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患者的疗效及屈光变化的影响

2020-10-30武琦琦张志清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20期
关键词:翼状胬肉结膜

武琦琦 张志清

惠州爱尔眼科医院眼表科,广东省惠州市 516000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的疾病,该病不但会引起眼部不适,而且还影响美观及视力[1]。关于翼状胬肉的发病,尚无研究明确疾病的具体病机,而对疾病的治疗则通常提倡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主要通过手术切除翼状胬肉及游离结膜瓣,但是常规手术治疗会出现较大角膜创面,使得术后愈合过程极易出现瘢痕,对患者生活质量、视力造成巨大影响[2]。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针对翼状胬肉的治疗,提倡在常规手术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式,该治疗方式可提高翼状胬肉的治疗效果,然而关于手术对屈光变化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中,探讨了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疗效及对屈光变化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0例翼状胬肉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为2018年1月—2019年3月进院诊治患者。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根据临床表现确诊为原发性翼状胬肉,均在鼻侧发病[3]。(2)患者均有良好的手术指征,有良好认知。(3)患者均知晓手术风险,术前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排除标准:(1)合并结缔组织疾病的患者。(2)合并过敏性结膜炎、沙眼等眼科疾病的患者。(3)手术禁忌证、精神障碍患者。(4)随访资料丢失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以下两组:研究组50例(56眼),男28例,女22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9.2±2.3)岁;病程4~10个月,平均病程(7.5±1.2)个月。对照组50例(55眼),男26例,女24例;年龄40~71岁,平均年龄(58.8±2.1)岁;病程3~10个月,平均病程(7.2±1.2)个月。在一般资料上对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前2d,均使用0.3%的妥布霉素滴眼液滴眼,4次/d,在手术前对结膜囊用专用清洗液清洗。对照组翼状胬肉切除加游离结膜瓣移植术,操作如下:患眼局部点滴爱尔凯茵进行麻醉,消毒铺巾,用开睑器开睑,使用2%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麻醉后,自胬肉头部边缘浅层做切口进入,切开至角膜前弹力层,将胬肉头部轻提,用器械分类胬肉与角膜组织,切除胬肉、变性组织并清除角巩膜表面不良增生组织。将生理盐水滴入角膜缘后球结膜下方,用棉签压迫球结膜,在垂直于巩缘处做出两切口,切口之间的距离等于巩膜面垂直宽度,长度则稍大于巩膜区暴露水平宽度。自切口分离球结膜、同筋膜组织,注意避免残余过多筋膜组织,使球结膜移植瓣充分覆盖在裸露的巩膜面,之后使用可吸收的缝线进行缝合,缝合时要注意让球结膜尽可能平整敷在巩膜上。研究组在对照组翼状胬肉切除的基础上,使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替代游离结膜瓣移植,方法如下:使用2%的利多卡因液在眼上方球结膜下行局部麻醉,切取小块不带结膜下组织的球结膜移植片,切取大小同胬肉缺损部位一致,切取前界至角膜缘内>0.5mm的组织。切取的结膜植片移至巩膜创面部位,自角膜缘侧使用10-0的尼龙线缝合移植片、球结膜,且在浅层巩膜上固定。两组患者在手术完成后,均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抹结膜囊,对单眼进行加压包扎,术后第2天开放术眼,用0.3%的妥布霉素滴眼液、0.3%的玻璃酸钠滴眼液进行局部交替滴眼,4次/d,到角膜上皮修复后仅用0.3%的妥布霉素滴眼液局部滴眼,4次/d,总计滴眼3周。

1.3 观察指标 (1)根据患者术后3周患眼表现及创面愈合情况疗效评定。治愈:创面完全愈合,表面平整光滑且结膜无增生;有效:创面基本愈合,表面基本平整,结膜无明显增生;无效:创面愈合不佳,表面与结膜无改变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数×100%。(2)术前与术后3周,均对两组患眼裸眼视力、角膜曲率与角膜散光度进行检测,测量均由同一名具备丰富经验的主治医师进行,取3次平均值。关于角膜散光度主要记录水平方向角膜屈张力(K1)、垂直方向角膜屈张力(K2),角膜散光度=K1-K2。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术后3个月,研究组总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0%(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屈光变化 术后3周两组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研究组提高幅度比对照组更显著(P<0.05)。术前与术后3周两组角膜曲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周两组角膜散光度较术前降低,但两组降低幅度无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屈光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科疾病,疾病的病机尚不明确,紫外线照射、风沙环境、眼部炎症等均可导致疾病发生[4]。翼状胬肉主要的病理改变为局部组织增生、组织纤维化与细胞外基质破坏等,同时翼状胬肉也会导致角膜形状改变,胬肉会遮挡瞳孔区域,这使得光线入眼障碍,影响视力及眼部外观,所以针对翼状胬肉应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5]。

在对翼状胬肉的治疗上,切除胬肉及移植皮瓣的手术方式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该手术方式可以解除或者改善角膜散光,解除胬肉对瞳孔的覆盖,使得光线可以充分进入到患眼,进而达到提高视力的目的[6]。然而,常规皮瓣移植往往选取的是结膜瓣,这种皮瓣移植的适应范围小,且术后容易引起结膜瓣裂开、脱落、坏死等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会对术后视力的改善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样不利于患者预后改善,所以为进一步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需要改进抑制瓣膜的材料,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中发现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替代常规的结膜瓣可取得满意的效果[7]。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的选取,主要是在靠近翼状胬肉的区域进行增殖及向心型移动,使病变区域角膜、角膜上皮缺损得到有效覆盖,且移植的还可让角膜得以恢复,确保修复后的角膜功能得到保持,这样在促进术后视力提高的基础上也在降低散光度方面发挥一种的作用,提高患者的预后,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8]。本文中,比较了切除术联合结膜瓣移植、切除术联合干细胞移植对翼状胬肉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显示在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上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手术前后屈光变化情况上,术后3周在裸眼视力上研究组较术前的提高幅度明显比对照组更显著,而在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度的变化情况上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提示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手术的方法对翼状胬肉的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采取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治疗方式,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同时对角膜曲率及角膜散光度也有一定的优化作用,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翼状胬肉结膜
刨根问底之翼状胬肉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逆行撕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应用
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致视网膜损伤1例
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其并发症
飞入眼睛里的“翅膀”
眼睛长胬肉要不要治
翼状胬肉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口服中药治疗60例临床观察
眼翼状胬肉治疗的临床研究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对糖尿病结膜松弛症的影响
结膜松弛症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