神经根管的压迫,改善周围循环,清除炎症介质及致痛物质,使疼痛、酸、困等症状快速得到改善,起到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作用[4~5]。围刺法源于“扬刺法”,是在古代“齐刺法、扬刺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又称作围剿法,该法是在病变局部进行多针合围针刺,以痛点阿是穴为腧,增强针刺刺激量,具有改善局部气血运行、通经活络、消除炎症的作用。《灵枢·官针》篇谓:“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围刺法可通表里、扶正祛邪、调和气血,亦可疏通局部经气、通畅经络。该法可改变局部血管壁通透性,促进血液循环,使局部炎症渗出吸收,进而使疼痛缓解[6~7]。刃针、围刺二者合用,可使局部疼痛消失,达到治疗目的。

本研究表明,与痛点封闭法相比较,小刃针围刺治疗跟痛症疗效更佳,疼痛改善更明显,无药物副反应且复发率较低。跟痛症以往治疗方法多、操作繁杂,该法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痛点疗程局部
尾巴帖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快递进村”还有哪些堵点、痛点?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聚焦学前教育 破解民生“痛点”
凡·高《夜晚露天咖啡座》局部[荷兰]
治前列腺增生
儿童用药“痛点”多
中药面膜祛除黄褐斑
丁学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