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孤独却清醒的诗意倒影

2020-10-26潘婷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瓦尔登湖梭罗湖水

潘婷

一切技巧性的东西都会抹杀文章的意境。阅读《瓦尔登湖》,清新的湖水清香仿佛从书中溢出,我的脑海里一直会出现的那个孤独却清醒的身影,静静地漫步于瓦尔登湖畔。蓝天下,梭罗与瓦尔登湖已经融为一体,水面映人,人心入水。可以说,湖水是梭罗寻找自我的源泉和灵感,在水的倒映下,他的人格愈发显得耀眼。

水,探尋自我的源泉

不管从怎样的角度去欣赏,我们首先得去感受这湖水与梭罗的情缘,猜测他为何要定居于此。两年超凡脱俗的湖畔生活里,梭罗离不开这湖水。如若没有这水,相信他的一切畅想与思考都是灰色而没有灵性的。

水是梭罗生命的底色,梭罗的童年与水有着不解之缘。他从小就喜欢与水为伴:“我记得很清楚,我四岁的时候就到过湖边……我一次次探险似的来到这个湖上,在一些夏天的黑夜里,跟一个同伴一起来,在水边生了一堆火,以吸引鱼群。我们又在钓钩上放了虫子作鱼饵,钓起了一条条鱼;这样我们一直搞到夜深以后,才把火棒高高地抛掷到空中。它们像流星烟火一样,从空中落进湖里,发出一些响亮的“咝”声,便熄灭了……”童年时水边生活的美好记忆,成了梭罗创作灵感的来源。在《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一章里,梭罗这样写道:“八月里,在轻柔的斜风细雨暂停的时候,这小小的湖做我的邻居,最为珍贵。那时水和空气都完全平静了,天空中却密布着乌云,下午才过了一半却已具备了一切黄昏的肃穆,而画眉在四周唱歌,隔岸相闻。这样的湖,再没有比这时候更平静的了;湖上的明净的空气自然很稀薄,而且给乌云映得很黯淡了,湖水却充满了光明和倒影,成为一个下界的天空,更加值得珍视。”湖水不仅影响了他的生活,也沁入其作品当中。

梭罗笔下的湖水世界是这样的:“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在他看来,湖水是一位对话者,可以和它畅谈理想,恢复人性的自然与美好,逃离繁复的俗尘世界。

水是梭罗思想的天堂。水边的梭罗,注定是孤独的,但他享受这种孤独。湖水宁静如镜,他需要这样的时空让自己冷静思考,进入自我的世界。纯洁的水更能反衬尘世的纷扰,洗净铅华。水边的世界更为精彩,文中写道:“那个春天的早晨,瓦尔登湖已经存在于天地之间,甚至可能就是那个清晨,随着飘拂而来的蒙蒙细雾和习习南风,撒落下一阵金色的春雨,打破宁静的湖面。成群结队的野鸭和天鹅在湖上遨游,它们并不知晓被撵出乐园这件小事,它们只是沉醉于这纯净的湖水。就在那个时刻,瓦尔登湖涨落起伏,湖水变得晶莹,呈现出各种光泽。”在这样的世界中,梭罗的思想才能与自然血脉相连,为他的思考注入灵感。

水也是梭罗心灵的映像。作家总是将自然界的某一现象当作自己的寄托与映照,寄寓自身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当水为梭罗的生命底色抹上不可褪去的痕迹,瓦尔登湖便注定是他心灵的寄托。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湖水的特征,将水的哲学演绎得淋漓尽致:“在我所见过的特异之物中,或许瓦尔登湖最为奇崛,它一直坚持着自身的纯洁。”“一泓湖水是如此的清澈,以至于25英尺到30英尺的水底的东西历历可数……”水的纯洁透明正是梭罗所期盼的心灵世界。他赋予瓦尔登湖的水以深远的生命象征意义。“瓦尔登湖是森林的一面十全十美的明镜,它的四面用石子镶边,我看它们是珍贵而稀世的。这一面明镜,石子敲不碎它,它的水银永远擦不掉,它的外表的装饰,大自然经常地在那里弥补;没有风暴,没有尘垢,能使它常新的表面黯淡无光……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在这里,瓦尔登湖被喻为一个没有任何沉滞的明镜,暗示着它的自我清洁能力,对尘世的不满与不屑。在梭罗的哲学里,自然和人类一样有着神奇的生命,有着自己的轮回。他曾表示,人类若发生了犯罪乃至危及生命,就会采取法制进行惩罚;但是当我们伤害自然时,却认为是理所当然,没有任何警示措施。这是对自然意义的觉醒。这湖水,是梭罗探索个体生命意义、社会与自然问题的源泉。

