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稻香居作诗机想到的

2020-10-20马琳

速读·中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稻香艺术

工业革命以来,复制技术、传播技术对文艺乃至文化发展呈现不可忽视的影响。早在二十世纪初,法兰克福学派主流话语就发出了对媒介技术和大众文化批判的先声。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边缘成员,本雅明开创肯定性的话语轨迹,论证了技术对大众文化革命性的救赎。如今,以计算机科学为依托的人工智能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技术、大众传媒、大数据革命给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带来深刻的变化。文艺生产领域自然无法幸免。技术与文艺纠缠不清的利害之争,再次被推到公众视野面前。在中国,作为传统文艺生产仍未被技术染指的最后一片处女地——古诗词创作领域,如今也遭到挑战。

回眸21世纪之初,以高校师生、传统文化资深爱好者为创作主体的网络旧体诗词创作异军突起,无论是从数量或是质量,都呈现井喷之势。随着青年作者在网络平台形成几个固定的圈子,几大网站、论坛成为新一代诗词爱好者的阵地,比较著名的有出水莲、国学数典等。精英化、文青化的创作使大陆诗词界摆脱了“老干体”近半个世纪的影响。在看到这些可喜现象的同时,另外一些现象也在表明,旧体诗词这一保留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领域正日益沦陷在机械复制时代的洪流中。无论是诗还是词,今天只要你输入主题、选取韵部,电脑就可以为你当即赋成。虽然个别词句禁不起推敲,但是小到格律、押韵,大到用典故、谋篇布局,都可以借助软件自动生成,且错误率极低。细思极恐,这在老一辈眼中几乎难以想见的事情,“稻香居作诗机”做到了。

“稻香居作诗机”是由网名为“稻香老农”的网友2001年开发首创的电脑软件,时至2015年,已被网友使用超过一亿人次。使用该软件,任意输入主题或者韵部,便可炮制出不重复的五绝、五律、七绝、七律以及158种词谱。最新版本Ver5.02N版作诗关联字字域为500,Ver5.01N版作词机关联字字域为1500,均为一阶关联算法。目前网络上公开的“单机版”可免费试用十个韵部,“软件版”以及淘宝店铺售卖的完整版可以使用包括入声韵在内的全部韵部。从最初的4.00以下版本到今天的5.00以上版本,十五年中智能技术不断更新升级着软件,使其成为门外汉、初学者吟诗填词的利器,每日各个板块使用率累计数万,创造着传统文化新的神话。且看网友苏无名为其4.0版本所作之序:

“诗乃中国传统之学,比至今日,能继此往圣之学者殆不多矣。尤以鼎革后,新文学未臻其境,旧文学颓然式微,习之者日少。数年间,世兴‘国学,仆虽不敏,未闻不由诗径而能造国学之门者。

荀子云: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作诗机,或能助其从学哉。格律修饰,字句排遣,往往有偶合之妙。然君子不器,何可囿于作诗机耶?可以南,可以北,其途非一;可以黄,可以黑,其色各异。临歧而择道,执丝而著色者,君子也。”

从这段序文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重要信息,其一是,今日传统文化文脉中断,“旧文学颓然式微”,在此背景下作诗机顺势而生,由学诗而入国学之门径,是文化使命使然。其二是,主创者开发作诗机并非希望使用者囿于此机,而废弃对真才实学的追求。作诗机只是辅助学诗的工具,真正的“君子”,是“临歧而择道,执丝而著色者”。

如此神奇的软件,创作出来的作品是什么样子呢?且看一首网友试验的作品:

作诗机用五微韵命怀古题作七律

平芜寓目思依依,一片眵昏虎有威。

花缺南山逢世乱,竹深北阙觉人稀。

楚王堞垒虽传檄,羊祜峰峦会解围。

换尽图芳晴满目,谁能独步月中归。

此诗初读,朗朗上口,气脉流转,颇有诗味。仔细观之,却有多处禁不起推敲:首联“虎有威”唐突怪异,与“一片眵昏”完全不能构成衔接的逻辑;颈联出句“楚王堞垒虽传檄”典故不明,有拼凑的嫌疑;对句“羊祜峰峦”虽然确实有“羊祜山”的出处,却也不知为何要“解围”;而最莫名其妙的,当属尾联“换尽图芳”当作何解。纠谬之余,我们不能忽视这首诗的种种好处:“平芜寓目思依依”起句就很好,接下来铺陈目极之景。颔联化用的是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对句承接也很恰当。颈联虽然典故不明,然句法老道,重拙不似初学。

