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国华裔汉语文化传承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2020-10-20贺湘林

速读·中旬 2020年2期

摘  要:汉语是海外华裔寻找根文化的精神载体。汉语传承对泰国华裔来说非常重要,是他们共同的精神紐带,是一门有经济价值的语言,他们筹建的诸多华校成了汉语在海外传承的坚实基地。然而,汉语传承也面临现实困境,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应该从培养家庭汉语习得环境、创造学校汉语习的氛围、建设专业教师队伍、编写实用汉语教材以及依靠中泰两国教育合作等方面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在海外保护汉语、传承汉语、发扬中华文化的规划。

关键词:泰国华裔;汉语传承;传承对策

据统计,东南亚华人华侨总数约3348.6万,泰国华人华侨人口近800万,占泰国总人口的近14%。移居泰国后,大部分华人华侨已经获得泰国国籍,许多人与泰人通婚,子女后代已经融入了泰国社会。一般来说,移民后,第一代华人华侨能保持原有汉语方言或普通话,而第二代华人大部分能保持汉语口语交流习惯,但是阅读和书写能力就逐渐弱化。尤其第三、四代以后如果不是家庭特别强调或保持,华三代、华四代一般不使用汉语,融入了泰国社会,他们的几乎完全被当地人同化,成了黄皮肤的“泰国人”。年轻的华裔们如果没有特别的学习动机或语言环境,很少有人会说汉语写汉字了。随着中国在东南亚国家友好交往的政策推行,汉语国际教育在泰国得到大力推广,使得近年间泰国掀起了学汉语热。一方面,泰国华裔汉语文化传承逐渐被重视;另一方面,对他们来说,传承汉语文化也面临着多重困难。

一、汉语传承对泰国华裔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汉语是泰国华裔的共同精神纽带

泰国华裔是汉语文化保持的最大族群,如果无法传承汉语,他们就会失去共同的精神纽带。汉语不仅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增强泰国华裔的族群同根意识。

(二)汉语是一门有经济价值的语言

中泰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密切,泰国教育部开始鼓励泰国人学习汉语。2006年,泰国教育部推行《战略规划》,大部分公立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政府也鼓励泰国民众来中国留学,以培养更多适应两国经济贸易需求的人才。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广,也让许多中国企业走向泰国,汉语成为泰国社会一门非常有经济价值的语言。近年来,中国人选择去泰国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泰国很多旅游景点都贴有汉语标识,当今泰国服务业、经贸业、电子商务业等都急需大量汉语流利的语言人才,泰国华裔自然占有很大的语言和文化优势。

(三)华校是汉语传承的坚实基地

为了让后代不忘祖,华人华侨们定居泰国以后,就积极办学,筹建华校,让子孙后代在华校中接受教育,将中国文化之“根”深深筑牢在当地。比如,华益学堂,它建于1909年,是泰国近代最早的华文学校。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泰国华校办学资质正式与泰国本地国民教育接轨,华文学校开始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连续开设汉语课程,聘请中国籍汉语教师,华校学生也可以选修汉语课或者直接在华校进行额外课外汉语学习。之后,汉语也作为大学入学考试科目列入了泰国高考。因而华校成为泰国华裔传承和发展汉语的坚实基地。

二、泰国华侨华人传承汉语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家庭习得环境使得汉语传承中断

泰国华人华侨在定居泰国以后,来自中国不同方言区的人语言情况较为复杂,为了交际顺利只能避免使用汉语,优先使用共同语泰语,或者混合使用泰语和汉语。长此以往,汉语习得环境就越来越差。另外,由于在泰国的华人华侨生活背景差异较大,于是,在泰国本地人居住区的华二代或者华三代、华四代的汉语意识就越来越弱化,逐渐就出现了语言转用或者汉语能力丧失的现象。

(二)汉语课程在华校的定位限制了汉语的传承空间

在华校学习的学生中,华裔占多数。然而,华校课程定位中,泰语仍然是母语教育,在课程媒介语中占有主导地位。汉语仅作为辅修或选修的外语,所占课时较短。因此,从汉语传承角度,如果泰国华校能被允许将汉语定位为如同泰语一样作为第一语言学习,固然是好的。但是从现实性来说,华裔需要融入泰国社会,满足交际需要,就必须学习掌握泰语,或者说不得不把泰语作为母语进行教育。课堂内外,华裔学生习惯使用泰语进行交流,使用汉语的时间仅限于课堂,或者是依赖于课后良莠不齐的半日制或者周末汉语补习班。长此以往,此类汉语教学模式与汉语习得模式限制了汉语的传承空间。

(三)汉语教材缺乏实用性影响汉语传承

数十年来,泰国汉语教材经历了一个无规范指导、内容过时、繁简并存、泰汉并用、混乱无序的过程。之前,没有政府教育部门统一指导,没有符合当地特色的本土化汉语教材大纲。大部分教材都是由不同学校自己拟定,或者由任课教师自编自定。各个学校的汉语教材未成系统,良莠不齐,“华校主要使用的是中国驻泰国大使馆与中国国务院侨办提供的《中文》以及中国台湾省侨务部门提供的《华语课本》(2005)等”,或者使用本地华人编写的汉语泰语双语教材。有些华校不同年级之间使用的并非同一套教材,这些教材或简体、或繁体、或泰汉双语,不利于汉语学习统一性、完整性和延续性。后来,在泰国教育部、中国国家汉办和中国国务院侨办的大力支持下,《体验汉语》《快乐汉语》《新实用汉语课本》《发展汉语》《成功之路》等一批优秀汉语教材得以在泰国广泛使用,汉语教材逐渐趋于统一和规范。虽然教材乱象有所改善,但是“泰国汉语教师和学生普遍对于教材实践性、时代性以及结合泰国实际三方面都不甚满意,尤其是教材结合泰国实际方面。”

