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事件维度的学校变革探析

2020-10-27曾振华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及政策方针的指引,学校变革势在必行。将学校变革作为一种“社会事件”,发现学校变革的三大影响力量,其中包括教育行政推动、社会需求驱动与学校自主选择,这三种影响综合发挥作用势必将推动学校变革的进程。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给学校变革带来诸多方面的困境,鉴于此,必须优化学校变革环境,调动各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校长作为学校变革的领导者作用,激发教师道德意识,建立学生立场的策略选择,通过多方努力共同推进学校变革的进程。

关键词:学校变革,变革困境,学校自主选择,校园文化,学生立场

教育变革的推进在宏观层面上指的是体制的完善与政策的调整和出台,微观层面指的是教学效果的提升与课程的不断更新,中观层面指的是学校层面的变革。学校变革既影响着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教育变革,同时又接受着后两者对其产生的影响,其本身在理论方面与实践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在现实变革过程中,因对学校变革缺乏系统的了解和全面的掌握,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主观、客观的阻力,学校的管理者既有决心要进行变革,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改革路径。笔者通过查阅、研读文献发现目前我国的学校变革成果主要包括学校管理方式的多样化、学校人事安排的高效化、学校管理教职工素质的提升等方面,以上研究将学校变革的过程进行分类,逐一研究,但不免过于强调彼此的独立性而忽视了整体性,淡化了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学校变革绝不是各个部分的相加,其本身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这也加大了学校变革的难度。所以有成效的学校变革必然以学校整体作为依托,但事实上目前很多学校的变革却未能从学校这一基点出发,仅仅依靠理论作为行动出发点,只注重理论的学术性和理论意义上的可行性,却忽视了现实可能性,这不仅是变革的误区,也成为变革的阻力,反而使学校成为相对虚无的概念,失去原有的物质性内涵。以上对学校的曲解表明目前我们还没有对学校变革有清晰的认识,而场域理论则能为我们提供作为一种“社会事件”的学校变革更清晰深刻的理解。为此,本文从学校变革影响因素、变革困境以及管理策略等多方面对学校变革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学校变革的实践者提供相关系统知识和变革路径[1]。

一、學校变革的三种影响因素

在学校变革中会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三种主要力量,第一是教育行政推动,第二是社会需求驱动,第三是学校自主选择。三者对教育变革的影响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与相互协调。综合研究这三种主要影响力量是了解学校变革过程如何发生和运作的关键点。

1.   教育行政推动

我国教育管理的链条是教育部-省级教育厅-市教育局-区县教育局-学校,从这个链条中可以看出学校位于最底层,且每一个上级环节都对下级环节产生行政影响。具体来讲,教育行政推动力量对学校变革的影响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标准化和统一化的要求标准与实施方案,这样有助于整体共同推进学校变革,也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第二,容易忽视学校的个体差异性。尽管统一化、标准化能够对学校变革起促进作用,但每个学校的师资水平、教学设备、学生水平等诸多方面都各不相同,行政力量无法兼顾到每个学校的差异。第三,从上到下,逐级强制推行。这种分级、强制的方式能够使学校迅速进入变革进程中,变革阻力会相对变小[2]。教育行政力量在整体上对学校变革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不可避免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其中包括:首先,规则性不强,学校通常通过组织会议、领导讲话和下发文件等方式进行管理,这导致管理不够系统、不够科学化。其次,缺乏大局观,这主要指的是学校变革的管理者和实践者只重视短期效益,只看重可以在短期见效的改革项目。第三,强烈的个人意志,在学校变革过程中的实践者通常会根据领导的个人意志办事,不免会使变革举措主观化[3]。

