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现状研究

2020-10-28徐祥运周日怡王羽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策建议

徐祥运 周日怡 王羽

[摘 要]以辽宁省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现状进行质性研究。研究发现,教育水平、就业障碍和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目前的就业观念均有影响。高校要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和到家乡就业创业,找准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精准就业帮扶关键点,官方媒体要加强舆论导向。只有高校、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和家庭多边协调,才能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从解决观念问题着手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扶贫;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20)03-0093-07

Abstract:Taking the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n Liaoni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make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the employment concepts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education level, employment barriers and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have an impact on the current employment concepts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do a good job in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service for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troduce relevant policies to encourage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to find jobs and start businesses in their hometown, identify key points for targeted employment assistance for impoverished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and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in the official media. Only through multilateral coordination amo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ociety and families, can we help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establish a correct concept of employment and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especially poor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lving conceptual problems.

Key words: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ncept; employment poverty alleviation; countermeasures

一、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目前大学生最为关心的社会问题之一,与大学生毕业后的现实利益直接相关。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34万,2020年将达到874万,再创历年新高,大学生已成为我国就业市场的主干力量。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较为特殊且意义重大,其就业情况不仅仅关系自身的职业发展,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贫困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的经济繁荣与发展,以及国家的民族关系、社会稳定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少数民族高校在读生就业观念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就业观念是个人对就业的一种反应性倾向,能反映个人职业选择时的认知,包括心态、认识、态度等。就业观念主导大学生就业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的培养,影响和支配其就业行为,同时规范择业品德,影响和激励大学生的职业适应和未来的职业成就。

为此,本研究选取辽宁省部分高校少数民族在读大学生(包括部分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研究討论。调查并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更好地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同时本研究对于各级政府实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择业定向扶持以及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辅导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文献综述

目前,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的研究比较少。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

赵晓芳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特殊性源于五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流动性差,二是落后的基础教育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差从而限制了就业面,三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优势无法体现,四是家庭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丧失信心等不利就业的心理问题,五是所学专业与家乡或所在地需求不对口[1]。王光认为,大学生应充分了解就业时势,通过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如个人素质、教育水平、文化修养等来改变就业观念,向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主流观靠拢,从而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与高质量就业[2]。杨宜勇认为,歧视现象存在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具体体现在不平等的就业机会和不同薪资的工资标准,这些可能会造成少数民族毕业生与汉族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差异[3]。卢云峰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少数民族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开放就业的契机,“丝绸之路经济带”带动了西部边缘地区少数民族与世界的贸易往来,并且沟通了我国东部与西部,使得东西部差距逐渐缩小,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遇[4]。吐尔地·卡尤木等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过于强调职业的稳定性,且存在严重的家乡情结,导致其区域流动性不高,这是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容易出现误区的主要原因之一[5]。高岳涵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风俗习惯以及对就业形势过于轻视或期望太高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6]。塔娜等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倾向等层面总结了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存在局限性和盲目性的原因,认为其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竞争力薄弱、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不到位、政府的就业引导与扶持力度不够有着极大的关系[7]。

总之,现有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和多层次的分析。辽宁省是一个拥有少数民族大学生人口较多的大省,却没有被学者当作一个急需研究的领域。因此本研究以辽宁省部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结合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筛选理论、统计性就业歧视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困境予以解释,从教育水平、就业障碍、劳动力市场三个角度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进行阐述和分析,从而分析总结出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样本

(一)理论基础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等的质量因素之和。增加对劳动者的教育投资,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个人的货币收益和非货币收益,并促进经济增长。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可以带来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因此人力资本较高的大学毕业生,更容易得到劳动市场的青睐,也更有机会得到更高水平的薪资。与传统将受教育年限和工作经验作为人力资本的主要衡量指标不同,大学生因均受过高等教育且没有工作经验,对其人力资源的衡量还需要其他指标,如学习成绩、学历水平、资格证书等。

教育筛选理论认为,雇主在选择雇员的时候无法全面了解雇员,但可以通过应试者的教育水平选择雇员。通过教育筛选,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可以有更多的就业选择。在以汉族大学毕业生为主的社会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需要更好地展现教育水平和个人能力的优势,雇主则应摒弃诸多的外力因素,将应聘者的受教育水平看作是否合适工作的重要因素。

