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装历史网络连续剧《长安十二时辰》的电影化表达及启示意义

2020-10-24游严严

文艺评论 2020年2期
关键词:长安十二时辰连续剧时辰

○峻 冰 游严严

一、古装历史网络连续剧《长安十二时辰》热播语境

自20 世纪50 年代新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胡旭、梅村导演,1958)播出以来,电视剧这一有着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遽变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产品。身处“互联网+”与融媒语境的当下时代,影视文化产业又悄然开启新的变革:基于网络文化盛行及流媒、融媒生态,传统电视连续剧单一的时空情境、松散的叙事结构、模式化的影像语言和局限性的播放媒介等已难以满足现代大众多元的观赏需求,而优质自制网络连续剧以丰富多样的题材、相对宽松的视听表达、较为自由的收看终端和欣赏环境等遂成为可与传统电视连续剧分庭抗礼的一股新生力量。另一方面,网络微时代的开启使普罗大众从传统的既定结构中抽离出来,更易于接受碎片化的叙事表达与表层化的视觉奇观,花样繁多的图像景观消解了传统媒介话语的深刻性和象征性,通俗性和娱乐性成为实现网生代文化消费最直接的通行证,基于网络文学开发摄制的网络IP 剧也成为契合大众审美趣味并为年轻观众追捧的新宠——客观上讲,国产影视剧的主流观影群体乃是30 岁以下(特别是20 岁左右)的年轻人。

时至今日,早期网络自制连续剧浅显俗野的叙事内容和随意粗糙的影像表达虽仍截获一些观影流量,但其于影视行业的影响力已经式微。2014 年被影视文化圈泛称为网络自制剧元年。自此,网络连续剧开始从微成本、低审美的野蛮生长迈入专业化、精品化的发展态势——《盗墓笔记》(郑保瑞、罗永昌,2015,李易峰、杨洋主演,12 集)、《法医秦明》(徐昂导演,2016,张若昀、焦俊艳主演,20 集)等由实力派导演或当红流量明星主创的优质网剧逐步确立了自我文化艺术产品而非纯娱乐消费产品的大众认知。于此背景下,掀起观赏热潮的古装历史网络连续剧《长安十二时辰》(曹盾导演,2019,雷佳音、易烊千玺主演,48 集)应运而生。之所以我们把该剧视为古装历史网络连续剧,乃是基于这样一种观念:“古装历史影视剧,既指取材于正史认定的历史事件的历史影视剧,也指取材野史,即取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戏曲故事、历史小说演义等民间话语本文的古装影视剧。它可以是历史再现式的严肃的正剧类型,也可以是历史表现式的‘戏说’。对其细致区分的标准是:它以何种态度对待对正史认同的历史事件的忠实,是视其为基本的创作原则,是在一定程度上合情合理地虚构,还是在较大程度上背离它。”①《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它却是在较为真实的历史背景中演绎的(如天宝三载108 坊的长安城平素是宵禁的,唯有一年一度的上元灯节可十二时辰通宵达旦地狂欢,人物礼仪言行、服饰习俗也皆于史有考),有些角色还是历史上实有的(如杨贵妃、李林甫、安禄山、陈玄礼、张小敬等人及直指“贺知章”的何执政、直指“李泌”的李必等也有据可考)。而我们更为看重的,则是《长安十二时辰》作为拥有具象性的活动影像这一视听媒介的网络连续剧,“历史能够被怎样叙述”②;或者说,它是否是以写实的态度来对待古装历史的情境——显然,它选择了正向的维度。

