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肺炎疫情中心理干预机制的研究

2020-10-26杨庆云杨博王顺

甘肃科技纵横 2020年6期
关键词:应激反应心理干预

杨庆云 杨博 王顺

摘要:突发的新型肺炎疫情对社会公众的生活、工作、财务状况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都可能产生重大的影响,影响严重的个体甚至出现了失眠、易怒、惊恐等应激反应。由于疫情对个体心理的影响长期、普遍存在,而每个个体的心理应激反应很可能汇聚成群体心理危机,产生范围更广、持续更长的不良影响。因此,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心理干预机制,及时帮助人们摆脱心理创伤的困扰,减轻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健康,高效地投入本职工作,不仅是此次防疫工作的关键一环,而且在其他突发公共事件中也可以起到同样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心理干预;应激反应;心理健康服务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志码:A

2020年,新型肺炎疫情严重威胁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同时疫情的爆发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使越来越多的个体出现了疑病、恐慌、焦虑、愤怒、抑郁、强迫等情绪,心理压力在不断增加,严重的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障碍等心理疾病的相关症状。在此次疫情中,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社会公众心理危机,及早建立和完善心理干预机制,也是防范疫情扩散的关键一环。

1 新型肺炎疫情的发展与防控

1.1 全国新型肺炎疫情的发展

据报道,截至2月27日24時,全国现有新型肺炎确诊病例39 919例(其中重症病例7 95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36 117例,累计死亡病例2 788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78 824例,现有疑似病例2 308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656 054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65 225人,其中湖北累计确诊病例65 914例[1]。2020年1月26日~ 2020年2月20日期间,湖北省内外累计确诊人数如图l所示。湖北省2月12日人数激增到14 840,是因为从2月12日开始,湖北省将临床诊断病例数纳入确诊病例数进行了公布,而后开始下降,到2月20日下降到631人[2]。

1.2 党中央对战胜新型肺炎疫情的指导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时刻跟踪着疫情蔓延形势和防控工作进展情况,亲自指挥部署,就疫情防控问题主持召开多次重要会议、多次对战“疫”一线作出指示部署,坚持全国一盘棋,让科学防治贯穿疫情防控全过程,聚焦打赢这场全民战“疫”。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部分重要指示见表1所列。

1.3 新型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节点

2019年12月31日下午13时,武汉市卫健委披露“目前已发现27例(肺炎)病例”,这是新型肺炎在全国的首次通报,随着疫情的发展,截止1月25日17时,25个省市区先后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各地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联防联控机制。新型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节点见表2所列。

从2月21日起,除湖北以外地区已陆续调整应急响应,有序复工复产,由此可以看出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防疫政策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和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累计确诊病例每日增长率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通过全国和上海地区新型肺炎每天确诊人数增长率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新型肺炎疫情已经初步得到控制。因此,对于疫情及病毒的变异情况仍需严密监控、科学防疫。

2 新型肺炎疫情对社会公众心理的影响

社会公众在疫情中出现恐慌心理是正常的应激反应,这是因为在较短的时间里,所接受信息的受限性和复杂性,致使公众的认知出现偏差,不能正确的认识所面临的风险,从而加剧心理应激程度。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在《心理学与生活》一书中提出了应激模型,指出个体应对应激源会产生多种可能的反应,他们将公众可能的“反应”分为生理的、行为的、情绪的、认知的四类[3]。心理调节能力较强的个体,通过自我调节和心理干预会降低所面临风险的自我评估等级,心理应激程度逐渐减弱,但心理调节能力较弱的个体会因为此次新型肺炎这一应激源,而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心理应激障碍相关症状,心理和生理状况同时出现异常。随着此次新型肺炎疫情的性质、传播范围以及持续时间的不断变化,个体的心理应激障碍,乃至群体心理危机都有可能大面积的爆发。

2.1 新型肺炎疫情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新型肺炎疫情突发,导致的直接损失就是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线医护人员、死难者家属、治愈出院人员及其他社会公众在此次疫情中,都经受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这些心理创伤也导致了社会和个人可能延迟显现的巨大间接损失。一是对一线医护人员的影响。医务工作者总是肩负救死扶伤的责任和使命,出现在紧急救援的第一线,但他们也是不顾自身安危的普通人。尤其是紧随突发疫情而来的超负荷的工作强度、没有充分的应急心理准备、对患者的同情而产生的替代性创伤、同事感染病毒甚至牺牲的感同身受、病毒的高传染性和防护物资的紧缺所带来的不安全感等因素,都会让这些逆行者身心俱疲,始终处于“高压”状态。因此,回避、抑郁、睡眠质量差、情绪不稳,乃至情绪崩溃都是可能出现的心理创伤,心理干预必须及时跟进。二是对于死难者家属的影响。亲人的离世本身就会使他们陷入无比悲痛之中,他们同时又要面对疫情传播的风险,在悲痛和压力的双重作用下,自身的应激反应可能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减轻或消失,而是出现反应症状加重的现象,因此家庭中每个成员以及整个家庭都需要及时的心理疏导。三是对治愈出院人员的影响。治愈出院人员是直接感染新型肺炎的群体,受到的心理刺激十分严重,经历事件后,恐惧、余悸犹存是普遍的反应。他们还可能会出现“幸存者综合征”[5]。这种状况会让人极度脆弱、紧张不安、烦躁、提心吊胆、高度警惕,还会经常出现疑病症的相关症状。四是对其他社会公众的影响。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每个人都神经紧绷,伴随着疫情信息的不断披露和应急响应级别的提升,以及各地防控措施越来越严,对社会公众的生活、工作、财务状况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都产生重大的影响,社会公众恐慌心理更是进一步加剧,甚至会出现失眠、易怒、惊恐等应激反应。

