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西山区山药三角高垄高产栽培技术

2020-10-14徐小明张天翔马求凤官建明

蔬菜 2020年10期
关键词:块茎薯条绿色食品

徐小明,张天翔,周 华,马求凤,张 莹,官建明

(1.宁化县农业农村局,福建 宁化 365400;2.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福建 漳州 363001)

宁化县地处福建省西部,武夷山东麓,属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15~18 ℃,雨量充沛,环境条件适宜山药生长,山药栽培历史悠久。宁化县山药种植主要是以中短条型地方优质品种“宁化淮山”“安砂小薯”等为主,其口感好、风味品质佳,深受消费者喜爱,产品远销泉州、厦门、赣州等地。目前,宁化县山药种植面积已达533.3 hm2(8 000亩),产值超过7 000万元,山药生产也已逐渐成为调整宁化山区农业种植结构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优势产业。

然而,在传统山药的高垄栽培中,存在用工多、优质品率低等问题,特别是在种植和采收阶段存在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的缺点[1-2]。为了实现山药生产的提质增效,笔者探索出了山药三角高垄定向施肥免耕栽培技术,极大缓解了上述生产缺陷,提高了栽培效率,其具体操作如下。

1 技术简介

三角高垄栽培技术依托宁化县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而研发,主要采用三角高垄栽培,并配套定向施肥、双层覆盖、有机肥替代、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2019年已在宁化县曹坊镇推广示范20 hm2,示范基地山药每667 m2产量可达1 700 kg,优质薯率可达80%以上,每667 m2产值可达1.2万元。

2 栽培技术

2.1 产地环境

产地需符合《NY/T 391—2000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的规定。宜选择地势高爽、地下水位较低、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砂壤土地块。

2.2 种薯处理

2.2.1 品种选择

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抗性强、品质好的中短条型山药品种,如当地良种“宁化淮山”“安砂小薯”等。

2.2.2 选种

选择无病、健壮的山药块茎(直径4.0 cm以上),将块茎切成5~6 cm长的小段,用杀菌剂(50%氯溴异氰尿酸800倍液或25%多菌灵800倍液)消毒灭菌后,切口处再蘸生石灰粉或草木灰保护,并根据大小分级存放。

2.2.3 晒种

播前20 d,选晴朗天气将山药种块摊开晾晒5~7 d。

2.2.4 催芽

催芽可使种段提早出苗,防止萌芽期过长造成病菌侵染和种茎腐烂。选择空气流通、相对干燥的暗室,将山药种段摊平重叠3~4层,堆间距10 cm左右,上覆薄膜保湿催芽,温度控制在30 ℃左右,超过此温度需及时通风降温,直至芽眼萌动并突破表皮时,即可播种。

2.3 整地播种

2.3.1 土地选择

选择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排水良好的冲积土或砂壤土。对所选地块深翻耙平,进行晒土或利用生石灰消毒土壤;还可与水稻等作物进行水旱轮作。

2.3.2 三角高垄做畦

一般在12月初至翌年1月晴好天气、土壤干爽时及时整地起垄,用专用1.2 m宽的起垄机对种植田块起垄2~3遍,使垄高达到55~60 cm,以畦土充分细碎为准。垄畦成型后,可用培土机或人工将背阴面近1/4畦土堆高至畦顶,保持垄高60 cm左右,使畦垄形成一面斜、一面陡的三角形高垄。三角形高垄的成型标准为畦垄底宽0.7~0.8 m,沟宽0.4~0.5 m,垄高60 cm左右,垄面一斜一陡。

2.3.3 定向施肥

三角高垄成畦后,在垄的斜面距垄顶25 cm处开1条宽15 cm、深10 cm左右的沟,在条沟内施入基肥,随后覆土。每667 m2施用氮磷钾复合肥(15-15-15)30 kg+嘉有光动能有机螯合肥(N、P、K比例10∶10∶10,黄腐酸≥10%,有机质≥15%)50 kg+钙镁磷肥25 kg+硼砂3 kg。

2.3.4 播种

宜在地温稳定在10 ℃以上时进行播种,一般2—4月均可进行。种植前要在大田周围挖好排水沟,沟深在1 m左右、宽0.6~0.8 m,并与外沟相通,以保证多雨季节能够迅速排水。播种在三角高垄畦的顶部进行,株距12~15 cm,播种后进一步用垄陡面底部的土对播种的茎块进行培土,高度约5 cm,最后形成垄高60~65 cm的三角形高垄(图1)。

2.3.5 双层覆盖

播种后,每667 m2用400 kg稻草对畦垄全面覆盖,盖草后用黑色地膜将整个畦垄覆盖严实,并在畦垄基部将农膜培土压实,保证不露风掀膜。通过覆盖稻草,防止杂草生长,可实现免耕省力化栽培;并能保持畦垄土壤疏松、泥土不沉降,在整个生产季节保持垄高基本不变,创造有利于山药块茎生长的环境。