实际上,布景历时7 月之久、逾千人参与的制作团队、高达6 亿的投资足见该剧对高品质、高审美的刻意追求;饱满紧凑与细节密布的剧情、立体丰满与多重组合的性格刻画、精益求精与精致脱俗的视听造型、契合现实与高还原度的历史景观等,使该剧虽低调上线但却在同期上档的网络或电视连续剧中尽揽关注度——无疑,这是其锐意电影化表达的结果。大众紊乱的和过于表征化的文化消费心理短暂性迷失后,深层次的精神体验和审美情趣于创新性发展了的媒介环境中回归。《长安十二时辰》的电影化表达倾向既表明当代国产网络影视剧良性深耕的创作态势,也以内容结构与视觉传达上的融合互渗样态铭文了突破边界、跨类融合的时代美学主潮。“要把电视剧拍成电影化的作品,还必须充分认识电影是生活的浓缩这一基本特征。换句话说,电影由于篇幅和观赏条件的特殊性限制,较之电视剧,对生活素材的选择和处理要更严格、更挑剔,是一种高度的概括和凝炼,因而它是更典型化、更集中、更艺术的东西。”③其实,《长安十二时辰》的电影品质化视听表达、深刻的主流价值承载、高细节密度情节铺设、多向性人物形象塑造、宏大叙事与微奇观的良性平衡等,对国产网络连续剧及电视连续剧的创作发展都具启示意义。

二、历史叙事与形象塑造的电影化建构

(一)植根历史的现实主义内核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之于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更是如此。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曾说过:“跟刚成过去的往事不同,历史上的往事必须通过各种完全不同于当前生活的服装和背景才能再现出来。”④而且,为了更真实和更具历史感,需要“描绘为某一历史时代所特有的行为方式”⑤。执导《长安十二时辰》时,曹盾就秉持真实再现历史生活的创作观念:“在真实生活中寻找故事背景、剧情脉络、人物形象,构建与大众与时代对话的通道,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最大程度释放魅力、传递价值,才能真正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⑥

很显然,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的古装历史剧《长安十二时辰》,从剧本创作到视听转换皆严苛遵循史实,力求以足可乱真的影像世界重回天宝三年的盛世唐朝,让现代观众真实领略唐代风物人情的同时与剧中人同呼吸、共命运,深刻感受历史和现代的共生之处。主人公张小敬(雷佳音饰)、李必(易烊千玺饰)及配角何执政(韩童生饰)、郭利仕(吕凉饰)等人所担戏份均未跳脱历史情理。如作为既能指引少年李必又能在朝堂之争中坐稳一席之地的何执政的原型,显然指向贺知章——“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中的诗句)的广为传唱到上元灯节后的告老还乡的基本史实铺叙使人物颇为丰满。诚然,《长安十二时辰》的电影化表达不仅要使本文影像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画面形式,还要能在重构历史的时代背景中寻到足以与今之观众产生共情的叙事基点。处于社会底层的死囚张小敬与身居高位的道士李必(官拜靖安司司丞)的关联性设置虽有违常规叙事逻辑,但因各自代表的利益交迭(张小敬欲靠李必重获自由,李必欲仗张小敬赢得党争砝码)虽屡经波折但却愈发牢固;二者的形塑张力支撑着整部剧集的描叙,而此又同源于一个逻辑支点即对“守护百姓,守护长安”的信念坚守。张小敬的逻辑起点是“家”,“九年不良帅”名头后的暗桩兄弟、挚友托孤等都让他对底层百姓来之不易的安稳生活深有体会,同情、渴望、敬畏、关爱的复杂心理使其尊重每个人的生活、生存权利;李必的逻辑起点是“国”,对保卫百姓、维稳国家使“蚍蜉鲲鹏,各尽逍遥”的臣子使命恪尽职守。《长安十二时辰》事无巨细地考究天宝三载盛世大唐的历史一瞬,以近乎写实的长安印象和浓郁的历史厚重感召唤观赏激情,以传达国族信念和平凡生活守护的良性题旨建构成功搭建时空隔代对话的桥梁,在优秀文化传承的背景中从“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到家国情怀的思想传递来赢得与观众的共情,无疑具有现实启迪和精神引领作用。

(二)时空交叠中的双轨道叙事

1955 年前后,美国华纳兄弟制片公司等好莱玛电影巨头开始涉足电视业,为全国商业电视网制作节目,更把整套的电影拍摄技巧和制片体系带入电视领域,并逐渐形成一种传统——“晚间系列剧中绝大多数都是用胶片摄制的、突出动作性和惊险、紧张的情节剧”⑦。有似于此,《长安十二时辰》用电影惯用的个性化运镜、剪辑和叙事技巧来捕捉观众收视心理,把双轨道叙事(“反恐故事”与“权力游戏”)压缩于24 小时的江湖与庙堂,以类型融合(在古装历史剧的主体架构中融入武打、恐怖、灾难、惊险等类型元素)的叙述张力把控节奏,放大细节,在快速的时空转换中满足观众的欣赏愉悦。

