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人肖像画对《家族印象》创作的影响

2020-10-13王惟醇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肖像画

王惟醇

摘 要:明代工笔肖像是中国肖像画中不容忽视的部分,明代肖像画以双钩技法、写实的设色、类型化构图等为主要特点,对笔者的创作有很大启示。作品《家族印象》表现的对象是十六个与笔者亲近的家人,这十六幅作品所描绘的人物几乎贯穿了每个年龄层,是当代社会下家庭肖像的缩影。

关键词:工笔肖像;《明人十二像册》;明代工笔;肖像画

一、肖像画与明代工笔画概述

肖像画是指人物形象画,原本是西方的概念,肖像画在《辞海》中定义是:“描绘具体人物形象的绘画,包括头像、全身像、群像等,要求到达形神兼备的境界。”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肖像画常用“写真”“传神”等词来形容。

中国最早的肖像画是战国时期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人物龙凤图》。三国魏晋时期,顾恺之在肖像画创作和理论上都有建树,并提出了“以形写神”的重要理论。到了唐代时期,绘画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出现许多如阎立本、吴道子等绘画大家,也出现了像《历代帝王图》《十八学士图》《步辇图》等经典作品。元代之后,肖像画创作日益专业化,逐渐从各类画种中独立出来,画家王绎《写像秘诀》是元代肖像画的高超理论水平的代表。明代时期,随着经济逐渐稳定,人们的审美需求逐渐提高,涌现以曾鲸、谢彬为代表的民间画家,曾鲸的出现革新了工笔肖像的绘画技法,提高了肖像画家的社会地位,此时出现了《徐渭像》《张卿子像》等优秀民间工笔肖像作品。

明代民间肖像画是对前代肖像画的延续与发展。在肖像画方面,依旧是从以形写神论出发,但创作重心出现由表现对象转为表现创作主题的趋势。明代是中国传统工笔肖像画发展的繁荣时期,此时肖像画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时代特征,技法上逐渐成熟,形成了形神合一、程式化等特点。明代中晚期,市民阶层的壮大,使得在审美情趣上出现了世俗化的特征,由此审美情趣由文人士大夫的高雅之致逐渐变为市民阶级的世俗情趣。

二、明代民间工笔肖像画对笔者创作的启迪

(一)技法——双钩用线的传神性

线条在中国传统工笔肖像画中一直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古人根据人物衣褶的各种勾线方法归纳出“十八描”,即用线条的长短粗细、抑扬顿挫来表现对象。有学者认为“这其中各种描法的线条都有不同的意义,表现不同的感情,有其自身的语言体系”。在工笔肖像画中,线的实用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画的技法有严格的标准化程式,明代时期的工笔技法普遍流行“复勾”。复勾是在绘画中用墨或色,一遍或多遍在原有线条轨迹上进行反复勾勒,也常被称为“勾提”。明代时期可能受西洋画的影响,重视复勾法,创作出具有当时社会审美特色的新的绘画传统。在《明人十二像册》中人物衣着程式化,此画册便使用了复勾法,甚至将人物面部的痣、眼皮等特征都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

笔者通过大量练习这种复勾的方法来塑造人物的面部形象,反复观看明代肖像画的经典作品,将这种技法运用到笔者的《家族印象》创作中去。

(二)设色——随类赋彩的写实性

明代的工笔肖像画中,人物的设色尽显典雅、写实,在着色渲染时,线条与颜色相辅相成。《明人十二像册》采用烘染法,在定好五官之后,先用淡墨或赭石或胭脂红调和,勾勒出面部的主要结构,如眼窝、颧骨、鼻梁等部分,从浅到深开始层层晕染,从而塑造面部的立体之感,具有写实性。从《罗应斗像》中可以看出,罗应斗因年岁已高,皮肤松弛,其皮肤也有斑块和暗沉,脸颊和鼻头微微泛红,鬓角的头发、眉毛和胡须均用白粉染为白色,将一个刚正不阿的老年官员的形象和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笔者认为色彩在绘画中是最具视觉性和写实性的。作为一个合格的画家应对色彩保持高度的敏感度,才能正确地运用各类颜色。现代许多画家运用色彩来表现人物的体积和真实质感,色彩不仅是对客观颜色的表达,也透露着画家的主观情感。凡·高曾言:“绘画并非把我们肉眼所见到的予以正确的再现,而是如何把自己意向中造型的颜色按照自己的需要予以再生。”虽然凡·高是西方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但这样的色彩观放在当今工笔画中也是同样适用的。

(三)构图——正面法则的类型化

中国古代肖像画的构图方式主要分为满构图和截取式构图两种方式。满构图是指画面中充实饱满的构图状态,使主体物布满整个画面,或是多个主体物被凸显,画面的留白较少,满构图如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等。

截取式构图是指在完整的景色或人物中截取其中一角或部分作为单独的表现内容。这种构图方式将画中的物象延伸到画面外,非完整的视觉形象增强了视觉张力,南宋时期“马一角,夏半边”的山水花鸟画构图方式即是截取式构图的代表。《明人十二像册》采用半身胸像极大地强调了画面主体的视觉效果。在明代时期,浙江地区经济繁荣,部分商贾、乡绅和庶民都开始有了留神写貌的需要,对于肖像画的需求大大增加,于是出现了大量民间肖像画师,创作出《明人十二像册》这样单个半身像作品,这些作品构图统一,甚至有现代证件照的意味。

笔者在创作《家族印象》时,采取截取式半身胸像的构图方式。通过这种相机取景的构图方式,可以将视觉集中在人物头部,从而强调每个人面部的主要特征。这种构图方法会使观者对肖像的视觉印象格外强烈。

