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霍克斯默》空间建构手法的建筑学实践

2020-10-21张晗

西部论丛 2020年2期

张晗

摘 要:英国当代杰出作家阿克罗伊德的代表作《霍克斯默》使用复杂的空间建构手法,代表性展现了伦敦社会空间的建构方式,展现了一个多元二级并存的“伦敦视像”。在建筑学实践中,我试图将电影安东尼奥尼《中国》解读为中国“70年代社会视像”。我学习《霍克斯默》的架构方式,以蒙太奇手法拼贴拆解,重组一个暴力的、刺激的、冲突时代背景下,展现一个集体性与自主性并存的时代记忆。

关键词:后结构主义;空间建构;空间转向;社会空间

一.《霍克斯默》与建筑学的联系

《霍克斯默》以不同时代的两个故事展开。分别以尼古拉斯·霍克斯默身上衍生出两个虚构人物——尼古拉斯·戴尔和霍克斯默为两条主线。前者是十七世纪建筑师,在建筑英国的六所教堂时大肆杀戮;后者是探长,在几个世纪后沿着前者走过的路开展教堂谋杀案的调查。

通过六座教堂的建设的串联,小说给读者带来漫游式的“伦敦视像”。视像本身就是多元矛盾的。正如在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提到,“在简单化和秩序中产生了理性主义,但理性主义到了激变的年代就会感到不足。于是在对抗中必然产生平衡。……一种自相矛盾的感觉,似乎允许不相同的事物并存,它们的整体不一致才是事实的真相。”

为了更好地理解小说空间书写的逻辑,和引入下一章对安东尼奥尼《中国》的空间转译切入点,引入居伊德波《景观社会》中关于“社会空间”的概念。传统景观“landscape”理解的城市景观塑造,是基于理性分析来衍生的物质逻辑规律,是一种物质形态构成逻辑的组织,而“spectacle”场景式的景观则是以社会关系为基础的,通过影像介导的新型社会关系。前者的空间实践以实验性,考证性为基础,后者从城市景观的资本驱动本质出发,人的活动遵从社会运作规律。因此,基于社会关系来解读一个社会空间,应该是叙事的,超出理性物质规律分析的,提取出特征化社会关系的。

二.《霍克斯默》空间建构手法对《中国》的建筑学解读实践

如果命题设计“七十年代中国博物馆”,你会采取什么切入点呢。

回想70年代,记忆中应该是宏大叙事的,在集体化制度和文化大革命时代背景的掩盖下,作为个体的个人记忆就变得模糊了。在微观下的每一个人,就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原子,分子。而构成社会空间的物质,虽然由原子,分子构成,它们却不可见。

“我计划关注人的关系和举止,把人、家庭和群体生活作为记录的目标。”安东尼奥尼在受邀拍摄纪录片之后的采访中如是说。影片希望展示70年代进步的中国,但你却不时看到隐藏以安东尼奥尼视角解读的真实动人的人和社会。家庭和群体生活共同构成了七十年代中国的社会空间,这种空间展现以记忆中的烙印,拥有标志化符号化的特点,同时又展现在70时代的暴力的、刺激的、冲突的关系中。它以安东尼奥尼《中国》生动的穿针引线式的个人解读的记忆消解,这样在大时代的社会空间再现的命题下,记忆,就成了有温度的东西。它是文化符号,可以是集体生活,可以是宏大建筑代表的“超尺度”纪念碑等,甚至可以说,《中国》是一个70时代“集合记忆”的博物馆。

在安东尼奥尼拍摄的纪录片《中国》中,出现了数以千计的最普通的中国人,和许多脸部大特写镜头。影片记录下了那个年代中国人的生活侧面,共分为三个章节,在第一章节里,从天安门开始,以样板戏结束。天安门,样板戏,工厂大生产,长城风景为代表的宣传形象为第一个层次,在巍峨,集中,规则的形象下,大量而详细描写了“另类”日常的生活构成了第二个层次。课堂上孩子们齐声朗读的时候,个别胆子大的小脸东张西望;光着脊梁拉车的老人从胡同里突然窜出来,看到镜头又匆匆离去;在巍峨的古代建筑一角下,镜头扫到杂乱的居民大院……

在影片中,明线是以城市,市井和乡村三条线进行穿插,暗线则是对集体性和自发性不断的转换来增强影片的冲突感。当然,对七十年代“集合记忆”的解读是以特征化,符号化的方式传达出来。我提取代表性的场景进行空间转译,在城市章节中,许多场景的穿插呈现出强烈秩序的集中性,超尺度的建设是强有力的,如“纪念碑”的力量感(如图1组3林县水利工程,4重工厂,5南京长江大桥);相对比的,在村庄场景和市井场景的穿插中,呈现的则是自发的活动,甚至连拍摄都是松散的,漫游式镜头(组1江南水乡,2农村巷道)。而在这些场景里,消解了许多隐藏的符号化记忆,通过特写给出暗示,像是那个年代印有长江大桥的镜子,集体饭堂等,存留的是大家一起学习毛泽东语录的集体记忆(组6);能够窥视到和闯入镜头的东西则更为生活化,例如村鎮集市漫游场景(组2)。

回到当代,怎么传达这种“暗喻式”的感受?将历史与当代进行蒙太奇式叠合,“漫游花园”也许是一个方式。当代小资的,温情的花园和冲突暴力在漫游中不断内外转换,这种感受是对比冲突的,是抗拒的,是叠合的,是让漫游者产生新记忆的。

参考文献

[1] 肖锦龙.论《霍克斯默》中的后现代空间建构观念[J].外国文学研究,2017,39(05):64-73.

[2] 许文茹,申富英.《霍克斯默》伦敦书写中的幽灵式非理性主义[J].东岳论丛,2017,38(01):15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