从“南虚北实,东贵西富”的长安一百零八坊的城市布局细化到每一出场者的妆发服饰、言行举止,在“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热闹灯节中穿插“十丈开明霞,半空飞焰雨”且混搭暴力美学的打铁花,随着每集开始时司天台报时博士庞灵的敲钟声响,《长安十二时辰》于精致景观中上演的缉凶故事和政治斗争愈发紧凑刺激。每集开场两分半钟的段落镜头交代时空背景后,用上元灯节长安百姓的生活情态铺垫好戏即将开场的暗流涌动,待人物、故事由头竞相出场,十二时辰里两组明暗时空中的叙事线索一齐迸发、彼此交叠。该剧理念显然受到美国电影《刺客信条》(Assassin’s Creed,贾斯汀·库泽尔,2016)的启发,把英雄救难的类型故事安插于宏大瑰美的古代国际大都市长安城里,借限制性的时间节点把控每一帧画面里的信息体量——张小敬置身明处的“捉狼”险斗对照朝堂官场暗张獠牙的党争步棋,两线围绕狼卫的“三百伏火雷”此起彼伏。当然,在电影化的创新性表达中该剧仍留有电视媒介的某些特性,即在个人英雄主义和历史事件的宏大叙述中插叙了富有时代印记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剧中绞尽脑汁一心想飞黄腾达最后方迷途知返的血性男儿崔器(蔡鹭饰)的一段话,或许暗示了整部剧集想要现代观众认知的精神旨归:“做纸船的红秀阿婆,驯骆驼的阿罗约,吹笛子的薛乐工,烙胡麻饼的回鹘老罗。还有,练跳舞磨烂脚跟的李十二。从前在陇右作战,初时是为了立战功,久了,看战友死伤无数,便不知以命取功意义何在。所谓保家卫国,只觉一场虚空。直到在长安见到他们,长安好吃、好喝、好生活。当然让人想留下,可真让我觉得活得有意思的,是再普通不过的这些人。大家没读过什么书。也说不上有什么了不得的前途。可,他们,不,我们,都在尽心做自己的事。”张小敬仰望大雁塔时也发出过类似的慨叹:“我在长安当了九年不良帅,每天打交道的,都是这样的百姓,每天听到看到的,都是这样的生活。对达官贵人们来说,这些人根本微不足道,这些事更是习以为常,但对我来说,这才是鲜活的,没有被怪物所吞噬的长安城。在他们身边,我才会感觉自己活着。”可见,在面对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时,《长安十二时辰》越将长安描绘得惟妙惟肖、恢弘磅礴,其笔下人物、故事就越不可能简单局囿于超级英雄的冒险游戏和一小撮人的利益纠葛。换言之,《长安十二时辰》突破了单向的类型叙事和情节铺陈,而是将视点聚焦于更为深邃的题旨与多侧面的人物性格,力图在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符号书写中窥见贯穿古今的关节点,让人能自然感知与自我契合的某些方面。在此意义上,张小敬和李必不过是比普通人多走了一步,他们的无奈、无助、失落、迷茫其实与庶民百姓并无二致;也因如此,人物成为真正鲜活的复合体,于双轨运行的叙事结构中更加见出社会群体的人性、伦理冲突及个体、群体思想的象征性、哲理性闪光。

(三)多重性格的人物形象塑造

虽创作灵感萌发于《刺客信条》,但《长安十二时辰》的人物形象塑造并未沿用美片英雄男主角奋而解救苍生式的套路,相反,它始终以历史眼光考量剧中人物的言行所体现的合乎情理与现实逻辑的深层次人性。因时长较之于电影更为宽松、自由,故该剧融合连续剧与电影的特性而不再将视角局限于几位特定主要人物,有关故事推演亦不再局限于主要人设所规约的内容,而是能较为充分地借其言语、行为展示推动情节发展的大小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还原一个“框架”和“灵魂”并存的活的历史故事,并能让观众从志向各异的人物及其性格中找到与自我思想扣合、情感共通之处,继而实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如对反派角色、狼卫首领曹破延的性格刻画就颇为到位,其多面性格如下表所示:

忠心不二唯令是从毁灭大唐重建故土家园曹破延 A 面 B 面 C 面社会身份 狼卫首领 突厥臣子 孩子父亲性格所指 杀伐果断阴狠残忍铁汉柔情真诚善良行为动机 完成屠城计划脱离奴籍陪伴女儿过上安稳生活

原著作者马伯庸在受访时这样说:“前人碰到什么问题,我们现在也碰到什么问题。我们能够从里面读到人性,读到现在所面临的困惑和纠结。不管时代怎么变,人性始终没变过,我们还能从历史、人物的选择、他们的命运中找到让自己泪流满面的一瞬间。”⑧曹破延的三种社会身份所凝结的三面性格显示了其内在心理的复杂性,于公于私、于国于家他都真诚付出(背井离乡,恪尽职守),但其却因与历史相左的立场、动机而以悲剧结尾,惨淡离场……其实,曹破延内心的复杂纠结及其二律背反的人生经历投射于现代时空中,亦能引起形而上意义的广泛共情——这既含蕴历史的不二选择,亦有微末生命的诸多无奈。

之于人物塑造,剧集多、历时长的连续剧可在性格言行经历的复杂性、完整性方面有更多的发挥空间,而电影多善于以颇有意味的镜语(特写、近景等)及光线、色彩等视觉修辞元素来传达人物心理及行为意义。《长安十二时辰》在遵循连续剧塑造性格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积极融入电影化的性格刻画技巧,既具象刻画人物主要社会身份的举止行为,亦巧用镜头、光影等拍摄技法揭示人物心理。如曹破延逃出生天后走进理发店与店主搭讪时,画面为低饱和度暗调,补以斜侧弱光,多个连续组接的短镜头(近景、特写)揭示了其紧张、阴暗的心理;待店主的小女儿出场时,亮调画面内温暖柔和的光线散在女孩天真烂漫的脸颊上(人物也显得天真、纯洁);后曹破延与女孩儿对话时,画面对其布以阴阳光线,明亮的半面光揭示出凶狠狼卫善良、柔情的一面,但阴暗的半面也营造出神秘莫测、冷漠恐怖的氛围。

三、细节密度与质感奇观的电影化拓展

之于形式建构,《长安十二时辰》一改传统电视连续剧依赖言语来推动叙事进程的方式,力避平铺直叙的剧情结构,巧妙化用电影的摄制技巧、叙述手法和造型手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具象化的细节密度、视觉奇观的精细打造、合情合理的铺垫照应、明快紧凑的剪辑节奏及富有质感的物象还原。概言之,该剧综合运用段落镜头、平行或交替蒙太奇、闪回与闪前、风格化的光色处理与服化道的精细化设计等,在网络电视剧的电影化拓展上进行了可资借鉴的有益探索。

(一)细节密度支撑剧作结构

二十四小时的时间限制、一百零八坊的固定空间及“党争”“追凶”的双线推进使得《长安十二时辰》的整体叙事一直处于较快的节奏中。情节、细节之间的合理安排及铺垫照应,画面、段落之间的巧妙过渡等使该剧剧作疏密有致、扣人心弦。一边是小人物遽成超级英雄的类型化展演,另一边是朝堂权争的谋略布局。《长安十二时辰》显然突破了较为单一的传统电视连续剧的线性情节格局,以细节密度支撑剧作结构,环环有戏,步步揪心。剧集初始于张小敬追查狼卫纵火后又发现其另有企图,于是经过惊险的追杀与逃亡“游戏”方获通关密码“阙勒霍多”;同时,李必帮扶太子意与右相抗衡,查案之事一再受到阻挠,张小敬不得不找到昆仑奴葛老买卖情报,但无奈又陷昔日兄弟于死地……寥寥数集,丰富的情节交错、细节铺垫和个性性格等便已然激起堪比悬疑探案电影中常见的危机感;紧张有序的多线情节因果相扣,在倒计时的紧迫时间安排和有限但复杂的空间里不断累积矛盾、锐化冲突,观众的兴奋感、代入感也愈来愈强烈——剧作结构明显具有电影化趋向;随着双线两边的主角张小敬和李必的性格及行动展开,檀棋、徐宾、何执正、曹破延、林九郎等配角人物亦随之介入并各有生面、好戏连台。显见,《长安十二时辰》展演的并非个体独自拯救苍生的历史故事,实为天宝三载盛唐一瞬的时光刻度上一群浮浮沉沉的各色人物嬉笑怒骂的影像传记;主角与配角界限犹在但已非泾渭分明,流畅镜语既强化了主要人物的角色厚度,也丰富了次要人物的情感层次——这种影像话语策略在以往的网络或电视连续剧中是极少见的。

