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及其启示

2020-10-29杨晓李禹衡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批判性阅读

杨晓 李禹衡

摘要 :阅读素养是关涉国家和个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美国阅读素养的结构主要体现为能力、方法、情感三个层面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策略主要有交互式策略教学、讨论式教学、读写结合式教学和差异式教学。美国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对我国的启示在于:在发扬我国阅读教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完善阅读教学的目标、改进阅读教学的方法、优化阅读教学的教学支持,培养具有高阅读素养的阅读者。

关键词:美国阅读素养;批判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阅读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中起基础作用的素养,也是传递文化、促进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媒介。培养高阅读素养的学生是学校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美国从1997年的《迈向21世纪美国教育行动策略》到2001年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再到2009年的《登顶计划》和2010年的《改革蓝图:初等及中等教育法案修正案》,每一项政策的出台和实施都体现了对阅读素养的重视。本文通过介绍和分析美国阅读素养的内涵、结构与策略,以期为我国培养具有高阅读素养的学生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美国中小学生阅读素养培养的内涵

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在“促进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计划”项目中将阅读素养界定为:“阅读者能够理解并运用书面语言形式;从各式各样的文章中建构意义;通过阅读进行学习;参与到学校和日常生活的各项阅读活动中并能从中获得乐趣”[1]。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指出,阅读素养是读者理解、运用、反思和参与书面文本,以发展个人的知识和潜能,并有效地参与社会[2]。由此可见,阅读素养是读者主动积极地参与学校和日常生活中的各项阅读活动,把各式各样的文本情境与自己已有的经验相联系,置身文本中,理解文本所指,批判和创造性地发表个人观点和意见,获得对事物的认识,扩大知识面、促进成长,并从中获得快乐。

二、美国中小学生阅读素养培养的结构

美国阅读素养的结构主要由能力层、方法层和情感层三个层面及其十多个要素构成。能力层是阅读素养的核心和关键,方法层是阅读素养的具体实施路径,情感层是阅读素养的前提和基础。

1.    能力层面

(1)     理解。理解是阅读素养的一种基础性能力。它以解读文本为主要目的,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最大限度地贴近作者表达的观点,并从中提取需要的信息,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理解作为阅读的最基本要求,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正确地理解文本的语言文字,对文本内容的表层意思有个大致的了解;其次要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最后是对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2)     批判性。批判性是阅读素养的一种关键性能力。它关注思辨能力的培养,要求读者以一种质疑的眼光对文本中的观点进行评析,作出读者的个人判断。莫雷尔认为,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和倡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批判性阅读[3]。对于阅读过程中存在偏见或疑惑的学生,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偏见和疑惑,进而引导他们深入阅读,批判思考;对于无法进行批判性阅读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弄清楚原因,再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培养其问题意识,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批判思维[4]。

(3)     创造性。创造性是阅读素养的一种最高级的能力。它以理解和批判性为前提,并同时得到发展。创造性旨在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深挖文本材料,产生超出材料的新观点,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建构,进而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拥有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针对文中的某一观点或不足之处提出不同常规的看法;也会以自己的理解为原文本改写合理且新颖的结局,创造出标新立异的观点。

2.    方法层面

(1)     真实。真实阅读是指让学生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去发展和提高自身阅读能力的活动。克拉申提出的“随意自愿阅读”就属于真实阅读。让学生读自己想读的书,无需写读书笔记,碰到不愛读或读不懂的书就丢掉,去看另一本[5]。在美国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各种真实的阅读活动,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真实有效的氛围中去训练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真实阅读是自然的,它无需课上对文本材料进行形式上的分析讲解,也无需课后做大量的检测题来巩固,它所追求的是阅读者为需要而读,为获取知识而读,为兴趣而读。

(2)     自主。自主阅读是指学生凭借需要和兴趣主动且自愿地进行阅读,以关注文本内容、获取信息为目的,是一种放松无负担的阅读。阅读的材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选择的;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获得愉悦;阅读的范围是开放的;阅读的过程是轻松自由的。自主阅读帮助学生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也有益于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在美国的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是阅读能力训练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价的反馈者而非知识讲授者或文本分析者。教师给予学生大量的独立阅读时间,真正把阅读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阅读和思考。