通过百度发布的新型肺炎搜索大数据显示,此次疫情爆发以来,通过百度搜索、浏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信息日均超10亿人次,每天超过5000万人查看“抗击肺炎”频道,百度健康“问医生”单日咨询量超过85万,有超过1亿人次观看百度健康推出的“战疫直播间”,百度健康医典推出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词条累计满足用户搜索需求超过2亿[6],由此看出,疫情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2.2 新型肺炎疫情对群体心理的影响

张国平(2010)将群体恐慌定义为“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在面对想象或现实的威胁时所产生的特定心理反应,人们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往往会做出一些不合理、不合作的行为”[7]。每个个体的心理应激反应还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和疫情信息的传播,逐步汇聚成群体心理危机,产生范围更广、持续更长的不良影响。一是疫情中社会公众的从众心理加重。从众是部分个体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在此次疫情期间,公众的行为受到群体行为和意识混乱的影响,个体的判断不只靠科学,部分民众的行为受到非科学的因素影响。从众的心理还可以在群体高度一致性的基础上使个人获得了匿名感,因此个人做事会无所顾忌,这导致疫情期间网络暴力和谣言层出不穷。二是疫情中谣言的易感性升高。由于新型肺炎疫情的突发性,以及对病毒溯源和有效治疗方案确定的长期性、复杂性,社会公众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此次疫情有清晰地了解,这就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土壤。一方面谣言具有情绪性和感染性,通过加工和渲染的被歪曲的事实,很容易造成群体性恐慌。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在疫情造成的緊张氛围中,以及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心理压力不断增大,此时谣言成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排解紧张情绪的发泄途径,社会公众对谣言的抵抗力减弱,成为主动接受谣言、传播谣言的易感源和媒介。1947年,Allport&Post-man给出了一个决定谣言的公式,谣言的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性成正比关系,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当重要性与模糊性一方趋向零时,谣言也就不会产生了。要想终止谣言的传播,就应及时披露事件的真相,所谓“谣言止于真相”。

此次疫情中,官方机构在网络平台上第一时间发布疫情相关信息,不漏报不瞒报,积极构建起一道拒绝谣言和恐慌情绪的信息壁垒。

2.3 新型肺炎疫情中的心理症状

一是心理压力的剧增。心理学所说的压力,是指个体的内心冲突和与其相伴的强烈情绪体验。按照强度的不同,压力可以分为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叠加性压力和破坏性压力。此次疫情所带来的压力作用在不同个人身上,表现出不同的压力状态,但如果不进行心理干预,某些压力难以有效缓解,严重的可能会发展到类似“灾难征候群”的症状,出现“心理麻痹”,对外界反应减少,情绪沮丧或过度敏感。不同心理压力的主要表现见表3所列。

二是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相关障碍。应激相关障碍又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主要是由心理、外界压力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应激相关障碍按照严重程度由低到高,分为适应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若此次新型肺炎疫情的性质、范围和持续时间等因素恶化,就会使社会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超过一定的极限,心理应激反应过于强烈,从而扰乱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并形成创伤心理,如果此时得不到有效的心理干预,将长期影响个体的健康和生活。不同应激相关障碍的主要表现见表4所列。

3 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心理干预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心理干预不仅在新型肺炎疫情期间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时帮助人们摆脱心理创伤的困扰,减轻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健康,高效地投入工作,在其他突发公共事件中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

3.1 建立国家层级的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干预体系

我国在非典、禽流感等多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建立和完善了全国统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并在此次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全国各省市区的确诊病例报告机制、确诊和疑似病例的定点医院集中收治等措施都为抑制此次疫情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在目前,对一线医护人员、死难者家属、治愈出院人员以及其他社会公众等这些可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的个体的心理辅导工作,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和支持。遏制个体与群体心理危机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是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这能第一时间降低个体的心理压力、减轻应激反应症状,让遭受心理创伤的个体及时感受到安全感,促进其心理恢复正常,避免应激反应进一步恶化。要做到及时性和有效性,就需要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干预体系。拟建立的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干预体系主要子系统及其任务见表5所列。

3.2 完善心理干预相关法律体系

我国《精神卫生法》立法的出发点是重性精神病人的保障及防治,全民心理健康涉及较少。但该法规定“心理治疗师必须在医疗机构中从业”,这导致在大学、研究所和社会从事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员不能开展心理治疗工作;心理咨询人员遇到精神障碍者应转诊到专业医疗机构,而医疗机构精神科医生及心理治疗师人员极为有限,无法给许多病人良好的干预,由此衍生更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精神卫生法》进行补充和修订,形成完善的心理干预法律体系。