2.   社会需求驱动

社会需求作为影响学校变革的主要力量之一,包含了三个主要来源:第一,来自于学生家长。如今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越发重视,将教育作为孩子登上更高社会阶层的阶梯,家长越重视教育就会越关注学校的教学水平,进而推动学校进行变革。第二,来自于社会对人才的选拔标准。社会对人才的标准不断提升,需要的不仅仅是具有单一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而是需要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一选拔标准的提升侧面推动了学校变革。第三,来自于社会舆论。社会舆论对学校变革的影响是一种广泛持久的影响,积极的社会舆论会进一步促进学校继续进行变革,不断完善;消极的社会舆论可以给学校以警醒,使学校能够进行反思与变革。但同时这三大来源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些许的消极影响。首先,家长因对子女教育的过度重视导致对学校存在过高的期待,因此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院校,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在学校变革过程中也出台了相关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规定,但往往会遭到家长的抵制。其次,社会上的用人单位过于看重重点院校,因此学生和家长都在共同为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而努力着。最后,社会舆论往往趋于单一化,过于注重学校的全国排名、特色专业排名、升学率等诸多方面,却忽视了要用全面、辩证的观点来综合评价学校的办学水平。

3.   学校自主选择

上文中的前两者属于影响学校变革的外因,而学校自主选择则属于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足以看出内因的重要性。学校自主选择作为学校变革的重要力量是因为以下原因:第一,学校的办学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学校的办学历史越悠久,其社会地位越高,进行学校变革的能力越高、资源越丰富。其二,师资力量。如果一所学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就会顺利推进学校变革的整个进程。第三,学校管理者和领导者的格局,有大局观的学校领导能够在学校变革过程中考虑学校的整体变革,并能够表现出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优秀品质。但学校自主选择也存在相应的问题,比如学校缺乏足够的主动性,由于上级行政权力支配和控制使得学校变革通常处于被动状态,导致学校变革过程缓慢且见效迟缓。其次,学校缺乏自主的权力,表现在进行学校变革过程中缺乏对学校资源的分配、教师的聘用、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的权力。再次,某些学校的领导者缺乏变革意识和精神,在学校变革进程中并没有发挥其本身应具有的带动性和引领作用,无法开展有效的变革工作,变革思想不够深入。影响学校变革的三大力量中,教育行政推动与社会需求驱动为学校变革提供前提,学校自主选择则属于内因,据此,三者从内外因不同角度共同作用于学校变革。

二、学校变革的困境

学校变革进程中会因学校领导者、教师、学生、课程、设施等诸多因素导致变革面临各种困境,主要困境包括学校自主变革的动力疲软、学校变革的教育信念缺失、学校自主变革的价值观念冲突,如何应对并妥善处理这些困境也成为学校变革应该重视的问题。

1.   学校自主变革的动力疲软

上文讨论了影响学校变革的三大力量,因此提出学校变革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具备多方面的现实依据。学校尽管经历了素质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高考改革等多次改革,但几乎每次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学校作为变革的主体反而处于被动状态,变革措施难以真正有效地执行,因此未能达到每次变革的预期目标与效果。这样的结果严重挫伤了变革者的信心和主动性,他们只能在理论意义上看到变革的优势和重要性,在实践意义上却很难找寻到其必然性,导致“学校自主变革的动力疲软”。面对这样的现状,目前仅有个别学校在学校变革过程中展示出变革亮点,但绝大多数学校仍处于待变革状态中,他们希冀于延续陈旧的模式不作改变与调整,仍然将学生的考试和学校的升学率作为追求的最终目标。久而久之导致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下降,培养出的学生都倾向于应试型,并不能成为一个个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据调查,发达国家的学校变革要优于我国的学校变革,在国内学校变革进程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这指的是经济发达地区、私立学校、中外合作院校的变革动力充足,而落后地区,如县级、乡镇学校、农村学校则表现出动力疲软的状态[4]。一方面与学校缺乏改革主动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校管理者的主观改革意识不强密不可分。

