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连续统”观点看语素“爆”的语义网络

2020-10-26李晓旭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9期

摘  要:本文以构词能力很强且当下比较活跃的语素“爆”为例,将“原型理论”和与之相关的“连续统”观点运用到复杂的语素义的解释上,并借助隐喻、意象图式等认知语言学概念,试图从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描述语素所承载的复杂的语义网络。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语义部分的教学提供借鉴,为词典编纂中例词顺序的编排提供参考。

关键词:连续统;原型范畴;语素义

作者简介:李晓旭(1993-),女,河南安阳人,河南师范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河北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作者现任职于安阳学院,专业方向:汉语方言。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9--04

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族学家Berlin和语言学家Kay对98种语言中的颜色词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在特定颜色区域内的各个颜色词所指向的“焦点色(focal colors)”是非常清楚的,属于这个颜色区域内的“典型例子”,而“焦点色”以外的边界往往不够清晰[1]。这一发现引起语言学家的关注,对过去所持有的经典范畴理论提出挑战。经典范畴理论认为一个类别中的各个成员拥有共同特征,并且地位平等,这个类别就像一个容器,成员要么在容器内要么在容器外,不存在两可情况。与经典范畴理论相对的是原型范畴理论,即自然类别中的各个成员地位不平等,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分,典型性更高的成员具有更多的与同类其他成员共有的属性。此外,类别与类别之间的界限不是明确的,而是连续的、模糊的[2]。我国语言学家受到原型理论的启发,以此来解决词类划分、复合词内部形式分析等问题,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在以上理论和实例的启发下,将“原型理论”和与之相关的“连续统”观点运用到复杂的语素义的解释上,并借助隐喻、意象图式等认知语言学概念,以构词能力很强且当下比较活跃的语素“爆”为例,试图从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更好地描述语素所承载的复杂的语义网络。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语义部分的教学提供借鉴,为词典编纂中例词顺序的编排提供参考。

1.“爆”语素义的历时分析

汉语词的发展规律大致符合:单音单义词,单音多义词,复合单义词,复合多义词这几个阶段[3]。正所谓“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荀子语),我们理解的“单”和“兼”不仅仅指一个词所包含的语素的多少,还指词所承载的语义的多少。也就是说,汉语词是在“单”和“兼”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但是无论发展历程有多远,词总要有一个单语素和单语义的源头。

在《说文解字》中“爆,灼也”,王力先生的《古汉语字典》中解释为“火裂”。

(1)若取九转之丹,内神鼎中,夏至之后,爆之鼎热,内朱儿一斤于盖下。《抱朴子》

(2)韩琬则解为“豹直,言如烧竹,遇节则爆。《封氏闻见记》

由例子不难看出,语素“爆”最初发展阶段自由度很高,可以独立成词,意义实在,动作性强,具备义素[+加热+火烧+裂开]。

在《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中“爆”的义项有三:①猛然破裂或迸出;②出人意料地出现;突然发生;③烹调方法:用滚油稍微一炸或用滚水稍微一煮。这三个义项显然是从古汉语的“意义源头”滋生演变而来的。连接古义和今义的是人们在使用词语的过程中由思维抽象出的某种相似性或联系,古义到今义的演进动力是人们头脑中的认知机制,包括隐喻、转喻、意象图式等。由此,古今意义的演进不是一蹴而就的、离散的,而是渐进的、连续的。Langacker常以英语单词ring为例,对多义词的范畴网络模型进行详细解释。我们不妨以此作为参照解释汉语中类似的现象:以汉语为母语的人见到“爆”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火/热/裂”,所以“灼(燃烧)/火裂”就是“爆”的原型义项。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燃烧/火裂”这一现象,会有不同的关注点。若把注意力放在“裂”的过程和结果,则原型义项可以抽象为“猛然破裂或迸出”;若把焦点集中在观察“裂”的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应激反应,则原型义项便可抽象出“出人意料地出现;突然发生”;若把焦点聚集在造成“裂”的方式方法上,便自然地会?绎出“烹饪方法”这一义项。

