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筝曲创作繁盛季

2020-10-09陈姝羽

艺术大观 2020年21期

陈姝羽

摘 要:古筝,历史悠久,传统民族乐器之瑰宝,形制典雅,高音区清丽婉转,低音区苍劲厚润,音韵绵长。现使用最为普遍的二十一弦筝,音域从大字组D至小字三组d,宽广的音域使得和声的运用优于其他部分民族乐器,作为被创作对象时也拥有极高的可塑性。由于当代作曲人才之辈出,古筝成为作曲家们想要不断尝试与挑战、炙手可热的新目标。大量的现代筝曲如雨后春笋般,为了作品能更自由的表现,创新的演奏技法因此应运而生;其次,打破了以往较为局限、难以满足部分作品呈现需求的五声性传统调式定弦(人工调式定弦运用的出现);甚至这波高涨的创作热情推动了古筝新进程—新形制的现代筝(多声弦制古筝)的出现与运用。应该说被开创与革新的筝文化为作曲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机会,而作品的多风格则推动古筝向新时代迈进,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前进。无论是创新的演奏技法、定弦方法以及多声筝在各大专院校的逐渐普及,它们都必然融入了我们所熟知的传统筝乐的演奏精髓。现代筝乐,既让观者耳目一新,又不失旧筝之余韵,大批的优秀作品也已成为现代习筝者的必弹必考经典曲目。传统的保留与现代的发展既碰撞又交融的局面让古筝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单元。本文将列举多首近年来较有代表性、调性风格突出、各演出及大赛选用的优秀曲目,浅谈现代筝曲创作之繁盛的景象与其在专业教学领域的影响。[1]

关键词:多声筝;现代筝曲在教学中;创作型筝演奏家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1-000-03

一、打破传统五声的定弦与多声弦制古筝

(一)人工调式定弦

传统筝定弦为“宫、商、角、徴、羽”的五声性音阶排列,此调性便决定了和声的局限性,因此打破传统筝的定弦顺序,使之有丰富的和声效果,可以自由驰骋于作品的构思,成为现代作曲家的一个必要手段与途径。

方岽清先生所作之曲《冬虫·夏草》正是这样既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又不拘泥于五声调性之中的作品。这首乐曲最初是为筝与29弦转调箜篌所作。此处仅以筝领奏定弦为例(图1所示):

传统二十一弦筝的五声性定弦共有四组,而上图中此列定弦排序,变成了两组非八度周期性定弦与一组八度周期性定弦所混合的定弦排列。因此在弹奏时,演奏者拥有了一组完整八度的自然小调音阶,四级音和七级音不需要以按音的形式来表达,作曲家就可以为充分解放出来的左手配置和声,低音和声的加入使得旋律形象更为饱满、立体、生动,在弹奏时对于情感的把握和表现也更加淋漓与细致。

又如《晓雾》王中山老师作曲(如图2所示):

高音区保留了一组传统的五声性调式(为贯穿始终的京剧调性所考量和设计),低音区则为和声考量設计了另一组定弦,这样便有了36小节至41小节的跨八度开放和声旋律,这种跳八度的两个声部既相交又可单独成旋律的创新性写作手法在古筝作品中尤为少见。此段单声部旋律具有浓厚的地方戏曲——京剧音乐元素,跨八度双声部展现了古筝宽广音域的同时为旋律增添了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氛,留给听者更多想象空间。(如图3所示)

另,左手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左手的职责不再是单纯地为了补充旋律中所需要而定弦里没有的音符—按音,打破传统五声人工调式定弦特殊而巧妙的设计优化了作品的自由构思与自然流往、避免了大量和声的流失,现下它终于可以自由自在的担当为音符润饰和与右手配合和声演奏的多重身份了(虽不似十二平均律这般自如,但哪怕只一个八度内多两个音级,就可得到更多可能的和声组合)。如此自由洒脱,必定是每个弹筝者追求与向往的演奏方式。打破传统五声的人工调式定弦就是这样一个里程碑似的创举。

