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10-27杨扬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角色冲突

摘要:家校合作的基本理论基础是社会—生态理论,其价值内涵涉及学校、学生、教师、家长及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当前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存在一些困境,如学校与家长在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上存在认识缺失、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学校单向主导合作渠道与方式及教师在家校合作中存在角色冲突等。为了更好地开展家校合作,须加强各参与主体的思想教育,优化家校合作观念;建立家校沟通协商机制,开展有效的沟通;拓宽家校合作的渠道,进行深度合作;正确处理角色冲突,提升教师职责履行能力。

关键词:中小学家校合作,合作渠道,合作理念,角色冲突

中小学生最主要的生活与学习场域是家庭和学校,家庭和学校在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不仅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还须在两个生活世界之间实现双方的协调与沟通。当今教育界已经认识到基础教育阶段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但要在现实生活中将家校合作真正落到实处,并使其产生实际效果,还须进一步认识家校合作的价值内涵,并将此作为合作的基础。早在1996年的《小学管理规程》就已经提出:“在小学设立家长委员会,让他们来了解学校的工作与情况,集中反映学生家长的意见与建议,来帮助学校解决教学与办学中遇到的困难”。其后,国家出台颁布的多部文件中都提出“家校合作的指导意见”。与国家层面提出的规章、制度、指导意见和建议并行,一线学校也探索出大量实践经验来推进家校合作,如家长学校、家长会、家庭教育论坛、家长开放日、家访、教学助手等等。同时,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家校合作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建议。来自多方的建议与举措拓宽了合作的领域,也丰富了合作的路径,但同时,也使家庭与学校在合作的过程中处于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再加上国家层面的指导意见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以及政府的管控过强,导致合作的效力弱化。因此,还须进一步深入分析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内涵

1.   家校合作的基本理论基础

社会-生态理论是家校合作的基本理论基础,其代表人物是布朗芬·布伦纳,他提出青年人的行为受自身的个体特征及由邻里关系、成人、社会、学校等组成的外部环境系统的影响。按照这一思路,影响青少年行为的环境因素包括亲子关系、邻里关系、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家庭、学校和文化期望等。作为社会工作基础理论之一的社会—生态理论,主要用来了解人类在交往互动过程中其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关系,重点在于分析人与各环境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对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在人类交往的过程中,将人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看成一个整体系统中的两个要素(根据不同的维度将环境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在这个整体系统中探讨人与不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各种环境对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尤其强调在环境系统中考察人的行为,也非常重视人的生态系统与人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家校合作研究,就是借助社会-生态理论在同一个系统中分析中小学生与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的结构单位,重点考察这一环境系统中,中小学生与其他结构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不同结构单位对中小学生生理与心理成长所产生的影响。

2.   家校合作的价值内涵

家校合作涉及的首要问题就是它的价值问题,即价值的有无与价值的内涵。价值的内涵,即家校合作具有哪方面的价值以及价值是对谁来说的,通常情况下会说家校合作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肯定没有错,因为它是一个涵盖性集中却又正面的说法,但是,如果进一步追问,则会出现一些更深层、更广泛的问题。例如,家校合作是否只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或者只是一种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完成学校教学目标的手段?再比如,家校合作是学校对家庭进行的单向指导,还是能够达成学校与家庭双方之间的相互促进,实现共同提高的价值?对学校来说,家长作为非专业人士,他们的参与和督促是给学校挑刺和添乱,还是能够成为学校变革的重要力量?另外,有人认为学习文化知识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课余时间是用来完成课业任务的,因此,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对课堂学习的提前准备和后续复习,等等。

以上这些观点实际上都是认知取向教育观的体现。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既是学生接纳信息的过程,也是他们投入互动、付出情感、养成习惯、集中注意和健全人格的过程,因此,用认知目标来代替学习意义的认识是错误的。如果仅用认知目标这一个标准来评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价值,则得到的结论肯定不是真实全面的。因此,在分析家校合作的价值内涵时,要考虑多方面的要素,从多个角度进行阐释。从学生方面来说,家校合作沟通了学生在学校与家庭两个领域的生活世界,在时空上显示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从教师与家长方面来说,在家长与教师互动交往的过程中,推动了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更新,提升了双方作为教育者的自觉与反思,并为各自在社会角色上的自我完善创造了条件;从学校方面来说,在学校与家庭合作互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深层问题和矛盾以及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的愿望,能够成为学校变革的动力;从社会方面来说,家校合作中学校为家庭提供的一些指导,能够帮助一些弱势群体更好地鼓励和支持孩子成长,从某种角度来说,家校合作有助于阻止代际传递贫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事实上,家校合作是涉及家庭与学校两个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仅从学校方面来探讨它的价值内涵,并被简单地局限为认知取向上的价值,则家校合作的价值内涵就被狭隘化。近些年来,我国在学校教育中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值得注意的是,自孩子进入学龄期开始,我们就非常重视“智育”,甚至将其放在压倒性的地位。在这一理念下,家庭教育本应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平衡器”,从真正意义上为学生接受素质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然而,在学校教育的强势挤压之下,家庭教育的空间被挤占,甚至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强化者”。这樣,我们所需要的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家庭教育实际上处于失重状态[1]。

