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口型国家能获取商品期货国际定价权吗?
——以棕榈油为例

2020-10-15穆月英

关键词:定价权期货价格棕榈油

姚 林, 穆月英

(中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3)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波动和金融风险的增加,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幅度加剧,给大宗商品进口大国的国际贸易利益和国家金融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在全球大宗商品国际贸易定价机制已经演变为期货市场点价为主的背景下,很多国家都希望通过发展期货市场来获取国际贸易定价的主动权。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宏观层面,获取定价权能够利用期货市场深入服务产业发展,减少产业经济波动,更好地维护国际贸易利益和产业经济安全,促进本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在微观层面,获取定价权能够帮助本土企业高效地进行套期保值和风险管理,规避国际贸易中的汇率风险,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减缓经济波动对企业的不利影响,促进企业更科学地实施生产决策。

二、相关研究评述

国际定价权是中国学者对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一种通俗的描述,与此相近的另一种概念是国际定价影响力[1-2],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3]。文章所指的商品期货国际定价权就是一国商品期货市场发现的价格在国际期货市场中起主导作用,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价格传导能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基于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目标,学者们提出了通过期货市场获取定价权[4-5]以及在中国建设期货国际定价中心[6]的战略设想。中国是世界上许多重要大宗商品的进口国,如铁矿石、大豆、棕榈油等。作为进口大国,中国一直希望能够获取国际贸易上的优势,尤其渴望在贸易定价上获得较大的话语权。大宗商品国际贸易定价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多数商品已经主要通过国际著名期货市场形成的价格作为其国际贸易的定价基准。中国期货市场也推出了多种商品期货合约,并不断对其修改与完善,以期获得大宗商品国际贸易定价权。但目前,国际上仍然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期货市场价格为主要参考。中国期货定价影响力还相对较弱,政府、商界与学界普遍认为中国可以凭借大量进口的优势来获取国际定价的地位,但进口大国真的具有定价的“优势”吗?进口型国家能够获得商品期货国际定价权吗?

文章选取棕榈油对此进行分析,原因如下:不同于其他种类的大宗商品,中国不生产棕榈油,对棕榈油的消费需求完全依赖进口,是棕榈油的进口大国;棕榈油期货市场价格已成为国际贸易的定价基准;中国作为进口大国上市了棕榈油期货,其他上市棕榈油期货的市场也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欧美发达国家尚未上市棕榈油期货合约。因此,选择棕榈油研究该问题是最合适的。

相关研究发现,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发现的效率低于国际期货市场[7],中国油脂期货市场不符合弱式有效条件,市场信息效率也较低[8]。在国际植物油期货中,美国芝加哥交易所具有的权威性大于马来西亚大马交易所和中国大连交易所[9]。在国内油脂期货市场的联动上,李新建[10]发现棕榈油期货与豆油、菜籽油期货都存在显著的波动溢出效应。高杰和王骏[11]运用传统协整方法研究发现,美国芝加哥、中国大连、马来西亚大马交易所的期货价格与中国植物油现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且芝加哥市场在影响力和定价权方面起到主导作用。柳松和唐婷斐[12]也指出,美国芝加哥豆油期货市场、加拿大油菜籽期货市场是国际豆油和菜籽油的定价中心,大连期货市场只是国内的油脂产品定价中心。

