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平坝义学研究

2020-10-20万雷

数码设计 2020年7期
关键词:清代

万雷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明清时期安顺教育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739

摘要:平坝地区的义学在清代得到了长足发展,传播文化、移风易俗的功效逐渐彰显,因此探究清代平坝义学的发展历程、师生来源、教学内容以及经费管理等方面的历史,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平坝历史文化的认知,也可为当代地方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清代;平坝;义学

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29(2020)07-0156-02

Abstract:about PingBa region got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spread of culture, the effect of transforming social traditions gradually, and thus to explore the qing dynasty PingBa about source of development cours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history of the funds management not only helps deepen the cognition to the PingBa history and culture, also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local education.

Key words:Qing Dynasty;PingBa;about

义学,又称义塾,是我国古代基础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学界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如蒋立松《清前期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社学、义学发展述略》一文阐述了雍、乾、嘉、道时期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社学、义学“坎坷而艰难”的发展历程,强调了社学、义学对贵州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兹不赘述。但是具体到清代平坝义学的发展情况则学界鲜有提及,本文即以清代平坝义学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发展历程、师生来源、教学内容、经费管理等内容。

1清代平坝义学的发展

平坝虽于洪武年间设卫,卫学等亦渐次兴建,但平坝的义学则是在清代发展起来的。道光《安平县志》载,康熙四十二年知县谢梦弼在安平县(即今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大街设北门义学一处,康熙四十五年教谕叶林新、训导田起虬设立义学一处,雍正三年知县颜仪凤复设义学二所,但“不久俱废”。道光四年知县刘祖宪设城内南北义学二处,后经多方努力才于道光六年添设西堡马场等义学一十七处,共计城乡义学一十九处。道光之后,平坝义学的发展则因史料不足而难以详述,不过随着晚清社会之动荡,义学数量的不断减少与逐渐衰亡是合乎逻辑与历史的。因此根据现有史料,道光时期也就成为了清代平坝地区义学发展的高峰。

对于清代平坝地区义学的发展情况,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第一,平坝虽于康熙四十二年即设立义学,这虽早于乾隆《贵州通志》所云“黔省义学,始于国朝康熙四十四年”的观点,但与其他经济文化发达省份相比依然是较晚的。

第二,平坝义学虽于康熙年间设立,但值得注意的是,与义学关联性较大的社学在明代就早已出现。明代郭子章《黔记·学校志》就记载平坝有社学六所,“一城内东;一南街;一西街;一北街;二關外”。申国昌认为社学的有偿性使得基层乡里的贫困之家无力负担子弟入社学习成为必然,也必然会遗漏有资质却无力就学的孩童,在此背景下,真正义务性的服务于适龄儿童基础教育的义学便逐渐取代社学而发展取来,尤其是清康熙朝以后。

第三,清代平坝义学的发展历程再次印证了张羽琼贵州义学教育四阶段论的科学性,即康熙年间初步发展、雍乾年间的起伏、嘉道年间的回升和咸同起义后的发展四个阶段,而平坝乃至贵州义学教育发展这一特点正是清代贵州政经发展不平衡性的具体体现。

第四,清代平坝义学在康雍乾时期时期的仅有四处与道光时期的十九所对比鲜明,这与地方官关系密切,尤其是地方官是否视此为“要图”。刘祖宪在慨叹此前义学之难考时,直指此前义学建设之举步维艰不在于“立法之未善”而是“不视为要图,故听其湮没而不之惜也。”这也体现地方官是否具有振兴教育事业的责任心与义学兴衰之间的紧密联系。

2清代平坝义学的师生

清朝统治者向来重视教育,对义学也是如此。康熙四十四年议准贵州各府州县设立义学,雍正、乾隆等亦明令贵州强化义学建设,如雍正元年即谕令各省官员将“自立生祠、书院,令改为义学,延师授徒以广文教”等。义学既然已经建立起来了,那就要发挥其教育功能,而教育功能的发挥就需要教师和学生。

2.1清代平坝义学的教师。义学教师,道光《安平县志·学校志》又称之为“学师”,而清代各级政府对义学教师的遴选均比较严格。义学教师应该符合“文义通晓、行宜谨厚”、“老成谨慎、文行兼优”等条件。义学教师的来源主要为(1)附近之生员,(2)时任之学官两类。就(1)而言,民国《贵州通志·学校志》云“于附近生员内选择文行兼优者,令其教导”,又云“其课读塾师,准于附近州、县选择老成谨慎、文品兼优之生员,前往教导”,这些均为政府公文明确要求“生员”充任义学教师。既然“生员”充任义学教师是贵州省的通例,那么平坝亦不能自外于此。就(2)而言,道光《安平县志》明确记载着“(康熙)四十五年,教谕叶林新、训导田起虬设立义学一处,训导亲为教读”,也就是训导田起虬兼任义学教师,亲自“教读”义学学生。但是田起虬亲自执教于义学并非特例,于准在《苗民久入版图,请开上进之途疏》即明言义学教师“不必另设”,“令各府、州、县复设训导,躬亲教谕”。

按照道光《安平县志》的记载,清代平坝义学教师领有数额不等的“束脩谷”,具体来说有三十六石、三十石、二十四石、十六石四个档次,其中领有岁奉三十六石者仅羊场河义学一处,约占总数的5%;领有岁奉二十四石者亦仅柔东旧场义学一处,约占总数的5%;领有岁奉三十石者有本城南北义学等六处,约占总数的32%;领有岁奉十六石者有西堡马场义学等十一处,约占总数的58%。之所以同一地区的义学教师领取的束脩谷不同,其主要原因应在于任教地方资金筹集多少有别、任教学校学生多寡不等等。除此之外,义学教师的收入还应该有正式就职前的聘礼,还有数量较少的“节仪”,即学生家长在每年特定节令送给教师的一些礼节性致送,如银钱等。

猜你喜欢

清代
试论清代满族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及影响
宗族伦理视野下的清代婚制探微
从《创建蔚文书院官绅士民捐输碑》看清代清水江流域的书院教育
清代崇明县乡村产业交易中“过投”的讨论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清代贵州举人数量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