的确,比之于电影的明晰主题与有限线索,网络或电视连续剧在贯穿始终的主线中会揉进多条副线,既为衬托主线,亦是延长叙事之需,但此与成功的连续剧剧作并无直接因果——关键要看其各条线上是否有密布的新颖细节、鲜活的性格及彼此间饱满的张力。《长安十二时辰》以“缉凶”为主线,外加“党争”副线,故事脉络一目了然但每个时辰的演绎却能给予观众新的意外和惊奇,即其借主线关联副线源源不断地向观众提供了惯性思维与日常逻辑之外的神秘新鲜感与审美愉悦感:天才少年、孤胆英雄、忠贞女仆、达官威权、复仇反派、蝇头苍生等程式化符号桥段因新的组合与深度挖掘迸发出崭新生命力,加之写意光影、诗化对白等的有效加持,电影化的剧作表达已经有了超凡脱俗的价值和意义,而现代观众也能通过梦一般的影像世界跨越时空感受到对当下世界、对自我人生、对现实生活的有益认知。

(二)宏大奇观与微奇观的交相辉映

“奇观”(spectacle)概念最早可追溯至法国学者居伊·德波(Guy Debord)所著《奇观社会》一书,在提出“奇观社会”(The Society of Spectacle)的概念后,他指出:“在现代生产条件蔓延的社会中,其整个的生活都表现为一种巨大的奇观积聚。曾经直接地存在着的所有一切,现在都变成了纯粹的表征。”⑨在某种意义上,之于现代性消费主义时代,“世界本身就是由各种各样的奇观所构成的,世界本身就已经是奇观化的文本,我们就于奇观之中”⑩。具体到传媒文化尤其是影视领域,“奇观化”不仅意味着视觉层次的惊奇罕见的景象,亦指叙事及情节、细节上的奇特性和冲击力,故而可引申出“宏大奇观”(惊奇罕见的宏大叙事或景象)和“微奇观”(罕见奇特、富有冲击力的情节、细节)之论。无疑,《长安十二时辰》的电影化表达明显借鉴了当代电影惯用的叙事与声效上的奇观化追求。

在《长安十二时辰》里,以段落镜头、广角镜头和CG 元素等展现的宏大奇观——大全景俯瞰扫描的上元灯节之夜,错落有致、广阔齐整的长安坊市,高高耸立、岿然不动的座座望楼,高高低低的烛火勾画出的纵横相间的大街小巷;全景仰拍的婀娜璀璨的大仙灯,满空星星点点的孔明灯,乘花车、着华服的歌姬许鹤子踏歌起舞,高悬珠玉金银的花萼相辉楼……在运动镜头的流畅调度下,局部的绚烂多姿与整体的磅礴盛景一一展现于观众面前,让人深切体察大唐盛世之都长安的富丽堂皇与辉煌气派。然另一方面,以众多微奇观展示的平静祥和的长安城下的汹涌暗流——惊险刺激、快节奏的缉凶进程,此起彼伏的蒙太奇危情衔接,快切短镜头拼接的打斗场景,推拉摇移紧跟主体动作的速度弧线,张小敬溅满鲜血的脸部特写及其狠戾决绝眼神的大特写,张小敬一路走来身边挚友亲朋接连无辜惨死的闪回,火星四射如飞焰般的铁水,四处躲闪的士兵们冷银色的盔甲……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因出其不意的叙事蒙太奇和抒情蒙太奇助力,造就了堪比电影的奇观化表达效果,较大程度地满足了观众的快感需求和心理期待。也因如此,《长安十二时辰》在宏大叙事背景的奇观化展演中充分调动微奇观的电影化语言,巧妙铺叙了盛世富丽唐都及其中发生的鲜为人知的惊险故事,以辉煌历史一隙里大小故事的悲欢离合给予观众以视觉和心理上的强烈震撼。