在研究价格发现和价格引导的方法上,学者们早期普遍采用预期收益、简单线性回归等方法。Granger[13]提出了目前被广泛使用的研究长期价格因果关系的协整方法,证明了即使两个变量在非平稳情况下,依然可能存在长期均衡关系。Engle和Granger[14]扩展了协整概念,提出存在协整关系的变量之间可通过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来表示,且提供了相关检验方法。Balke和Fomby[15]首次提出门槛的概念用来解释可能存在的非线性长期均衡关系。Hansen和Seo[16]、Seo[17]提出了两种检验门槛的方法和估计门槛向量误差修正模型(TVECM)系数的方法,前者适用于既存在线性协整又存在门槛协整的情形,后者适用于不存在线性协整但存在门槛协整的情形。吴蕾和马君潞[18]系统性地评述了现有价格发现的指标度量法与结构模型度量法,指出线性协整忽略了非线性的关系,脉冲响应的长期影响只是反应了市场噪声部分的相对大小,揭示协整分析与脉冲响应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总体来看,在研究内容上,学界对棕榈油期货国际市场的价格联动和价格发现功能研究的文献还相对缺乏。所使用的方法大都基于线性假设,忽略了期货市场价格波动可能存在的门槛效应。为了避免上述局限,文章基于门槛协整方法,深入研究中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三国棕榈油期货市场价格之间的长期引导关系,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起到重要补充作用,并为市场及政策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文章的主要贡献在于:①从实证上修正了进口大国容易获得期货市场国际定价权的传统认识;②使用门槛协整方法捕捉到了期货价格传导中存在的非线性关系;③扩展讨论了扩大开放、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在中国期货市场获取国际定价权中的重要作用。

三、棕榈油国际贸易与期货市场特点

棕榈油是世界三大植物油品种之一,它含有50%的饱和脂肪,不含胆固醇,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不易发生氧化变质,而且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A、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在食品工业和化学工业领域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一)棕榈油的国际贸易特点

在植物油的国际贸易中,棕榈油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如表1所示,棕榈油的世界总产量从2002年的2 771万吨逐年增长至2017年的6 933万吨,增长量高达250%。国际贸易量占世界产量的比例也一直保持在70%以上。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棕榈油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历年来一直保持在84%以上,两国的出口量占世界棕榈油出口总量的90%以上。印度、印度尼西亚、欧盟、中国、马来西亚和巴基斯坦是全球棕榈油消费量最大的六个经济体,其消费量常年维持在全球总消费量的60%左右。印度、欧盟、中国、巴基斯坦是世界进口棕榈油数量最多的四个经济体,四者进口量占世界总进口量的一半 以上。

表1 世界棕榈油生产、消费与进出口特点

中国是参与棕榈油国际贸易的重要国家,是世界第三大棕榈油进口经济体。进口量从2002年的353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480万吨,增速达到136%。2017年,中国进口量占世界棕榈油总进口量的10%,主要进口来源国为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比例高达99%以上,如图1所示。2014年之前,马来西亚一直是中国第一大棕榈油进口来源国。但自2002年以来,中国自印度尼西亚的进口比例逐年提升,截至2017年,其比例已达到63%。

(二)世界棕榈油期货市场特点

从世界范围来看,棕榈油期货市场的重镇在亚太地区。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期货市场尚未上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棕榈油期货品种。亚太地区是棕榈油生产、消费和贸易的重要地区,也是棕榈油期货品种交易的重要地区。其中,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期货交易所都较早地上市了棕榈油期货合约,并且市场交易都很活跃,在各自的市场上都发挥了良好的功能,在世界棕榈油贸易定价中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马来西亚于1995年上市棕榈油期货,上市时间最早,在当今世界也具有最强的国际定价影响力。中国在2007年推出棕榈油期货,而印度尼西亚在2010年上市棕榈油期货。中国的棕榈油期货标的为精炼棕榈油(P),自2007年10月29日开始在大连商品交易所(DCE)上市交易。马来西亚衍生品交易所(BMD)上市交易3个棕榈油期货品种,马币毛棕榈油期货(FCPO)自1995年3月16日上市交易,此外还有美金精炼棕榈油期货(FPOL)、美金原棕榈油期货(FUPO)。印度尼西亚的是毛棕榈油,自2010年5月21日在印度尼西亚商品和衍生品交易所(ICDX)上市交易。印度大宗商品交易所(MCX)也上市了两个棕榈油期货品种——毛棕榈油和精炼棕榈油,但其影响力较小。新加坡亚太交易所(APEX)也于2018年上市了精炼棕榈油期货品种,由于上市时间较短,也尚未体现出较大的定价影响力。