2.   学校变革的教育信念缺失

近年来,创办特色学校与校园文化是学校变革的亮点之一,每个学校因其学校规模、师资水平、教学设施等诸多方面的不同,本应成为一个个有特色的学校,然而事实上大多数学校之间相互模仿,几乎不存在鲜明的特色,出现了所谓的“千校一面”,或者看起来各有特色,實质上则是相互雷同。要想改变这种情况,须重整学校规章制度、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等多方面的共同推进。一个学校的内涵发展和精神支撑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校园文化,每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本该不同,但现在却走向趋同,看不出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究其真正的原因往往是各个学校不断将从其他学校学习到的好东西全部堆砌到本学校上,使文化重点逐步走向迷失。比如,关于承包责任制的引用,当这一制度被引进到学校教育中时,迅速得到传播,各个学校纷纷借鉴模仿,逐渐又形成新一轮的“千校一面”。在办学理念上,学校领导者的想法并不具有独特性和原创性,随着教育交流机会的增多,学校管理者趁此机会外出通过学习、培训、观摩等方式开阔眼界,见识新事物,也能够进一步认识到学校变革的必要性,但回到学校后却很少进行真正的变革,这说明他们对于学校变革的认识和意识仍然停留在表面的感知层面,并没有得到内心的体认,因此行动滞后,学校变革也很难见成效。

3.   学校自主变革的价值观念冲突

有些学校对于变革充满了决心和信心,然而在实际过程中却阻力重重,学校领导者普遍陷入这样的困惑:现在的课堂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为什么家长和某些教育者可以忍受?变革后能够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却为什么又遭到阻拦呢?成绩难道就能够代表一切吗?这些困惑的真正原因一方面在于学校变革中家长、学校领导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造成彼此之间的隔阂和不解,另一方面还在于他们在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冲突。比如上文指出的关于分数的看法,学生究竟应该接受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教育还是为了高分而学习?要通过放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单纯追求高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吗?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关于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不同群体因各自立场的不同而观点不一致,这些争论实则就是价值观的冲突,价值观的冲突影响着学校变革的方向和进程,比如是应该增加学生学习时间还是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活动时间?是尊重教师的自由还是加重教师的教学压力?学校要重视少数优秀学生还是要照顾都到所有学生的学习?对于这些问题总是众说纷纭,似乎每一种观点都有强有力的论据支撑,因此使得学校变革推进的过程趋于缓慢,各种改革措施相对中和,失去了改革的指向性,改革成效也不能完全凸显出来。

三、学校变革管理策略与能力建设

针对上文提到的学校变革的影响力量及面对的各种困境,学校必须在其变革过程中边摸索边总结经验,优化学校变革环境,调动各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校长作为学校变革的领导者作用,激发教师道德意识,建立学生立场的策略选择,通过多方努力共同推进学校变革的进程。

1.   优化学校变革环境

首先,要建立学校变革的共同愿景,意即使学校变革中的每一位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而奋斗,当他们发现愿景与现况大为不同时,则会因差异产生动力,通过变革缩小差距[5]。当学校变革中涉及到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够为共同愿景各司其职时,学校变革的进程就会在无形中加快。其次,要不断输入正能量,教师方面比如鼓励教师进行创新、使教师在学校变革中拥有自由的空间,学生方面比如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奖励学生的实践成果,赋予学生一定的权利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尊重学生对学校变革的意见和建议。再次,要提高学校的应变能力,比如在变革过程中如何调整组织结构,分析哪些因素会影响组织结构的安排等等。只有避免学校组织结构的僵化,学校的变革能力才能得以发挥[6]。最后,要充分给予学校自主能力,学校作为变革的主体应拥有自主权和主动权,不能总是处于被动的变革状态中。学校要能够根据本校当前发展水平和情况进行变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中不可忽视的是教师的作用和力量,教师作为学校变革的主力军,最清楚学校现存的问题是什么、哪方面亟待变革。优化学校变革环境涉及到方方面面,这是站在整体的角度来促进学校变革。

