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茄果类蔬菜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2020-10-14李明远

蔬菜 2020年10期
关键词:果类封三白粉

本期特邀嘉宾: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12396”新农村服务热线植保专家李明远研究员。

茄果类蔬菜包括番茄、辣椒、茄子,现在秋天正值茄果类蔬菜白粉病容易发生的季节。根据文献记载,辣椒白粉病和茄子白粉病在1919年在台湾即有报道,但报道较多的是在20世纪70年以后,包括美国、英国、日本及澳大利亚等国都有相关的报道。笔者1978年在也门共和国胡斯省白托纳地区工作期间,在茄子、番茄上也见到过白粉病,其是由拟白粉菌(Oidiopsissp.)所致,相比辣椒白粉病,其危害更为严重。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茄果类蔬菜白粉病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病害,在我国南起云贵北至新疆、黑龙江都有分布,有时造成较大的损失。在东北三省番茄白粉病常年会造成减产20%~30%,严重年份为40%~60%。茄子白粉病的发生相对较少,但也有严重的地块,说明茄果类白粉病已成为蔬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

危害症状

茄果类白粉病的症状,因寄主、种类和危害时期的不同而异。

在辣椒上,因均由拟白粉菌所致,所见症状大体一样。受害的部位主要在叶片上,据说还可以为害茎及果实,一般在叶正面出现边缘不明显的黄斑(封底图1),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直径在10~20 m m,叶片背面可见到呈三角形的白霉(封底图2),病斑多时互相融合,白霉可覆盖整个叶背面(封底图3),田间远远望去可见一片枯黄叶(封底图4)。在冷凉的季节或个别品种上,往往叶背面看不到或仅有少量的白霉,主要引起叶片褐色斑点。病斑近圆形,直径一般为10~20 mm(封三图5)。该病发生严重时可引起大量的落叶(封三图6),鉴于辣椒白粉病多发生于结果期,大量的落叶会使果实露在阳光下,引起辣椒或甜椒的日灼病,造成的损失远大于叶斑给辣椒产量和品质带来的影响。

在番茄上,有时也会被拟白粉菌为害,因菌量较少、危害较轻,仅见到叶正面发黄,叶背面有稀疏的白霉,没有见到大量落叶的情况。在国内,笔者仅在保护地见到过由粉孢属病菌引起的番茄白粉病,其发生也仅在叶片上(还可为害茎及果实),病斑为近圆形的白粉状斑点(封三图7),多时互相融合覆盖整个叶面(封三图8)。有时可见粉斑中菌丝聚集,变黄、变褐,形成颗粒状闭囊壳。

在茄子上,白粉病一般也发生在叶片上,多发生在叶正面,也可为害茎及果实,初为分散的白色病斑(封三图9),扩大后连成一片或布满全叶。病斑开始在植株的下部叶片出现,逐渐向上扩展,严重时也可形成大量的落叶(封三图10),使茄子外露,或引起果实发生日灼病。

危害病原

鉴于茄果类白粉病常见的是其无性世代,一般多根据无性世代命名。关于茄果类白粉病的有性世代,在文献报道中除了辣椒白粉病比较清楚以外,其他的报道比较混乱。有的资料认为,茄子的白粉菌和瓜类白粉病相似,分别属于单丝壳[Sphaerotheca fuliginea(Schlect.Ex Fr.Poll.)]及二孢白粉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DC.;还有人为茄子上白粉菌的有性世代为Erysiphe polyphagaHammarlund(1970年,印度),番茄白粉病的有性世代是E.polygoniDC.,可为害茄科植物的白粉菌包括:李维氏白粉菌(Levellula contractorostrisHeluta & Simonyan)、奥隆特高氏白粉菌[Golovinom orontii(Castagne)V.P.Heluta、Podosphaera solanacearumU.Braun]。在茄果类上发现闭囊壳时,可参考相关的文献予以区别。

辣椒白粉病:常见的是辣椒拟白粉孢[Oidiopsis taurica(Lev.) E.S.Salmon](封三图11),为鞑靼内丝白粉菌[Levellula taurica(Lev.)G.Arnaud]的无性世代,属子囊菌门、内斯白粉菌属真菌。该菌的菌丝与其他白粉菌不同,其可在叶片组织内扩展产生吸器,深入细胞内吸取营养,产生分生孢子梗,单独或几根成束,从气孔伸出,较细、无色,有分隔,大小(112~240)μm ×(3.2~6.4)μm,其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封三图12 a)。分生孢子一般单生,初生分生孢子顶部较尖,基部较钝,呈“火焰形”,表面有微瘤,大小(57~68)μm ×(11~19)μm(封三图12b)。当初生分生孢子脱落后,孢梗顶部还可着生次生分生孢子;次生孢子为圆柱形或长椭圆形,大小(55~68)μm×(8~16)μm(封三图12c)。在一般情况下,不产生有性阶段,而以无性阶段繁殖及蔓延。

番茄白粉病:比较常见的是由粉孢属引起的白粉病,属于子囊菌的无性型,有2个种:番茄新粉孢(Oidium neolycopersiciKiss)和番茄粉孢(Oidium lycopersici Cookeet Massee)。番茄还有拟粉孢属引起的白粉病,其形态和辣椒拟粉孢相似,因上文已有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茄子白粉病:有文献报道,我国茄子白粉病病原有3~5种,以辣椒拟粉孢为主[3],但笔者在北京见到的仅为茄子粉孢(Oidium melougenaZaprometv),尚无发现辣椒拟粉孢,也没有见到茄子白粉病的有性世代。茄子粉孢属于子囊菌无性型粉孢属,菌丝一般在植株表面着生,以吸器穿透表皮吸取植株的营养。