2.4 田间管理

2.4.1 搭架引蔓

当苗芽出土顶膜时,及时收起覆盖的地膜,保留稻草覆盖。当苗长至20 cm时,及时插竹竿支架进行引蔓,支架高以2.0~2.5 m为宜,每3株秧苗插1根竹竿。去除多余弱苗,每穴仅保留1株壮苗,并去除主蔓1.2 m以下的侧蔓,以保证植株健壮生长。

2.4.2 优化追肥

肥料的施用应符合《NY/T 394—2000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的要求。山药的主要吸收根分布在上层土壤中,故肥料宜施在土壤表层,并应避免地下块茎直接接触肥料。结合植株长势,共进行2次追肥,第1次在出苗后1个月左右追施,间隔40~45 d后,追施第2次。每次667 m2施用嘉有光动能有机螯合肥20 kg、硫酸钾10 kg、硫酸镁10 kg,在三角高垄斜面的条沟内施入。

2.4.3 灌溉排水

山药为耐旱作物,但视土壤干湿情况也要适当浇水。一般在第1次追肥前后,如遇久旱不雨天气、土壤充分发白时,应灌水1~2次,至土壤润湿即可。进入结薯期后,每个月灌水1~2次,多雨季节要及时清沟排水,达到垄沟内无积水。

3 病虫害防治

山药病害主要有炭疽病、叶斑病、根茎腐病、根结线虫病、褐斑病等,虫害主要是斜纹夜蛾、红蜘蛛、蛴螬等。

3.1 防治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改善种植园生态环境、加强栽培管理为基础,综合应用各种防治措施,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式,严格按照《NY/T 393—2000 生产绿色食品的农药使用准则》选择和使用农药,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使其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阈值水平以下,保证淮山薯块质量符合《NY/T 1049—2015 绿色食品薯芋类蔬菜》的规定。

3.2 防治措施

3.2.1 农业防治

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虫能力强的优良品种,选用无病虫种薯,合理密植,实行水旱轮作。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洁园田,深翻25~30 cm晒田,每667 m2施用石灰50~75 kg进行土壤消毒;及时清除田边杂草,减少病源虫源;采用高畦栽培,以利于排水除涝,加强土壤肥水管理;培育健壮植株,提高抗病虫能力。

3.2.2 生物防治

保护或引进食蚜蝇、瓢虫、赤眼蜂等害虫天敌。科学利用多角体病毒、青虫菌、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病原微生物和螺螨酯、高效氯氰菊酯等低毒、无残留农药,提倡使用除虫菊素、鱼藤酮、烟碱、大蒜素、印楝素等生物源农药。

3.2.3 物理防治

采用糖酒液、粘虫板、多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害虫。

3.2.4 化学防治

必须使用化学农药时,应选择经专门机构认定、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并被正式推荐用于绿色食品生产的农药产品。每种农药在山药生长周期内只能使用1次,且最后1次使用距山药收获必须间隔30 d以上。

4 采收、包装及贮运

4.1 采收

采收时间:山药早熟种在8月下旬开始收获,中晚熟品种在10月初开始收获。也可留于土中过冬,以应市场需要随收随采。

采收方法:在畦头陡面处找到薯头,先挖开薯头周边土壤,找出第1株薯条,切断薯头两边侧根,沿着山药栽子向下,将薯条两边泥土铲掉,直到下部见到块茎近尖端,然后提起山药栽子上端,稍用力即可将山药块茎提出。三角高垄的挖土量极少,挖薯工效是传统畦垄的2~3倍,日挖薯量可达250 kg。山药挖出后,要轻拿轻放,保持薯条完整,避免折断并及时刮去薯条上的泥土(以保证不碰破薯皮为度)。

4.2 包装

包装箱要求整洁、干燥、牢固、美观、无污染、无异味,内壁无尖突之物,无虫蛀、腐烂、霉变等。

4.3 贮运

山药建议即采即运,如暂时不出售,可留在土壤中不采收。也可在保鲜冷库中贮存,保鲜贮存时应按品种、规格分别存放,贮存温度为0~6 ℃,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90%~95%,库内要保持空气流通。基地简易库贮存最好在半月之内销售,确保山药薯条新鲜不脱水。运输前应进行预冷,运输过程中要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运输工具应清洁干净并达到卫生无污染的要求,同时注意防雨淋、防日晒。

5 建立田间生产管理档案

在山药的生产过程中,应建立完整的田间生产管理技术档案,包括培训记录、机械设备清扫记录、农事活动记录、原料运输贮藏记录、产品销售记录等,按月整理归档,以备溯源查询。

猜你喜欢

块茎薯条绿色食品
遮阴处理对白及块茎产量和有效成分的影响
环境与植物激素对马铃薯块茎休眠与萌发的影响研究
体育人类学研究中的块茎范式新尝试——《作为文化块茎的传统武术:南部侗族黑虎拳的民族志研究》序
短期窖藏下马铃薯块茎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
什么是绿色食品
薯条外传
薯条外传(3)
薯条外传(2)
薯条外传(1)
我国撤销392个绿色食品产品标志使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