二、中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审视

家校合作在学校、家庭、学生、家长及社会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内涵。但是,当前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遭遇着一系列现实困境,具体如下。

1.   学校与家长没能从思想上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存在认识缺失

一方面,学校与家长都没有从主观上认识到家校合作在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性。在家校合作中,学校与家长的共育意识较低,双方责任不明,其中家长的主观认识缺失尤为突出。一些家长认为,学校是专门教育学生的场域,家长将孩子送进学校后,就应该交由学校全权负责,不管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是开展文化知识传授,都是学校应尽的职责,家长只需在物质上保证孩子的衣食住行及身体健康。而学校认为,学生的教育应该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来进行,教育学生是教师的职责,家长不具备教育学生的相关学科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因此,无须参与学校教育。另一方面,學校与家长之间存在互相排斥的现象。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很多中小学校在管理体系中没有体现家长的权力,认为学校面向的不只是学生个体而是学生群体,其管理要在统一的、普遍的模式基础之上再来凸显个性。所以,家长只需在学校基础管理的框架之上补充性地参与就可以,没有必要深入地参与,同时,学校对家长的决策能力及学识水平存在质疑。从家长的角度来看,有一些家长抱着抱怨与推卸责任的心态,不愿意甚至拒绝花费时间与精力在学校教育中进行“义务劳动”,认为自己没有参与学校教育的责任与义务[2]。

2.   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沟通低效

在家校合作中,教师与家长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双方之间缺乏对彼此的理解与信任。在家校合作中,教师与家长彼此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是双方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然而,在实际的合作中,一些家长对教师个人或教师职业存有偏见,甚至不认同教师,不愿意与教师进行更多的交流。同样地,一些教师认为家长是非专业的,不懂得如何用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样导致教师与家长之间出现了互相不理解与不信任的情况。教师认为家长不支持他们的工作,不能体谅教师繁重的教学工作量与担任的重大责任,而出了问题却首发诘难,甚至有些家长还专门找事挑刺。而家长埋怨教师不理解自己的处境,本来就疲于应对繁重的工作,还要完成教师提出的各种要求,或者还不时被请到学校训话。由此可见,在目前的家校合作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只是为了解决眼前紧迫的学生困难,仅仅是对学生本身现状的了解,没有进行更为深入与广泛的交流,双方之间的沟通是简单、重复且低效的[3]。

3.   学校单向主导合作渠道与方式,合作层次较低

当前我国的家校合作形式主要是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合作。事实上很多时候学校与家长的合作可以看成是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但这种合作背后的支撑者却是学校组织。家校合作中具体活动的组织、开展以及总体思路的设计都是学校进行的。也就是说,家校合作实际上就是学校组织与家长个体之间进行的交往互动活动。当前我国的家校合作方式主要包括非制度化与制度化两大类。非制度化的合作是指学校规定之外、非正式性的合作,主要表现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私人联系与交往等,该种方式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与随机性。制度化的合作是指根据学校的规定,开展的比较正式的合作,主要包括家长会、家访、家长接待日、学校组织的公开课、家长联系薄以及其他组织活动等。学校是一个正式的组织,具有强大的合法性与制度性力量,在家校合作中处于主导地位,掌握着组织活动的主导权。在当前我国的家校合作中,主要由学校来组织各种活动,家长没法参与活动的设计、组织及管理等,仅以参与者的身份来参与学校的活动。这种只由学校组织的单向度活动让家长处于被动地位,在家校合作中接受学校的支配[4]。

4.   教师在家校合作中存在角色冲突

科学合理的角色定位是学校与家庭有效开展合作的重要保证,它影响着家校合作的效果。当前我国家校合作中,各参与主体间存在角色冲突,主体表现为教师的角色冲突。一方面是教师与社会之间不同的角色期望带来的教师角色冲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对教育需求的提高,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双方的配合对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在这种环境背景下,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整个社会要求学校进行家校合作。然而,现实中很多教师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家校合作的意义,他们认为家校合作会给教师带来额外的负担;也有教师在家校合作中不能正确处理出现的问题与矛盾,认为家校合作容易产生麻烦。另一方面,教师与家长委员会之间不同的角色期望带来的教师角色冲突。通常情况下,家长委员会在家校合作中对学校教育做出的贡献较大,一些家委会家长认为自己在家校合作中付出较多,并与学校和教师的关系比较密切,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能多一点关照。但是,教师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他们希望家长委员会通过参与学校教育能够促进所有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这样因教师与家委会家长的价值取向不同,导致教师产生角色冲突[5]。

三、中小学家校合作的路径选择

虽然家校合作不论是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内涵,但当前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面临着诸多困境。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提高家校合作的效度。

