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苍山民歌《绣荷包》表演调查报告

2020-10-21庞晓梦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7期

摘要:《绣荷包》这一首传统民歌小调,它的发展源远流长。其中,属山东苍山的《绣荷包》最具代表性。其一,苍山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该地《绣荷包》具有原汁原味的魅力;其二,在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下,该地的《绣荷包》传达出的感情更为细腻;其三,苍山民歌吸收了柳琴戏的成分,二者相互融合。基于上述原因,苍山民歌《绣荷包》在曲调、歌词与唱腔的使用上形成了自身所独有的地方特色。

关键词:苍山民歌;《绣荷包》;表演者简介;观看演出;艺术特征分析

前言:目前我国各地都流传着不同风格的同名小调《绣荷包》,尤其山东地区的占有比重极其大。而在山东众多地区的《绣荷包》中,尤属苍山地区的《绣荷包》更别具特色。苍山民歌的情歌大多表现细腻,情绪委婉,音乐秀丽。此次,笔者通过观看赵桂秋老师的表演以及面对面采访等模式来对《绣荷包》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调查,现调查报告的整理资料如下。

一、表演者简介

赵桂秋:女,1955年11月2日出生,汉族。中国民革党员,高级讲师,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沂蒙花鼓调系列民歌》代表性传承人,省文化艺术科学首批科研专家。大学本科学历,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音乐系(民乐专业)和山东师范大学音乐系(声乐专业),在山东省临沂艺术学校音乐科、艺术研究室任教三十多年。在全国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发表的创作歌曲近百首,其中有《沂蒙组歌》等沂蒙系列歌曲三十余首,已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广播歌选》、《音乐生活》、《音乐生活报》上发表。曾获国家级词曲金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歌曲奖和省级创作歌曲奖等多个奖项,多次获省级优秀指导教师奖。已在国家级、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民间音乐科研论文二十余篇计十余万字,现在是沂蒙民间音乐的权威发言人。

二、《绣荷包》演出

2020年3月28日,星期六上午九点,笔者来到赵桂秋老师的家中,来观看由她新创编的《绣荷包》的演出表演。赵桂秋老师在表演开始前,首先就苍山民歌整体的音乐风格进行了阐述,她用“花哨”这两个简洁的字眼来形容苍山民歌的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笔者一目了然。《绣荷包》中小衬句的运用不仅使重复句富有变化,避免了呆板与单调。而且还加强了结束句的语气。这种铺垫式的衬句在山东民歌中较为常见。

在详细讲解了苍山民歌以及代表作品《绣荷包》的有关知识后,赵桂秋老师便开始了她的表演,这次她演唱的是她自己在原版《绣荷包》基础上进行内容扩展,新创编的《绣荷包》。笔者在了解过歌谱的基础上,在感受这场表演的过程中,让自己清醒的处于局外人的身份,以客观冷静的角度来欣赏这场表演。首先,从歌词上来看,这首《绣荷包》充满了丰富的借物达意的优美意境,语言质朴、形象。这與山东人朴实、坦诚的性格是一脉相承的。歌词将浓厚的感情寓于物品(荷包)中,真诚地歌颂了纯真美好的爱情。其次,老师凭借她厚实的唱功底子,用最原生态的唱法,鲜明形象的神情刻画出了一位年轻的姑娘为自己的心上人绣织随身佩戴的荷包,借以此来向对方表达深藏在心里的思念与爱慕之情。正是苍山民歌这种朴实无华的歌词和唱腔以及独特、原汁原味的气息,才最扣人心弦!

在观看完赵桂秋老师的表演后,一方面被这种朴实无华的唱腔和感情所深深震撼,另一方面本着胡德提出的“双重音乐能力”,笔者认为自己在了解了《绣荷包》这首音乐作品的

基础上,如果再能够完整细致地演唱出这首作品,才能够更好的理解这首歌曲,从而更加深入的体会与感受苍山民歌的风格色彩。于是,笔者提出向老师学习这首《绣荷包》的演唱请求。赵桂秋老师在听到笔者的请求后,非常爽快的答应了,接着便开始了热情的教学当中。因为听众对于音乐的反应是音乐家行为的一个重要表现方面,从布莱金对非洲文达社会的听众行为做过的描述可知,不同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的人对类似的音乐都可能有着类似的反应。因此,社会听众对音乐的反应因当时他们在其中担任角色的代入感的差别而有所不同,这也包含了象征性符号行为和美学的问题。

教学过后,笔者向赵桂秋老师采访了她创作这首新编《绣荷包》的过程。赵桂秋老师说道,在1991年的时候,山东省在济南举办了全省大学生艺术节的技能比赛,一名老师找到赵桂秋老师请她给自己的三个声乐学生写一首音乐创作作品去参赛,于是赵桂秋老师根据这三个学生的特点,就编了三重唱《绣荷包》,这首作品还荣获了奖项。

三、《绣荷包》艺术特征分析

山东苍山民歌《绣荷包》是一首地道的山东鲁南地区本土风格的歌曲,赵桂秋老师在苍山原有《绣荷包》的基础上进行了歌词内容及曲调的扩展。全曲由三个部分组成,总基调为徵调式。第一部分是抒情,由两大段组成,用不同的事物来传达出对应的情感,比如用星辰日月表示天长地久,用鸳鸯表示成双成对等等,目的主要是想向当代年轻人介绍绣荷包的用途,以及让歌词能明确传达出年轻姑娘用绣织的荷包来向心爱之人表达深藏在心里的思念与爱慕之情。第二部分是欢快,赵桂秋老师特意点出这是沂蒙山的姑娘在给情郎绣荷包,以此作为点睛之笔来区分别地的《绣荷包》,这部分旋律采用活泼的小快板,来表达出欢快的思念之情,姑娘的俏皮之感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为宫调式,用激情舒展的情绪来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结尾用小七度的大跳进来寄托情丝,充分展现出苍山民歌花哨这一独特风格魅力。

四、结语

苍山民歌的传承现在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老一辈的艺人相继去世,年轻人不愿意去接触这种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这就使得苍山民歌的传承停滞不前。在这样紧张迫切的情况下,我们音乐工作者更有责任和义务肩负起苍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让这一珍贵的民族音乐文化能得以绵延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方.含思婉转的苍山《绣荷包》[J].北方音乐,2007,11:090.

[2] 杨东.民歌《绣荷包》探源[J].海,2006,4:093.

[3] 曹芳芳.论民间小调《绣荷包》的传统艺术风格及其审美观[J].

[4] 项多.对民歌《绣荷包》的民间流传及乐曲变体的探讨——以山东《绣荷包》为例[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4):105-107.

[5]  邱爱金. 略谈山东苍山民歌《绣荷包》[J]. 音乐天地, 2012 (12): 60-61.

作者简介:

庞晓梦,女,汉族,山东省,1995年9月10日,硕士,学生,民族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