期货市场具有规避风险和价格发现的重要功能,在同一个国家的棕榈油市场,期货市场形成的价格往往引导着现货市场的价格,但在国际市场上,如果多个国家都存在同一品种(如棕榈油)的期货市场,那么,到底哪个国家的期货市场具有国际范围的价格发现功能?不同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又存在怎样的关系?进口型国家的期货市场价格影响力如何?下文将部分选择中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三国的棕榈油期货对此进行研究和讨论。

四、进口型国家期货定价权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

文章采用线性协整和门槛协整两种方法进行分析,通过Johansen[19-20]协整检验判断是否存在线性协整关系,当存在协整关系时,运用Wald检验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相关结果分为三种:一是不存在协整关系;二是存在协整关系且具有双向价格引导关系;三是协整中存在单向价格引导关系。

传统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假设向长期均衡的调整过程是连续的和线性的,但现实中由于交易成本、市场摩擦等影响导致这种调整过程可能只会在偏离超过一个临界值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系统向长期均衡回归过程的速度在不同机制下也可能不同。文章采用Balke和Fomby[15]提出的门槛协整概念来分析这类离散调整过程。门槛协整模型的优势在于其捕捉到了当偏离程度较小时,系统向长期均衡回归的速度也比较慢的情形。当超过或低于门槛值时,门槛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允许除了协整向量外的所有系数在两个机制之间转化。

如果两个时间序列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文章应用Hansen和Seo[16]设计的SupLM方法来检验门槛协整的存在性。如果两个变量未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则运用Seo[17]提出的方法检验门槛协整的存在性。

(二)数据说明

文章数据来自中国大连商品交易所、马来西亚衍生品交易所和印度尼西亚商品和衍生品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棕榈油期货合约日价格数据。棕榈油期货标的选择各国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中国的是精炼棕榈油,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则是毛棕榈油。为更好地体现价格代表性,采用日结算价格。同时,采用活跃合约的价格数据以获得连续的时间序列。所有数据均从WIND终端获得,时间范围为2010年5月21日至2017年5月10日。由于中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三国节假日不同,其期货市场数据并非完全匹配,研究删去不匹配数据,总样本量最终为1 538个。所有价格单位都已标准化,已消除三国汇率差异,价格单位为元/吨,并转为自然对数。中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棕榈油期货价格分别记为CH、MA和IN。如图2所示,展现的是三家市场棕榈油期货价格的走势变化,由图中可以看出这些价格变化存在着明显的一致性趋势。

(三)稳定性检验

对于时间序列模型来说,模型系数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如果存在结构变动而没有加以考虑,会出现模型设定误差的问题。因此,需要对此进行严格的检验来确定是否存在结构变动的情况。传统的邹检验 F统计量[21]对变动时点的选择具有武断性,检验结果也存在对初始时点过度敏感的缺点。Hansen[22]提出的“匡特似然比”(QLR)统计量在检验未知具体变动时点的结构变化方面具有更好的表现。运用该方法对三个时间序列变量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三个变量的QLR最大值都小于临界值3.66,表明三者在样本时间段内都不存在结构变化的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价格序列结构变化Sup-Wald检验结果

此外,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在构建模型中十分重要。使用协整方法分析前,须先进行单位根检验。AD,PP,DF-GLS和KPSS等检验均为经典检验方法。为了避免产生检验错误,文章利用四种方法对棕榈油期货价格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三者均存在单位根,其一阶差分则为平稳序列,如表3所示。即三个时间序列都为一阶单整I(1)过程,可采用协整方法分析其关联性。

表3 单位根检验结果

(四)线性协整及误差修正分析

时间序列是否存在线性协整关系可运用Johansen检验来确定。如表4所示,表中报告了Johansen检验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r表示协整向量的个数,当两个时间序列存在一个协整向量时,表明其存在线性协整关系。由表可知,在棕榈油期货价格联动性上,中国与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则不存在协整关系。

