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班就读离不开教育资源的保障

2020-10-20杨阳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随班残疾儿童育人

杨阳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大力实施普特融合教育,落实随班就读工作,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整体规划做了详细部署。

据统计,2019年特殊教育在校生79.46万人,其中随班就读在校生39.05万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49.15%。推进随班就读,目的是让残疾儿童进入普通班级与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共同学习、互相帮助,让残疾儿童少年更好地融入学习生活,促进教育公平。但现实中,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面临多重困难。一方面,由于资源不足、体系不完备,学校对残疾儿童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少地方的随班就读只是把“特殊孩子”放到普通孩子堆里,出现“随班就坐”“随班混读”等现象。另一方面,由于资源条件得不到有效配置,对残疾儿童是否适宜随班就读,一些家长持有异议,甚至心存排斥,认为这些特殊的孩子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一部分残疾儿童家长也心存顾虑,担心孩子在校受孤立、欺侮,不愿意让孩子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可见,完善资源保障条件,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是落实随班就读工作、提升随班就读质量的迫切需求。

一是加强资源教室功能建设,合理规划,保障“应随尽随”。《意见》提出,要加强建设各地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全覆盖,逐步完善工作体制、机制。科学合理的资源教室配置能为教师进行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提供专业的资源支持,给工作带来便利,同时也能让残疾儿童少年与普通学生有效融合。一方面,资源教室的建设要集“互联网+”、线上教育、智慧课堂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于一体,为教师实施合作教学、伙伴互助学习提供便利。另一方面,资源教室要合理规划各个功能区域,如集体教学区、个别化教学区、心理疏导区、评估康复区、阅读展示区、家长咨询服务区等,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必要的教具、学具和其他辅导工具,从而让残疾儿童少年更好地适应普通学校的学习生活。此外,学校还要加强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升资源设施设备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性,为“应随尽随”提供硬件保障。

二是发挥课程资源育人主渠道作用,保障育人质量。要让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听得懂、学得会,融合课程资源的整体设计和适应性调整是关键。《意见》明确要求普通学校遵循残疾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合理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为此,各地各学校应在明确课程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融合课程资源,使随班就读课程整体设计与个别化专项指导相结合,既注重残疾儿童的文化知识、思想品德教育,也要关注其潜能开发,弥补缺陷,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体育文艺教育等,培养残疾儿童的自主生活意识,提升其劳动技能素养。

三是提升资源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因材施教,保障人才配置。优秀的师资是提升随班就读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为了解决随班就读任课教师、指导教师数量不足,以及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等问题,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专业的特殊教育教师驻校指导,保障一线教师的专业性和稳定性。如上海虹口区以区特教指导中心为核心,安排巡回指导教师定时定点深入各随班就读学校,开展“驻校式指导”。学校应邀请特教专家定期向入校师生、家长普及随班就读教育理念,提升师生、家长对随班就读的认可度和接纳度。学校要引导教师尽量依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展教学,从学科学习、康复训练、开发潜能等方面因材施教,弥补残疾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让他们更快、更有效地融入班级。

最后,促进家、校、社区资源三融合,保障育人环境。学校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和特教资源,共同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服务,如引进有专业资质的志愿者,对随班就读学生开展系列专題训练;联合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推进融合教育理念进社区,如开展“公众开放日”、文体会演等活动,进一步营造包容、接纳、善意的社会氛围。普通学生在融合教育中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学会与人相处,有利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积累面对困难的勇气;残疾儿童融入普通环境中,可以学习适应群体生活,增强与人相处的交际能力。此外,还要加强宣传,争取普通学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形成家、校、社区的教育合力,共同为残疾儿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实行随班就读,是我国开展特殊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把这项工作做实、做好,需要有教育资源的保障,让每一名特殊儿童少年从学校得到优质、平等的教育,树立自信心,在阳光下愉悦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随班残疾儿童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基于社会工作对随班就读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研究
积极利用数学实践活动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成长
给这些孩子一个温馨的世界——宝鸡对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我国随班就读政策演变与发展
——基于“渐进主义模式”的分析
农村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保障的问题与对策
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少水平低
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研究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