以上我们描述了语素“爆”古今两端的意义状况,在一部分中,今义我们暂取《现汉》所列出的义项(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爆”的语素义进一步抽象,外延进一步扩展,下文会做详细阐释)。古义具有原型性,今义具有边缘性,两者之间的关系属于Langacker所提出的扩展关系(extension)。此外,“爆”的句法结构大体经历了:独立成词(爆+N),状中结构(爆+A/V)。连谓结构(A/V+爆),述结结构(A/V+爆),述程结构(A/V+爆)这几个阶段[4][5]。據此,我们可以大致建立起古“爆”到今“爆”的连续统:

2.“爆”语义发展的三路径分项说明

2.1路径一:猛然破裂或迸出

《现汉》中“猛然破裂或迸出”义项下的用法示例有:~炸|豆荚~了|子弹打在石头上~起许多火星。这些示例中的“爆”的意义完全具备义素[+猛然+破裂/迸出],它们属于这一义项中的典型成员。相对而言,其中“爆”的实义性强,动作性强,瞬间义强,独立性强,很多情况下可单独成词充当句法成分,承担句法功能。再看“爆裂”和“爆破”两个词,爆与裂/破同为动语素,它们单独成词时所具备的意义在组合成词后必然会被另一个语素分担,此时由于“裂/破”的影响,“爆”所具备的语素义被削弱:[+猛然↓+爆裂/迸出↓],致使[±猛然±破裂/迸出]。同理,对于词“爆满”在“爆裂”、“爆破”的模标“爆X”下,受到语素“满”的语义干涉,“爆”原本具有的语素义被进一步削弱:[±猛然↓±破裂/迸出↓],致使[-猛然-破裂/迸出]。对于“爆表”、“爆棚”这些新词中的“爆”的意义和原语素义的契合度更低,即词义和语素义不对号,我们用王艾录、司富珍所提出的“意义支点[6]”来解释这种语素义偏离的现象,即复合词“爆表”、“爆棚”的语素“爆”并没有完全使用词典上列出的义项,而是更多地使用了以该语素为构成成员的另一个复合词“爆满”的词义,此时“爆”成为“爆满”的意义支点,用等式表示为:爆表=爆满+表,同理:爆棚=爆满+棚。由于“爆满”中的“猛然”、“破裂/迸出”义已经减弱或消失,进而,“爆表”、“爆棚”中语素“爆”的意义更加偏离“猛然”、“破裂/迸出”轨道。《现汉》中直接用“爆满”来解释“爆棚”,显然“爆棚”的语义抽象度已经达到了不足以用“爆”和“棚”原始意义简单相加来阐释的地步。此时的“爆”表达了一种“高程度”、“超级量”,在这个意义基础上,“爆”的组合能力也达到了空前水平,“挤爆”“弱爆”“美爆”“帅爆”之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说“爆裂”“爆破”更倾向于联合结构,两个语素意义平等,那么到了“挤爆”“弱爆”这类使用环境,词义已经完全偏向“爆”前的形容词或动词,“爆”的作用已经虚化到仅仅表示结果或程度。由此可见,语义并不完全基于客观真值条件,语义结构也并非真值的简单配列,词义不是对应于客观的外在世界,而是对应于非客观的心理投射的世界。

Lakoff和Johnson认为人类的理解和推理是凭借着一些意象图式进行的,各色各样的图示交织起来构成了经验的网络系统。利用意象图式及隐喻的观点可以对语言中错综复杂的语义现象尤其是多义现象作出简单而统一的解释。据此,我们尝试用意象图式来解释上文中提到的“爆”的三个发展阶段的核心意义。这三个发展阶段为:上位原始义“火裂”;基本义“猛然破裂或迸出”;下位网络义“表结果或程度”(由于像“挤爆”“弱爆”“美爆”“帅爆”这些词目前使用环境多为网络,故以此命名)。