(3)     广博。根据语言习得论的观点,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自然习得的。课外阅读活动不受规定内容的束缚,阅读者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来阅读,也不存在分数的困扰。通过课外的广博阅读,学生能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阅读视野更开阔了,会反过来促进他们在课内阅读时的表现。在美国,阅读课的教师会鼓励和支持学生走出教室,参与学校和生活中的各种阅读活动,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阅读技巧和策略运用到社会文化环境中,获得更真实的阅读体验。

3.    情感层面

(1)     积极。研究表明,在优秀读者的阅读过程中,积极态度贯穿始终。在进行阅读之前,他们会做大量准备工作;阅读时会积极监督自己的理解与其阅读目标的一致性,既把文本所表达的内容展示出来,又把文本与他们长期记忆中的先验知识结合起来[6];阅读完成后,他们也会继续建立和反思自己的理解。美国阅读教学将阅读视为一个积极的互动过程,鼓励学生主动构建文本与自我、文本与文本、文本与世界的意义关联[7]。教师培养学生积极阅读,教他们把所读的内容形象化,与文本作者进行内部對话,用文本来交互地建构意义以实现自己的阅读目的,成为优秀的读者[8]。

(2)     愉快。愉快是指阅读让自己感到愉快的书,并愉快地读书。在美国,中小学生的阅读课堂没有固定的课本,教师通常会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来设计教材,内容以学生乐于接受的读物为主。教师会帮助学生用真正喜欢的方式读真正喜欢的书,设置阅读分享课来与学生共读文本、讨论分享,引领学生快乐阅读,并通过阅读来快乐地获取信息、快乐地学习。在友好的环境和自由的氛围中,学生容易产生阅读的兴趣,迷上阅读。

(3)     终身。阅读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它既不以入学之时为起点,也不以毕业之日为终结,它将伴随人的终身学习过程。美国政府向来重视阅读教学,强调阅读要伴随人的一生,随时随地都要有阅读的兴趣和行动。培养学生终身的阅读热情,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开阔的阅读思维,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终身阅读者。

情感层为方法层和能力层提供了动力,方法层为能力层提供了具体的阅读路径,能力层为情感层提供了保障与效果。总之,阅读素养的养成过程要靠三个层面的协同运作,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使读者具备相关的阅读能力,并在阅读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阅读技能和策略,读者才有可能获得愉快的阅读体验,阅读素养才得以养成。

三、美国培养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策略

1.    增强师生之间互动的交互式策略教学

交互式策略教学是由迈克尔·普雷斯利和他的同事们定义的。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组成阅读小组互动学习,使用各种策略来解读文章,并最终使得学生掌握这些策略以进行自主阅读[9]。交互式策略教学有助于学生运用提问、阐明问题、预测、总结这四种特定的策略来进行阅读[10]。提问策略就是学生根据所读的文本提出疑惑并尝试回答,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阐明问题策略就是要求存在阅读困难的学生对文本中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辨析,从而使他们意识到困难产生于何处以及为何会产生;预测策略是指学生对下文的内容做出预测,可以使学生将背景知识与未知知识联系起来,加深理解;总结策略是学生对文中重要的信息进行整合,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交互式策略教学是逐步放责的过程,当开始教授新策略时,教师必须明确解释这一新策略并对其使用做出示范[11]。

2.    增强学生之间互动的讨论式教学

贝克和麦基翁及其同事们将学生讨论确定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12]。它主要是通过质询作者和读书俱乐部这两种方法来使学生之间就所读的文本内容展开合作和讨论,增强理解的深度。质询作者的方法是指,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查询文本,并提出问题:“作者试图表达什么?”“是否以一种清晰的方式表达出来了?”“是作者告诉我们的吗?”以这样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阅读,得到的结果是学生越来越有能力就“作者试图表达什么”这一主题与其他同学构建讨论。读书俱乐部是正式阅读教学中采用的另一种讨论方法[13]。这种方法的核心是由学生主导讨论,讨论内容围绕他们正在读的书籍。读书俱乐部开始于老师朗读和上课,然后学生通过自读和记录阅读日志来为小组讨论做准备,并在正式的小组讨论中,充分发挥自身及其同伴的学习优势。小组讨论后,整个班级作为一个整体对小组讨论中得到的想法和概念进行再讨论。最后学生可以通过阐释、辩论或绘画等形式将自己的想法展示给全班同学,整个交流和讨论的过程轻松自然,课堂充满了趣味性,广泛地吸收他人思想的精华之处,提出融合了自己思考的创造性观点,有利于学生理解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发展。