表4 两变量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为探究棕榈油期货价格长期引导关系,采用弱外生变量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表中α为长期因果关系。当中国棕榈油期货价格为因变量时,α系数显著为负,表明马来西亚棕榈油期货价格引导着中国棕榈油期货价格。就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而言,检验结果显示,两者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表明双方的棕榈油期货价格相互影响。

表5 棕榈油期货价格引导关系

如表6所示,表中给出的是线性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估计参数描述了长期均衡关系及向长期均衡调整的速度。ECT_t-1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中的误差项,其系数为向长期均衡调整的速度;ΔCHt、ΔMAt和ΔINt分别为中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三国棕榈油期货日间收益。如表7所示,其检验结果与表6估计结果一致。误差修正项(ECT)估计系数显著性表明马来西亚棕榈油期货价格引导中国棕榈油期货价格,反之不成立。在估计对中国和对印度尼西亚期货影响的两个方程中,ΔMA_t-1为正,表明当马来西亚棕榈油期货价格上升时,中国和印度尼西亚棕榈油期货价格也会随之上升。

表6 线性误差修正模型估计结果

(五)门槛协整及误差修正分析

为剖析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棕榈油期货市场价格是否存在非线性长期均衡关系,基于门槛协整方法做进一步探索。通过Hansen和Seo[16]提出的SupLM方法检验其是否存在门槛效应,原假设为线性协整,备择假设为门槛协整。表7检验结果给出了T统计量和自举法p值,可见,中国与马来西亚的棕榈油期货价格不存在门槛协整关系,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的则存在门槛协整关系。

表7 门槛协整检验结果

门槛协整考虑了价格数据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其估计结果更具有可信度。与表4中的线性协整估计结果相比,门槛协整估计的协整系数1.017降低为1.013,同样表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期货价格存在较强的共同变化趋势。估计的门槛临界值为-0.147,将数据集分为两个机制,其中63.5%的观察值在常规机制(MAt-1.013INt≤-0.147),36.5%的观察值在非常规机制(MAt-1.013INt>-0.147)。对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棕榈油期货价格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门槛误差修正模型估计结果为

ΔMAt=

(1)

ΔINt=

(2)

式中:ECTt=MAt-1.013INt。

在马来西亚棕榈油期货价格模型里,ECT的调整系数在非常规机制和常规机制里分别是-0.111和-0.054,在印度尼西亚模型里分别是0.141和0.078。这种差别表明,从长期角度来看,当价格偏离的值超过门槛临界值时,回归均衡状态的速度就会比较快。短期来看,在马来西亚公式的门槛误差修正模型里,无论是常规机制还是非常规机制,ΔINt-1系数都显著不为0。在印度尼西亚的模型里,ΔMAt-1系数也显著不为0。说明两者之间任一方的价格变动在短期都影响着对方价格的变化。当马来西亚棕榈油期货价格变动1.000%时,印度尼西亚的棕榈油期货价格在不同的机制下分别在同方向变动0.078%和0.100%。而当印度尼西亚棕榈油期货价格变化1.000%时,马来西亚的棕榈油期货价格在非常规机制和常规机制下分别同方向变动0.160% 和0.321%。这些短期的调整系数表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棕榈油期货价格互相引导着对方的价格变化。

在考察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棕榈油期货价格关系时,前文研究发现两者并不存在线性协整关系,但是否存在门槛协整关系仍需检验。研究采用Seo[17]提出的SupWald方法检验其是否存在门槛协整,结果如表8所示,显示T统计量为26.6,自举法p值为0,表明其存在门槛协整。

估计所得协整系数为0.975,门槛临界值为0.383;临界值将模型分为两个机制,19.9%观察值落在非常规机制(ECTt-1>0.383),80.1%观察值落在常规机制(ECTt-1≤0.383)。门槛向量误差修正项估计结果为

(3)

(4)