基于上述,我们可以建立起从“火裂”到“猛然破裂或迸出”再到“表结果或程度”这条语义演变的路径一的连续统:

2.2路径二:出人意料地出现;突然发生

《现汉》中“出人意料地出现;突然发生”义项下用法示例有:~冷门|~出特大新闻。这些示例中的“爆”的意义完全具备义素[+突发性+出现/发生],它们属于这一义项中的典型成员,“突发性”强,符合“出人意料”的心理反应。其中不限风格和语体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要数“爆出”这一结构:爆[+突发性+出现/发生],出[-突发性+出现/发生],“爆”和“出”两个语素结合语义相互被对方分担,更多的是强调一种从无到有,从始到末的动态过程。和上文解释“爆表”、“爆棚”相照应,我们依旧用“意义支点”的观点来说明“爆料”、“爆粗口”、“爆照”这一系列新词。爆料=爆出+料,爆粗口=爆出+粗口,爆照=爆出+照。这三个词可以用在“快爆照/爆料”“不要总是爆粗口”等形式的祈使句中,我们知道祈使句表达命令请求或禁止的语气,显然说话人对听话人会晒出一些照片或说出一些“新闻”是有所预料和期待的,对听话人经常说脏话是有所了解的,因而“爆”在这一系列新词中“突发性”已经大为降低,抽象性要强于“爆冷门”。

基于上述,我们可以建立起从“火裂”到“出人意料地出现或发生”再到“出现发生”这条语义演变的路径二的连续统:

2.3路径三:烹调方法

《现汉》中“烹调方法”义项下用法示例有:~肚儿|~鱿鱼卷。我们上文提到:基于原始义,若把关注的焦点聚集在造成“裂”的方式方法上,根据烹饪离不开火这个生活经验,便自然地会从原始意义中?绎出“烹饪方法”这一义项。然而,我们注意到“爆”所指的烹饪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滚油稍微一炸,[+油+炸+热+快];一种是用滚水稍微一煮,[+水+煮+热+快]。 “从生火到热油到炸再到加工好食物”似乎比“由生火到热水到水煮再到加工好食物”要更接近于人们对作为烹饪方式的“爆”的第一印象。这一“印象”从我们平常使用的例子中也可以证明,在百度搜索引擎中我們随机抽取了和爆有关的菜谱名称:酱爆鸡丁,酱爆白果鸭丁,豉酱爆圣子,酱爆鱿鱼,蒜爆丝瓜,爆炒生肠,酱爆白贝,葱爆河虾,油爆小河虾,葱爆羊肉,辣爆明太鱼,爆炒腰花,银杏爆鸡球,爆米花,麻辣爆肚……可以说几乎所有菜的做法都和“油”有关,只有“爆肚”既可以是开水煮,又可以是热油煎。因此我们有理由说“炸”更接近于“爆”的原始意义。连接“用滚油稍微一炸”,“用滚水稍微一煮”和“火裂”的纽带是[+热][+快][+火]。

基于上述,我们可以建立起从“火裂”到“烹饪方法”这条语义演变的路径三的连续统:

3.三条路径横向比较

上文我们通过纵向分析,用连续统描述了从“爆”的原始义引申出《现代汉语词典》中所列出的三个基本义,再从三个基本义分别抽象出其对应的下位义的三条语义演变路径。如果我们把原始意义当作原型义的话,那么三个基本义就是相对于“原型”来说的“边缘”,而由基本义分别抽象出的下位义就是“边缘的边缘”。从横向来看,如果我们把三个基本义当作原型看待的话,它们之间同样存在着“家族相似性”,这种“亲缘关系”使得各个义项这间是连续的而非离散的。

