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论语》中的“礼”的英译

2020-10-21王玉红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英译走出去

王玉红

摘要:作为多元文化沟通和传播的桥梁,翻译在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伟大战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文化“走出去”不能簡单地理解为普通的翻译问题,不能盲目地认为只要把中国文化作品和文化典籍翻译成外文,中国文化就“走出去”了。本文以中国文化“走出去”为视角,探讨了《论语》中的“礼”的英译问题。

关键词:中国文化“走出去”;《论语》;“礼”英译

引言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逐渐提升,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而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根本目标在于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文化、思想与价值观念,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中增强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进而为建设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发挥应有作用。

翻译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也是决定文化传播效果的直接因素和基础条件。随着孔子学院的广泛开设以及“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 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需求在海外日益升温, 汉语与汉学热再度兴起。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认识自己的文化, 也给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的空间和实践路径。

《论语》虽然由孔门弟子辑录而成,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因此可以说,《论语》与孔子是著作等身的。其权威性在中国自不待言,在西方汉学界也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无论语内语际,有语言交流就有翻译。据现有资料,四个世纪前利玛窦开始翻译四书,《论语》开始展现在西方人面前。该书英译历史也已愈两个世纪,每个时期都有学者潜心于此,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由于诸多译者学术背景与造诣的差异,译作水准不免参差,这集中体现在论语核心关键词的翻译上,所谓论语核心关键词,就是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精华的有关道德伦理的若干词语,包括“君子”“小人”“仁”“礼”“忠”等。[1]《论语》核心关键词的英译是翻译难点,本文主要探讨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个时代大背景下《论语》关键词“礼”的英译问题。

一、“礼”之文化观

作为儒学《四书五经》之一, 《论语》的英译本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英语世界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论语》 成书于战国初期,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伦理思想、 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礼”也是《论语》中孔学思想的核心主题之一。据统计, “礼”在《论语》全文中出现74次, 是除“仁” (109次) 和“君子” (107次) 之外出现次数最多的核心词。[2]李玉良认为:在儒家经典的翻译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译者对“ 礼” 的命义理解的不够透彻, 仅把“ 礼” 当作了外在的礼节对待, 有的则只把“ 礼” 当作了一套行为规则, 最突出的问题是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对“ 礼” 在不同上下文中的不同含义适当地区别对待。[3]那么是什么造成了“礼”的误译呢?

翻译是把文本从一种文化语境中转化到另一种文化语境中的活动,对译者的文字构思能力和意境想象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直接的文本转换,而是两种文化反复协商的复杂过程。古汉语翻译实际上要经历两个步骤: 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语内翻译以及从现代汉语到英语的语际翻译,这两步对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不能充分理解中国文化,译介时就无法阐释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论语》由于成书年代久远,现代中国人阅读原文尚且有一定难度,再将其翻译成英文则更显困难。

要精确解读、深入理解《论语》内容及孔子儒家思想,必须精准理解《论语》一书中的核心概念词汇,如“君子”、“小人”、“仁”、“礼”、“忠”的内在涵义。这些词汇贯穿《论语》全部章节,承载着丰富的思想与哲理。众所周知,“仁”和“礼”构成了《论语》思想的核心。“仁”体现了孔子对人内在品格的要求,而“礼”更倾向于外在,即“仁”的行为体现。对于个人来说,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要遵从“礼”,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天下施行仁。《论语》中有一名句精辟地展现了孔子的思想:“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人人遵从礼法行事对于整个社会行仁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我们知道,“礼”不单纯针对个人的礼仪规范和道德修养,同时也具有区分各阶级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意味。孔子将“礼乐”和“征伐”放在一起论说,正是因为他主张以礼治国,反对僭越的体现。“礼”有三重含义:其一礼仪,可以理解为外在行为;其二礼俗,可以理解为人和人交往过程中都秉承礼仪规范,久而久之形成的“和为贵”的社会氛围;其三礼制,则是更高层次,礼的制度化,以礼治国。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考虑“礼”的英译问题。

二、“礼”之汉英语际翻译

已有的英译本基本将“礼”翻译为 ceremony、the law of beauty、formality、rule of propriety、art、rite,ceremony,ritual 等。“ 礼, 与其奢也, 宁俭;丧, 与其易也,宁戚”这句话的意思是“意义重大的问题啊!礼,选择奢侈,不如节俭;丧礼,选择不断改变(形式),不如内心哀伤。”这句中的“ 礼” 代表的是“ 仪式” 或“ 典礼” 。理雅各翻译成“In festive ceremonies, it is better to be sparing than extravagant.In the ceremonies of mourning, it is better that there be deep sorrow than a minute attention to observances” 是合适的。而理雅各把“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翻译成“ If they be led by virtue, and uniformity sought to be given them by the rules of propriety, they will have the sense of shame, and moreover will become good”, 可见译者充分考虑到了“礼”的前两重含义,即礼仪和礼俗,然而在礼制这个层面却有所疏漏,概因“齐之以礼”的意思是“用礼制去同化百姓”。牛津字典对“ propriety” 的释义为“moral and social behaviour that is considered to be correct and acceptable”,即“得体的举止,有分寸的行为”。只能指社交上的礼节, 还不包括政治伦理制度, 因此, 理雅各把propriety 当“ 社交礼节” 来讲的“礼” 还是可以接受的, 但若当作社会政治伦理制度的“ 礼”, 就显得捉襟见肘。[4]