3.    增强读写互动的读写结合式教学

根据巴顿、格雷厄姆等人的观点,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因此很难独立地研究其中一个而不研究另外一个[14]。美国课堂常用的读写结合的方法有仿写、文体研究法、日记对话法、拓展性写作训练等。仿写就是模仿专家和优秀作家的风格进行写作,教师鼓励学生在欣赏和模仿作家的同时要进一步深入写出自己的见解。文体研究法也重视学习和欣赏名家的作品风格,但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提高文本鉴赏能力,在文本对比中强化修辞手法的运用,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15]。日记对话法是教师阅读学生的日记并以日记的形式做出反馈,师生通过文字来进行对话,教师的回应要进一步拓展日记的内容,给学生以启发。拓展性写作训练的形式比较多样,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给词语或概念写定义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写概要,培养学生的文本结构意识;还可以在学完一篇文章后,要求学生就文中的某一细节或观点进行写作,这些过程都涉及对文本内容的重新审视和建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阅读思维、批判性思维、写作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4.    增强教师与阅读困难学生间互动的差异式教学

差异教学是教师采取一种诊断的方法来教阅读,教师会通过阅读来评估每个学生的知识和困难,为存在阅读障碍的阅读困难学生提供辅助支持,设计具体的阅读课程来解决这些困难[16]。在美国,差异教学已被作为防止阅读困难的一种手段来运用,并为那些确实经历过阅读困难的人提供适当的支持[17]。美国的中小学,班级里除了常规的主讲教师之外,还聘有专门的阅读教师。这些阅读教师主要是对跟不上班级进度的学生、不同阅读级别的学生、有不同程度阅读困难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阅读教师会在固定时间带着这些学生到特殊资源教室学习,为学生提供差异化的阅读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阅读困难学生的阅读能力,缩小了学生整体阅读成绩方面的差距。

四、美国中小学生阅读素养培养的启示

美国阅读素养的内涵、结构与实施策略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我国要在秉承和发扬以往阅读教学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具有高阅读素养的阅读者。

1.    完善阅读教学的目标

阅读教学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把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实践结合起来,唤起他们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不断拓展阅读空间,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引导学生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树立终身阅读的意识;提高学生理解及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关注学生思辨能力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發展;帮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阅读教学应培养具有高阅读素养的阅读者,其内涵为:对阅读有着积极的态度、并能自主进行阅读的阅读者;主动、创造性地对阅读内容进行意义建构的创造性阅读者;有自己的独到想法和见解、不被文本牵着走的批判性阅读者;阅读丰富类型的文本而不仅仅局限于读教材的、有良好阅读习惯和终身阅读兴趣的阅读者。

2.    改进阅读教学的方法

阅读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教学生正确地理解特定文本类型,而是将教学活动和阅读策略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确如何从文章的上下文结构中进行推理,如何联系个人已有经验来领悟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动机,如何学习并利用各种真实有效的阅读策略来深入理解文本。阅读教学要重视对话和写作,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或情节进行讨论,在倾听与表达的交互过程中吸收他人的思想精华以提出融合自己思考的创造性观点,促进学生理解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发展。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缩短讲解时间,留给学生足够的实际练习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创作,置身于文本中,与作者进行对话,揣摩文本的深意,运用文本结构和文本类型等方面的知识去规范写作。

3.    优化阅读教学的教学支持

对存在阅读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在学期初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阅读能力测试,教师据此来评估学生的阅读水平,便于为学生提供科学的阅读计划,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阅读书单。平时由教师对全班同学统一授课,但在每周的固定时间将需要额外辅导的学生集中在教室里面,无偿地对这些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特殊指导,帮助学生克服阅读方面的困难,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缩小其与班级其他同学的差距,获得阅读的自信。阅读不是个人的事情,应该汇集多方力量努力创设一个全民参与的社会阅读环境。

参考文献:

[1]   Mullis,I.,V.S.,Martin,M.O.,Kennedy,A.M.,Trong,K.L.&Sainsbury,M.PIRLS2011assess-mentframework.TIMSS&PIRLSInternational StudyCenterLynchSchoolOfEduca-tion,BostonCollege.11;11;7;25;http://timssandpirls.bc.edu/pirls2011/downloads/PIRLS2011_Framework.pdf.

