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大学生戏曲文化认知调查分析

2020-10-21郭晓辉刘常兴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认知文化传承戏曲

郭晓辉 刘常兴

摘要:戏曲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加强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责。从调研来看,戏曲文化在高等学校的影响力逐渐式微,大学生对戏曲的整体认知较低,这与高等学校长期忽视戏曲文化建设有一定联系,也与新时代学生精神面貌有一定联系。高等学校要加强戏曲文化建设,把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戏曲;文化传承;认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戏曲艺术是以文学剧本为主体,集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为一身的综合艺术,蕴含着精神、审美、人文素养等诸多方面。戏曲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曾是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婚丧嫁娶、庙会开业等重大节日都离不开戏曲演出。但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和生活方式的快节奏化,戏曲艺术形式在年轻人当中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大学生群体应有的文化身份特征正日趋模糊。

一、调查背景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也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中坚力量。从调研来看,目前传统戏曲的观众主要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青年大学生很少,这直接关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因此,《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15〕52号)、《文化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戏曲进校园工作的通知》(办艺函〔2017〕215号)等文件,要求做好戏曲进校园活动。河南省也在2016年8月下发了《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戏曲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教体卫艺〔2016〕651号),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戏曲艺术素养和审美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河南戏曲文化丰富,有豫剧、曲剧、越调、豫东调、四平调、豫东琴书、大平调、宛梆、怀梆、怀调、落腔、道情戏、柳琴戏、坠剧、豫南花鼓戏、蒲剧、大弦戏、京剧、二夹弦等。其中,豫剧是中国第一大地方戏曲。因此,调查研究河南大学生戏曲文化认知情况并制订有针对性的措施,对推动戏曲文化在大学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围绕大学生“戏曲文化认知”这一主题,通过走访戏曲演出团体、大学生戏曲(戏剧)社团、高校宣传部等部门和机构,在查阅相关文献和他人研究基础上,设计了《河南大学生地方戏曲文化认知调查问卷》。在小范围调查的基础上,经过两轮修改,最终形成定稿。该问卷共25个题目,包含学生基本情况、戏曲认知情况两大部分。调查问卷在问卷星上发布,共有2073人参与问卷调查。

三、结果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16.59%的被试明确表示不喜欢戏曲,62.52%的被试选择“说不上”,19.49%的被试选择“喜欢”,只有1.4%的被试选择“很喜欢”。结果表明,喜欢戏曲的大学生比例较低。

从表2可以看出,14.95%的被试认为戏曲发展“非常好”,60.68%认为“不容乐观”,4%认为“濒临绝境”,20.36%则“不清楚”。可见,学生整体认为戏曲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从表3可以看出,61.79%的被试不会选择戏曲选修课,38.21%的被试会选择戏曲选修课。可见,戏曲在大学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从表4可以看出,63.19%的被试认为戏曲“内容陈旧无新意”,65.03%认为戏曲“形式古板节奏慢”,53.50%的被试认为戏曲“途径单一难接触”,45.3%认为戏曲“宣传不够”,52.63%认为学校“没有戏曲氛围”,24.07%认为“听戏会被同学嘲笑”。可见,形式单一、氛围不够是影响学生对戏曲热爱的重要因素。

从表5可以看出,49.11%的被试认为戏曲要“唱腔曲调创新”,51.95%认为戏曲要“舞美设计创新”,60.2%认为戏曲要“剧本创新”,66.96%认为戏曲要“与其他艺术形态结合”,46.74%认为戏曲要“表演形式创新”。可见,学生对戏曲发展有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从表6可以看出,在提升大学生对戏曲关注度的策略方面,17.12%的被试认为“保持现状”,85.62%认为“推陈出新,增加新元素”,61.22%认为“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演出场次”,68.60%认为“使剧目贴近当代生活”。可见,学生整体认为戏曲应该与时俱进。

四、结论

(一)戏曲在大学生群体中影响力式微

戏曲艺术博大精深,从不同侧面彰显民族风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但在网络文化浸润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追求时尚和个性解放,注重碎片化娱乐、快餐式娱乐,舒缓悠长的戏曲较难激发大学生的兴趣与共鸣。从调查来看,大学生整体对戏曲兴趣不高;从现实来看,到现场观看戏曲的年轻人少之又少。

(二)戏曲文化在大学校园被边缘化

高等院校作为国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平台,承担着对传统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发展、创新的重要職责。在高校传播戏曲文化,是高校发挥文化传承职能的应有之意。但从调研来看,戏曲文化在大学校园被边缘化是不争的事实,如,很多高校没有戏曲类相关社团,戏曲传播处于自发状态;戏曲(高雅艺术)进校园流于形式,效果不佳;戏曲相关选修课较少,多停留在对《窦娥冤》《西厢记》等传统剧目的简单了解上,对现代戏曲缺乏认知;戏曲文化在高校的发展缺乏引导,对戏曲重视程度的高低往往与领导好恶有直接联系。总之,戏曲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三)戏曲主题与大学生生活脱节戏曲通过舞台艺术,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有反映“一门忠良、为国分忧”爱国主义情怀的《穆桂英挂帅》,有将民族精神、人格力量、理性光辉三者统一的《程婴救孤》,有传递中华孝道文化的一曲悲歌《清风亭上》......戏曲剧目所蕴含的孝道、大义、爱国、诚信、正直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校传播戏曲文化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要注意的是,无论是现代戏曲还是(新编)传统戏曲,直接反映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剧目还相对较少,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剧目更少。学生认为,戏曲反映的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道德说教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远离他们的生活,只有老人才会喜欢这些。

文化传承是高等学校的“五大职责”之一,加强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是高等学校职能的应有之意。因此,高等学校要把戏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课程开设、社团建设、戏曲活动等多个方面入手,推动戏曲文化在高校的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婷婷.传统文化复兴视阈下的高校戏曲通识课程教学改革[J].四川戏剧,2019(12).

[2]陈霓“.戏曲进校园”背景下高校戏曲文化教学策略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8,31(23).

[3]王志鹏.传统戏曲在高校人文教育体系中的多维解构[J].四川戏剧,2015(8).

[4]周晏.以戏曲艺术促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J].戏剧文学,2014(9).

基金项目:2017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项目“豫剧翻译与对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17GGJS236;2019年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河南大学生戏曲文化认知与需求调查分析”,项目编号:SKL-2019-1896。

作者简介:郭晓辉(1982-),女,河南舞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戏曲翻译、英语教学;刘常兴(1981-),男,河南林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戏曲翻译、职业教育。

(责任编辑 朱妍)

猜你喜欢

认知文化传承戏曲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