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城交”融合发展的营口市物流枢纽建设研究

2020-10-12史锐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31期
关键词:港口融合

史锐

摘 要:营口作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由海铁联运区和功能互补的综合物流服务区构成,营口市物流枢纽建设为全力打造现代化物流枢纽网络,提升东北地区物流服务水平,发展枢纽经济创造了良好条件。

关键词:物流枢纽;融合;港口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31.021

1 营口市发展物流枢纽建设的基础与条件

港口型物流枢纽建设的发展核心在于港口,营口市高度重视物流产业,组建了物流和旅游产业发展中心,全力推进地区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夯实了围繞港口构建枢纽经济的基础。

1.1 具有发展物流枢纽的经济基础

近年来,营口市经济社会始终保持平稳发展,全地区生产总值平稳增长。在2019年全地区及各产业生产总值如表1所示。

2019年营口全地区生产总值1328.2亿元,同比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第三产业增幅最大,三次产业结构为5.3∶43.3∶51.4,以二、三产业为主导的特征十分显著。同时,贸易规模和活跃度稳中向好,201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7.4亿元,同比增长8.0%;进出口总额473.3亿元,同比增长9.9%。

1.2 具有发展物流枢纽的产业基础

从产业体系角度看。营口市形成了金融、商贸、电子商务等多个园区和集聚区,其中以港口为中心,围绕大石桥矿产品、盖州农副产品、鲅鱼圈港前物流、老边钢铁及原(燃)材料四个地区,打造以跨境电商和大数据平台为载体的“港融”“港荟”“港通”等新兴板块,物流网络化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现代物流体系正在逐步建成。

从产业规模角度看。截至2019年底,全地区共注册物流法人企业3804家,较2018年底增加1048家,增幅38%。在3804家企业中,其中运输企业2036家,增加730家,增幅55.9%;运输代理企业增加185家,增幅19.1%;邮政快递企业增加20家,增幅10.1%;仓储企业304家,增加85家,增幅38.8%;装卸搬运企业90家,增加28家,增幅45.2%。

从产业活力角度看。截至2019年12月,营口市有国家A级物流企业40家,占规模以上物流企业的比重为28.4%,其中5A级1家,4A级18家,3A级10家,2A级9家,1A级2家。

1.3 具有发展物流枢纽的交通设施基础

目前,营口已形成了陆海空立体化交通网络。从陆运看,营口全市铁路货运营里程117.2公里,有12个铁路货运站;公路里程4568.6公里,密度达87.2公里/百平方公里,尤其是干线公路二级以上比重达937%,覆盖市与县、县与县间主要公路。从空运看,营口蓝旗机场于2016年2月通航,是辽东湾地区枢纽机场,也是环渤海地区乃至东北地区主要民用机场,长期建设规划为货运枢纽机场。从海运看,营口港是距东北腹地和满洲里口岸最近、最便捷的港口,拥有汽车、煤炭、粮食、金属矿石、钢材、大件设备、成品油及液体化工品、原油等九类货种的专业化码头,也是全国最大、作业能力最强的港内集装箱铁路换装场站,集疏运功能强大、综合物流体系完善。特别是辽宁港口整合工作完成后,已与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通航,2019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位列全国前10名。

2 制约营口市物流枢纽建设发展的短板

2.1 物流枢纽基础设施及功能不够完善

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需要以项目为主抓手,但受辽宁港口整合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营口港中俄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工程、营口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信息提升工程、海铁联运区提质升级工程项目等进展缓慢,影响了基础设施的完善、升级。比如,港通城市物流信息平台,未与其他独立组织运营的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导致物流信息缺失、不全,服务作用不凸显;EDI平台应用不够深入、广泛,在物流、贸易领域很多标准与国际不统一,影响货物贸易运行效率,特别是在多式联运方面,公、铁、水运输信息标准不一、信息平台不衔接,缺乏统一的综合性大平台,间接提升了制度性成本,给企业带来不便。

2.2 物流产业发展难点、堵点突出

物流产业是发展物流枢纽最直接的产业之一,营口市物流企业多数规模小、层级低、质量差,一些地区存在经营不规范,甚至手续不全的物流集散地,影响了正规物流企业生产经营。目前,营口市存在没有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物流产业发展规范以及物流产业数据统计体系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发展物流产业、壮大枢纽经济的阻碍。

2.3 产业与港口融合发展还不够深入

目前,港口对产业的拉动以及腹地产业对港口的支撑均相对较弱,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货物吞吐量占比,营口港货物吞吐量中本地企业仅占10%左右。营口港虽然一度是中国的第八大港口,吞吐量始终排在全国前列,但吞吐的货物,大多数都流转至广州、温州、泉州、佛山等地,而本地的产品也多经大连港出海,港口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港产融合也一定程度地脱节。从物流枢纽直接关联产业、依存或毗邻产业、衍生产业来看,还没有围绕港口形成一定规模、集中集聚的产业集群,从根源上影响了枢纽的集聚作用,阻碍了枢纽经济相关产业的衍生与发展,凸显出港口与产业联动发展上的短板和不足。

2.4 中欧班列运量下降明显

“营满欧”是营口开放的重要通道之一,高峰期曾同时开通11班中欧班列,运量一度占据满洲里口岸出境箱量的46%,但由于国内各地大幅提高中欧班列补贴力度,间接削弱了营口市的区位、成本、服务等优势,中欧班列运量急剧减少。目前,营口市中欧班列只余一列,2019年运量仅有1000于标箱,同比降低74.3%。