式中:ECTt=CHt-0.975INt。

以ECT系数表示长期均衡调整系数,该系数在中国棕榈油期货价格模型的两个机制里都显著不为0,而在印度尼西亚的模型里却并不显著。表明印度尼西亚棕榈油期货价格是中国价格向均衡价格变动的主导力量。具体来说,在中国的模型里误差修正项系数在常规和非常规机制中分别为-0.078和-0.018,这种差异表明当价格偏离均衡状态较大时,调整速度比较快。在中国棕榈油期货价格模型里,ΔINt-1系数在两个机制里分别为0.093和0.265,表示当印度尼西亚棕榈油期货价格变动1.000%时,中国棕榈油期货价格同方向变动0.093%或0.265%。这两个短期调整系数表明印度尼西亚棕榈油期货价格引导着中国棕榈油期货价格变动。

(六)实证结果

文章全部实证结果如表9所示,在三国棕榈油期货价格的关系中,马来西亚和中国只存在线性协整关系,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只存在门槛协整关系,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同时存在线性和门槛协整关系。这说明棕榈油期货价格的国际传导存在门槛效应,在门槛值以上印度尼西亚的棕榈油期货价格波动对中国有显著影响。在棕榈油期货价格的引导方面,马来西亚对中国起着单向引导作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相互影响。这表明中国棕榈油期货在国际市场缺乏影响力,马来西亚期货市场是国际定价中心,具有国际价格发现功能,印度尼西亚定价影响力也已经超过了中国,中国棕榈油期货市场是一个影子市场。

表9 实证结果

五、扩展讨论

上述实证结果表明,作为进口大国,中国尚未获得棕榈油期货的国际定价权。然而,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会伴随着期货市场国际定价影响力的飞跃。美国和英国在原油期货、日本在天然橡胶期货市场上都有较大的国际定价影响力。为什么这些国家作为进口大国能够获得定价权,而中国还没有?定价权的获得是源于市场自然形成,还是政府推动,抑或是产业发展的延伸?与一国的经济体制、国际经济地位、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金融发展水平、货币国际化程度、法治水平是否有必然联系?如果说美国、英国、日本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强大,市场经济发达,金融发展水平、货币国际化程度和法治水平高,能够更容易获得期货市场的定价权,但具体到棕榈油期货而言,中国在上述方面明显是优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且中国棕榈油期货的交易量和活跃度也都高于其他两个市场,为何其定价影响力却比较低?这值得作进一步的探讨。文章选取典型代表期货市场的发展来作比较分析,进而总结可以借鉴的国际经验。

(一)出口型国家获得国际定价权之典型: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棕榈油期货的经验

与中国相比,马来西亚的经济实力、金融发展水平、货币国际化程度、法治水平都不存在优势,但马来西亚的棕榈油期货具有国际定价权,说明前述影响因素都不是决定性的。可能的原因在于:①马来西亚上市棕榈油期货较早,获得期货品种的先发优势;②马来西亚是棕榈油的主要生产国、消费国,拥有完整的棕榈油产业链条,产业发展成熟,国际竞争力强;③马来西亚期货市场是一个对世界开放的市场,各国交易者汇聚于此进行交易,交易价格充分反映了世界的供求关系,具有国际代表性和权威性;④期 货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油棕是马来西亚第一大经济作物,棕榈油经济是马来西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棕榈油期货通过价格发现、规避风险功能的有效发挥深度融入了马来西亚的实体经济发展。

针对上述可能的原因,进一步分析印度尼西亚的棕榈油期货市场的实践发现:期货品种的上市先发优势是值得推敲的,因为印度尼西亚棕榈油期货上市的时间(2010年)晚于中国(2007年),但其定价影响力已经超过中国;生产优势和产业发展成熟度也需要深入探讨。除了生产之外,中国化工和食品工业发展所引致的棕榈油产业发展也很成熟,而生产优势这一可能的原因则存在下面论述的日本天然橡胶的反例。

