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记的读法》

2020-10-20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0年29期
关键词:太史公读法司马

杨照先生被称为“最会讲故事的文学评论家”,作为一个专业的历史学者,他看待历史的眼光很独特,他尊重历史,敬畏历史,他希望每一位中国人能够更好地贴近中国的历史。于是,他以广阔的视野整合一手资料和大量前人研究的成果,并且用通俗的方式将中国历史传递给大众,他写中国历史的系列书籍都特别通透,不少读者认为杨照先生写中国通史的系列书籍,已经称得上“成一家之言”。本期我们要介绍的是先生的《史记的读法》。

面对浩瀚的经典,杨照是个很好的“导游”,也许看到一半的时候,你会发现,收获的不仅仅是重新走进了《史记》,而是认识了杨照。

——白岩松

杨照在我看来,是优秀的经典“摆渡人”之一,无论是中西各种典籍,无论哪一部吓坏人的经典巨著,他都可以娓娓道来,讲得深入浅出。

——梁文道

循智者的导引,在经典中找寻,才知诸多人生智慧先贤早已悟到。我们只是观其所思所言所为,自己再有所思,足矣。

——许宏

经朋友推荐,我曾经翻看过杨照的《经典里的中国》,一拿起就觉得放不下,真的是我们普通人进入中国经典最好的角度。如今又有了他对《史记》的解读,希望可以一直看下去。

——俞敏洪

杨照兄的博学与历史穿透力总令我惊叹,非常期待他笔下的《史记》与司马迁。

——许知远

《史记》一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余万字,对很多人来说,这本书实在艰涩难读。《史记的读法》用通俗有趣的白话文,将我们同《史记》的隔阂剥离。它带我们“认识司马迁”,认清他所处时代“权力与命运”的相互影响,在时代背景下感知他的“超前与缺憾”,熟悉“司马迁的英雄们”,看他“如何为官”却最终成为“被遗忘的智者”。

杨照先生以自己的专业能力深度解析《史记》,并用最接地气的文字带领我们去了解: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历史,他是怎样写的,他写作的态度和视角如何。这本书像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了《史记》一书的大门;也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通过一个个故事,带我们走近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更像一个时光机,带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领略那个时代所特有的魅力……值得一读!

太史公自序:史官的使命(节选)

何为“太史公”?

在司马迁写了《史记》之后,中国人看待历史的方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并不是司马迁之前的中国人不重视历史,或不知道历史是什么,而是司马迁从概念上对“历史是什么”“我们如何看待历史”给出了新的答案,更写了一部庞大作品来亲自示范。【批注1:常听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编著者在编写史料时或多或少地掺杂了一些个人的观点和偏好,甚至歪曲历史真相。但司马迁却坚守历史本来的样子,试图还原历史真相。】因此,要深切地理解《史记》,就应该先了解司马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活在什么样的时代,有些什么样的精神,而这些精神又源于何种生平经历。【批注2:杨照先生认为要了解《史记》,必先知人论世,于是他带我们去认识作者司马迁,他认为只有了解写作者的内心、精神、时代背景和写作态度之后,才能更好地解读《史记》。】

了解司马迁的重要资料是《汉书·司马迁传》,但是班固在写《司马迁传》的时候真是偷懒,这篇传记几乎找不到班固自己写的内容,从头到尾就是抄两篇文章:前面抄的是《太史公自序》,也就是《史记》的最后一卷;后面抄的是一封信,即司马迁写完《史记》之后,在非常特别的情境下写给任安的信。班固没有再多加什么内容,但通过这两篇文章,我们已经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司马迁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为什么写《史记》。

在《汉书》中写司马迁的这篇文章叫《司马迁传》,没有加“太史公”三个字。然而,要了解司马迁和《史记》,就不能不追究为什么司马迁叫“太史公”,以及“太史公”是怎么来的。

东汉的时候,卫宏有一本解释汉代朝廷制度的重要著作,叫《汉仪注》,其中有一小段记录对后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书里说到,武帝时曾经立过一个叫作“太史公”的官职,高于丞相:

太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上,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

换句话说,各种朝廷资料的正本先要给太史公,副本才给丞相。然而这只是一个孤证,可能是卫宏搞错了。但这就涉及两个有趣的问题:一、卫宏为什么这样讲?二、如果没这个官,司马迁为何自称太史公?