孤独却清醒的诗意倒影

西方作品中对人性的反思总是比较深刻激进,这与东方文化大异其趣。中国古代文人遇挫后大多寄情山水,隐居避世,独享自我,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梭罗的做法则更接近东方式的思维与行动方式,所以林语堂先生说:“梭罗的人生观,在所有美国作家中最富中国人的色彩,将梭罗的文章译为中文,人们会视之为中国诗人的原创而不会提出任何质疑。”

梭罗让自己的世界孤独而芬芳。他之所以选择孤独,是因为他要思考;在思考的境界中他不会感到寂寞,而是最清醒的存在。他说:“我认为在内心猎杀自己会是一项高尚的运动——将你的目光扫视内心,会发现你心中有1000个未知的地方,那就去周游吧,成为内在宇宙的地理学家……就让你成为探索自己心灵的江河、湖海的……探险家吧,去发现你心海里的新大陆和新天地……同样,在我们内心留下了心路历程……我不愿坐在船舱里,宁愿伫立在世界甲板的桅杆前,因为在此,我能仰视群峰中的明月。我再也不愿到舱底去了。”他的一生短暂而真实。年轻时与爱默生相知,共同讨论社会问题,虽然爱默生时常宣扬他的先验主义,但是梭罗并不赞同,他从不苟同世俗,对人生遭际有自己的看法。在一段日记中他写道:“人们常在我耳边叮咛,用他们的美妙理论和解决宇宙问题的各种花言巧语,可是对我没有帮助。我还是回到那无边无际,亦无岛屿的大海上去,一刻不停地探测着、寻找着可以下锚,紧紧抓住不放的一处地层的好。”大学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执教,与哥哥一起创造自己的梦想。爱情的失约,哥哥的离世,在他的心头留下了创伤,世俗的一切让他想冲破束缚。终于,他拿着一柄斧头,在瓦尔登湖旁建造了属于他的天堂。正如徐迟所说:“在这木屋里,这湖滨的山林里,他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他独立地生活两年又多一点的时间。他记录着他的观察体会,他分析研究了他从自然界里得来的音信、阅历和经验。决不能把他的独居湖畔看作是什么隐士生涯。他是有目的地探索人生,批判人生,振奋人生,阐述人生的更高规律。他并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他并不是逃避人生,而是走向人生,并且就在这中间,他也曾用他自己的独特方式,投身于当时的政治斗争。”梭罗谈到自己孤独生活在瓦尔登湖的初衷,“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他真正理解了自我内心的需要。海德格尔将人的“存在”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我本身”,一种是“非自我本身”。如果以第一种方式存活,他将和周围的一切和谐相处,平等对待,不与其他事物构成对等相反的关系,故能遵从于自身内心的需要。如果以第二种方式存活,一辈子只能戴着“面具”,将自己与环境看成是不平等的,想要将其操控,这样的人活得失去自我。梭罗这两年的选择正是要找寻自我本身的存在,回归内心最想要的生活。

梭罗的湖水是哲理性和人格化的:“在我所见过的特异之物中,或许瓦尔登湖最为奇崛,它一直坚持着自身的纯洁。”颜色的变化不是湖水本身的变化,视角的转移、天气的变化、湖水的深浅都会带来颜色变化的视觉感受,但湖水本身是清澈无色的,以至于“连鲈鱼的横行条纹都清晰可辨,你会感到这种鱼是逃离尘世,到这清静世界定居的”。两年多的与世隔绝,并不是要刻意证明与众不同,而是要用自己的方式倡导一种最原始、最自然的生活状态,强调单纯简单的心灵世界,找寻并坚守个人的独立性。正如他笔下的瓦尔登湖,不管外界如何变化,永远保持着自身的清澈。

所以,梭罗启示的是人的自我觉醒。席慕蓉曾说过:“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为了周遭的人对我满意而已。为了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途中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现代社会里,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随波逐流,甚至忘却了本来的自我。“有多少人被自己的重量压断了肢体,而梭罗,他自己解放了自己。”(王力《静静的瓦尔登湖》)

猜你喜欢

瓦尔登湖梭罗湖水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湖水和北风忆
心中有湖水
师生共读《瓦尔登湖》
湖边
涟漪湖水
卷土重来
梭罗的账单
瓦尔登湖不再“清净无垢”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