统计性歧视就业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中统计性歧视的根源在于信息的不完全以及获取信息所需要支付的成本。企业为了减少支出会在招聘时倾向于将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看作该群体中所有个体具备的特征,这种做法会使不利群体遭受统计性就业歧视。劳动力市场中统计性歧视的存在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极易在求职过程中受到少数民族负面评论的不利影响,因而只有减少劳动力市场中的统计歧视才可以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时仅仅受到人力资本和教育筛选,从而更容易进入一级市场,得到更高的薪酬与更好的待遇。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实际上是一分为二的,一级市场指高薪酬的高级市场,二级市场指低薪酬的低级市场,拥有更高能力或更多资源的应聘者更有可能进入高收益劳动力市场。因此拥有更高教育水平与更好社会资源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容易得到一级劳动力市场的青睐。另外,少数民族大学生应结合地区发展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勇敢地尝试有实力有潜力的二级劳动力市场。

(二)研究样本

课题组采用半结构访谈的方式对就读于辽宁省部分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调研。为了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在不同阶段的变化,我们选择了部分研究生进行调研,在这里我们统称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课题组最终选择了32名来自全國各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其进行了深度访谈,得到了32份真实有效的第一手资料(见表1)。

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教育水平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

根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可知,10年间少数民族的受教育水平虽有提升,但整体仍显不足。少数民族未上过学的人口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高中及以下和大学专科与本科的文化水平人口比例则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比例。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校大部分专业中所占比例很小,甚至部分专业中的人数为零。

首先,父母受教育水平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从大部分受访者的资料来看,他们的父母只受过基础教育,而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就业会给予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受访者6号和28号的父母均是研究生学历,受访者目前也处在研究生阶段,他们的一致观点是通过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可以更好地积累人力资本,就业时可以为自己增添就业竞争力。受访者28号觉得自己的文凭不可以比父母的差,自己的生长环境也因为父母工作的优越而变得相对优越,父辈的教育背景所积累下的人脉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就业观念。

其次,学位决定论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在调查中发现,年级越高或学历越高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越能从自身理念考虑就业的选择。如刚入学的民俗学专业本科女性受访者20号谈及对于未来的就业选择时说:

我自己来自于西部山区,等我本科毕业就可以回到我们的县城当小学老师。我暂时不考虑未来发展会如何,在我们当地有一份稳定的受人尊重的职业就很满足了。

然而同样是女性受访者26号,在经历了本科毕业求职碰壁之后,研究生阶段就业观念发生了转变:

我来自于欠发达地区,本以为本科毕业回到家乡就能谋取一份很好的工作。但真正回乡面试才发现,地区性招商引资给我的家乡带来了很多高收入高知名度的企业,我作为一名本科毕业生,依然没有求职到很满意的工作,所以我毅然决然考研。现在我的想法就是研究生毕业之后,用我研究生的文凭回乡求职,我不仅要找到一份薪资高的,还要找一份前景好且体面的工作。因为我的最高学历是研究生了。

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自主意识随着学历的增高而增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业问题被强烈关注。几乎所有的大学生从入校开始,甚至从高考结束后填报专业时就已经关注就业问题,年级越高,关注的程度越强烈,他们不但想了解就业政策,而且很关注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形势、对专业的需求状况、各类职业的基本情况等具体内容;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会有计划、有目的地制定并实施择业策略。

(二)就业障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

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大都长期生活在贫困地区,文化观念较落后以及义务教育不系统、不规范等造成的困境在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后逐渐显现,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求学深造、大学生活及价值观念的转变,最终对他们的就业造成影响。

一方面,由统计性就业歧视理论可知,民族歧视是困扰少数民族大学生求职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他们早期选择回乡就业或自主创业的主要原因。