我们把“爆”的三个基本义项分别细化为义素组,可以得到:①“猛然破裂或迸出”对应[+猛然+破裂/迸出];②“出人意料地出现;突然发生”对应[+突发+出现/发生],③“烹调方法”对应[+稍微+滚油/滚水+炸/煮]。横向来看:[+猛然][+突发][+稍微]都强调动作的短暂性,[+破裂/迸出][+突发][+滚油/滚水]都强调动作的激烈性。从[+炸/煮]到[+破裂/迸出]再到[+出现/发生]动作抽象性由弱到强;由[+炸/煮]到[+出现/发生]再到[+破裂/迸出]主动性由弱到强。所以我们说义项和义项之间也有一定的连续性。“爆发”一词是这种连续性的最好证明。“爆发”在词典中有两种解释:①火山内部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外迸出,如“火山爆发”;②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如“爆发革命”。显然,由动作性和抽象性来看,第一种解释中的“爆”的语素义更接近于义项一“猛然地破裂或迸出”,而第二种解释中的“爆”更契合于义项二“出人意料地出现,突然发生”,所以,词“爆发”应该在义项一和义项二这两极的中间部分游移,更趋向于哪一极要入句后判断。

4.“爆”的语义网络整体观察

以上我们用“拉线”的顺序,描述了各义项纵向发展的路径和义项与义项之间的横向系连关系,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织网”,织起了语素“爆”纵横交错又具有系统性的语义网络。

5.由“连续统”观点建立起的语义网络的运用

上文“先拉线后织网”,运用连续统观点建立起了语素“爆”的语义网络,这个网络对高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和词典例词编排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高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重点由表达的对不对转向表达的好不好[7],所以“词义辨析”和“词语例释”成为难点。我们把由“连续统”观点建立起的语义网络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无论从教学理论还是从教学实践来说都具有积极意义。在教学理论方面:我们知道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但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对一种新的语言符号系统的学习,绝不仅仅是单纯地对声音和与声音相照应的意义的掌握。语言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单位都有其存在的心理基础,不是凭空的,而是有依据的。我们根据连续统观点建立起的语素义网络所揭示的正是人们头脑中潜藏的心理现实性,这也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所需要的。此外,由连续统观点建立起的语义网络,可以引导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沿着“语义链条”和“语义网络”,从具有实在意义的、具体的语言现象出发,理解更为抽象化的语言现象。这一思路对探索对外汉语教学的新模式是有积极意义的[8]。在实践方面: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如果了解了词义与词义间的网络,了解词与词之间的深层的、隐含的关系,对于正确理解和使用多义词是极有帮助的。比如在教授新词语“爆表”、“爆棚”以前可以先教“爆破”和“爆满”,在基本语义认知的基础上沿着意义网络教学会更加“有的放矢”,也有助于学生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增加学习效率。

在词典例词编排上,就《现汉》第五版而言,我们发现“爆”语素下所列出的例词顺序性不强:爆炒、爆肚、爆冷门、爆料、爆裂、爆满、爆棚、爆破、爆破筒、爆胎、爆笑、爆炸、爆仗、爆竹。如果例词在编排上能够按照某种语言使用者都承认的顺序,分出等级来排序,这样一定会更利于词语意义的理解和用法的掌握。比如,就语素“爆”抽象性大体来看,我们对以上例词的顺序作出调整:爆仗、爆竹、爆肚、爆炒、爆胎、爆炸、爆裂、爆破、爆破筒、爆笑、爆满、爆棚、爆冷门、爆料。当然这个顺序只是笔者个人意见,可能会带有主观性,对于某几个词的前后顺序还需更慎重地斟酌,但是就整体而言大致是没有问题的。我们的目的是在词典例词顺序上提出的参考意见而并非给出标准。

参考文献:

[1]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1.

[2]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5.

[3]王艾录.汉语内部形式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16.

[4]黄维军.“爆”作极性程度补语的多维考察[J].现代语文,2015:(9).

[5]马冬晴. 网络新语“爆了”结构考察 [J].现代语文,2013:(8).

[6]王艾录,司富珍.汉语的语词理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7.

[7]刘珣,田善继,冯惟钢.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390

[8]董淑慧,认知视野下的对外汉语语法教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