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在小学美术课程开发中的应用

2020-10-09王娜

艺术大观 2020年21期
关键词:画像石徐州校本

王娜

摘 要: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文化形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徐州汉画像石艺术是中国五千年文化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旨在尝试将徐州汉画像石艺术作为课程资源融入小学美术教育中。在新时代的教育目的下,挖掘汉画像石中的教育资源,开发特色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提升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关键词:校本课程;徐州汉画像石艺术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1-00-02

一、开发当地优秀美术课程资源的意义与价值

美术课程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作美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然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能只依靠教材,也需要走出教室,走入生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能仅限于教授教材内容,应以教材为跳板,开发丰富的校本课程。《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的特色。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利用本土优秀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能增强学生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树立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的高尚情怀。同时有利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让人们在当代社会背景下重新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汉画像石具有审美价值、德育价值、历史价值。首先,汉画像石饱满的构图、简洁夸张的造型、形式多样的雕刻构成了独特的艺术美感。其次,汉画像石中描绘的历史故事、儒家教义所传达出崇礼归仁的价值观在现代仍然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最后,汉画像石用图像的形式记载了汉代生活及时代精神,通过研究画像石我们可以真切地了解汉代的历史。所以,汉画像石是重要的美术教育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发价值。

二、解析徐州汉画像石艺术在学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徐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流传下数量众多的汉画像石。汉画像石是汉代重要的艺术形式。王建中在《汉代画像石通论》中对汉画像石做了定义:“汉代画像石是指我国西汉时期,装饰于墓室、墓祠、墓阙及其他建筑物上以石为地、以刀代笔,或勾以墨线、涂以彩色的特殊的绘画艺术品。”[1]在构图、造型、工艺制作等方面代表了汉代的艺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研究价值,被喻为“一部绣像汉代史”。

(一)技法多样

汉画像石是绘画与雕刻相结合的艺术,雕刻技法多样,有阴线刻、凹入刻、浅浮雕、高浮雕、圆雕等。目前出土的徐州地区汉画像石主要以阴线刻和浅浮雕为主。阴线刻包括平面阴线刻和凿纹地阴线刻,其最大的特点是全部用线条来表现物象,表面没有凹凸,物象与余白在一个平面上。浅浮雕分为凿纹地浅浮雕和平地淺浮雕,物象面较余白面稍突出,追求物象的质感。雕刻技法是相当复杂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只需让学生了解石雕技法的相关知识,掌握其中一种技法,能够利用身边易于操作的材料制作一幅作品。[2]

(二)寓意美

汉画像石蕴含了美好的寓意,是汉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中被广泛用在墓门上的十字穿环纹体现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用于创造梦幻气息的云纹体现了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崇拜心理;象征祥瑞的龙凤则被赋予祛邪、避灾、祈福等作用。这些被赋予了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符号,记录着劳动人民对自然、对生活的观察和真切的描绘。让学生体会汉画像石包含的传统文化精神和风俗习惯,形成艺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观,则是教学重点。[3]

三、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汉画像石艺术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徐州市政府也十分重视对汉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在推广汉画像石艺术上做出了许多努力,与多所学校组建馆校合作实践基地,开展了一系列学习活动,少数学校开发了相关的校本课程。但农村教师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如此宝贵的课程资源不能在农村小学生中普及开来,所以汉画像石校本课程开发就显得十分必要。笔者在认真研究相关的成果上,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做出了一些探索与尝试。[4]

四、以徐州汉画像石为主题的教学案例探究

活动基本信息:时间:2020年5月。

地点:徐州市铜山区柳泉镇高皇小学。

班级:六(一)。

课时:8课时。

活动目的: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汉画像石艺术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以及艺术价值,在当代社会语境下重新解读徐州汉画像石艺术,探索古老艺术的新的生命力。掌握多种材料创作方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增强保护文化资源的意识,提升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设计思路:此次研究是在当代教育的语境下,探寻徐州汉画像石艺术与小学美术教育融合性。笔者依据美术学科的课程标准要求,经过认真研究选取了画像石艺术的题材、工艺、美好寓意三个方面进行课程设计,包含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三个学习领域。

活动设计一:汉画里的成语典故(欣赏·评述)。

活动设备:多媒体、刮画纸、刮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汉画像石图片,让学生猜猜画面呈现的成语典故,以此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课程。播放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徐州汉画像石艺术,教师相机介绍徐州汉画像石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地域自豪感。接着,多媒体出示“力士图”“扳手腕图”“六博图”,教师引导学生从画像石出现的背景、表现的主题等方面进行欣赏,并以小组为单位模仿画面内容,重现汉代人生活场景。最后,教师出示刮画微课视频进行示范教学,然后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对“力士图”“扳手腕图”“六博图”进行刮画临摹,并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活动设计二:石上绣像(造型·表现)。

活动设备:多媒体、吹塑纸板、卡纸、水粉颜料、笔刷、铅笔等。

教学过程:首先,教师多媒体出示汉画像石“庖厨图”。学生进行初步感知,领略汉代的饮食、乐舞等文化。将全班分为两组,从制作方法和特点对画像石的上下两格画面进行深入探究,再进行全班交流,感受汉画像石的石刻制作方法和朴拙平实的造型风格。接着,教师播放视频介绍画像石的石刻制作工艺,以刀为笔,以石为纸,即在平面的石料上进行刻画。最后,教师出示吹塑纸版画的微课供学生学习制作方法,学生选取画像石上的图像进行版画创作。学生展示作品,教师总结。

活动设计三:解读“密码”(设计·应用)。

活动设备:多媒体、纸袋、铅笔、直尺、橡皮、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的文创产品,以此导入课程。再通过多媒体出示六博图、龙凤呈祥图、建筑人物图、乐舞图,让学生寻找其中蕴藏的龙、凤、十字穿环纹、云纹等吉祥图案。接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纹样的造型特点以及象征意义,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通过多媒体展示纹样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开阔学生眼界,打开创作思路,启发学生设计灵感。教师展示自己设计作品,并用微课视频教授学生设计方法。学生先用线描的方式从画像石中提取吉祥图案,再将图案设计在废旧纸袋上。展示学生作品,从创意、纹样等方面进行自评、互评、师评。最后,教师总结本课内容,鼓励学生课下废物再利用来美化我们的生活。

五、结束语

从徐州汉画像石艺术中我们感受到汉代人民博大宽容的时代精神和恢宏大气的创作魄力。这些精神与魄力也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笔者尝试将画像石与小学美术学科相结合,在新时代语境下挖掘画像石的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从汉画像石的题材、工艺、吉祥寓意三个方面入手设计课程。此次是笔者初次尝试课程设计不够完善,只包含了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三个学习领域,没有涉及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由于路程较远,没能够集中组织学生到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博物馆、汉墓实地参观和体验。笔者倡导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参观,收集相关的资料。通过此次探索笔者深刻认识到课程开发的复杂性与难度性以及自身的不足。今后将再接再厉,继续进行实践探索,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资源,挖掘更多有效资源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王建中.汉代画像石通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

[2]湯池.中国画像石全集:卷四[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

[3]申茹,王志明.徐州汉画像石艺术在当地学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4(06):105.

[4]王莉.以徐州汉画像石为资源的校本课程建设[D].山东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画像石徐州校本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高申作品
徐州汉画像石历史文化研究探微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于永正从教年记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