1.   加强对学校与家长的思想教育,强化家校合作观念对学生产生最大影响的两个主体分别是学校与家庭,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双方的合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处在新时代,家庭与学校都越来越重视双方之间的合作,但是,许多家庭与学校在进行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存在思想认识缺失、价值观念不一致等问题。因此,须进一步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教育,不断优化他们的思想认识与价值观念。首先,对学校来说,学校作为家校合作的重要主体之一,在与家庭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教师。因此,教师要通过加强自主学习,提升思想认识与理论素养的方式来优化或者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重新认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在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体可以采用自学、参加各种研讨会、参与培训等方式。其次,对家庭来说,家长作为家校合作的另一重要主体,也要从思想上改变对家校合作的认识,优化自身教育观念。一方面,家长自身要加强学习与自我教育,自觉提高思想觉悟,加强对家校合作的认识,在家校合作中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主动参与学校教育。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定期聘请专家对家长进行系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培训,也可以组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等活动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等等。

2.   建立家校沟通协商机制,开展有效沟通

在当前的家校合作中并不缺少沟通途径与平台,但缺乏有效的沟通。因此,须建立“家校—师生—家长—子女”间的对话协商治理机制,以此来加强家校合作中的有效交流与沟通,促进家校合作的顺利进行。在家校合作中,形成“通知—反馈”的信息流通闭合回路是非常有必要的,该回路能够将学校与家庭纳入到同一个系统中。在家校沟通的过程中,学校与教师先将消息通知给家长,家长再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把有效信息反馈给学校,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动态的信息交流与互动沟通循环。在该对话协商机制中,家长与教师以及学生之间建立起互信关系,彼此之间可以進行资源共享与成功经验分享。这种有效的交流沟通机制,一方面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家的状态,还可以让教师更多地了解家长并产生理解与信任;另一方面,既能够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学业水平与在校表现,还可以让家长更多地了解教师的工作状况以及职业性质,从而给予教师多一点的理解与信任。这样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来为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与生活环境[6]。

3.   拓宽家校合作的渠道,进行深度合作

我国的家校合作主要是通过学校组织的家访、家校通、家长委员会以及家长会等方式来开展的,与开展家校合作比较成熟的一些国家相比,其形式与内容不够丰富,还不能满足进行深入合作的需要。因此,需要我们不断拓宽家校合作渠道,开拓更多切实有效的合作路径,促进家校双方进一步开展更加深入有效的合作。家校合作是家庭与学校双方共同开展的双向交往互动活动,在活动组织与设计中不应该仅是学校的参与,更需要学生与家长的共同参与。这就需要学校与家长双方共同来拓宽家校合作渠道。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拓宽家校合作渠道。首先,学习和借鉴别人已有的成功经验。一方面,学习和借鉴国内已有的成功经验,学校与家长通过亲身体验、参加访问以及参观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邀请权威的家校合作专家与研究者以及在家校合作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实践者等来作交流指导;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来学习国外已有的成功经验。其次,进行自我创新。在学习与借鉴别人成功经验的同时,学校与家长还要根据自身实际状况,结合现实需要与学生情况,双方共同协商合作,在实践中不断开展探索创新,共同开拓新的满足学生成长与发展、符合家长期望与学校发展的家校合作渠道[7]。

4.   正确处理角色冲突,提升教师职责履行能力

在家校合作中,教师首先要认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解决好自身的角色冲突,根据一定的角色规范要求来履行自己的职责。首先,学校促使教师产生角色认同。在家校合作背景下,赋予教师的多重角色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与促进家校合作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但一些教师对这些角色的认识不到位,甚至存在角色冲突,这就需要学校在开展家校合作之前,采用多种途径与举措向教师认真讲解家校合作的价值与意义,让教师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到担任这些角色的重要性。给予教师更多的角色期待,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地担任这些角色。其次,教师自己要强化角色学习,明确角色规范。虽然很多中小学校在开展家校合作,并已经成立了家长委员会,但仍然有一些教师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变化,这很容易让教师对家校合作产生误解,并将个人固有的定势思维带入家校合作中。再加上我国开展家校合作的时间比较短,教师的家校合作意识还比较弱。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自己加强角色学习,明确自己在家校合作中的各种角色规范,提高自身履行教师职责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家校合作工作。

参考文献:

[1]  黄河清,马恒懿.家校合作价值论新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

[2]  张杰,张薇.21世纪家校合作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课程教学研究,2017(09).

[3]  邓林园,许睿,赵鑫钰,等.中国高中阶段家校合作的现状以及与高中生发展的关系[J].教育学报,2016(06).

[4]  吴重涵.制度化家校合作与儿童成长的相关性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8(10).

[5]  王燕红,董梁.家校合作视域下教师的角色冲突与处理[J].教学与管理,2016(07).

[6]  朱丽.基于民主视角的家校合作审视[J].基础教育,2018(04).

[7]  魏同玉,潘晓芳.中小学家校合作的价值误区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6(31).

[作者:杨扬(1987-),女,山西太原人,三亚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王颖】

猜你喜欢

角色冲突
声音
从社会学角度辨析史量才的角色扮演及冲突
社会工作者在家庭寄养管理实务中的角色冲突
角色理论视角下的留学生辅导员岗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