(二)进口型国家获得国际定价权之代表:日本天然橡胶期货的经验

与中国进口棕榈油类似,日本不生产天然橡胶,是天然橡胶的进口大国。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东京工业品交易所(TOCOM)的天然橡胶期货具有国际定价权,影响力远超世界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国和出口国——泰国的农产品交易所(AFET)。梳理其发展经验,主要如下:①期货源于产业发展的自然需要,又高度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对天然橡胶的巨大需求,产业客户迫切需要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衍生品工具,交易所于1952年推出天然橡胶期货服务于产业经济发展。②科学的设计管理为期货市场有效发挥功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日本期货合约上市前均由专业人士组成的品种管理委员会进行科学的设计管理,以保证期货与现货的有机联系。③完善的法律法规提振了期货交易者的信心。日本政府高度重视从立法层面加强对期货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并根据市场发展变化定期对法律进行修改,既保证了法律法规的稳定又使其能适应市场的新变化。④交 易者的国际化确保了期货价格的国际性。日本期货法从1992年开始允许国外投资者通过日本本国会员代理的形式以准会员身份入场交易,而且享受较为优惠的待遇。这鼓励了国外会员参与交易,提升了日本橡胶期货市场的地位,扩大了橡胶期货交易的国际定价影响力。

(三)中国期货市场缺乏国际定价权的主要原因:封闭性和虚拟化

从上述典型案例来看,出口型和进口型国家都可以获得商品期货的国际定价权。世界期货市场的发展实践也表明,在国家经济实力强大的条件下,作为进口大国是可以获取国际定价权的,关键在于期货市场本身的设计和建设,在于期货市场要保持高度的开放性,要切实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与其他具有国际定价权的期货市场的对比发现,中国尚未获取国际定价权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一方面,中国期货市场尚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市场,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程度都比较低。一是缺乏国际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积极参与,无法反映国际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情况;二是限制国内投资者对期货产品(如股指期货)的正常交易,无法满足投资者的正常避险需求。另一方面,中国期货市场发展曾经呈现出“脱实向虚”的不良倾向,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上还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实体企业风险管理的衍生品需求尚得不到期货市场的有效满足,产业企业运用衍生品工具进行风险对冲的意愿和能力欠缺。

六、结论与启示

文章运用线型协整和门槛协整的方法全方位地研究了2010—2017年中国、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之间棕榈油期货价格的引导关系,得出以下结论:①中国作为进口大国不具有棕榈油期货国际定价权,马来西亚是棕榈油期货的国际定价中心,印度尼西亚的影响力也已经超过中国;②棕榈油期货价格的国际传导存在着非线性关系,线性协整方法难以捕捉这种关系,建议使用门槛协整方法对此进行研究,以便于更好地刻画国际棕榈油期货价格之间的动态关系;③中国在经济实力、金融发展水平、法治水平、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已经为期货市场发展奠定了基础,现时阻碍期货市场国际定价影响力提升的原因是期货市场的封闭性和虚拟化。

上述研究结论具有以下启示:中国作为进口大国有条件也有能力获得商品期货国际定价权,关键在于要让期货市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消除期货市场的封闭性。在今后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中,应当把服务实体经济和扩大开放作为期货市场建设的重点。一是构建多层次多品种衍生品交易市场,切实发挥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服务实体企业和产业经济发展;二是在已推出的国际化的原油期货和引入境外交易者的铁矿石期货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国际化水平,在其他期货品种上也逐步取消限制,引入更多的国际交易者,优化投资者结构,取消对期货等衍生品工具交易的不当限制,持续提升中国期货品种的国际定价影响力。

猜你喜欢

定价权期货价格棕榈油
棕榈油支撑油脂板块走强,油强粕弱格局延续
新冠疫情对黄金期货价格的干预影响研究
6月棕榈油市场监测分析
7月油棕市场监测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大宗商品定价权
浅析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原因
基于ARIMA模型的沪铜期货价格预测研究
论产业链整合与产业价值实现
期货真实库存的研究
国际投机资本对产业安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