(二)多声弦制古筝的出现与其独特的演奏形式

上一论点阐述了在五声弦制筝上使用的一些非五声定弦方式是为作品呈现以及解决缺失音级的较有效的方法。而多声弦制古筝的研发与运用,无疑更大的扩宽了曲作者的思路,更新潮而优秀的现代古筝作品会不断涌现。无论五声弦制还是七声弦制,都有其局限。两者也互不能替代。《白色风的下面》&《雨潇潇》三木稔曲,两首作品可连弹为《风·雨》,使用日本七声弦制筝(KOTO)弹奏。笔者在2000年曾用传统五声弦制筝定弦为七声来弹奏此曲,期间,不但改变定弦,还需要更换部分琴弦和移动琴码:首先需要为变更的八度所作弦色的统一好在弹奏中识别;其次需要为音区的差距带来的琴弦张力不足导致音色大失的考虑;再者换弦都不能弥补之余,只能移动琴码的位置,举一例子,比如第二十一琴码有可能会在第二十琴码之右侧。[2]

二、现代筝曲在教学中

题材丰富、演奏形式新颖、创新型演奏技法多样化以及多调性风格决定了现代筝曲在教学中的比重。

(一)为重奏课程所考虑

以《冬虫夏草》为例,笔者在此曲的教学与演奏当中较为习惯使用的是五台古筝的版本。

乐器编制:

五台古筝(筝领奏与筝一二三四声部共五人)

打击乐(二人)

低音提琴(一人)

此曲在舞台表现力上是一个突破:乐曲分为两个乐章,第一乐章《冬虫》,第二乐章《夏草》。由虫到草,从冬入夏,一个是含蓄寂静而经霜的“冬”,一个是期盼已久暖阳遍照大地的“夏”。前章略带忧郁感伤,后章万物复苏,一片生机,活力满满,崭新的生命已经到来。演奏者们要对情绪的把控细致入微,需要前后两章有鲜明的对照,特别第二章《夏草》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型,破土重生的希望和迸发的力量表现在最后的呐喊。打击乐与筝一演奏者和筝三演奏者之间的节奏互动,尤为关键。

另外,此曲在演奏形式上是一个突破,重奏课的排练对老师或学生来讲都是一个不断学习、感受、升华的过程:1.五台皆打破传统五声以人工调式定弦的古筝重奏。对学生们来说习惯于人工调式定弦约等于每次遇到需要人工调式定弦的乐曲都能得到一个主动思考、快速准确定弦和积极识谱试奏的综合能力的锻炼。2.多声部筝重奏丰富的节奏与和声层次带给弹奏者愉悦舒展的心理状态,激发内心的音乐感受,与其余声部同学重奏时有更多的交融与共情体验。3.古筝与西洋乐器的合作,中西方音乐的交融与碰撞,让还没有机会接触大型独奏、协奏的低年级同学对与其他器乐的合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4.作品题材新颖,乐曲说明很特别,冬虫夏草,不得不补,在课堂上不可或缺的一首教学曲目。

(二)新技法的熟练掌握与二度创作

以《晓雾》为例,曲中运用了大量的创新弹奏技法,一些为模仿京打里的乐器,如梆子、板和单皮鼓等。模仿梆子与板的声音有敲击琴板下方与拍击琴盒或琴盒侧面。(板眼虽皆清脆,也有音色之分。曲作者创作思维缜密,思虑细致。)

一些为了营造出热闹欢腾的京剧特有的“武场”气氛而创作的特殊音效,如左手止音短刮奏,可奏出干净利落的感觉,勾勒出武旦的鲜明形象。

此处为典型的快速音阶级进,这样的作曲手法多用于西洋乐器的演奏所需,现运用到古筝乐曲当中来。弹奏者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快速指序弹奏技法的要领,更要为这种打破了传统快速指序技法的西洋创作手法重新构思排列指序,以确保音色、力量、速度平均性的同时,快速平顺的完成。这是既体现了弹者的技艺,又具极高艺术欣赏性的乐段,笔者在练习以及演出中经常沉浸在此段悠扬流畅的美妙旋律中。

《苍歌引》陈哲曲(如图4所示):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作潜能

一些精巧的小作品,如筝三重奏《琉璃误》乐曲流畅,旋律简洁疏朗,悦耳动听,从识谱到熟练配合只需要很短暂的时间。学生可以从模仿曲式结构开始着手自己写作。

三、具有作曲者和演奏者双重身份的音乐家

古筝作品推陈出新,依赖于作曲家的不断努力,在这群人当中,具有古筝演奏家与曲作者并存的双重身份的音乐家所占比例随着古筝艺术史的推进与时代发展而越来越大。

我们知道较老一辈也是开创弹筝人自己创作乐曲之先河的有几位老先生:

赵玉斋先生,著名古筝演奏家。他将十六弦筝增加扩展了一个八度至我们今天所普及的二十一弦筝。创作了耳熟能详,每一个学筝人必弹曲目《庆丰年》,此曲亦收录在全国古筝考级标准教材内,曲中创新型技法如:柱弦、双指撮弦刮奏、点柱哑音(左手中指轻压琴柱上端,右手弹奏律动性节奏,发出短促而沙哑的声音,生动模仿击鼓的音效)。《庆丰年》以那个时代为创作背景,新中国建立以后人们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为庆祝一个丰衣足食的年而欢腾喜庆锣鼓喧天的场面,乐曲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热情质朴单纯美好的思想情感。

赵曼琴先生,改编代表作:《打虎上山》《井冈山上太阳红》。这两首作品红极一时,轮指、弹轮、弹摇等几十种新指序构成的“快速指序技法体系”的创作,影响着今后每一个弹筝人以及为筝写作的曲作家们,这是筝历史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在校时常以突破速度为荣来反复练习这两首曲目,让弹筝人真正进入到有技可炫的行列中来,那时弹毕之感即为过手瘾。迄今为止,依旧是一个新潮的展现。

周延甲,秦筝教育家、演奏家,经典创作曲目《姜女泪》、《秦桑曲》。

王中山,创作和编写乐曲十余首,早期代表作品:《溟山》《云岭音画》。

《溟山》中左右手快速指序交替弹奏手法以及《云岭音画》里的双手摇指、丰富的敲击拍打技巧都是开拓性的演奏技法,为展现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音乐提供了生动绝妙的表达手段,使曲调更加灵动活泼。王老师在演奏自己的作品时,技艺高超娴熟、具超强的节奏律动感,在舞台上潇洒自如,无数专业学生与筝乐爱好者争相弹奏与模仿。

在老一辈教育家演奏家的激励下,后备亦随前迹继续在创新与创作的路上前行。筝演奏家已然不能仅满足于弹奏,更参与到了创作的队伍中来。自写自弹,更加得心应手,自成风格,独树一帜。

新兴的创作型筝演奏家更是不甚列举。刘乐—一位多产的作曲家、筝演奏家,他的原创作品有《秋月吟》《侬》《袖梦》等。其中《袖梦》灵感源自中国传统舞蹈“水袖舞”,运用雅乐的音律及流动的音乐线条营造出梦境中的迷离和水袖飘舞时的行云流水,动感的快板则展现出水袖舞中“力”的美感;青年古筝演奏家陆晶所作《浣花语》一曲,清新脱俗婉转流畅的旋律,勾画出了秀美锦城清丽文艺的形象;又如吴健作曲并弹奏的筝重奏《忘机》以及筝与民乐四重奏《返璞歸筝》诗意盎然,充满着文人气息,作者淡泊出世的心境全然体现在音乐作品中;再程浩如根据《红高粱》片尾曲《九儿》创作改编的筝协奏曲《九儿随想曲》,熟悉的旋律唤起对旧时的记忆,用古筝演绎,加入丰富的弹奏技巧,更是别有一番韵律。

四、结束语

现代化是人类共同命运体,它微妙而又复杂。中国古老传统的音乐精髓与各式另类新潮美学激烈碰撞出的绚烂花火正在“现代”这个舞台上大放异彩,这些新的筝乐作品包含了我们东方的哲学思想与艺术精神,各色筝艺形态悄无声息且无拘束的自然生长着,枝繁叶茂的已然长成了参天大树。在吸收杂糅之后地吐纳,正是破土而生的迫切!我们很幸运,有梦想,时代又赋予我们激情,大胆创作我们所构筑的理想的音乐世界观吧。

参考文献:

[1]李萌.多声弦制古筝的特色与文化优势[J].乐器,2009(10):22-24.

[2]王宇.传统古筝与多声弦筝的异同分析[J].北方音乐,2018(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