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视域下大学生职业能力实践平台构建

2020-10-23张依宁许涛

教师·中 2020年7期
关键词:实践平台职业能力

张依宁 许涛

摘 要:在新经济形势背景下,高校学生的思维、综合素质等各方面均呈现出多元化、价值取向明显、不稳定性增强的特点,后现代主义思潮倡导差异性与多元化,注重培养人的探索创新精神,对高校转变思想教育及职业指导观念,科学化、系统化地构建职业能力实践平台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观;职业能力;实践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4-10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0-0122-02

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影响,中国高校大学生主体意识逐渐增强,本位价值追求凸显,价值标准趋于功利,价值取向更加宽容,在价值取向与选择上寻求自我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面向新时代中国的高校大学生,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将后现代教育观强调的教育的多元性、课程的多样性和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融入具备开放性、多元性特点的实践平台的构建,这对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高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在职业匹配度、职业适应性等方面,包括能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理性的职业理想,具备自主自觉择业意识,能够全面了解意向职业的要求、适应职业,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正确自我期待等。面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高校必须改进工作思路,全面整合校内外有效资源,结合行业特色,通过构建高校大学生实践平台,进一步探索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实践体系。

一、新经济发展环境下,高校大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兴产业创造了新的劳动岗位,服务业及互联网相关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大量增加,社会劳动力市场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及其职业能力也有了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高校学生的就业环境也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

在这种经济发展背景下,高校结合后现代教育观念和现代高校学生特点,转变学生培养模式,构建系统的实践平台,一是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帮助学生根据不同职业的特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二是能够合理有效地进行职业能力教育,确保制定具有计划性、科学性的职业能力教育体系;三是能够帮助高校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性与条件的职业,对确定自身职业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四是帮助新时代大学生进一步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依托学校构建的实践平台,进行专业的职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全面提高职业能力和职场竞争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知识是人们实践的产物,高校要实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不仅要让学生在学校学到专业知识,更要让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只有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职业能力才能全面获得提高,才能做好社会主义建设者。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办学同质化、与市场需求脱钩、学生缺乏创新创业能力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对高校办学水平的综合提升形成一定阻力,也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产生不利影响。

二、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实践平台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高校学生对职业能力主观认识不清

新时代高校学生具有后现代意识青年的“后现代浪漫主义”精神,在步入社会、走向职场的过程中,他们经历着身份认同上的困惑,文化上的冲突、难以实现的融合以及精神上的孤独、身份上的不确定性,与生活世界联系的障碍,本体行为存在的焦虑让他们的不安感和孤独感进一步扩大,容易处于一种无方向、迷茫的生存状态。他们盲目追求个性差异和自身利益,却对自身未来规划不清晰,难以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在生涯规划中习惯“随大流”“盲从潮流”,或是忽略在校期间培育职业能力的重要性,造成自身职业能力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高等教育中职业教育目标定位出现偏差

国家经济发展使社会对高校学生的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传统产业领域衍生出的热门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下降。受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问题。随着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校的职业教育结构、职业教育方式需要随之转变,包括要增加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中缺失的职业能力教育课程,明确高校职业教育目标,培养“植根于高校,成长在高校,成才进社会”的适应新经济发展形势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才,改变旧有的、一成不变的职业教育模式和职业教育目标定位。

(三)高校与社会的产学研结合程度有待提高

高校职业能力实践教育平台的构建离不开与社会实践的结合,高校现有的产学结合的实践项目有教学实践、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等,这些方式能够基本体现职业能力实践教育培养现行趋势。在当今生产力飞速发展的社会市场中,“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出现了生产实践与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脱轨的现象,中国职工的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和匠人精神缺失等情况,都要求新时代高校将产学研深度融合,并构建职业能力教育实践平台。高校必须加强产业与学科结合的研究,深入探究学科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才能让学生职业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同時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职业精神。

三、高校职业能力实践平台构建思路

(一)明确培养目标,全面提高职业发展能力

新时代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使得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但高校学生在职业市场上的优势明显下降,这反映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对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实践对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社会劳动力市场在生产实践的各环节对创新型发展人才都有非常大的需求,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匠人精神”等更高的需求。高校毕业生对职业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存在困惑,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不仅要明确培养目标,更要强调培养具有职业成长发展能力的全方位人才,从而全面提高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

(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正确的职业观

后现代教育观强调了教育的多元性、课程的多样性和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但尊重多元文化的差异性不代表允许后现代青年野蛮生长。高校在开展职业能力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加强诚信及感恩教育。正确的职业观作为高校学生步入社会的一项基本素质,有助于高校学生端正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观,主动提高自身职业能力。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职业道德素质成为专业素质之外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会对高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产生重要影响。

(三)拓展实践活动,建设职业仿真实践平台

高校通过将职业能力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提高自己的兴趣,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高校通过组织大学生社团活动,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自身特点,提高自我评估能力和职业定位的综合能力。例如,通过建设校内外实践平台矩阵、创业创新竞赛平台等,初步建立起职业能力实践体系,通过建立勤工助学协会、就业创业协会等学生活动团体作为基层平台,有组织、有计划地带动学校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职业规划大赛,并在校内搭建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中心、勤工助学岗位等实践平台,协调和促进三方实践平台协作发展。

(四)培育职业素养,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创业指的是创业者对自己当前已拥有的资源,或者对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相对于特定的职业,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当代高校大学生通过大学期间的创业活动,可以了解社会、了解职业,提高各方面综合素质,即使在走向社会后并未选择创业,其创新精神、职业能力也有较大的提升,这是一种增强职业能力的实践方式。

(五)建立畅通的校企沟通渠道,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

高校在就业指导与实践实训过程中,可以利用自身行业影响力和社会资源优势,建立科技产业园区及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學生到合作的大中型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区内或近校区的位置创建创新创业园区等。

在这些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高校需要深入了解企业与学生的需求,做好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桥梁,建立起稳定的毕业生职业实践系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同时注重选聘具有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在校企合作的学生实习或项目实践中予以积极指导,帮助大学生在巩固专业知识、开展实践活动、提高职业能力的过程中少走弯路,鼓励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勤于思考和深入研究,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将特长和专业知识运用到职业实践中,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潘泽泉,唐 珊.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青年心理[J].管理观察,2019(20):77-78.

[2]陈超然.后现代教育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0(4):121-123.

[3]朱芳毅.大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下的学业评价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9(15):35-37.

[4]程曼蓉.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高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32):103-104.

[5]庞世俊,姜广坤,王庆江.“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对职业教育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0(10):21-23.

[6]于永华.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高校教育管理,2012,6(1):86-90.

[7]徐 朔,吴 霏.职业能力及其培养的有效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10):36-39.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0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后现代视域下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平台构建”(JG204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依宁(1992—),女,北京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学生工作。

猜你喜欢

实践平台职业能力
基于技术融合的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教育研究
高职学生个性特征及职业能力调查与分析
中职电子电工课程实践平台建设之我见
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