司马迁和父亲司马谈在武帝时期担任的都是太史令,再加上司马迁把这个官职看得非常重要,从而误导了卫宏,让他觉得武帝设置了一个了不起的官职,司马迁才会把它记录下来。

卫宏的错误是一个重要的提示,反而让我们能更精确地掌握司马迁的想法。其实中国本没有太史公这个官职,司马迁担任的是“太史令”。太史令最早掌管天文、仪式,后来慢慢开始负责记录,这就是为什么《汉仪注》说“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其实应该是“先上太史令”),他掌管的不过是一个资料保存中心,地位不可能比丞相高。这个职位既然位阶不高,又不那么重要,为什么司马迁要“自抬身价”,称自己为太史公呢?【批注3:“太史公”竟是凭空虚构的!司马迁为何“自抬身价”?这吸引了读者的兴趣,想进一步挖掘《史记》背后的故事。】实际上司马迁并没有私心,他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官做到多大,父亲官做到多大。认真读一下《太史公自序》和《汉书·司马迁传》,我们就可以解开这个谜。从汉代官职的现实去看,太史令其实不是什么重要的官,但司马迁扩大了太史令所做的事,改写了自己的使命。他认定,太史令应该保存古往今来所有重要的史料。

本来太史令是一个普通工作,很多人都做过,但是司马迁极其认真地看待这个工作,以至把它变成一种vocation——这个词在英文里有一种宗教式的意涵——是一个calling,是更高、更神圣的声音召唤你去实现生命最大的意义。

在原本微不足道的太史令工作上,司马迁有近乎宗教式的自我提升,这个提升不在于别人怎么认定他,而在于他如何认定自己。【批注4:“宗教信仰”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群对其所信仰的神圣对象(包括特定的教理教义等),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用在此处,可见司马迁对这份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在外人眼中,太史令不过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职务,跟“神圣对象”相差千里,但对司马迁而言,这却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使命!】这部分来自他对父亲的崇拜,如果进一步溯源,则还有历史、传统、家世所给予的一種命运让他不得不承担。所以,“太史公”三个字含有的宗教式情怀,在这个信仰面前,其他的都没有那么重要。也是从这里,我们才能理解司马迁生命中的悲欢,以及种种决定。如果没有这种宗教性的坚持,司马迁不可能在遭遇到这么大的打击后还能坚持下去。

这个最大的打击,就是“李陵之祸”。在这个事件中,司马迁触怒了汉武帝,他那时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去死,要么接受宫刑。如果对汉代人最基本的尊严稍有理解,你就会知道司马迁几乎没有选择。选择接受宫刑,被养在宫中,那是比死还要痛苦的事。可是最终在考量之后,司马迁没有选择死,而是苟活下来,去完成他应该完成的事情。

所以,当他写《太史公自序》或者《报任安书》时,这些事情已经在脑海里折磨他很多年。司马迁是如此严肃地看待“太史公”这三个字,把它当作自己的命运,即使付出最屈辱、最不堪的代价也非完成不可。【批注5:常在历史课上听老师讲“伴君如伴虎”,古代為官者,在皇帝面前要谨小慎微、察言观色,但耿直的司马迁却难以心安理得地做到“知而不言”,于是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尊严和使命面前,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就是这种“宗教式情怀”的执着,才让他忍辱负重,写就了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家族使命、父亲嘱托和自身的命运,在这一刻汇聚,而这正是《史记》成为经典的开端。】

在《太史公自序》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他解释这个命运如何落到自己身上: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他把太史公的传承一路往前推,推到黄帝的孙子颛顼的时代,即文明刚开始的时候。颛顼时有什么特殊官职,到了尧舜时代又有什么样的官职,然后一步步到了夏商。

