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当号子”的传承现状与思考研究

2020-10-15吕永兵

大观 2020年8期
关键词:民间音乐传承现状

吕永兵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文化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两当号子”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棚民文化”的缩影,是民族融合的见证,是民间音乐文化相互融合发展衍生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民间音乐形式,具有極高的艺术价值,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号子”,它的保护与传承还处于起始阶段。文章通过研究它的传承和保护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保护和传承“两当号子”建言献策。

关键词:“两当号子”;传承;现状;民间音乐

注:本文系2019年度陇南市教学研究室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地方民歌进小学课堂的现状及实践研究——以两当号子为例”(LN[2019]37)的研究成果之一。

两当民歌是两当地区山歌、号子、民间小调、小曲的统称,其中尤以号子、小调流传最为广泛。“两当号子”自古被称为“陇南乐府”,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流行于两当县南北的深山林区,目前云屏乡的店子村、黄崖村、铁门村等留存最多,流传更广。“两当号子”分无词号子和有词号子两种。无词号子即“花腔号子”,它是典型的“曲牌号子”,当地人也叫它“唢呐号子”,它是纯艺术的声乐,旋律性强、没有唱词,只用“咦”“哟”“嗬”“哎”这些衬字演唱,一般需要多人演唱,获得完美的和声效果;有词号子也叫“排号子”,它是把一些简短的山歌唱词填入号子的曲牌演唱,这些歌词可以即兴创作,方便随意、幽默诙谐、气氛活跃,是当地群众最喜爱的号子曲目。“两当号子”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号子”,它的旋律、节奏、演唱形式都与劳动无关,曲调主要是羽、徵、商这几种调式。以五声调式居多,六声调、七声调偶见,曲体结构可以分为一段、二段、三段体,旋律跳度大、变化多,在演唱的过程中能够传达丰富而强烈的情感。20世纪50年代,“两当号子”曾作为甘肃的“土特产”赴北京参加全国民族民间文艺汇演,表演者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得到了高度赞扬。

一、“两当号子”的传承和保护现状

“两当号子”是川楚民间音乐文化和两当当地的号子、民间曲牌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发展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民间音乐艺术。它的起源和“棚民文化”息息相关,那些由于历史原因从“两湖”“两广”等地区迁徙而来的先民和当地土著居民在民族融合中,生产方式、风土人情、礼仪习俗和音乐文化等互相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两当号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广泛流传于大山深处。近年来,两当县人民政府对“两当号子”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将其列入《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保护,并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的“两当号子”表演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半个世纪以来人们的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媒体、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等走进了千家万户,加之“两当号子”的创新和发展几乎停滞,它的传承与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是关注度不够,影响力变小,传承出现断代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新兴的娱乐方式牢牢地吸引了年轻人的眼球,加之“两当号子”等民间音乐本身学习难度大,对演唱者自身素质有一定要求,青少年对“两当号子”这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传承的认知。老一代民间艺人相继离世,“两当号子”这一民间音乐出现传承断代现象,时刻面临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危险。

二是保护观念滞后,保护投入不足,现有保护措施收效甚微。20世纪50年代,“两当号子”在北京演出成功,这种原生态的乡土艺术首次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在民歌领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两当号子”实现了阶段性发展。但随后的半个世纪,因为观念保守、投入不足、缺乏原生态艺术传承理念,加之时代变迁,棚民后裔的生活空间、文化背景、精神需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号子文化几近消亡。进入21世纪,两当县人民政府采取了积极的保护措施,文化部门在挖掘整理民歌资源、提携传承人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但这些措施都未能获得很大的实际效果。

三是传承方式单一,传统曲目大量流失,“两当号子”日渐衰退。“两当号子”曲调独特,曲体严谨,唱腔别致,尤其以“湖广广腔”演唱最有韵味。随着社会不断进步,青年一代接受现代教育后普遍离开家乡发展,失去了语言环境,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多、兴趣不大。老艺人文化层次普遍不高,“两当号子”的传承还停留在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上,未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传承难度大、效率低。随着老艺人的故去,其承载的号子文化大多因得不到传承而消失。20世纪80年代由两当县文化馆牵头,一批有识之士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拉网式的民歌采集活动,挖掘整理出和“棚民文化”有关的“两当号子”以及山歌100多首,只占流传曲目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他的都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四是创新能力不足,创编能力不强,“两当号子”艺术生命力逐渐被削弱。“两当号子”从产生到现在历经200余年,已传承了八九代人,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只能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误听、误记、误传、以讹传讹的概率是很高的。有些作品反映的思想内容、思想观念陈旧,早已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亟待有识之士通过挖掘、整理和研究,准确地捕捉构成旋律的主要音乐元素,剖析它的音乐思想,在不失其原有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大量改编,去粗取精,提升作品的思想性和文学性,强化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形式,这样才能使“两当号子”的艺术生命得以延续,发扬光大。

五是对传承人才培养重视不够,新型传承模式尚未形成。“两当号子”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目前还停留在有识之士的单打独斗和两当县文化部门不多的项目推介上,没有打造出专门的人才培养渠道和文化传承氛围。一是现有的传承人待遇不高,管理松散,传承积极性不高,不能安心做好传承工作。二是教育部门对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重视和价值认同,对非物质文化的宣传教育呈现表面化,未能将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课程化,学生接受的信息片段化,对先民文化生活缺乏系统了解,对传统文化逐渐失去喜爱和关注,没有形成对它们进行保护和传承的意识。“两当号子”这种拥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民间艺术的传承面临着极大的考验。

二、对“两当号子”传承和保护的几点思考

怎样把“两当号子”的文化基因传承下去并把它发扬光大,把“棚民文化”打造成具有两当特色的文化品牌,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做好两项工作。

一是政府整合各种资源,建立“两当号子”的保护传承基地,逐步打造多方发力的保护模式。传统的“两当号子”要传承下去,不但需要专业人士不断挖掘整理,而且需要更多的人去学习、传唱。首先要把几百年来沉淀的“两当号子”的神韵和精髓保留住,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政府做好现有传承人的认定工作并及时足额发放传承人补助,扶持有识之士成立专业艺术社团,组织商业演出增加收入,从根本上解决民间歌手传唱“两当号子”的后顾之忧;其次要深入挖掘“两当号子”的文化内涵,加强传承人的培训,不断提高传承的质量和水平;第三,依托县内外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对“两当号子”进行大胆的创新。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是“两当号子”的特色,也是阻碍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的东西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与现代多元文化结合,才能获得人们的喜爱。作为原始艺术的“两当号子”只有走创新发展之路,在保持“两当号子”传统风格的前提下,创作并编排出高水平的曲目,才能焕发生机,不被历史所淘汰。

二是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探索“两当号子”传承新模式。学校是文化传播的主阵地,传承传统文化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是最稳定的学习群体,把“两当号子”引入音乐课堂,让青少年系统了解号子文化,学唱经典曲目,培养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不仅有助于“两当号子”的发扬光大,而且能给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安瑞.两当民歌[M].陇南:甘肃省两当县文化体育出版局,2016.

[2]王安瑞.棚民文化[M].陇南:甘肃省两当县文化体育出版局,2015.

[3]索象武.两当民歌集成[M].兰州:甘肃省两当县文化体育出版局,2011.

[4]张燕.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现状:以“两当号子”为例[J].北方音乐,2017(14):26.

[5]翟书艺.西部传统音乐形式及传承保护策略[J].黄河之声,2019(8):25.

作者单位:

甘肃省两当县云屏小学

猜你喜欢

民间音乐传承现状
当代土耳其民间音乐实践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