在研究样本中,大部分研究生身份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本科毕业尝试就业或参加应届本科毕业生求职时,招聘企业在看到民族这一栏是少数民族时,会借故或直截了当地拒绝求职者的应聘请求。女性受访者3号是哈萨克族,希望未来在新疆塔城就业,因新疆塔城对其有一定的少数民族优势和地域优势,自己可以接受的工作单位可以与父母的单位不同,但希望有很多相同之处,这样父母可以提供就业经验和就业指导。男性受访者28号是回族,考虑地区发展因素和自身求职诉求以及未来发展,没有选择回家乡就业,因其家乡是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但又担心在非少数民族地区就业而自身的优势难以发挥出来。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由于民族文化的适应性,在就业观念上表现出差异。多数受访者在求职时均考虑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与汉族人民的差异所带来的不便,这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的择业观念受个人因素和民族成分影响较大。正如受访者11号所阐述的,与其在外受多方面影响,不如回到自己的家乡或文化习俗相近的地方求职发展,把文化差异和习俗差异降到最低,生活工作的负面影响才会尽可能减少。这种文化差异和习俗差异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选择职业发展地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受访者11号所说:

我是一个藏族学生嘛,就是信仰藏传佛教,然后感觉我们这种不争不抢的习惯和宗教有很大联系,教义又讲博爱、平等、不杀生,所以一些类似于屠户那种需要经常杀生的职业直接就被排除了;然后去到外地的话,很少有我们这个信仰的,很多时候和他们说不到一起去,然后一些禁忌的东西,还有我们的一些习惯,比如带佛珠、护身符、诵经等会被不了解的人觉得很奇怪,容易起冲突;信仰藏传佛教的人都很诚实,毕竟教义上说坏事做多,谎话说多是要有报应受苦的,然后有些外地人老耍心眼,很自我,所以就更不愿意出去了;老家这面同胞多,其他民族的朋友也对我们有理解,偏见很少,然后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地区就业,工作上更方便,毕竟相对于外地我更了解自己的家乡。

(三)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

劳动分割理论将市场一分为二,拥有更高能力或更多资源的应聘者更可能进入高收益劳动力市场。从外部异质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整体就业质量低于汉族大学生;从内部异质性看,农村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水平低于城镇居住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观既有保守谨慎的一面,又有积极开放的一面,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的主因都指向了社会经济水平影响下的劳动力市场分割。

在访谈过程中,13号和30号两位受访者对于我国目前的就业现状是有共识的,二者的回答具有代表性,反映了年轻一代的就业忧虑。

受访者13号:

虽然我还没有就业,但是马上也要面临这个问题了,看到周围的人都很紧张,很多人在竞争一个岗位,然后加上一些宣传视频以及課堂上学习的知识,我感觉就业压力还是蛮大的,之前就有很优秀的学长学姐,就业无果而选择了出国或者继续读研深造,而且听说很多单位、企业都是做个面子工程,可能会要很多人,但是并不会最终录取,只是为了应付差事,毕竟中国人口比较大,大学毕业生也很多。

受访者30号:

我现在正在实习,这份实习机会的获得难度超出了我的想象,而且就算实习完成,究竟能不能得到这份工作还很难说,在学校里面,各种企业宣讲会人满为患,有时候招聘教室里面过道里都站满了人。但很多企业全国各个城市做宣讲,但实际上他们的招聘指标上列示需要的人并不多,有很多岗位全国范围所需要的人寥寥无几。而且像我这样本科是学习警察专业还好,有内部系统的直接考试,但是考试的难度很大,现在学警察这个行当人也很多,而且警员系统改革,对警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感觉现在就业是真的很困难。

首先,不可否认,教育改革使得高等教育从“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增长,但人才岗位对大学生的需求并没有增多,现今的“经济新常态”,加剧了大学生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出现了“供过于求”“僧多粥少”的状况。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即使研究生学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具备市场竞争力,且他们自身也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本,他们在求职时有可能进入更高收入的劳动力市场谋职,然而少数民族聚集区多是中国的贫困地区,虽然近年来我国实施了改善贫困的措施并成果显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有所提高,但一些固化的传统就业观依旧没有被积极引导,长期以来,受社会历史、经济和文化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对于自我评价认知不足,就业观念不能够与时俱进,趋于保守和谨慎,因此时代的进步并没有改变其对于职业稳定性的诉求。如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会因为生活背景的局限而视野受限,只看到了体制内就业更稳定轻松,没有看到体制外发展空间更广阔。