[2]   OECD.PISA2009AssessmentFramework:KeyCompetenciesin Reading[M].Paris:Mathe-matics and Science,2009.

[3]   Morrell,E.(2004b).Linkingliteracyandpopularculture:Finding connections for lifelong learning.Norwood,MA:Christopher-Gordon.

[4]   Hall,L.A.,&Piazza,S.V.(2008).Criticallyreadingtexts:What students do and how teachers can help.The Reading Teacher,62(1).

[5]   StephenD.Krashen.ThePowerofReading:Insightsfromthe Research[M].Libraries Unlimited,2004.

[6]   Kintsch,W.(1998).Comprehension:Aparadigmforcognit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   李金云,李胜利.指向核心素养的美国阅读教学新趋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7(06).

[8]   Sweet,A.P.,&Snow,C.E.(Eds.).(2003).Rethinkingreading comprehension.NewYork:Guilford.

[9]   Pressley,M.(1992).BeyondDirectExplanation:TransactionalInstruction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92(5).

[10] Palincsar,A.S.,&Brown,A.L.(1984).Reciprocalteachingofcomprehension-fosteringandcomprehension-monitoringactivities.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1(2),117-175;Rosenshine,B.,&Meister,C.(1994).Reciprocalteaching:Areviewoftheresearch.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64(4),479-530.

[11] Stouffer,J.(2011).Listeningtoyourselfreading:Exploringtherole of auditory input to literacy processing.Journal of Reading Recovery,11(2),15-28.

[12] Beck,I.L.,&McKeown,M.G.(2001).Invitingstudentsintothe pursuitofmeaning.EducationalPsychologyReview,13(3),225-241;Beck,I.L.,McKeown,M.G.,Sandora,C.,Kucan,L.,&       Worthy,J.(1996).Questioningtheauthor.ElementarySchoolJournal,96(4),395-414;McKeown,M.G.,Beck,I.L.,&Blake,R.G.K.(2009).Rethinkingreadingcomprehensioninstruction:Acomparisonofinstruction for strategies and content approaches.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44(3),218-253.

[13] Raphael,T.E.,Pardo,L.S.,&Highfield,K.2002).Bookclub:Aliterature-basedcurriculum(2nded.).Lawrence,MA:SmallPlanet Communications.

[14] Barton,D.(1994).Literacy:Anintroductiontotheecologyof writtenlanguage.Oxford,UK:Blackwell;Graham,S.,&Hebert,M.(2011).Writingtoread:Ameta-analysisoftheimpactofwritingand writinginstructiononreading.HarvardEducationalReview,81(4),710-744.

[15] Caplan,R.Style Study[J].The Quarterly,1987(9):10-14,29-31.

[16] DrewH.Gitomer,CourtneyA.Bell.HandbookofResearchOn Teaching[M].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2016.

[17] Hamilton,L.,Halverson,R.,Jackson,S.S.,Mandinach,E.,Supovitz,J.A.,&Wayman,J.C(.2009).Using student achievement data to support instructionaldecisionmaking:Apracticeguide(NCEE2009-4067).Washington,DC:NationalCenterforEducationEvaluationand Regional Assistance;Gersten,R.,Compton,D.,Conner,C.M.,Dimino,J.,Santoro,L.,Linan-Tompson,S.,&Tilly,W.D(.2008).

[作者:楊晓(1971-),女,山西运城人,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士,教授;李禹衡(1994-),女,山西晋城人,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郭振玲】

该文为山西省教学改革项目“从接受知识到探究问题: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201605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批判性阅读
批判性阅读教学在小学中高年段的实施与意义
批判性阅读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批判思维 彰显核心素养
批判性阅读:文本的另类解读
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教学设计探析
批判性阅读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