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智库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分析研究

2020-10-20唐伟

数码设计 2020年8期
关键词:话语分析一带一路

摘要:基于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能够根据特定的语言实际得出相对客观的事实结论。本研究以“美国智库”和“一带一路”为关键词,从美国主流智库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报告中抽取相关语料,整理创建了约40余万字的小型语料库,以批评性话语分析为理论基础,分析和研究美国智库学者对于“倡议”的主观态度、思维逻辑以及应对策略等。

关键词:美国智库;“一带一路”;话语分析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20)08-0166-02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以和平发展的方式迅速崛起,“一带一路”倡议(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下文简称“倡议”)与建设是中国在此背景下探索中外对接发展、合作共贏的新思路、新举措;也是基于中国对外包容发展、互惠合作与平等共建的和平发展新理念、新思维。与此同时,作为美国对外决策重要思想来源的美国智库,其众多学者也对“倡议”进行了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其话语中既有正面评价,也有消极认知。

1 理论基础

批评性话语分析(简称CDA)源于福勒等人在1979年出版的《语言与控制》中提到的“批评语言学”概念。其本质是对语言中存在的各种隐性和显性的结构关系进行分析,揭示其中的支配、歧视、权利和控制关系。辛斌教授指出:“批评语言学研究语言、权利、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交叉关系。是语篇生成者在形态结构、意识形态两方面进行选择的结果,对语篇的分析离不开对话语实践过程本身及话语发生地社会语境的分析。”[1]

2 分析与探索

2.1词频分析。词频(term frequency)指的是某一个特定的词语在该文件中出现的次数。词频统计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野。词频分析工具会将单词按照频率大小进行降序排列,同时也能列出文本的单词类型和表征。本研究借助于英国学者劳伦斯博士设计的检索软件AntConc3.2.4,对语料库进行检索分析,发现目前美国智库对于“倡议”分析研究的词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表1):

其中的观点和相关事件发生的情况存在较高的契合度,如:“一带一路”(Road, Silk)是由中国(China/Chinese) 国家主席习近平(President Xi)于2013年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提出的,旨在与沿线国家(countries)通过贸易(trade)、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发展经济(economics)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致力于(could)开创地区(region)新型(new)合作和探寻经济增长之道,实现全球化(world)再平衡。

2.2关于“倡议”的肯定话语分析。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报告认为,中国的“倡议”是世界事务中的巨作(masterpiece),是雄心勃勃的(ambitious)地理经济发展理念。把“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倡议”减少了其本身对他国的威胁性,增加了开放性、包容性、互惠性(openness, inclusiveness and reciprocity),但也不具有“战略”的一致性和实质性。中国应该把“倡议”变为“战略”,这样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也必将惠及更广泛的国际社会。作为“战略”的“一带一路”能够成为区域一体化的更好手段,最终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2]

卡托研究所有学者认为,“倡议”能够“增加地区和全球贸易(regional and global trade)”,而美国也可以从中获益(benefits),却只需要付出很少的成本。无论“一带一路”的目标能否实现,“美国都不应该把这一倡议看成进攻性的(aggressive),亦或认为其构成了挑战(challenge)。” [3]

进步中心的学者认为,中国提出的“倡议”,满足了全球对于投资和发展(investment and development)的需要,联接了数以百万计的人口,不仅推动中国的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还能推动相关参与国的快速发展(fast development)。

美国智库学者类似的话语观点不胜枚举,从正面看待“倡议”的经济发展动机、认为其本质上还是经济动因的学者专家,更多看中的是中国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外部世界的绝对收益,强调共赢,也能够接受中国公开宣称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包容发展,合作共赢”。

2.3关于“倡议”的质疑话语分析。兰德公司认为,中国提出“倡议”的真正目的在于攫取其在亚洲的霸主地位(hegemony);布鲁金斯学会认为,中国提出“倡议”的地缘战略(geo-strategy)意图非常明显,而且并不看好“倡议”的前景;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认为,中国提出“倡议”的真实意图是为了争夺能源以及扩大自身的地缘政治势力(geopolitical predominance)范围。[4]

另外,外交政策研究所虽然认识到“倡议”越来越受到沿线国家的认同和接纳,但在其报告中也会常常渲染“倡议”对于中国周边国家的地缘政治威胁(geopolitical threats);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在其报告中认为,中国提出的“倡议”带有联合巴基斯坦共同削弱印度的战略意图(strategic intention),认为印度政府应该采取与“倡议”相对的对冲策略。

以上对中国的“倡议”的种种质疑和非议主要是由于传统地缘政治理念主导的冷战思维和霸凌思维所导致的。实际上,中国提出的“倡议”是中国探索中外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打造利益共同体,共同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与“地缘政治战略”谋求国家地理空间利益扩张的霸凌思维截然不同,是对传统地缘政治学历史时代、追求目标和实现路径的全面超越。[5]

3 现实与思考

总体上,出于对“倡议”的真正意图以及对中美两国之间特殊关系的角度考量,美国智库的众多学者的主观态度、思维逻辑大相径庭。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趋势,美国政府对于中国的“倡议”的态度和决策究竟何去何从?答案不言自明。正如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学者丹尼尔·伦德所言,“一带一路”将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美国“不应该也不能够阻止这一倡议”,美国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加强参与度。

2019年4月底,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折射出“一带一路”的国际影响力、道义感召力、合作吸引力。本届高峰论坛也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从“大写意”迈向“工笔画”的重要里程碑。其间,习近平主席道出“一带一路”这一中国方案背后的大逻辑:“……目的就是动员更多资源,拉紧互联互通纽带,释放增长动力,实现市场对接,让更多国家和地区融入经济全球化,共同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

“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事关全球经济合作与互惠发展的长远战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该从世界大局出发,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平台,用发展的眼光,从世界的角度来思考、观察和理解它,尤其是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只有从宏观上正确理解其出发点和内涵,才能更好更快实施和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使其发挥更加积极高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57-58.

[2]刘颖.2017年美国智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5):157-158.

[3]吴文成.美国著名智库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分析与美国对华多重身份定位[J].国际论坛.2018(4):2-6.

[4]朱瑞娟.美国顶级智库研究中的“一带一路”选题及情感倾向[J].國际传播.2017(6):6-8.

[5]黄凤志.“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对传统地缘政治学的超越[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2):67-68.

作者简介:唐伟(1977—),男,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话语分析一带一路
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视角下语篇人际功能分析
多模态视角下外语教学研究
科技新闻报道中的共识制造:转基因议题的框架与话语分析
从话语分析理论看《暮色》中男主角参与的对话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宣传网页的多模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