(三)精良制作的高还原度审美

《长安十二时辰》的电影化表达广受赞誉的原因,除了不无哲学意味的题旨建构、机巧紧凑的双线剧情结构、极富个性的人物性格刻画、张弛有度的情节细节铺叙等,还有呼之欲出、真实厚重、颇富历史质感的盛唐气息。正如该剧摄影组在有关的专访中提到的:“《长安十二时辰》其实是一个成年人的童话故事,真实感会让观众产生共鸣,而画面形式上的美感则可以让这种力量走进观众内心,我们尽量让画面看起来丰富一些。”⑪

为了达到画面的美感和层次感,《长安十二时辰》从镜头运动、场景设计、光色基调等方面尽可能还原盛唐都城的历史样貌,以真切感人的视觉效果引导观众走近24 小时内即将发生的历史变故的风起云涌。该剧大量运用段落镜头、景深镜头来展示长安城磅礴辉煌的盛况,如第一集的序幕,观众的知觉过程也因之无限开放:上元节至,平素严格的坊市宵禁暂时取消,无论来自何方何国之人只需一次勘验即可入市自由穿行;镜头从花车歌姬许鹤子(曲栅栅饰)缓缓徐来,到熙熙攘攘的西市大街——小贩匆忙悬挂花灯却意外着火,路边小厮一盆水浇熄了灯笼,一旁行色匆匆的礼官往后看了看,卖胡饼的商贩彼此点头示意——到一把掀开了纱布,由下至上从市井到望楼,以对称构图缓慢拉开展现坊门外等候多时的各路商贾闲人;随着“开市喽”的欢呼声起,喷热气的骆驼、挑货担的商人、背包裹的女人等人众皆欢腾涌动起来。这段150 秒的画面,无论是镜头运动还是场景调度、布景构图都堪称经典,借全知视角的时空的连续客观记录铺叙事件的背景,既为观众展现了历史时刻的真实场景与环境氛围,也以极具代入感的影像世界满足其好奇心,调动其同理心。在一定程度上,《长安十二时辰》复刻了大唐都城的历史面貌和时代气息,张小敬闹市追凶的惊险情节亦是一部大型的长安街头百姓生活的影像志——粉面含春的执伞女子赏玩花灯、往来穿行的红袍僧人手握麻布等待洗礼、各路小贩热热闹闹兜售奇珍异宝等,与可比现代高科技的大案牍术、望楼传信等古人智慧操演,以及新竹造纸、打铁花等中华传统技艺的精美呈现,无一不是辉煌盛唐气象的陈述和表征。尤其值得一提的,剧中服化道极其考究细致,不同人物的服装、配饰、妆容、礼仪等均参照专家意见,并比照古籍名画全方位、精细化还原,即是布料印染、盔甲铸制、花纹设计等细节,亦都力求逼真,以达电影般精良品质。

四、精耕细作达至电影化审美的启示意义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而是用活生生的个别的事实去表现思想;当我们说‘艺术是自然和生活的再现’的时候,我们正是说的同样的事……再现应当尽可能保存被再现的事物的本质;因此艺术的创造应当尽可能减少抽象的东西,尽可能在生动的图画和个别的形象中具体地表现一切。”⑫无疑,《长安十二时辰》充分体现了这样的艺术要求:它以张弛有致的叙事节奏、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讲究构图光色美感的摄影、具体可感的造型画面、对比且有张力的剪辑等真切展示了十二时辰里大唐都城各色人物的样貌及盛世唐代的主要历史特征,在遵循史实和现实情理逻辑的前提下运用电影化的表达技巧,精耕细作臻于优良品位,无疑可资借鉴。