流行规律

由于茄果类蔬菜的白粉菌一般看不到有性世代,其病害的侵染循环比较简单。在目前保护地栽培已经普遍的情况下,病原菌基本不需要越冬,只是冬季低温时在保护地发生得少一些,发育进度较慢。在温湿度比较合适时,病菌又活跃起来,产生的分生孢子量大,病害蔓延比较快。值得注意的是,茄果类上的拟粉孢属于内丝白粉菌,在侵染的初期于组织内扩展难以被发现,即发生的潜育期比其他外丝白粉菌的潜育期长很多。当田间植株出现白粉状物时,说明病害已经处于发生的中晚期,防治起来难度更大。

病害的流行与病菌的传播和积累、寄主的抗病性以及栽培的环境条件关系密切。笔者认为,目前茄果类白粉病在一些地方发生较轻,这和病菌的传播与积累有关。笔者发现2000—2019年在北京朝阳、大兴、通州、平谷的几个蔬菜基地,除辣椒白粉病比较普遍外,茄子白粉病只在朝阳区的蟹岛发生得很严重,那里是北京的老菜区,病原积累较多,那些没有茄子白粉病或发生较轻的地方,可能是因为种植的历史相对较短,白粉病的病原暂时还没有传过去。

病害的发生还和寄主的抗病性有关。尽管目前北京的辣椒白粉病比较普遍,但这种白粉病并没有在辣椒、茄子上大量发生,有可能目前北京种植的番茄和茄子对辣椒白粉病抗性较好;此外,还可以看到辣椒在苗期很少发生白粉病(瓜类白粉病在子叶期即可严重发生),一般在辣椒结果期白粉病发生的较重,这可能和苗期对白粉病抗病性强有关。

此外,环境条件对茄果类白粉病的发生影响较大。据文献报道,茄果类蔬菜白粉病菌的孢子在10~37 ℃条件下均可萌发,20~28 ℃最适,萌发虽不需要水膜,但需要50%~80%的相对湿度。一般在温度偏高,相对较旱的条件下,病害较重,而在连续降雨较多的地区病害较轻;因此,在保护地中栽培的茄果类蔬菜更易引起病害的猖獗。

防治技术

茄果类白粉病应采用以栽培措施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

栽培措施

在栽培防病措施中,要避免将病苗带入,注意合理密植、适量浇水,避免忽干忽湿环境,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

选用抗病的品种。限于茄果类白粉病在我国发生的历史较短,除辣椒白粉病外,一般发生的较轻;因此,抗白粉病新品种的培育较瓜类要薄弱一些。可充分利用国内外育种材料进行新品种的选育,如法国巨茄、长丰二号及丰宝紫红茄以及钻石、06-1、T05-8、MS07等加工番茄;此外,在抗病品种较少时,可以选择耐热、抗寒、耐涝及抗多种病害的品种进行种植,辅以良好的栽培管理措施,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减轻白粉病的危害。

合理轮作。种植茄果类蔬菜时,要注意茬口的轮换,避免和茄果类连作。避免上茬蔬菜留下的病原在新一茬的蔬菜上危害。

做好棚室消毒。基于白粉菌的孢子在适宜的温度下可以存活3个月之久,因此育苗棚室及种植棚室的消毒十分重要。可在种植前使用硫磺熏烟(每667 m2用4~5 kg),或用硫悬浮剂喷洒棚膜内壁,也可667 m2用45%百菌清烟剂250 g熏棚。

清除病残。清除病残可在发病初期及罢园时进行。凡是粉孢属白粉菌初期病斑,均可及时用人工清除,清除时应带个塑料袋,随手将病残体放入袋内,避免孢子飞散、传播,并携出室外销毁,以延缓病情加重;此外,在罢园时对发病的棚室使用硫磺或百菌清烟剂消毒后再清理病株,避免在拉秧时引起病害的传播。

药剂防治

一般对瓜类白粉病有效的药剂对茄果类白粉病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辣椒白粉病是内丝白粉菌,这种病菌侵入寄主后菌丝先在组织内扩展,当进入繁殖阶段时才从气孔伸出,孢子梗产孢,即发现的时间较迟,此时用保护剂(如硫悬浮剂、百菌清、代森锰锌)防治已晚;因此,在用药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其一是发现白粉病后所用药剂必须有内吸治疗作用,如三唑类的杀菌剂(如三唑酮、氟硅唑、苯醚甲环唑、腈菌唑、己唑醇等);其二是一旦发现病株,应立即用药,甚至在见到病斑前打“保险药”,不要幻想病害流行不起来,迟迟不用药,导致防治效果很差。

此外,防治茄果类白粉病时,也有病菌易产生抗药性的问题。除了不断地更新用药的品种外,还可以采用混用2种不同类型药剂的方法,如在使用三唑类农药时,加入适量的百菌清、可湿性硫磺、代森锰锌,以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猜你喜欢

果类封三白粉
封三
封三
一品红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方法简析
蔬菜白粉虱 秋防正当时
封三
封三
桂林市茄果类蔬菜反季节栽培技术
蔬菜白粉虱防治困难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果类蔬菜水溶性肥料配方选择与应用分析
涂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