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在隐匿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2020-10-26张利静陈聪王亚楠李赫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多层螺旋CT

张利静 陈聪 王亚楠 李赫

【摘要】目的:研究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与多层螺旋CT技术在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7例隐匿性骨折患者,分别对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总结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技术确诊隐匿性骨折患者108例,阳性检出率85.04%(108/127),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确诊隐匿性骨折患者125例,阳性率98.43%(125/127),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隐匿性骨折临床诊断中,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均具有满意检出率,其中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检出率更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多层螺旋CT;隱匿性骨折;核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81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5-0115-02

隐匿性骨折的临床诊断难度较大,通过常规X线影像学技术无法确诊,若不能及时诊断,会延误治疗,影响患者健康,降低生活质量。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发展,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在隐匿性骨折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现为进一步总结上述两种方的应用价值,本文以12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资料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127例隐匿性骨折患者,患者入院时间为2019年1月-12月,包括男75例,女52例,平均年龄(42.15±3.49)岁,平均病程(24.85±6.14)h。患者骨折原因为:车祸伤74例、高空坠落伤43例、其他10例。

本次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支持,患者的纳入标准为:(1)经病理诊断确诊为隐匿性骨折;(2)知晓本次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并自愿参与;(3)临床资料完整,且具有正常沟通能力。患者排除标准为:(1)临床资料不完整;(2)合并精神类疾病患者;(3)合并其他类型骨折。

1.2方法

分别对本组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诊断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多层螺旋CT诊断方法为:使用GE64层螺旋CT扫描机实施诊断,设置设备参数为:电压120KV、电流280mA,层厚3.75mm。在容积扫描后,将相关数据上传到工作站上做三维重建以及矢状面与冠状面重建,选择最完整的图像。

同时对患者实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使用设备为GE1.5T,设置序列参数为:T1WI TR=493ms、TE=12ms;T2WI TR=2603ms、TE=51ms;脂肪抑制序列TR=3312ms,TE=45ms。诊断期间分别实施矢状面、横断面以及冠状面扫描,设置扫描层厚为5mm,矩阵264×224。

1.3观察指标

由具有五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医师对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判断,统计患者的检查结果,并与病理诊断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软件,计数资料用n(%)表示,数据差异用卡方值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在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检出率情况后,发现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阳性检出率为98.43%,确诊患者125例;多层螺旋CT诊断技术的阳性率检出率为85.04%,确诊患者108例,统计学处理后x2=15.002,P<0.05。

3 讨论

隐匿性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是误诊、漏诊率较高,在X线检查中的检出率较低,影响患者临床治疗,不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在当前临床工作中,需要寻找一种科学、有效的诊断方法,提高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

在本次研究中,本文重点分析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与多层螺旋CT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对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两种诊断方法的检出结果存在明显的数据差异,其中患者在经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中,其阳性检出率为98.43%;多层螺旋CT诊断技术的阳性检出率为85.04%,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证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检出率优于多层螺旋CT。

目前多层螺旋CT诊断技术在骨科较为常见,该技术具有理想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在多个角度完成诊断,诊断期间可以通过计算机重建高质量三维图像,并获得原始断层。同时,多层螺旋CT技术具有较高的球管功率,提高了球管输出利用率,在诊断隐匿性骨折时,通过该技术能够直接构建三维解剖图像,观察骨折端形态,最终判断疾病类型[1]。但是在隐匿性骨折诊断中,若骨折平面透亮度低,或者骨折线不明显,会导致诊断中的误诊率高,影响了疾病治疗。相比之下,核磁共振技术作为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其中原子核在强磁场内会出现不同振动,并完成了图像成像。与多层螺旋CT诊断技术相比,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不会出现伪影,能清晰患者骨折状况,提高检出率。有研究认为,在隐匿性骨折临床诊断中,虽然多层螺旋CT技术能够解决影响重叠方法,但是在临床诊断中依然面临误诊风险[2]。而相比之下,核磁共振技术能够检测原子核弛豫时间,根据相关数据变化能够记录组织的化学结构变化,并显示同密度下的组织影像结构上,最终快速检查出异常情况,例如通过骨皮质T1WI序列来显示不规则线状低信号,提高了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除此之外,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本身也具有其他优势,例如安全性高、无电离辐射、满足多次检查需求等,使该技术具有理想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隐匿性骨折临床诊断中,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均具有满意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是相比之下,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检出率更高,保证了诊断阳性率,临床应用价值满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史晓莉.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在细微及隐匿性骨折中的诊断分析[J].中外医疗,2019,38(03):178-180.

[2] 宋更生.分析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在细微及隐匿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01):106-108.

猜你喜欢

核磁共振成像多层螺旋CT
MRI与颅脑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对比研究
探讨X线腹部立位平片、多层螺旋CT在上消化道穿孔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CT及MRI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价值
超导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对诊断股骨头坏死效果比较分析
CT及多层螺旋CT在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脊柱损伤的比较影像学及临床应用
多层螺旋CT对胃癌及肿瘤血供应用价值研究
16例多系统脑萎缩的临床与MRI分析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
MRI评估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及预后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