今天我们使用的作诗机软件,是高度人工智能化的5.0以上版本,也是稻香老农研发计划的最后一个阶段。除了上面提到的作诗、作词功能以外,还提供做对联、格律校验及作诗辅助平台、典故检索、词谱适配、全唐诗全宋词再现检索、字韵操作等辅助作诗功能。在稻香居官方网站上,稻香老农公布了主界面的编辑器、用户主控制区等截图,像用户说明了开发者的技术设置。十多年来不断的研发、完善,功能逐渐齐备,现在任何iOS和Android系统都可以下载APP。可以想见,基于数据的运算操作,作诗机的问世颠覆传统的艺术生产方式,打破了文化精英对于作诗填词的垄断,成为任何一个用户随时随地、分分秒秒可以完成的事。

这种功利化的速成作诗机器,背后依靠的是海量数据、模型,似乎与传统文人的吟哦成诵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追根溯源,在传统的文化背景下,诗词写作的能力因人而异,但有人苦吟有人速成,有人才华横溢,有人文若枯井,其背后的原因,是人與人功底的差异。这种功底,一方面来自“童子功”的背诵、熟记海量的前人作品,将辞藻、典故烂熟于心;另一方面,则需要长年累月的写作训练,句法才能老成,不至于平熟软媚。中国古代不乏将《史记》《十三经》倒背如流的文人,学殖深厚,作诗自然信手拈来,水到渠成。曹子建七步而成章,温飞卿八叉而得韵。下笔成章者,往往有之。据《苕溪渔隐丛话》所载:“仇万顷未达时,尝挈牌卖诗,每首三十文,停笔磨墨,罚钱十五。”又清人《埋忧续集》云“有闵生,者尤长应制诗,常以卖诗自给,每首五十文,诗文皆顷刻成。”

古有“四脚书橱”,近代“机器”一词传入中国,则亦有“诗机器”之谓。柳翼谋《自述》云:“时易实甫顺鼎偕游胡园。散原指易告予曰:‘此诗机器也。易诗与樊樊山增祥诗最速。故陈目为‘机器。”此为‘作诗机之原典邪?

如我们所知,旧体诗形式主义先行,格律、对账、用韵、炼字、炼词、炼句样样不可忽视。在传统的文学创作方式下,写好旧体诗词,一个人从入门级别到创作相对稳定,至少需要3~5年的苦练,多背多写打基础,方能成才。至于应酬作诗、临场作诗,则需翻阅类书、韵书等辞典工具。作诗机做作的,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把人脑人力所完成的事情用数据、编码、模型来替代。代替了翻阅辞书查找典故、寻词觅句的步骤,甚至,从《全唐诗》《全宋词》归纳而来,词汇量极大丰富,句式变化更加多端。文学能力训练多从海量的枯燥阅读开始,这倒与作诗机原理有些谋合。能琢磨出“组合高频词”这样别致的思路,目前看来又必须是人的思维,这也是整件事最有趣的

几年前,网络上流转一篇文章,题为《文科生终于可以被消灭了》,被各大网站竞相转载。文章中一位名为“yixuan”的网友算出了《全宋词》中的99个高频词汇。利用这些高频词,就可以随性所欲进行创作了。甚至还可以用“无序”的数字来创造一首宋词。他计算出,简化宋词,一言以蔽之就是“东风何处在人间”。

署名为“yixuan”的网友在个人博客里写道:“突然想看看宋词里面什么样的意象是最常见的,比如可以做个频率分析什么的。当然文本挖掘需要分词,我没法在其中花太多时间,于是想出了一个土办法。宋词的句子都很短,如果穷举可能的字的组合的话并不是太多,况且最常见的词语一般是两三个字,这样可能的组合就更少了。比如‘犹解嫁东风这句话,可能的二字组合是‘犹解‘解嫁‘嫁东‘东风,三字组合是‘犹解嫁‘解嫁东‘嫁东风,词的字数越多,可能的组合就越少。如果把每句话可能的字的组合都列举出来,就可以整体统计频率了。” 随后,“yixuan”贴出了他算出来的高频词,排在前面的分别是:

1、1485   2、东风(1382)  3、何处(1230)  4、人间(1202)  5、风流(857)

6、归去(812)  7、春风(802)  8、西风(779)  9、归来(771)  10、江南(765)

至于为什么第一名是数字,他解释:“排在第一的是无效字符,这跟数据源有关。”

与“稻香村”作诗机比起来,这种算法实在不算更加高明,但是传递出一种态度,即技术对人文艺术的藐视。与此相似,武汉大学通过历代引用、评论等等相关集部文献的词频分析,计算出“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十首宋词”“宋词排行榜”等等,也算是交叉学科独辟蹊径。

回过头来看,“稻香居作诗机”并不是电子作诗的始作俑者。这种理论假设,很早就被人构想过。大多数人都会根深蒂固地认为,艺术创作和人的心灵密切相关,而任何形式和技巧层面的解析和实践都只能触及它的皮毛。科幻作家刘慈欣2003的一部小说《诗云》讨论了诗歌与技术的关系。艺术能被公式套用吗?艺术能被科学化呢?艺术能否以编码的形式批量制作呢?