目前能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人士共分为三类:一是精神科医生。据统计,全国的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不足2000家,精神科医师不到3万人。精神科医师主要担负1600万重性精神病人以及其他精神障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8],这已经让其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中,更谈不上保障社会公众的基本心理健康。二是心理咨询师。人社部于2001年将心理咨询师正式列入《中国职业大典》,并于2002年正式启动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但于2017年宣布停止此项资格证考试。在此期间,全国有300多万人参加了心理咨询师考试,其中约130万人获得了二、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心理咨询师考试停止后,这些心理咨询师如何继续合法专业地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是心理治疗师。国家卫健委于2015年开放初级心理治疗师考试,允许医学或者心理学毕业生报考,希望让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加入到心理治疗师队伍中,合法合规地为大众提供心理治疗和咨询服务。但目前我国只有5000余名的心理治疗师,专业人才数量严重短缺。由此可见,目前社会上对于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空缺,亟待越来越多的心理咨询技术过硬且能对精神疾病进行诊疗的心理咨询师去填补。上述三类提供心理干预的专业人员按照来访者心理健康程度的不同,可以形成有效的互补,共同助力建设完整的心理干预诊疗体系。心理干预诊疗体系具体内容见表6所列。

3.3 建立心理干预职业化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开设心理学相关专业的高校有100多家,每年的毕业将近有20万人,其中真正从事心理咨询的却仅有3万人,大部分毕业生都选择了转行,面对如此严重的人才流失,必须尽快建立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化人才培养体系。一是设立全国统一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从业者必须从理论、实践、临床及自我体验4个部分接受统一专业培训,以及在法律认可的医院或其他机构进行临床实践,培训要达到硕士、博士水平,且临床实习一年以上的,才可以获得相关资质。二是成立全国性的心理咨询师、治疗师行业协会。对心理咨询师进行统一管理,包括整个心理咨询师培养体系的认证,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的管理,违法违规的处罚、继续教育、重新注册等事宜,资格认证后的后续管理,对从事心理治疗和咨询的人员管理采用类似医生的管理,需要每隔2-3年重新登记,且需要临床工作证明及继续教育学分,完善会员的学习晋升体系以及会员的权力保障制度。

3.4 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全面纳入医保

目前我国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绝大多数属于自费项目,并未纳入居民医保中,尤其是心理咨询服务。正是因为心理咨询行业的消费群体受限,没有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进一步制约了相关专业人才的学习和从业意愿,人才缺口问题亟待解决。而在心理咨询行业已经较为成熟的国家,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已纳入医保体系,患者仅需承担5%甚至几乎为0的医疗费用[7],心理咨询服务成为社会公众基本医疗保障的一部分,心理咨询师的收入也有基本保障。与心理咨询师苦恼没有访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精神專科医院人满为患,医院里的医生满负荷运转,但还是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患者的需求。如果心理咨询师能参与到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的咨询,以及轻度精神类障碍的初诊判断,无疑会大大缓解这类人群健康服务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3.5 提升心理健康服务市场产业规模

目前心理健康的话题也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这一领域还需要更多专家、学者的开拓与探索。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十分巨大,必须大力支持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提升整个心理健康服务市场的产业规模。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截至2月27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2020-02-28) [2020-03-10].http://www.nhc.gov.cn/xcs/yqtb/202002/d5e15557ee534fcbbSaaa930lea5235f.shtml.

[2]苏理云,郭雯.中国各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累计确诊人数的空间聚焦及时空格局演变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20,34(4):51-58,6.

[3]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王垒,王甦,周晓林,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361.

[4]沈洁,周馨.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数据分析[Z/OL].( 2020- 02- 14)[ 2020- 03- 02] .https://kejichu:sjtu.edu.cn/ArticlespDetail. aspx?articleld= 1331.

[5]曹艳,裁员控制“幸存者综合征”[J].人力资源,2008(13):22-23.

[6]中国新闻网.百度App战疫实录:日均超10亿人次搜索浏览疫情信息[Z/OL].(2020-2—20)[ 2020- 03- 02] .http://it.gmw.e n/2020- 2/2 0/c ontent_33574377.hcm.

[7] 张国平.论群体恐慌事件的新闻处理——以乌鲁木齐针刺事件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0(5):75-76.

[8]薄绍晔.中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4):7-9.

作者简介:杨庆云(1965-),女,汉族,辽宁新民人,硕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管理、物流管理。

猜你喜欢

应激反应心理干预
加速康复外科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应激和疼痛的影响
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的心理干预
浅析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干预
羟考酮复合右美托咪定在颈丛神经阻滞下甲状腺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手术室护理路径对腹腔镜手术护理效果及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盐酸右美托咪定对小儿手术应激反应的作用分析
术前应用右美托咪定对学龄前儿童的有效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