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的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探究

2020-10-12于娜于建政李文睿

关键词:智能制造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于娜 于建政 李文睿

摘要:从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的背景出发,就产教融合机制下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进行探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打造一支文化水平高,技术技能过硬的教师队伍,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   智能制造

随着“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强国梦的提出和不断持续推进,在新形势下,对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该实训基地在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方针政策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引入智能制造领域先进技术,通过该实训基地的应用与实践,在基地构建、运行模式、校企人才服务中心、师资队伍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及途径进行有益探索和实践。

一、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构建的目的和意义

(一)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构建的目的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制造业强国梦”,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已经悄然来临。我校对现阶段天津职业教育尤其是加工制造专业进行充分调研,结合天津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契机,为服务天津新型产业和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的人才需求为目的来构建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树立支撑国家战略新标准、新规则,确立对接新起点,打造产教协同优化的新优势,为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提供平台保障。

(二)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构建的意义

智能制造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随着“制造强国战略”的提出和不断持续发展,传统制造业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新型制造产业也不断出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智能制造、智能管控、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等多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增加。

传统制造业在转型升级的同时,需要在机械制造、机械检验、数控技术、机电、自动化等诸多专业进行升级,在“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大环境下,为学生展示工业智能化、数字化生产,应对智能制造先进技术的基础应用和原理的深入理解、企业现场全流程展示等原则,构建“教育教学-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定岗生产-普职融通-创新创业”于一体的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平台,让学生深入角色、实际操作应用,着重智能制造相关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

二、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构建

在建设过程中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统一规划人才培养基地布局,开展专项系统培训。将该实训中心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基础实训区(以车床,加工中心为主),先进制造加工区(以四轴,五轴,车铣复合为主),智能控制区(以西门子数字化驱动,PLC技术为主),智能制造区(以完整智能制造单元为主包含MES系统,机器人,自动化夹具,自动化物流系统)各功能区既独立,又能相互关联。四大功能区域以大数据为中心,以5G技术为核物联技术实现全中心数字化,智能化管控。

(一)机器人运行与智能化装调模块建设

1.机器人装配能力。围绕机器人通信、机器人手动调整、自动调整、机器人视觉调整、AGV运动与通讯开展建设,着重体现技术构成及现金技术发展趋势。

2.电装能力。整合学院机电工程系数控维修专业的优势资源,在机器人电路设计、PLC、集成系统、控制系统设计方面开展能力训练。使学员充分掌握机器人电控系统安装能力。

3.集成测试与调试。

(二)智能感知模块建设

构建以光电、声光电、视觉技术、红外、遥感控制等基础的智能传感器训练体系。着力发展视觉技术的实训与操作。

(三)智能制造故障检测与维护模块建设

按照ISO9000质量体系标准,科学设定设计流程。

1.需求整理,调研市场对智能制造故障与维护人才需求情况。构建客户需求调研机制,开展人才需求特性分析,形成调研报告,完成设计需求输入。

2.智能制造产品谱系及维修技术能力集训。搭建维修实训总体布局,紧密围绕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引进先进机床设备,维修检测手段。细分西门子、法兰克、华中等制造设备系统谱系、车铣刨磨等机床产品谱系、ABB、KUKA、川崎及国内部分知名品牌机器人设备系统谱系,形成智能制造设备维修技术集群和迭代开发系统。

3.机床精度、PDM、NC、集成电路、PLC综合训练科目建设。充分依托现有机床测试手段,开展机床基础电路运动控制、传感器、电路等知识的综合化实训。形成设计智能制造维修的精度测量与性能测试能力、机械基础模拟能力、产品动作协调性维修能力,油电路维修能力。

(四)标准设计能力。

根据测试结果及经验积累,不断完善制定相应技术标准文件,并积极向行业发表,争取行业标准认证,推动技术发展,同时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三、创新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模式

(一)创建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方式

1.实训基地本着“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技术领先”的原则,服务学生,服务行业企业,服务培训机构的三元服务模式。从起始规划就与行业、企业、专业团队深度融合,充分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阐述的深入产教融合的任务、要求和标准。

2.基于当前智能制造发展的总体要求,摒弃一味的对设备进行采购,而是寻求设备和技术的同输出,实训基地采用整體规划,分布实施的思路,实训基地内各功能区的划分思路,实训基地建设将分两步走,第一步深入校企深度合作的企业调研,与其先进的生产模式相对接,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反哺企业;第二步与智能制造比赛对接,更好的实现技能大赛服务教学,用比赛的先进理念来推动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创建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功能规划方式

依托地方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基于智能制造方向发展背景和行业企业需求,整体规划了集“社会培训、国际化交流、创新创业、普职融通、技能大赛、技能鉴定”六位一体的功能设置,不仅包含传统的实习实训功能,还与各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定向培养,通过“社会培训”和“国际化交流”来助推实训基地新技术、新思维实时更新,从而能达到引领中职学校智能制造的发展。通过“创新创业”和“普职融通”,充分落实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策,通过体验互动启发中小学生对智能制造领域的认知和兴趣的培养。“技能大赛”和“技能鉴定”既可以提升技能大赛成绩,还可以保证社会培训的企业参训人员技能提升。

四、智能制造应用专业引入生产性实训教学体系

基于当前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坚持多维度培养方针,构建“项目引领,工作过程生产化”的四段式实训教学体系框架。