理论上说,语言表达是可穷尽的,词汇、各种数字符号、各门学科符号体系有限。尽管有辞不达意,象外之旨的现象,绝大部分知识与认识仍可以用语言描述出来的。所以,在文本挖掘的过程中,完成整体意识状态的变量化,把完整的带有情绪化的体验一步一步分解开,借助超级计算机,汇总全球所有语言、符号,可以完成无数排列组合,再借助人工智能优化,达到无限复制、自动生成艺术作品的效果。

刘慈欣在《诗云》中就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宇宙超级生命来到地球,有人问它,你能作出超越李白的诗吗?于是这个生命消耗了无数能量,将所有汉字的每一种排列组合都罗列出来,成为它心目中的“诗”。而刘慈欣本人早年用VB写作的“自动作诗机核心算法”,可谓是国内汉语诗歌自动作诗机的鼻祖。今天,更加高级的现代诗电子作詩机层出不穷,虽然精致程度不能与高度形式化的古诗创作相比,但也满足了数量更为众多的新诗爱好者的取巧心理。且看两首作品:

一切都在变红着,只有太空黑洞在摆动

铜钟在跟踪虚空

到处都是火红的编钟和火红的故宫

咦,无底洞

一切都在震动着,只有挂钟在抖动

牧童在挥动金壳虫

到处都是激动的寒冬和激动的青铜

呀,没有爱的天空

从现代诗歌里挑出若干个标准范型,这两首诗的结构如下:

一切都在【动】着,只有XX在【动】

【名】在【动】【名】

到处都是【形】的【名】和【形】的【名】

【叹】,【名】

利用计算机科学来完成这种解构审美、偶然生成、随机排列组合的诗歌创作方式,是一种精致化的达达主义思维。达达主义者对一切事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他们采用了巴枯宁的口号:破坏就是创造。查拉在回顾达达主义运动时说:“目的在于设法证明这各种情况下,诗歌是一种活的力量,文字无非是诗歌的偶然的、丝毫不是非此不可的寄托;无非是诗歌这种自然性事物的表达方式,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我们只好叫它为达达。”虚无主义在文学上的具体表现,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青年的苦闷心理和空虚的精神状态。今天的中国文艺青年,在使用软件写诗的背后,不也同样是空虚的精神实质吗?知识原始积累的匮乏、写作经验的不足,却追求速成、效率,反映了伪文青空虚的自我满足感。如今酒香也怕巷子深,很少有人再愿意去十年磨一剑了。

从“神秘生产”到“批量生产”,艺术从“神秘”中解放出来,从一小部分人当中解放出来。回到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他对于机械复制时代如何进行文艺创作的态度无疑是肯定技术的。但同样为艺术生产大众化和普泛化导致传统意义上灵韵的消逝、经验的瓦解而感到感伤。本雅明的态度是较为矛盾的,他既缅怀传统艺术灵韵的丧失,又积极地探寻机械复制艺术的大众解放之路。其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灵韵”(aura)的概念,在《讲故事的人》中提到“经验”的概念。他认为,无论“灵韵”还是“经验”,都是传统社会中非功利的一种艺术创造。而现代性就是,对于传统,除了眷恋和遗憾,我们只有在物化与异化的滚滚洪流的裹挟中前进,别无选择。

“艺术作品在原则上总是可复制的,人所制作的东西总是可被仿造的。学生们在艺术实践中进行仿制,大师们为传播他们的作品而从事复制,最终甚至还由追求赢利的第三种人造出复制品来。”技术革命对艺术生产的救赎意义在于,将艺术创作的奥秘解放出来,从少数掌握艺术生产特权的阶层手中,还归普罗大众,艺术的阶级平等性意味着社会主义的来临。这是本雅明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重要的观点:“总而言之,复制技术把所复制的东西从传统领域中解脱了出来。由于他制作了许许多多的复制品,因而他就用众多的复制物取代了独一无二的存在;由于它使复制品能为接受者在其自身的环境中去加以欣赏,因而它就赋予了所复制的对象以现实的活力。这两方面的进程导致了传统的大动荡——作为人性的现代危急和革新对立面的传统的大动荡,它们都与现代社会的群众运动密切相联。”