而司马家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周宣王的时候。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而少梁更名曰夏阳。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

关键的一句话是“司马氏世典周史”,就是说,已经不知道多少代,姓司马的人的职责就是记录周代的历史。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司马氏分散各地,出了好多名人。他一代一代地开始讲这些留下名字的人,先讲了司马昌,司马昌之后是司马无泽,司马无泽之后是司马喜,司马喜之后是司马谈。

到了这一段的结尾,他称司马谈为“太史公”。这是文章中第一次出现这个词。司马迁想告诉我们,他父亲不仅继承了家族长久的历史渊源,而且是被正式任命为该官职的。这也意味着,司马谈已经用太史公的自我期许来看待自己的工作了。

于是,一种清楚的、高贵的、昂扬的史家意识形成了。能够记录历史的人是光荣的,而且这个人是继承了责无旁贷的使命的。司马迁秉持着这种态度,不是为写书而写书,而是为了可能已经传承了近千年的家世传统,因此《史记》才会有这样令人惊讶的、突破性的创意和成就。【批注6:司马迁用自己的尊严,换来了《史记》的面世。读到此处,我已经热泪盈眶,我甚至能感受到被冰冷的现实打蔫的司马迁,内心里仍燃烧着熊熊烈火。我想,每一个热爱历史的人,每一个敬重历史的人,都能感受到司马迁书写历史的热忱。看杨照先生的文字,也能感受到他对司马迁的敬重,对历史的敬重。】

走进《史记》之前,杨照先生先带我们了解司马迁,他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深刻剖析了《史记》的写作背景,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司马迁曲折的心路历程。原来经典的背后是写作者巨大的牺牲和付出,即使司马迁付出最屈辱、最不堪的代价,但他却从未失掉史学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史记的读法》一书不仅为我们解读并再现了《史记》这本书的精彩内容,同时也披露了成书背后让人难以察觉,或者常常忽略的故事,这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史记》,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史记的读法》拉近了《史记》与我们的距离。通过杨照先生的笔触,我们可以了解到司马迁眼中的历史,洞悉他是如何精准地捕捉人性的高光时刻。

《史记的读法》认为,《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这本书通过描述历代的帝王、公卿、将相、贩夫、走卒、刺客、游侠等不同人物,生动还原了一个历史时期的众生相。书中有许多地方语言巧妙且不失严谨,读来意味深长,许多细节值得回味。阅读此书,我们可以走进神秘的朝代,领略不屈的英雄豪杰,叹惋曾经的战乱纷飞,感慨历史百态。我领略到了汉武帝身为一国之君却妄想长生不老的可笑,也领略到了项羽徒有本领却杀人如麻的可悲,还有刘邦放荡不羁却有贵人相助的可幸,以及秦始皇风流倜傥却毁于民心的可惜,更领略到了吕太后被刘邦辜负导致她心狠手辣的可畏……我不得不惊叹于这本书的伟大,它能将《史记》简化,让我们更好地解读《史记》,简约深刻却又不失经典的韵味。

如果《史记》是一篇文章,这部书就像是文章的批注,如果《史记》是一句话,这部书就像是这句话的脚注,如果《史记》是一个字,这部书就像是对每一笔的剖析。作者用简约的文字,打破了历史的凝重,疏通了千年的隔阂,让我们有机会和历史人物,在字里行间,好好地开一个座谈会。《史记的读法》赋予《史记》以新时代的解读,成为我们与《史记》沟通的桥梁。

每一部经典都不应该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因为它们都是传承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灵魂。若《史记》是明月,那么《史记的读法》就是一颗璀璨的明星,衬托着明月,使它的光更加耀眼,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梦。

(荐评人:深圳市宝安区塘尾万里学校初二〈7〉班陈依琳、康皓驭,指导老师:徐修倜)

猜你喜欢

太史公读法司马
“太史公牛马走”
太史公“恤”
太史公“恤”
龙闯迷阵
“司马”本不是姓
答案大放送
“司马”原来是官名
暗恋也是一种成长
“司马”最早是姓吗
怎样读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