(一)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为充分发挥企业在设备、技术方面的优势,使专业更好地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校企双方基于企业用人标准和技术需求,在数控、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制定了符合该智能制造专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了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和实施性教学计划。将生产性实训引入教学的实习课程体系,将学生培养分为四个阶段,把场地、设施、师资情况与不同企业的不同产品与项目相结合,创造出符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环境。

智能制造技术专业教学整体思路:基本技能阶段进行随岗实训,采取任务驱动法,主要培养学生对智能制造应用专业的兴趣和认同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大量的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经验。专业技能阶段进行跟岗实训,采取师徒制的教学方法,参与到于实际分配岗位对应的实训中,为有能力独立胜任岗位工作打基础。综合能力阶段进行实岗实训,采取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把所学应用于实践,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努力提升专业能力。生产实训阶段进行顶岗实训,主要依托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实习。

同时,在实习过程中,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通过将企业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实训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质量意识,当一件件合格的工件经他们的手加工出来,使得他们从生产中获得成就感,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劳动价值,这也是将劳动育人观融入到实训教学的有效手段,从而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完成中职学生向企业员工的完美转型,以达到培养“高技能+高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二)开发教学实践项目

从职业岗位实际需求出发,力求做到教学实践项目产品化,学习任务的分类根据产品的共有特征进行定位分析后,一般分解为多个项目进行实施,实现了与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的相融合,最大限度的实现了校企在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方面的共建共享,而且更好的承载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养。

(三)建立评价体系

在建设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考核评价机制,先后制定面试选拔方案、实训课程及典型工作任务考核标准,优秀学员选拔机制,全面对学员的学习成果、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学习态度等进行综合评价,符合企业用人标准,实现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科学定位。

(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软实力”的重要保障,比硬件建设更为重要。本专业积极抓住发展契机,通过企业实践、培训进修、互相交流、教科研能力培养等措施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全员培训,提升“双师型”教师水平,聘请行业、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有效地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秉承人才是第一软资源的理念,以科学发展为原则,构建一支以“传承”为导向,师德培养为核心主线的“结构合理,技能过硬,专兼互补,校企融合”的优秀师资团队。

五、智能制造实训基地的建设保障

(一)制度保障

1.健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完善《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智能制造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智能制造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及学校内控制度等,明确建设目标、要求、分工与责任,保证项目建设规范实施。

2.组织项目组成员深入学习智能制造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的有关文件、制度,进行项目管理与实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实施的执行力,强化质量意识,提高工作效率,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3.强化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职能,严格按实施方案推进工作,加强过程监管。

4.实行项目负责制。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资金预算、建设实施、运行使用、结果等实行全过程负责。

5.建立奖惩机制。制定项目考核奖惩办法,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对各部分建设内容进行检查,对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成绩突出、预期效果显著的项目建设部门及做出重大贡献的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将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于考核成绩差、直接影响项目的正常建设和验收,或年度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学校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将追究项目责任人及主要领导的责任。

(二)设施设备保障

学校现建有2000平米的智能制造实训中心,中心内拥有较为先进的现代控制技术实训室(西门子PLC:5台套、西门子PLC智能控制7台套)、工业机器人实训室、数控机加工车间、普通机加工车间、钳工实训场、模具专业专用实训场、电工电子实训室、电工技能实训室、数控仿真、电梯控制实室、机械设计基础实训室等专业实训场所、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实训室、数控机床安装与调试实训室、3D打印三维造型实训室、逆向造型实训室。

(三)师资保障

构建完整的教学团队:王雨舟:全国数控装调与维修一等奖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亚龙智能学院专家,参与智能化改造项目20项,于建政:参与完成天津市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多维度需求分析课题1项,发表论文4篇,拥有发明专利5项,推动校企合作2项,开展机器人技能及MES系统运维实践。冯运征:PLC技能人才,李永宁:数控维修及PLC专业技能,何威:数控维修及PLC专业技能,谢磊:获得全国数控技能大赛2等奖2项,发表论文2篇,数控车削加工高技能人才。李啸:获得2018年全国技能大赛二等奖,数控五轴高技能人才。王建新:数控铣削技工高级技能人才。该团队建设成果丰硕,指导学生参加国赛获奖4项,建成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承担国家重点课题2项,省级及横向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项。

总之,智能制造基地的建设和专业的发展是社会需求与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基于产教融合,按照社会岗位实际需求服务定位,布局学校智能制造技术专业设置。形成“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注重学生能力提升,锁定岗位群”的专业建设思路,从而严格控制专业设置种类,深挖专业建设质量。培养职业能力,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践行知行合一,努力调动各方积极性与资源,形成持续保障机制,加快形成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产学研用结合的行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施皓、王云良.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智能工厂集成中心建设研究,现代商贸工业[J].2018(36), 186-187

[2]张国新.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基地建设路径与机制的探索.機械职业教育[J].2018(4).37-39

[3]张国新.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探索.机械职业教育[J].2018(9).32-34

[4]黄戎.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初探 -以本校智能制造技术学院为例.魅力中国[J],2018(39), 231-232

[5]孟雅杰. 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学校教学改革实践探究. 成人教育,2017,9: 81-83.

[6]林叶之. 职业能力导向的产教融合多轨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12-16.

[7]黄 蘋, 辜川毅. 德国现代学徒制的改革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3: 312-315

[8]李 智 胡 菡 骆 峰. 基于校企合作的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31卷第3期2019.9

[9] 沈灿钢,孙晓明. 产教融合智能制造创新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江西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32卷第7期2019.7

[10] 张国新.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基地建设路径与机制的探索.机械职业教育.2018年第4期。

猜你喜欢

智能制造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