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丝绸服饰纹样

2020-10-21钱晓敏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7期

钱晓敏

摘要:丝绸服饰是中国古代服饰中的精品,经过不断发展,演变出许多的高超技术,纹样也在不断地变化,从现有的是考古实物中可以发现其中工艺要求已经达到了极高的要求,本文以“绞缬绢衣”和“长葆子孙”锦缘绢衣裤为例,探析丝绸服饰纹样中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绞缬绢衣;“长葆子孙”锦缘绢衣裤

丝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中国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丝绸制品,并且从西汉起,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这条运输中国丝绸的道路因此被称为“丝绸之路”,丝绸服饰在西方也是大受欢迎。丝绸服饰如此受欢迎与其精美的纹样是分不开的。在衣物方面:有的是朴素单色的,有的将丝绸与刺绣结合在一起,在上面绣有大量的花纹与图案,图案和花纹多种多样,例如:对龙、对虎、对风等等;在一些织锦上还存留有文字:例如锦、无极、恩泽等。“绞缬绢衣”和“长葆子孙”锦缘绢衣裤是迄今保存较好的丝绸服饰,是中国古代纺织的高超技术的代表,其上也带大量的纹样供我们分析与了解。

(一)绞缬绢衣

绞缬绢衣北朝时期的。此件上衣基本为对襟、短身,两襟微微相交,喇叭形宽袖,属于当时流行的襦 ,衣襟上有红、褐两根系带。衣长72、通袖长192厘米,袖宽44.5厘米。①系带的所形成的形状应该是一个蝴蝶结。这件上衣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很朴素,不细看的话觉得是纯灰色的,衣服的原有颜色应该不是现在所看到的的灰色,只是因为年代久远,,衣服的颜色发生了变化。但是细细观察可以发现其实在上面有着小小的黄色小点纹,周围还有些晕染出来的颜色。

这是因为它的衣身的面料采用的是褐地绞缬绢,通过特殊的工艺——绞缬制作而成的。绞缬又名撮缬、撮晕缬。《一切经音义》“系缯染,解之成文日缬”,利用绞缬防染形成的中空方格纹,多是用绑扎法制作完成,即用丝线将绢帛打结,投入染缸中染色,染后拆去扎线,解开之后就形成图案。这种绞缬工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可服用,在从东到西的壁画如高句丽及龟兹壁画中也均可看到,但保存如此完整的绞缬服装尚不多见。②

而这件衣服用的是其中最经典的是由小方点组成的“鱼子缬”, 制作时采用专用的钩针工具钩起所要防染的部位, 顺序环绕打多道线结, 然后进行染色。“鱼子缬”是绞缬技艺中最小最密的纹样, 其工艺要求极高, 效果也最富有立体感和弹性。③

从这件衣物整个外形来说,这件衣服的通袖长为192厘米,这穿在人身上肯定是显得袖宽、袖长的,这也是北朝的服饰风格,给人飘逸、空灵、旷缈等感觉, 更具有隐含之美。

(二)“长葆子孙”锦缘绢衣裤

“长葆子孙”锦缘绢衣裤是汉代的文物。通袖长165.5厘米,衣长121厘米。裤长108.5厘米。此件锦缘绢衣和锦缘绢裤为一套,其中锦缘绢衣的正身由本色素绢制成,其处使用红地“长葆子孙”锦镶缝作缘;锦缘绢裤正身亦由本色素绢制成,裤脚镶缝蓝地“长葆子孙”锦作缘,虽然正身部分素绢脆化情况较为严重,但形制尚为完整。④这件衣服上最大的特色是运用了两种不同的用丝织成的料子——锦和绢。“锦”主要指带有刺绣的丝织品,作为古代最贵重的织物,锦的生产工艺要求高,织造难度大。绢丝是指采用蚕丝副产品经过类似棉纱一样的精梳、牵伸、加捻等纺纱工序加工出的纱线,絹丝织出的织物也叫绢绸。具有光滑润美,手感柔和的丝绸特性。锦更加贵重,不只是材料考究,更重要的是它用美丽的彩丝织出优美的图案花纹,是一件精美的丝织艺术品。在这件“长葆子孙”锦缘绢衣裤中,袖口、下摆、衣襟和裤脚都运用是“长葆子孙”锦,上面的图案以穗状云气为骨架,其中穿插奔跑的神兽,在云气和动物纹间,织有隶书汉字铭文“延年益寿长葆子孙”八字。这类织锦是典型的汉式云气动物纹,在当时被称为五色云锦,表现的是当时人们想象中的天上仙境。铭文中也寄托了人们对天上世界的向往。而从其所用锦缘来看,其组织结构均采用了汉代典型的经重平组织,图案的云气动物和铭文也具有典型的汉代风格。⑤从这件文物中可以发现是“上衣下裤”的形制,但是汉代主要有“上衣下裳”制、“深衣”制、“襦裙”制等类型,多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才会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但是衣物的原料又是极为贵重的丝绸,很大的可能性是富有商户。

注释:

楼航燕:《“丝绸故事”:中国丝绸博物馆馆藏服饰精粹》,福建:《东方收藏》,2012年第1期,第18页。

徐铮,金琳主编:《中国丝绸博物馆展览系列丛书 锦程 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43页

杨然,王越平,热孜古力:《北朝时期绞缬女绢衣的研究与复制》,《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第3期,第49页。

徐铮,金琳主编:《中国丝绸博物馆展览系列丛书 锦程 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33页。

参考文献:

[1]杨然,王越平,热孜古力:《北朝时期绞缬女绢衣的研究与复制》,《北京服装学院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第3期。

[2]徐铮,金琳主编:《中国丝绸博物馆展览系列丛书 锦程 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3]楼航燕:《“丝绸故事”:中国丝绸博物馆馆藏服饰精粹》,《东方收藏》,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