不同于之前一些网络连续剧惯于在工业化的流水线作业中以表层化叙事迎合大众娱乐需求的做法(裹着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外壳漫不经心地营建粗浅的谈情说爱之事,以夸张无厘头的剧情发展、脱离时代印记的服化道和刻意煽起观众痛点的言辞快速炮制“快餐式”“游戏化”的消费产品,意欲给予网生代观众群体以通俗、庸俗的精神满足和扁平化、感官化情感体验),《长安十二时辰》则有着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和执着关爱大众的人道情怀。一如导演曹盾所言:“我们要拍出大唐的时代气息,就要还原出当时各种人物的生活状态、语言风格和对事物的认知,人物做扎实了情感才扎实,情节才扎实。”⑬诚然,全剧组上千人7 个月的前期准备、217 天的拍摄加上后期九千余个特效场景的制作使得该剧对盛世大唐的历史文化与人文景观几至复刻,剧中服化道、特色文化遗产(造纸术、打铁花、日晷计算等)、画面造型等均秉承对唐代历史文化景观高精度还原的精神予以细致考究,加之快节奏的本文叙事、行云流水般的段落镜头和高速摄影、精巧细致的蒙太奇剪辑与快切短镜头的连续拼接等,都高度保持着《长安十二时辰》这一网络连续剧流畅愉快的电影化审美。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该剧一鸣惊人的接受效果足以见出观众审美的现代性转向及对反经验叙事、反主流话语的逆向价值提升;其对个人主体性的宣扬、对平等价值观的投射和对理性本文的执着追求,恰切体现了当代观影群体对影视艺术作品(院线或网络电影、电视或网络连续剧等)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和更为深刻的文化哲学期待——这显然是值得每一个影视创作者(尤其是网络电影、网络连续剧的主创者们)记取。也许,因现时代互联网的巨大功能,网络连续剧《长安十二时辰》等不无精度审美的电影化表达,极有可能推动大众文化审美性、哲理化的深度转向,进而推动可谓纯文艺意义上的文化艺术产品的畅行其道,继而达成文艺高原之上文艺高峰的不断涌现。

①②峻冰《历史观念与历史创作——近十年来中国古装历史影视剧的艺术与文化分野》[J],《天津社会科学》,2004 年第1 期,第98 页,第98 页。

③祁德恕《关于电视剧电影化的思考》[J],《电视研究》,2002 年第9 期,第78 页。

④⑤[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年版,第97 页,第101 页。

⑥曹盾《让历史题材作品走近时代生活》[N],《人民日报》,2019 年8 月9 日。

⑦苗棣、赵长军《论通俗文化——美国电视剧类型分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年版,第155 页。

⑧李邑兰《马伯庸详解〈长安十二时辰〉:张小敬的挣扎,很多人都遇到过》[N],《南方周末》,2019 年8月5 日。

⑨Guy Debord.Society of the Spectacle.New York: Zone,1994.p.12.

⑩吴琼《视觉性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A],[法]雅克·拉康、让·鲍德里亚等著,吴琼编《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11 页。

⑪ARRI《专访〈长安十二时辰〉摄影组 一起领略这部风靡全国的网络剧》[J],《影视制作》,2019 年第9期,第53 页。

⑫[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年版,第97 页。

⑬友子《〈长安十二时辰〉大热,高能文化剧如何让观众欲罢不能?》[EB/OL],http://mp.weixin.qq.com/s/Fc_NWV TSGdrDUpXXJwTJQ,2019-7-5.

猜你喜欢

长安十二时辰连续剧时辰
一念一生(电视连续剧《庆余年》主题曲)
热扎依:人生犹如『十二时辰』
柿 子 红 满 天(电视连续剧《岁岁年年柿柿红》片尾曲)
岁岁年年一首歌(电视连续剧《岁岁年年柿柿红》主题曲)
《长安十二时辰》:再现大唐盛世
《长安十二时辰》:大唐版“反恐二十四小时”
《长安十二时辰》发布最新海报
《长安十二时辰》
十二时辰养生之未时
本期健康策划——十二时辰养生之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