其次,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的总体经济水平、生活质量有显著差异,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可以解释为由于人才供求关系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经济发达地区是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机会更具优势。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态度更加积极乐观,他们希望从自己的家乡走出来,来到经济发展态势好的城市,为自己博得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他们受利益驱使,在就业上优先考虑生活水平较高、生存条件舒适、工资水平较高的发达地区和一级劳动力市场就业,而较少甚至不曾考虑回到自己的家乡或者离家乡较近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他们希望在大城市、热门行业中寻找求职的目标和发展的空间。调查发现,学历层次越高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越愿意也更有可能在一级劳动力市场就业。

受访者5号来自东北地区某4线城市,受访中表示自己的家乡城市化发展进程缓慢,就业前景不足。他认为:

近年来东北经济连续下滑,人才外流严重,这导致东北的劳动力市场并非饱和,再加上自己就读高校的城市高校较少,就业竞争虽然压力大,形势严峻,但一级劳动力市场对于大学生的需求还是十分迫切。我相信我所读高校的城市作为东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城市,会是东北经济振兴的重点城市,未来发展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好。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质量虽然不如非少数民族大学生,但其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规避的。比如通过学校为大学生进行专业的择业指导,地方政府通过对贫困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精准就业扶贫,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使其就业质量更均衡,缩小两极化。正如受访者5号所说:

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虽存在一定竞争压力,但由于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经济欠发达,很多高校毕业生不愿意来疆就业,而在国家扶持下,近年来新疆各行业发展较快,劳动力缺口较大,因此综合来看,我认为新疆本地的就业形势较为乐观。新疆会计行业的中高端人才缺口较大,我认为自己就业前景也较为可观。

再次,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转化速度加快,使得城镇传统单位和工业部门的就业压力增大。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加希望先用一份稳定的工作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为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再通过终身不断的学习和尝试,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受访者26号:

我求职的首要选择是职业要稳定。我心态比较好,考不上公务员就考考银行试试,或者找别的工作,总之一定要参加工作,我就业愿望非常强烈。现在大家都想追求安稳,在新疆的环境下,很多岗位很累,比如公安职业,而且工资低。公务员的话,就正常的上下班,也不会有工资拖欠的情况。大家都想追求安稳的话,就给自己的选择和机会少了,很少想发展其他的能力和领域。大家都随大流,大家都往这方面发展,就有公务员热嘛。我身边很多朋友,继续选择博士学习的也都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我感觉我们这个民族很少有想考研的,考研不过只是想在内地多待两年。能去好的地方就去好的,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在就业前打好一些基础,比如实习什么的,先让自己了解,多尝试,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想要什么。刚开始工作不能频繁跳槽,当然也没有能力频繁跳槽。最后要有一颗持续学习的心,就业不是学习的终点,一下不能定终身。

这种依靠求稳来谋求更高发展的就业观念是趋于成熟的择业观念,是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择业观念。

五、对策建议

(一)高校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1.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高校应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情况,积极开展相关宣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建立崇高的职业抱负和坚定的职业信心,不是简单地把职业当作生存的饭碗,而是把工作看作人生价值体现的媒介和毕生追求的事业。同时,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使他们明确认识到,人不仅要有物质需要,更要有高尚充实的精神生活,人的最大幸福是事业的成功,而不是个人的享乐与物质上的消费;引导他们认识到,幸福要靠艰苦的劳动和创造得来,要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磨炼意志、增长才干。

2.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认识自我,科学判断就业形势

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新增劳动力增加的事实和各种因素对我国就业市场的影响。同时,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能力、技能、个性等有充分的了解。在求职择业上,不要好高骛远,期望过高。要调整心态,科学判断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机会,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去参与就业选择。

3.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

多数受访者表示,学校所教课本知识的实践性和可操控性不强,在学习过程中未能体会到所学知识的用武之地。受访者17号、23号和31号均提及学校所开展的就业指导课只在大三大四的选修课之中,而且学时较短,学生上课也仅是走个过场,真正学习到专业的面试技能或了解社会上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并不多。为此,高校首先要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技能培训,并把就业指引的内容渗透学校的各个教学环节和各个年级中去,为学生正确规划职业生涯提供帮助。同时,高校应与企业多挂钩,让企业提供更多工作岗位咨询,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做好思想和技能上的准备。其次,就业指导应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并长期持续性开展。就业指导要涵盖职业认识、职业抱负、职业品德、职业价值取向、职业教育和就业素质等相关内容。最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专业化和系统化。为此,学校应以大局观点系统考量,构建一套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制,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规划。