三、《家族印象》創作

实践与传承

(一)对经典作品的临摹与反思

对于工笔肖像画的学习,需要对经典作品进行反复的临摹。临摹《百花图卷》帮笔者解决了创作中的胡须、睫毛、细小装饰的线条问题。之后笔者又临摹了《送子天王图》(图1)等,不断加强对线条的认识和学习。

临摹《明人十二像册》给了笔者极大的创作灵感。在临摹前,笔者查阅了相关的历史资料,对明人肖像的背景乃至明代民间工笔肖像的历史进行研究。《明人十二像册》表现的是汪庆百(号生洲)、何斌、徐渭、徐应登等十二个明代的官员形象。这十二个人物衣着相同,但神采各异,统一采用半身胸像构图。

为了确定《明人十二像册》的背景到底是否有颜色,笔者进行了两次尝试。第一次是用橡果壳调制出类似《明人十二像册》一样的背景颜色;第二次是在做好的有色纸的基础上进行勾线染色,但发现这种方式并不适用于中国传统绘画。在两次对比后,笔者选择了跟何家英老师一样的现代工笔画常用的作画方式进行临摹。

临摹时,要注意原画的形式、用色和质感等。形式上,力求模仿古人的气质,均采取半身胸像的方式。着色方式是从重色到淡色,《明人十二像册》中官员的帽子为较重的黑色,需要用墨块研磨出来的墨汁一遍遍加重才能画出来十分漂亮的效果。在质感上,为了还原当时人物皮肤和服装材的质感,笔者多次临摹(图2),不断加强对细节的学习。

明人肖像临摹是一个巨大的尝试,在临摹过程中,笔者经历了很多大胆探索。通过实践将十二张明人肖像按照历史上的记载去研究,又进行了反复临摹,并在此基础上构思出《家族印象》。

(二)《家族印象》的创作构思和传承

《家族印象》所表现的对象是十六个与笔者亲近的家人,这十六幅作品所描绘的人物几乎涵盖了笔者的家庭中从小到大的每一个年齡段。在创作时,笔者借鉴了《明人十二像册》人物半身胸像的方式。在《家族印象》构图时,每个人物肖像的描绘都在肩部以上,基本是正面像,可以直观表现出每位家庭成员的面部特征。笔者的自画像采用四分之三侧面,使画面显得变化中又统一。

在设色时,笔者参考了《明人十二像册》的设色特征。在《明人十二像册》中,官员的衣服运用纯正的矿物质的朱砂颜料,人物的面部用色上,也根据不同人的肤色而定,人物的胡须和头发运用十分有力而又有虚实线条来完成。因此笔者在设色时,都挑选与人物气质相符合的颜色,爷爷奶奶对笔者而言只剩回忆,给他们设色为烟灰色,外甥女和侄女正处于活泼可爱的年纪,给她们画上鲜亮的颜色,显示她们阳光活力。

最后在整体画面的气质上,《明人十二像册》虽然保存完整,但因为年代久远,画面上难免会有颜色脱落的现象,整体的色彩感显得统一和陈旧,偏偏这种古旧的感觉是现代人用画笔表现不出的。为了效仿明人肖像这种被时光洗礼的年代感,笔者用泡制好的橡果壳纯天然传统颜料来打底,人物的染色过程中多次水洗,使得画面气质上更加统一,并具有年代感。

(三)《家族印象》创作经过和创作反思

对于明代民间工笔肖像画,笔者的认识是典雅和朴素相结合。笔者在深入学习明代的工笔技法和设色技巧后,尝试将其与现代工笔技法相结合,最后找到适合《家族印象》的创作方式。笔者选取了与自己关系亲密的爷爷、奶奶、大伯、堂哥、姐夫、嫂子、哥哥、姐姐、爸爸、妈妈、本人、小侄女和外甥女们作为创作主体,在构图时效仿《明人十二像册》的半身胸像,还将本人的自画像做了一些变化。

在设计每个肖像的背景时,均选用与所刻画人物气质相符的物件作为映衬(图3)。如爷爷是一个有烟瘾和时代特征的人物,他的背景物件设计为烟袋和五角星等;奶奶在笔者的印象中总是勤勤恳恳,所以背景选用用蒲扇和针线等物件;大伯是一名书法家,背景是他喜爱的毛体诗歌;小侄女背景选用她喜爱的糖葫芦等零食;爸爸是一位建筑工程师,鲁班奖和施工合同书是他的标配;妈妈与笔者关系最亲近,由于常年为家劳累从而使身体不太好,她的背景物为降压药、老花镜等。

对于每一个人物的面部刻画,笔者都结合他们的成长经历和现在所从事的职业状态,表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家庭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中国传统家庭观是建立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笔者创作的《家族印象》有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代表着家庭观新旧的更迭,他们在当下社会生活中分别形成不同的精神气质,与《明人十二像册》大有不同。

肖像画自古以来一直具有时代性和历史记录的作用,是对人物的“传神写照”。《家族印象》记录了笔者对家庭的自豪感和与亲人之间的爱,也是当代中国家庭中群体肖像的一个缩影。笔者相信在面对不同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下,肖像画仍迸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传递着不同时代的人们的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潘运告.明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3]单国强.中国美术:明清至近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何家英.何家英工笔人物画[M].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2007.

[5]丁红.浅议《明人十二像册》[J].美术大观,2014(10).

[6]沈宁.明清肖像画复勾法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

[7]刘凡.明清民间肖像画研究[D].江南大学,2009.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肖像画
曾鲸与汉斯·荷尔拜因肖像画比较研究
古代肖像画为何千人一面
肖像画
糟糕的肖像画
肖像画
硬币上的肖像画
为什么钱币上多肖像画
为什么中国的肖像画叫“写真”?
肖像
英国画家L.S. Lowry肖像画创拍卖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