2.   发挥校长的独特作用

学校的校长是整个学校变革的总指挥,正确得当地发挥校长的独特作用同样有益于学校改革的长效发展和深入推进。但是切不可将校长的作用过度放大,要正确看待其独特的作用。第一,校长尽管负责学校变革的组织、调控和策划,但并不能将其理解为学校变革的决定者。学校变革的进程中涉及到诸多因素,非校长一人可以决定,他无法对学校变革的具体走向进行绝对的控制,也不能够一人专断强制推行某项改革措施。因此对校长的作用要能够以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认识到其本身的有限性,不可放大其作用或抱有过高的期待。第二,校长的独特作用还体现在他拥有与教职工不同的资源、地位、身份,研究者要把校长与其他学校变革者区分开来,不可将校长等同于优秀的教师,这两种身份定位不具有绝对的必然性。学校变革取得任何进展都不是校长或某个人的个人功劳,但变革成果与校长的决策和判断是有很大关系的。校长凭借对国内外教育趋势的分析以及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思考,凝聚全校的变革力量,推动学校变革的进一步开展。第三,校长的独特作用体现在校长的价值观念、战略定位、思想格局及行为方式都会成为变革中至关重要的力量,同时,校长自身的生命成长也可能在这一变革实践中实现[7]。

3.   激发教师道德意识,孕育学校文化规范

每次学校变革的最核心目的都在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都是围绕学生展开。学生是学校变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此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这一主体。学生的地位在学校变革中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一活动表现的,如果教师仅忙于学校变革的其他项工作,而忽视了教学这一核心环节,则在学校变革的道路上有失偏颇,另一方面也损耗了教师的精力。针对这一问题的对策就是分析学校的现状,对教学品质与学习成效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周全的分析,判断每一项变革措施是否真正有益于“教”與“学”的改进。同时,要孕育学校文化规范,学校文化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整体性,相比之下是一种隐性影响,但这种隐性影响的作用却是不可小觑的,它对学校的大多数成员能够产生一种潜在且深远的影响。学校变革者的行为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学校文化的影响,因此要想进行有效的学校变革就要分析并改变学校文化,将学校文化的作用调动起来则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改革效果,使隐性影响转化为显性的积极行动,具体到实际措施上,学校的管理者与领导者要对学校成员进行道德教育,首先要使各成员在意识上体认到改革的意义,进而通过提升教师的变革能力推动学校变革进程。

4.   学校变革中建立学生立场的策略选择

上文中也提到了学生的发展是学校变革的最终目的,据此要明确学校变革目标:建立学生立场的立足点,一方面有利于学校变革,另一方面也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据此,激发学生成为学校变革动力成为必需[8]。学校变革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校看重短期效果还是长期效果(即学生的未来)。学生的未来发展都包括其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和心理、对专业知识的习得和技能的掌握水平、面对挫折的应对状态等,学校变革要将这些都考虑到,切不能只追求眼下的变革效果却忽视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学校变革过程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参与变革的能力,在学校变革中有许多实践项目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必须要有学生的参与,项目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或者是否可以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的能力高低。因此要着重提高学生参与变革的能力。第一,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参与态度,当学生意识到参与变革的重要性时往往会在下次实践中积极参与并有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参与能力。第二,学校要为学生锻炼自己、提高能力提供多种渠道,如多组织校内外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使学生明白该如何参与到学校变革的实践项目中去。第三,学校要定期开关于总结反思的会议,让学生们及时反思并做汇报,彼此之间相互学习,逐渐提升参与能力,还可对学校变革提出相关切实的建议和意见。综上所述,学生的作用在学校变革中是不可忽视的,应给予更多的关注[9]。

参考文献:

[1]  张东娇.学校变革压力、机制与能力建设策略[J].教育研究,2015(10).

[2]  杨颖东.场域:解读学校变革的一种社会学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3(02).

[3]  和学新,褚天.利益相关者理论视域下的学校变革模式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  程红艳.转型期学校变革的伦理审视[J].教育科学研究,2016(08).

[5]  韩晓霞,代建军.谈学校变革动力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3).

[6]  唐青才.学校变革能力:构成要素与提升路径[J].教师教育论坛,2016(05).

[7]  程红艳,周金山.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教育改革与学校变革关系辨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02).

[8]  张引琼,唐琳“.大数据”背景下学校教育管理的现代变革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02).

[9]  李伟唐,圆熊冰.学生立场:学校变革的基本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研究,2016(08).

[作者:曾振华(1984-),男,河南周口人,周口师范学院团委,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王颖】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 硕果飘香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浅谈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创建校园文化的意义探究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电子显示屏的校园文化传播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与校长基本素质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