(四)汉语教师师资不稳定,优秀教师太少

当今,泰国华校中学汉语人数年年攀升。但是华校或政府公办学校的汉语教师流动性大,稳定性不强,导致师生比严重不对称,不利于汉语的发展与传播。泰国的汉语教师大致分三种:泰国本土汉语教师、中国汉办和侨办汉语教师、台湾省补助华语文教学助理或者志工教师。从汉语师资水平来看,泰国本土教师是主力军,大多非中文系毕业,承担汉语课程时专业知识水平不够,又加上缺乏长期指导,教学手段不太先进。作为泰国汉语教师的援军,来自中国汉办和侨办的汉语志愿者教师素养较好,但由于个人发展或者其他原因,大多数汉语志愿者不会选择长期待在泰国教汉语,流动性较强。而来自台湾的大中专院校的华语文教学助理们,尚未毕业就参加华语教学计划,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甚至有台湾男志愿者通过志工项目来泰国教汉语,以此代替服兵役。这些教师们都是短期教学、流动性太大。因此,目前汉语师资不足,质量跟不上仍然是阻碍汉语传承的瓶颈问题。汉语传承过程中遭遇的现实困境,需要积极应对,采取有效对策。

三、泰国华裔汉语传承的有效对策

(一)为汉语传承创造良好的家庭习得环境

良好的家庭汉语教育是汉语得以传承的有力手段。要引导华裔从根本意识上转变观念,激发他们同祖同根的同胞精神,重视汉语的中华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核。在家里,长辈们要有意识地与后代用汉语普通话或者汉语方言沟通,抑或给后代创造泰汉双语的家庭习得环境;要有意识地通过传统的媒体形式如阅读报纸书籍,观看网络、电视等培养汉语氛围;或者通过聊天软件、微博等新媒体汉语平台让华裔学生了解鲜活的汉语知识和文化;鼓励和引导他们积极努力学习汉语,鼓励他们建立中国文化同根意识,让他们成为汉语传承的生力军。

(二)为汉语传承创造汉学校园文化

对华裔数量较多的汉语学校来说,除了可以规定学生只说汉语,还要重視汉语课程的改革,重视汉语课程,增加课时量;尝试在课堂采用汉语沉浸式教学或泰汉双语教学模式;积极为学生提供课外活动、交流机会、汉语讲座等,进行汉语文化熏陶;校园文化中多宣传汉语文化与知识,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学习中国戏曲、中国舞蹈、中国武术、中国音乐、中国手工艺、中国美术等文学艺术活动,为汉语传承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为汉语传承建立稳定精干的教师队伍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汉语教师不稳定和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的问题,泰国汉语教学目前急需建议一支高水平、稳定的专业汉语教师队伍。首先要提供更优厚的福利和待遇,或者签订志愿者长期协议形式,让赴泰汉语教师们能安心长期在泰国教好汉语;其次,给泰国本土汉语教师们提供更多来华留学或短期进修的机会;再者,依托国家汉办和国务院侨办为本土教师们提供更多教学技能、汉语知识与文化的培训与交流机会;最后,积极开展汉语研究会议,多派汉语教学专家去汉语学校进行定点教学指导,从汉语人才培养目标、教材选择、教师技能、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导师专家与本土教师一对一辅导。打造一支中、泰两国教师组成一支长期稳定的、高专业素养的汉语教师队伍。

(四)为华裔学子编纂特色本土化汉语教材

泰国华裔学子使用的汉语教材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实用性差、词汇陈旧或脱离生活交际、中国泰国文化内容对比点较少,忽视语用等等。因此,急需一批有能力的中泰汉语专家们积极合作,在深入研究中泰两国语言与文化的差异的基础上,编纂真正贴近泰国国情,符合泰国华人华侨生活习惯,能吸纳优秀的中国文化精粹的特色本土化汉语教材。

(五)为汉语传承搭建中泰友好桥梁

自明朝起,中国和泰国就互通往来,汉语也为现在泰国王室所推崇,汉语教育有幸得到了泰国诗琳通公主的大力支持。东南亚国家中,泰国设立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数量最多。因此,汉语需要发展,不仅需要泰国王室、泰国政府的支持,也需要中国教育部的积极合作,相信,从政府层面促进汉语传承,汉语发展会成为搭建中泰友好的坚实桥梁。

四、结语

对泰国华裔们来说,说好汉语,写好汉字是他们寻找中国文化之根的重要依托。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海外华人游子们乐于学习汉语,自愿传承汉语,积极传播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的根在泰国的土壤上深深驻扎。

参考文献

[1]陈艳艺.泰国汉语教材现状及发展研究[J].东南亚纵横,2014(09):71-75.

[2]吴峰.泰国汉语教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3]庄国土.东南亚华侨华人数量的新估算[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62-69.

作者简介

贺湘林(1983.06—),汉族,湖南湘乡人,文学硕士,讲师,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中文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6年度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东南亚华二代祖语保持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