(二)政府宏观调控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

1.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

政府职能部门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上发挥着第一性作用。政府应在国家规范就业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健全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建立规范、和谐的求职工作市场体制,促進各族大学生有规则、有秩序地交流互助;通过财政和相关扶持政策,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因地择优就业。

2.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到家乡就业创业

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紧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脚步,结合当前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突出民族特色,借助互联网平台弘扬本族文化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经济价值。

回乡创业已经成为在外求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之一。他们在外出求学的过程中,接触的新鲜事物能与自身家乡特色相联系,这不仅能弘扬民族文化,还可以为地区发展带去活力。如受访者7号所说的:

小时候我就有个梦想,有一天我希望可以把我们民族的东西推广出去。国家正在弘扬,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侗族虽人数不多,但特色鲜明,我想毕业之后回到家乡,自主创业,借助互联网平台,卖我们的手工艺品,希望可以得到专业的老师辅导和相关政策支持。

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应多方合作,广开就业道路,提供工作机遇。除继续坚定执行国家出台的“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特岗教师、大学生到村任职、大学生自主创业等政策外,可在国家相关部门推出优惠政策基础上,适当增加地区政府奖励,鼓励和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中小城市等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到去农村、去基层将大有作为。

3.找准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精准就业帮扶关键点

要精准识别家庭困难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找到就业帮扶的关键点,政府要给予政策上和财政上的支持。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经过系统的教育,心智、心力相对成熟,在临近毕业择业这个阶段,他们会很现实地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经济支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要根据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这三个关键特征,进行观念上的引导和政策上的扶持。

4.官方权威媒体要加强舆论导向

互联网时代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信息流通和舆论表达的自由性,但与此同时,因监管不到位和法律意识不强等原因,网络环境并不乐观。多数受访者表示,他们在日常上网时经常会受到不明信息的骚扰,甚至有些信息传达出有损民族团结的言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政府权威媒介应增强对大众舆论的指引,充分发挥社会文化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正确引导,高度重视社会形态和主流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的熏陶。宣传部门更应该积极主动了解并关心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态,充分宣传正确求职理念,发挥正面报道和教育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良好的择业就业氛围。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根据地区的现实社会经济环境和就业形势,拟定切合个人情况的求职标准。

除高校和政府部门之外,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应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面对工作挑战,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引导子女就业。首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长应适当从大学生的兴趣出发,鼓励他们选择自己热爱的职业,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自身的价值,为社会作力所能及的贡献。其次,家庭经济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择业,家庭要引导大学生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以未来发展方向为目标,慎重择业,在经济利益与职业发展中寻求平衡。少数民族家庭也可以适当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去基层、去农村、去更偏远的地区,以协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能力。

六、结语

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在《职业选择》中认为,人与人性格特点不同,适合的工作也不一样。个性同职业类型息息相关,只有准确定位个人特点,才能找到与自己更匹配的职位,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少数民族大学生只有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市场,才能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就业受多种因素影响,在宏观把握就业形势的基础上,需要高校、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家庭和个人多边协调,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贫困问题,进而使我国各民族在各个方面均衡发展。

赵晓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特殊性及对策建议[J].西北民族研究,2009(3):216-219.

王光.大学生就业观念、能力、修养的教育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10(3):89-91.

杨宜勇,郜凯英,黄燕东,温鹏莉.中国少数民族就业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72):3-10.

卢云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就业政策的历史演进初探[J].贵州民族研究,2015(11):233-237.

吐尔地·卡尤木,买买提·喀尤甫,阿依古力·阿布力孜.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与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5(4):44-49.

高岳涵.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化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18-123.

塔娜,達万吉.青海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本科生就业观调查分析[J]. 民族教育研究,2017(2):28-31.

[责任编辑 王艳芳]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策建议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考试焦虑量表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试测报告
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适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