同时,本雅明认为先进的艺术生产者、知识分子应当肩负起职责。他的精英主义就体现在于,精英的艺术生产者用先进的技术带领大众创造文艺作品。“一个作家要是不能教给别的作家什么,就教育不了任何人。如此说来,决定性的是生产的示范性质,即能够把其他生产者首先引向生产,其次给他们提供一部改造好的机器。而且这部机器越是把更多的人引向生产,就是说能够把读者或观众造就成共同行动的人,这部机器就越优良。”

古代的士大夫、读书人拥有接受教育的“特权”,继而拥有写诗的“特权”,这已经是为数不多的一个小群体了。今天写旧体诗词的人是读书人中更少一部分,是少数“文化精英”茶余饭后的消遣活动。作诗机工具的出现,使诗歌创作的权利打破了垄断,为大众所掌握。不同的工具目标受众不同,毕竟,学养深厚的资深古典文学爱好者,是不屑于使用机器创作的。因为,人工智能永远无法代替艺术家。以古典文学为例,写旧体诗词的讲究太多了。方家一眼可知深浅。诗语不可生造,须烹炼,贮兴而作。诗道唯在妙悟,要曲尽婉折之致,方成后工之语。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艺术不仅仅是模仿,更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因为诗人必须重新选择、组织材料。创造的学问,首先就是诗学。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其独特而突出的特点是生产主体将强烈的主观因素——个性、直觉、思想、情感、意愿、理想、心绪等渗透到生产过程并“物化”到对象中去。这其中情感因素至关重要,是艺术之根,是一个自始至终不可或缺的内容。因为艺术生产是以个人的方式进行的,“对象对它说来成为它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主体与对象之间存在一种深刻的、内在的对应关系,而“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即独特的个性化的对象化方式

这种独特的个性化的对象化的方式,正是雪莱成之为雪莱,叶芝成之为叶芝,屈原成之为屈原,杜甫成之为杜甫的根本所在。仅仅依靠海量数据模型制造的诗,你作和我作,有什么区别呢?艺术究竟能不能被编码,我们还是看看几款作诗机的开发者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以下摘自稻香老农的《关于电脑作诗填词的探讨与追求》:

“半年前,自己立下一个誓愿:在今后二十几年里,不断抽出些业余时间,作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作为送给女儿出嫁时的礼物。我便选择了电脑作诗机。

电脑可以教我们格律,再聪明的电脑最多只能教我们章法。真的好诗,是情到深处的诗,当然永远是属于我们人类。”

刘慈欣的《诗云》里面故事的结局是终究是发挥了人类自然的本性,说诗是不能够被技术实现的。最终,面对着浩瀚无垠汉字矩阵,外星人终于承认:“这里面一定存在超越李白的诗句,可是我找不出来。

机械复制在一定程度上对原始艺术产生了破坏,中国古典的理论是倡导天人合一的,即强调人和自然的一体性,所以才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面对于境界的强调。但是自西方科学革命以来,人的主体性被从这种混沌的状态下高扬了出来,人企图以自己的理性来对于自然作解释,这样人和自然的关系就处于严重的对立之中,即人成为主体,自然变成了客体。这种思维方式虽然大大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但是由于它破坏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的关系,使得人对于自然充满灵性的体验变成了一种机械的,结构化的肢解与组合。而艺术作品的灵韵也随之没有了,因此可以说,主客二元思维方式最终造成了艺术作品的衰落。

作诗机通过海量文本挖掘,把诗词结构化切片下来,带来的消极影响是:诗歌定式形成,多樣性消失。人变成单向度的人,创造性、审美活跃性泯灭。后现代艺术把诗歌拉下神坛,这种普及化的作诗方法虽然能让大众更加便利地接近所谓艺术,同时也让意境感消逝,天人合谐的关系被打破,诗意渐行渐远。看似大众与诗歌的距离更近了,实际上是更远了。

十五年过去了,当年稻香居作诗机刚刚问世时在诗词界引起惊颤,至今仍有迹可循。当代终究成为历史,功与过庶裨后之诠评者。且以一首网络诗人伯昏子当年的题诗来结束本文:

题作诗机

道是无情也怨春,嬉游笔墨闹红尘。

机锋偶逼漕溪下,语趣多侵脂砚邻。

鬼话期期时不忒,人言凿凿岂全真。

歌讴从此听卿发,断使乌台少屈臣。

参考文献

[1]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5.

[2]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11-12.

[3]本雅明.作为生产者的作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57.

作者简介

马琳,南开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稻香艺术
“稻香” 系列农用无人灌溉伞
闻稻香,赏科景
醉秋
山村夏夜广场
“稻香春”商标纠纷案终审判决 仍归东来顺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