苏慧廉也认为,“礼”与 ceremony、formality 类似,可依语境区别使用。毋庸置疑,這两个英文单词都具有“礼”的含义。前者更倾向于针对个人的修养,后者的前两个义项分别为:1、a requirement of etiquette or custom。2、a manner that strictly observes all forms and ceremonies。这两个最基本、常用的意义,无论是“custom”还是“manner”都未论及统治策略,只是在不同环境下考虑到了“礼”前两层意义的交互使用。美国翻译家庞德将“礼”译为“rit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为“an established ceremony prescribed by a religion”,由此可见,这里 rite 的对象指的是某一个群体,因此具有社会性,表达的是礼俗的概念。在此问题上,国内译者辜鸿铭认为“礼”是艺术,应当翻译为“art”,明显带有强烈的主观因素,释义过于宽泛。译者自己对《论语》中“礼”的理解就不够准确,因此造成了在翻译过程中选择相应的英文词语时发生了主观性的失误,这会误导外国读者对于孔子思想的理解。许渊冲将“礼”译为“ritual”,这个词和 rite 意义十分相近,但又具有多一层色彩,即 stereotyped,表达了遵循已有定型的行为规范,这稍稍涉及到了礼制,但太过含混。在孔子看来,“礼”发自人的内心,是由个人为创造理想社会而付诸行动,做满足自己潜在欲望的事情。或为获得个人短期的愉悦,或为普惠众生。目前,“礼”一般英译均未能表达出这个含义,特别是文化涵义。

三、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礼”的英译

中国的儒学思想的核心概念词如“仁”和“礼”很难在英语文化中找到完全一样的意符。正如一些研究者所说:“表现一个民族独特文化的词汇极难在异文化中产生联想共鸣”。[4]

作为《论语》中的地位仅次于“仁”的核心概念词,“礼”这一字承载着巨量文化信息。

小由家中的日用常行大到国中的治国之本都渗透着一个“礼”字。[5]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中介,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有助于增强文化软实力,又可以体现和展示文化软实力。[6]作为承载中华民族智慧的经典著作,《论语》集中体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思想,所以准确翻译出“礼”的精髓,将其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国外,就显得尤为重要。

孙致礼早在2002年就指出,在2 1世纪的中国文学翻译,将进一步趋向异化译法,而这异化译法的核心,就是尽量传译原文的“异质因素”,具体说来,就是要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域文化特色,异语语言形式,以及作者的异常写作手法。[7]许钧在2007年也提到,翻译不是简单的语码转换, 也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 而是向一个世界的经验开放,因此, 异的考验体现为, 在超越“异”的同时又要传达“异”, 一定程度保留原作的异质性。[8] Nakayama和Halualani指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遵循三个平等原则: 第一个是语言平等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应该有语言歧视; 第二个是文化平等原则,任何人都有权使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第三个是信息交流平等原则,任何人都有权表达观点和信息。[9]基于以上论述,笔者认为“礼”之一字的英译最好是音译为Li,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中国文化特色,也有利于中国文化实质性的“走出去”。当然,音译会牺牲译文的一些“可理解性”, 针对此种情况,笔者认为采取在辅以导言加注释的形式进行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可理解性上的损失。

四、结语

中国文化“走出去”关系到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和国际话语权的提高,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就离不开翻译。从根本上来说, “礼” 作为一种儒家文化, 它在世界范围内是唯一的, 因此其丰富的内涵在属于基督教文化传统的西方语言里是找不到对等词来表现的。由此,笔者认为“礼”的翻译应该尽量体现中国的特色,采取音译的的办法,这样能让西方读者真正体味中国文化的魅力,从而有利于中国文化逐步站稳世界舞台。

参考文献:

[1] 梁治平. 《论语》核心概念词英译及其对外教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6.

[2] 王辉.《论语》中基本概念词的英译[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5) :116-121.

[3] 李玉良,张彩霞.“礼”的英译问题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4(03):126-129.

[4] 龚凡元, 张传彪.从词汇的联想义看翻译的“信”与“对等”[J].长春大学学报, 2009, (1) :47-50.

[5] 杨卉.试论孔子之礼——《论语》中的礼态度[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3):46-47.

[6] 郑德虎.中国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上海翻译,2016(02):53-56.

[7] 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01):39-43.

[8] 许钧.当下翻译研究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J].当代外语研究,2017(03):1-5+111+110.

[9] Nakayama,T.K.&R.T.Halualani.The Handbook of Critica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New Jersey:Wiley-Blackwell,2011.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英译走出去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小”的英译
略评法学论文篇目之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