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背景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2020-10-20梁红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疫情

【摘要】本文针对学生疫情返校后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论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提出学校要做好心理调研,正确认识学生返校前后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制订学生心理危机工作预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明确新常态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将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并进,创新心理主题班会活动课程;加强家校沟通,实施习惯养成教育。

【关键词】疫情 返校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9-0011-02

受疫情影响,长期“宅”家生活使学生产生各种不良心理问题。为了确保学生返校后尽快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学校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使学生消除顾虑,投入到正常的学校学习生活中。

一、做好心理调研

城区教育局教研小组联合专业心理教师组成心理健康调研团队,对部分学校的学生进行心理调查,根据学生问卷和访谈记录的各类心理现象分析,发现疫情后返校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1.因为学校人员聚集而产生的心理焦虑;2.防护措施严格,感觉太麻烦而产生抵触心理;3.长期“宅”家作息不规律、精力跟不上,对学习产生懈怠心理;4.容易沉迷于电子产品,自控力较差;5.开学以后时间紧,学习进度加快,可能造成跟不上进度而产生消极心理;6.学生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产生过大心理压力,等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的产生困扰着学生,也影响了学校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教师应正确看待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学会接纳和包容,主动与学生沟通,鼓励学生接纳不良情绪,用积极的情绪改变自己的心态。比如,由专业心理学专家、教师指导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情绪调节,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进行心理调试:1.淡化过去,接纳当下的情绪;2.明确当下,关注此刻;3.制订目标,做出承诺;4.心动行动,释放自我。教师从“心”开始,积极应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以樂观向上的心态踏入校园,迈向新的征程。

二、制订学生心理危机工作预案

学校要制订好学生心理危机工作预案,对外保持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新常态下的疫情变化和可能随之引发的心理疾病;有关部门应与学校政教、教务和团队等紧密联系,制订联动机制和突发事件应对方案;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特别是心理个案的跟踪辅导,对学校感到棘手的、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建立转介机制,及时对接相关医疗部门寻求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另外,由专业心理教师组建疫情防控心理疏导志愿者服务队,开展线上和线下个体心理咨询服务,实行24小时值班制,接听心理咨询热线电话,为广大师生和家长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各校公众号要开辟疫情防控心理疏导“留言专栏”,多渠道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确保工作开展的主动性。

三、加强心理健康主题宣传教育

教师要引导学生知晓做好防护措施对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意义,及时向学生和家长宣传返校前后的卫生安全措施等,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学校做好了健康安全的充分准备。学校还可以结合全国人民共同携手抗击疫情、白衣战士不顾生命安危、迎难而上、可歌可泣的事迹,让学生看到中国人的勇敢、善良和智慧,见证了团结的力量。新常态下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还应强化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珍惜生命,进行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感恩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这也正是学校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

四、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并进

在一个班集体中,个体的行为往往影响整个班级,而班集体反过来也会对个体成长产生影响。教师可以将个体辅导的目标放到团体辅导活动课中,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参与体验,在体验中自我感悟、自我教育。如构建健全的人格,即育德育心、育心养德,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教师可以将班会课的德育主题和团体心理辅导课深度融合,拟定心理主题班会活动策略。班级团队的力量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班级活动是构成班级向心力的载体,主题班会活动是班主任与学生直接沟通的桥梁,使学生释放情绪和感悟明理,特别是心理主题班会应有针对性地对疫情返校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氛围。例如,开展线上心理主题家长会——“致孩子和父母,我们共勉”,让学生在班集体中感受到温情,增强学习自信心。

学校要重视“开学第一课”,运用相关心理疏导知识,将防疫知识、爱国情怀、感恩教育和科技进步教育主题等融入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从心开始,迎新学期”,并组织专家团队录制示范课,形成教学资源包提供给班主任进行培训参考,各班主任根据自身能力和班级学情参考课例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同步教学”“双师教学”的方式,或者以“课例导航”的方式进行创新教学。这样既确保每所学校、每位班主任都能高质量上好“开学第一课”,也让不同层次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专业水平。

此外,教师要准确了解每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班主任要联系对应科目的任课教师,做好课后辅导。教师从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角度出发,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上讲究策略,告诉学生本学期的学习强度与以往不同,为学生做好心理建设。度过缓冲时间段后,学生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再进行相应的学科知识检测,既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五、家校沟通,加强习惯养成教育

(一)组织线上和线下“家长学校”主题培训

教研小组指导学校利用好“家长学校”平台,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定期给家长做专题讲座。如聘请国家级著名心理专家、一线教师、本城区心理专家等,做“孩子的成长,我们共同关注”相关专题讲座。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做好学生听课的监督反馈,特别是班主任和家长沟通时应讲究方式方法。孩子“宅”家生活和学习产生不安和焦虑情绪,更多的是需要大人的理解、关爱和帮助,即便出错也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引导。教师不应把学生线上学习的不足,直接归咎于家长的监管不力,否则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家长会责怪、训斥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组织好线上、线下“家长学校”主题培训活动,学生方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如江南区的中小学生在家上网学习出勤率达98%以上,乡镇学校也达到96%,没有发生亲子之间的恶性冲突事件。

(二)家校配合,进行“21天效应”训练

行为心理学的“21天效应”是指个人通过21天反复练习,把新习惯或者理念,变成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教师在开学前后可以和学生进行“21天作息时间打卡训练”,调整好作息为开学做准备。家长要求学生在家根据学校作息时间表度过一天。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大脑中的生物节律就能尽快匹配学校的作息要求。开学以后,教师也应要求学生做好学习任务,按时完成21天打卡训练,学生坚持下来了,就能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生自律的培养

孩子习惯的养成需经历一个“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要留心观察明显不适应学校生活的学生,通过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找准原因、及时疏导,促进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学习的节奏;教师与家长相互理解、彼此支持,提升学生学习的自律能力。

总而言之,从“心”开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家庭战胜新问题的起点,在疫情背景下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学校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保证、践行“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有力保障。

作者简介:梁红(1967— ),女,壮族,广西百色人,高级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疫情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当前 警察不退
待疫情散去 春暖花开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