2.5 政府、企业、港口间沟通互动机制不够完善

辽宁港口整合以后,政府、企业与港口的对接协调机制不健全,在与营口港沟通、反映业务事宜上,需由营口港上报总部,由总部传达给事务部,再由事务部转给营口港,程序繁琐、过程冗长,无形中降低了运行效率,急需建立政府、企业直接与辽港集团高效沟通的体制机制。

3 营口市发展物流枢纽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3.1 全面夯实交通基础,推动物流枢纽建设

3.1.1 大力补齐交通短板

按照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空间布局,以营口港为重点,抓紧规划建设疏港高速公路,完善港口物流枢纽集疏运体系、提升集疏运能力;围绕高铁站、港口、机场三点联结,调整、完善城际公路建设,支持高铁站、港口、机场增加客货航线,进一步畅通经济要素集中集聚大通道;加强重点园区道路建设,为企业提供便利、安全的公路运输设施。

3.1.2 加快推动物流枢纽建设

在海铁联运区方面,重点围绕中欧班列国际运输和东北内陆班列运输,完善集装箱分拨、堆存、外贸货物拆装及查验、库房仓储与物流分拨等功能,有针对性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营口港中俄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工程,全面打造功能完善的海铁联运全链条服务体系和硬件设施,形成高效化的联运中心。同时,对现有保税物流中心和联通中俄国际物流园区的物流道线作业区提前谋划、扩容升级,为提升联运效率夯实硬件基础。

在综合物流服务区方面,建设、完善粮食、钢材、石化等物流区基础设施,推动营口物流枢纽在普货运输、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全程物流等方面提质增效。

3.2 聚焦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物流枢纽功能

3.2.1 物流枢纽间运输方式相融合

通过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实现海陆物流枢纽的深度融合,围绕淀粉、粮食、钢材等主要的运输物资,适当在东北腹地增设内陆港站,以“门到门”的服务方式,提升“南方水路至营口,再由营口铁路至东北、蒙东”和“东北粮食主产区铁路至营口,再由营口港水路至长江经济带等地区”的线路运行效率,进而增强物流枢纽的综合运输功能。

3.2.2 物流枢纽与平台、信息相融合

通过设立分拨中心,丰富物流枢纽组织功能,进一步发挥物流枢纽的集散作用,借助电商企业布局东北的大趋势,争取在营口设立区域分拨中心或云仓,增量货物流通,并支持通过线上线下企业合作、并购等多种方式,增强营口物流枢纽的组织功能。

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支撑,深入开展物流枢纽信息化提升工程,加快构建以信息流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的高效运转体系,增强物流枢纽的综合功能。同时,推进与国家相关机构和多式联运通道沿线平台运营公司的EDI平台对接,打破公、水、铁联运中不同运输方式间的信息壁垒,实现高效协同。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數据、物联网深度融合,探索智能通道、智能车辆以及物联网智能装备应用,提升物流枢纽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3.3 港产联动,全面厚植产业实力

3.3.1 持续壮大直接关联产业

通过设立产业基金、出台扶持政策,加强资金、土地等要素的供给强度,扶持更多物流企业争创国家A级称号;对于港口枢纽及鲅鱼圈内的小、弱、乱且难以取得改观的物流企业,按照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要求予以搬迁,保证物流产业整体质量。通过兼并、合作、组建联盟等方式,有效整合社会零散运力,系统、精准、高效地配置运输资源,推动物流产业集约化、高效化、有序化发展。

3.3.2 重点发展依存或毗邻产业

以现有的钢铁、镁、铝、石化、食品饮品、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产业为核心,与港口形成枢纽联动发展。依托营口港大量的粮食运输,吸引加工企业尤其是农产品运输目的地的企业落户营口,同时依托区位及港口优势,吸引国内外粮食企业投资,形成以营口港为门户的中国北方粮食大通道,拉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鼓励钢铁、镁、铝等相关生产企业加快实施技术升级,提升产品质量与核心竞争力,开辟更多的欧洲、东南亚等国际航线,实现港口与企业融合发展。石化、装备制造等产业,依托港口运输优势,通过优化存量、吸引增量,提升产业整体能级。

3.3.3 有效培育衍生产业

聚焦金融、跨境电商、服务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壮大临港产业集群。以临港金融服务区、物流金融试验区建设为统领,吸引金融企业落户、集聚,形成以服务临港经济为导向的金融产业体系,并大力发展航运保险等金融产业,丰富业态、壮大实力。发挥港口物流枢纽和自贸区的双重优势,依托国际快件中心,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建设集网上交易、网上支付、物流管理、行情分析等功能的综合性大宗商品“零售”平台,重点围绕钢材、粮食等产品,探索以集装箱为主的大宗商品“新零售”模式,进一步提高大宗物资现货的交易流通效率。

3.4 模式创新,全面加强基础保障

要进一步聚焦物流枢纽建设,既学习借鉴国内外物流枢纽型经济区发展经验,更要结合实际和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大局给予综合性的政策支持,积极抢抓发展物流枢纽的主动权。通过出台务实有效的政策举措,扶植现代化、规模化、智能化的物流企业,支持物流企业的发展,深入探索物流枢纽经济的模式创新,利用港融数据平台、物流枢纽运营平台、城市交通物流信息平台、物联网等为基础,以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建设为契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通过整合内外部客户、资金、数据、服务,创新培育“B2B+供应链服务+供应链金融”平台,有效提升各类要素的产出率和集聚度,形成以资源推动发展、萌生新动能的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李芏巍.国家物流枢纽将会是未来财富聚集点[J].大陆桥视野,2019,(02).

[2]朱一青.城市智慧配送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7.

[3]张建军,赵启兰.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平台生态圈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流通经济,2018,(06).

猜你喜欢

港口融合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国港口,屹立东方
我国港口首次实现LNG“船到船”同步加注作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港口上的笑脸
上海港口排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