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现状及培养建议

2020-10-12杨秋玲

中国市场 2020年25期
关键词:旅游产业人力资源

[摘 要]中央提出“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将旅游产业的发展全面融入了国家战略体系,旅游产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在这样的发展前景下行业需要良好的人力资源供给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从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两个角度对我国目前旅游产业人力资源供需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旅游产业从业人员存在着严重的供需失衡现象,主要集中表现在层次结构、地区结构以及专业结构等方面。基于此,文章从政府、企业、高校以及从业者个人四个方面对我国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培养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旅游产业;人力资源;供需结构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5.043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将旅游业视为国民经济产业和综合性经济产业。各届党的领导人都高度重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注重市场和人才的开发与管理。在总结“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实现旅游产业大国的基础上,更是将旅游业的发展在“十三五”规划中全面融入了国家的战略体系,使得旅游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当然这无疑对旅游产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我国旅游产业从业人员供需现状分析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却是当前旅游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结构的真实写照。总体看来我国旅游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业人员整体数量供不应求;二是行业内从业人员所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已不能满足行业发展对其提出的新要求。

2.1 我国旅游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供需现状

旅游业飞速发展引发了对大量旅游人才需求。根据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显示,2010—2017年国内游客数量从21.03亿上涨至50.01亿,呈现出稳步上涨的态势。游客的增长率和从业人员需求量成正比,按照每年10%的游客增长率计算2017年我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至少应达到1405万人才能基本满足行业人力资源数量需求。事实上该年全国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仅有约600万人。

面对行业内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高校作为行业人才重要的输送端口,人才输出情况却不容乐观,在2010—2017年游客数量急剧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旅游类相关专业的招生人数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17年我国开设旅游类专业院校2614所,其中本科类高校604所,高职类学校1086所,中职类学校924所。招生人数仅为27.39万人,较2007年108.64万人减少81.25万人,约减少75%。由此可见,旅游专业生源紧缩是造成高校旅游类专业毕业生输出数量短缺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其原因主要包括旅游行业的社会认可度不高、专业招生宣传力度不够、毕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和认知不够以及行业内结构性就业问题等。

2.2 我国旅游产业人力资源质量供需现状

旅游业的稳步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从业人员就业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行业内“导游乱象”、强买强卖等问题时有发生,不仅损害了游客的人身财产安全,同时也给当地的形象甚至整个行业带来负面影响。造成类似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行业内从业人员素质低下。

杨春玲认为推动旅游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较为匮乏。旅游产业是一个复合型领域,涵盖酒店业、餐饮业、物流行业等,所需要人才的知识结构也应该是宽泛的,包含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方面,因此,高校唯有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传授给学生,才能真正有力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实现高水平人才培养。不仅如此,旅游产业从业技能更新迭代快,既需要从业人员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在岗位上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形成持续学习的习惯和氛围,时刻了解和关注最新的行业动向。除此之外,创新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也是新时代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必备素质。旅游形式的创新、服务的创新、技术的创新都是使旅游产业被誉为国际朝阳产业的重要助推力。

反观目前行业内的人力资源供给状况,主要存在供给层次参差不齐、专业结构混乱等问题。行业基层从业人员普遍学历低、年龄小,导致缺乏实践经验、应对突发状况的灵活性欠缺以及融会贯通能力较弱;加之入职初期的工资较低,容易产生自我怀疑的心理,打击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此外,在从业人员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未受过系统的训练和培训的非科班出身的从业者,靠经验积累维持工作,缺乏专业性(张楠,2017)。加之部分高校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和职业认知不明确,例如将学生按照行业领军人物和领导进行培养,导致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常常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

2.3 我国旅游行业人力资源结构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旅游业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新时期旅游人才是实现旅游多元功能的重要一环。我国旅游产业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供不应求加之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合理性较为突出,导致服务水平不能满足游客需要,严重阻碍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地区结构、层次结构以及专业结构等方面。此外,从业者的学历、知识水平、经验、能力等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就地区结构而言,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平衡是造成行业内人力资源存在地区结构问题的重要原因。西部地区人力资源问题普遍更为严重。近年来,内地为西藏输送导游以及开展旅游培训项目为西藏等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注入了宝贵的人力资源,但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的影响,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从业意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结构性就业问题突出。此外,产业内基层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大,也难以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从而阻碍旅游业的发展。

就层次结构而言,旅游业发展离不开研究型人才、服务型人才、管理型人才以及技能型人才,管理型人才主要从宏观层面掌握行业发展的风向标,而服务型人才则直接對接游客,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各类人才密切配合,才能保证各项服务流程紧密衔接,促进旅游产业持续发展。如今,行业内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较为短缺,产业内部缺乏有力的监管和专业的技术指导,加之缺乏对旅游人才的专业培训,行业内服务人员普遍存在技能缺乏、服务水平低等突出问题,严重阻碍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

