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2020-10-20周敏勤

成长 2020年10期
关键词:模式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周敏勤

摘 要:培养创新人才适应时代需求是当前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在创新人才培养大潮中的重要举措,现有的拔尖创新人才试验班培养模式培养出了一批适应国际国内环境的创新人才,但是此培养模式仍有改进之处,基于此提出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关键词:本科 人才培养模式 拔尖创新人才 模式优化

1 新时代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1.1 新时代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教育部在《2010-202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需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并阐述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其中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方面要求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和“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并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拔尖创新人才在本文中指由拔尖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这些学生处于学校设置的实验班或创新学院、接受基础通识教育、进行自主专业与导师选择、开展个性化培养方案学习。

1.2 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实验班均执行严格的选拔程序,采用资格审查、统一考试、面试等流程综合评定实验班人选。国内高校的各个拔尖人才实验班秉持其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创新人才实验班的教学体系前两年按照文科平台与理科平台划分,进行基础通识课程教学,并在此期间鼓励学生进行交叉学科的学习以及计算机、英语等技能水平的提升。在第三学年根据学生个人兴趣与爱好选择专业,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在导师制度下,由学生与导师共同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并且跟随导师进行研究性学习、参与课题项目。与此同时,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鼓励学生交换学习,并提供资金支持。部分高校的实验班本科四年间采取淘汰制度,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实验班质量。

国内创新人才实验班现有培养模式集合大学科平台、个性化培养方案、研究性学习等教学特点“因材施教”;依托导师制度、学校资金支持、优质教师队伍、小班教学等政策和管理制度展开培育。

1.3 西南大学含弘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国内各高校相继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含弘学院应运而生,其名取自西南大学校訓“含弘光大,继往开来”。含弘学院每年从入学新生中通过自主报名、资格审查、综合测试录取60人左右,学生须通过体能、心智、智力、外语四个方面考察和综合面试后入学。进入含弘学院之后,低年级不分专业,仅分文理科进行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学习,两年后根据自身学习兴趣选择专业。期间,需要参加一次境外学术交流或学期交换活动、参与创新创业科研活动以及其他社会实践。在管理上,每班配备一名班主任,每位学生自主选择一位专业导师,通过早读、晚自习、寝室检查、团建活动等多种方式管理学生。含弘学院采用淘汰制度,除违反统一的大学生规范外,挂科、语言成绩不达标、旷课等行为会导致学生退院。在严格的管理制度下,也具备较多保研名额、出国学习补助奖学金等优惠政策。

2 新时代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现状与问题

虽然本科创新人才实验班的培养模式在对于学生的创新素养的培育上做出了诸多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创新人才的成长是有条件的,培养模式是其中一重要因素,因此对于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是培养出优质拔尖创新人才的一大保障。

2.1.1 培养管理细节未得到重视

在管理上,实验班虽较一般专业学院较为独立,但其管理体制存在于高校的管理制度之下,对于考试成绩的追求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崇尚重分数轻能力的观念。与此同时,现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使得人才培养与管理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

2.2.2 对学生发展的保障不够

在人才培养保障上,实验班多采用“2+2”的培养模式,即两年通识课程学习和两年专业课程学习。实验班中的学生是一群有着较高素质与能力的学生,但是过多的理论教学可能会使得学生创新能力无法被完全培养,造成人才培育与社会实际脱节,这并不利于继续研究阶段或步入工作的个人发展。通过对连续四年的毕业生情况分析,在相同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在创新研究能力方面存在差异,模式优化兼需内在自我意识作用、个人努力、专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建立健全合理的淘汰制度使得人才公平有序竞争也是一亟需解决的事务。

2.2.3 某些规则的实施具有难度

在实践性学习中,导师制度实际实施效果并不如理想中乐观,导师制度最大的问题归结于“时间”,实验班低年级课程较多,高年级时则需要用两年时间完成专业培养方案,时间几乎用于完成课程任务,需要更多额外精力去与导师对接进行研究性学习,这就使得专业课程素养与科研创新素养的之间存在微妙制衡。实践教育经费不足、产学研合作深度不够、师生与社会接触不足等种种问题导致在实验班中创新能力素养的培育并不完全。培养创新型人才向高校教师提出高要求和新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懂得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在人才选拔上,不容否认,拔尖人才实验班的选拔中考试成绩的比重占据重要比重,形式上的多样也局限在面试与笔试相结合,缺乏对于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核以及对申请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把握。

2.2.4 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在教学评价方面,实验班中的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时仍需进入普通班级,学习采用以传统的授课形式和考核形式为主的专业学习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需求。并且由于专业的不同,在实验班的考核中存在着考量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总之,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三方位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驱动和保障机制是培养创新人才模式优化的方向。

2.2 问题存在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培养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该培养模式相对于大学培养模式比较稚嫩,该模式实际运行时间的实践检验不足,许多规章制度与大学现有运行制度相冲突,在细节方面存在对接过渡不到位而产生的的摩擦,使得拔尖创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顺滑平稳运行。

3 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优化思考

3.1 根据现有经验,考量培养管理制度

创新人才培养应总结若干年的运行经验,在学生选拔、课程设计、导师制度优化等各个方面寻找现阶段学院或班级运行的不利之处。在模仿借鉴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等运行模式之余结合实际经验,例如本校强势学科、生源质量、学生学习能力等众多方面对本学院的培养模式不断细化、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在建立相对独立的拔尖创新人才学院后,该学院的规则制度与学校固有运行体系交叉产生矛盾,处理好学生通识课和专业课的衔接、院内课程与院外课程的衔接、选课上课的流畅度显得格外重要。对培养模式所规定的细节反复斟酌,以全方位在制度层面进行完善。

3.2 重视教育公平,改善创新培养氛围

实验班的建立通常集合了学校的众多优质资源,集各项优势于一体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上。把优势集合转化为更大优势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发展是目的和初衷,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是当前培养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创新实验班的学生拥有其他学院学生所不具备的学习选择上高自由度、优质的硬件设施以及其他政策倾斜,应善用这些“不同”推动整个大学的人才建设,把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勤思敏学的风气带到整个校园,改变大学中不和谐的创新学习现状。

3.3 深入学生生活,重视人才成长规律

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具有高度自主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把控者,因此只有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走入学生的精神与现实世界,才可能对培养模式的优化产生具有高度可操作性和人文关怀的优化思路。充分考虑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与未来发展,从学生内心自我教育和学校教育双向出发,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努力,让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培养出具有影响力的未来引领者。

3.4 革新现有思路,建立多维评价体系

如今,许多学院的专业已然开设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即在专业内开始拔尖創新实验班,培养具备扎实专业基础又具备科研创造能力的学生,在日后成为该学科的专业拔尖人才。那么专门建立的拔尖创人才学院的优势如何在众多教育试点中发挥独特优势,培养出高素质创新人才值得深思。把握住厚实通识基础,并培养建立在广博基础上的专业学科素养是坚定不移的发展方向。因此,不局限人才的专业发展,为培养模式设置多维度多方面的全面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且精通一门或多门专业一直是改革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雄鹰.我国重点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实践与反思[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03):15-19.

[2] 徐昕. 拔尖创新人才本科阶段的培养模式探索[D].华南理工大学,2011.

猜你喜欢

模式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浅谈表演本科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论中国画本科学习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谈慕课在高校的发展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普通本科高校奖助模式优化研究
四川社区式老人看护模式发展的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