就专业结构而言,问题集中表现为专业结构陈旧,尤其缺乏适应新时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难以灵活适应互联网时代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加之“文化旅游”成为旅游业中的一大特色,仅以管理学、酒店管理、饭店管理为基础课程的传统旅游人才专业结构已不能满足新时代行业发展需要,与时代背景相吻合的创新型人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高新技术人才等才能在瞬息万变的产业中长期立足,使我国旅游业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4 我国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培养建议

为提高我国旅游产业专业类旅游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优化人力资源供需结构,满足我国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文章从政府、企业、高校及从业者个人四个方面提出旅游人才的培养建议,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较好的人才保障机制。

4.1 制定并完善旅游产业服务促进条例,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

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政府应制定和完善与旅游产业相关的政策和条例,加大对旅游产业的工作投入力度,鼓励各地区、各高校开设更多旅游类相关专业。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地方政府应为当地旅游局等工作部门对从业人员进行多方面的培养提供指导和帮助,从而打造一支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建设队伍,为我国旅游产业的人才后备力量打下坚固基础。其次,地方政府要分析当前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对当地旅游行政规划、旅游经营与管理提出有效性管理条例,合理开发当地旅游文化资源,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

4.2 企业紧跟行业发展动向,继续开展针对性的行业培训

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0—2017年行业从业人员培训总量每年小幅度上涨。2017年行业从业人员培训总量586万人次,较2016年增长112万人次,增长率23.6%。企业应该继续加大对从业人员的针对性培训。一方面,通过培训,向从业人员传达最新的行业发展动向,培养从业人员应对社会环境和行业变化的能力,及时对工作目标和方向做出针对性的调整,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开展行业培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员工时刻保持学习干劲,开发从业者的潜能。

4.3 高校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作为向行业输送人才最为重要的端口,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保证人才质量,避免将所有学生培养为行业领导的单一的培养方式。要结合学校背景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其次,优化课程体系。旅游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需要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基础知识匮乏是行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较为严重的问题,应该适当加入语言、地理、文学、历史等基础知识,避免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常识性错误(程海峰,2009)。

4.4 从业者明确职业方向,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政府、企业以及高校为保证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质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保障。对于从业者个人而言,更应该认清自己角色定位,明确职业方向,要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在与顾客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冲突,要始终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展现一名优秀服务人员的优良作风和品质,避免情绪劳动在工作中的负面影响,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情绪的自我掌控和调节能力。

4.5 高校人才培养要增加对地方经济的服务意识

在互联网以及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發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地方高校的人才提供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高校发展也以地方经济发展为依托,两者构成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创新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能,部分高校仍将办学目标局限于传统的人才培养以及学术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理念和使命感还不够深入。因此,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充分考虑地方社会发展的需求,优化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学体制改革,采用打造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等方式,培养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例如内蒙古、西藏等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语言以及民俗等,地方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与当地旅游特色相适应的专门型人才,打造地方旅游业的精品特色,实现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发展并行的双赢目标。

5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旅游行业发展存在极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在满足行业需求数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量,缓解我国旅游行业人才供需结构失衡的现状,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云.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旅游经济思想探析[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3.

[2]程海峰.基于旅游市场供需现状的旅游人才培养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6):133-134

[3]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N].中国文化报,2018-12-28.

[4]石伟伟.旅游产业整合视角下的现代化旅游人才供求分析[J].特区经济,2014(12):151-154.

[5]张楠.我国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与供给现状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12):223-224.

[6]谢敏.如何提高旅游人力资源的质量[J].现代经济信息,2017(6):77.

[7]杨春玲.旅游业人才需求现状与发展分析——兼论广西旅游人才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10):83-86.

[8]邓绍云.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趋势预测与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5):286-288.

[9]张楠.我国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与供给现状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12):223-224.

[10]朱智.河源市导游队伍现状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11):215-216.

[11]程柯.旅游人才培养现状及其培养模式探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1):100-104.

[12]张湛,郭倩婷.我国旅游人力资源现状与解决路径探讨[J].纳税,2017(26):72.

[13]纪培玲.浅析旅游人才培养与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关系[J].农场经济管理,2019(9):54-56.

[14]张建宏.基于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旅游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2015(7):68-71.

[15]马秀芝.充分发挥高校对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服务作用[J].管理观察,2018(24):147-148.

[基金项目]川藏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协同创新中心基金项目“川藏地区旅游产业人力资源供需结构研究”(项目编号:19CZZX25)。

[作者简介]杨秋玲,四川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旅游产业人力资源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北京市旅游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寻找医院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人力资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