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经济学分析

2020-10-09邓黔

时代人物 2020年13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邓黔

关键词:新型举国体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为政府

2016年8月8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指出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嫦娥四号”探月工程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强调,“嫦娥四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是“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又一生动实践”。2019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批准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提到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宏伟蓝图。

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理论成果,其内涵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我国新时代的发展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本文旨在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述新型举国体制的内涵,在宏观层面提出在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过程中政府应密切关注的四点问题。

新型举国体制的理论分析

举国体制理念的内涵和渊源。举国体制,就是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举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攻克某一项世界尖端领域或国家级特别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张渝政,2019)。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举国体制是一种配置资源的制度安排;它的基本理念,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就提出了集中力量从事革命斗争的思想:“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为什么要团结真正的朋友?因为团结了真正的朋友就等于聚集了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从而能够建立并壮大红色政权,最终推翻反革命。这其实就标志着举国体制理念的萌芽。随着人民民主革命的一次次斗争实践,举国体制的理念也在不断完善成熟。“建立民族统一战线”“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思想都可看作举国体制理念的雏形。新中国成立以后,举国体制理念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论十大关系》,指出“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可以说,举国体制的力量为奠定我国工业化基础、完善产业体系及确保国家安全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这种力量,使我国在“一五”期间就成功建立了较完整的工业和经济体系,并相继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青蒿素”“嫦娥探月工程”等重大战略项目的胜利。

举国体制理念同“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之间的辩证统一。恩格斯曾指出:“无产阶级运用取得的权力,将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剔除了社会生产资料的资本属性,从而也就使它们的社会性有充分的自由得以实现,也就能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社会生产”。这表明,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角度讲,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公有制的本质,决定了其具有集中国家一切优势资源从事生产的可能性。但是,仅仅实行公有制并不够,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拥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才能在资源的谋划、布局、管理和调度上形成一个严谨周密的指挥体系。因此,“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发挥举国体制优势的前提。其次,如何正确理解恩格斯提到的公共财产的社会性?本文认为,恩格斯所谓的实现公共财产的社会性,就是指取得政权的无产阶级政党,运用公共财产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过程。恩格斯认为,从资产阶级手中获取社会生产资料,使其为人民群众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它其实表达了无产阶级政党执政为民的宗旨,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根本特征。因此,“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举国体制永恒追求的目标和价值体现。

综上所述,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举国体制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为举国体制的实施指明了前进方向。三者在内涵理念上一脉相承,组成了新时代共产党执政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

新型举国体制的核心要义。分析新型举国体制的核心要义,应当结合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达成的目的,是让市场“无形之手”在资源配置中其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所言:“供给侧改革所强调的是政府的行为要符合市场规则,利用市场本身的力量来干预市场,而绝对不是完全放弃对市场的干预”。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严格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完全依托国家行政指令调配资源。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也由“基础性作用”升华为“决定性作用”。因此,相比较传统的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的核心要义,就是如何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同市场经济体制更好的结合起来。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国家如何合法运用政策工具和政治资源,引导聚集以私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场资源为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和人民群众利益服务。二是如何在确保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和人民群众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实现投入的最小化。

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四点思考

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本质是在资源配置中找到“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力量平衡点。一些深受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思想影响的学者认为,我国深化改革的方向就是要注重建立自由市场,反对政府干预。然而,我国4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所形成的“北京共识”,充分说明了有为政府在有为市场建立和完善方面的巨大力量。政府想强化在资源配置中的有为性,应当注重以下四方面问题。

计划与市场做好分工,明确正确的职责领域。按照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观点,计划与市场本质是两种分配资源的制度安排,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减少社会矛盾,确保社会运行的公平高效。因此,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就是要明确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的职责分工,计划体制要在市场体制无法发挥作用或作用发挥不好的地方贡献自身的力量。比如,原广东省政府副省长陈云贤(2019)就指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深圳创造经济奇迹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在开放之初政府集中力量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和软件建设。凭借采用“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市场运行”的独特模式,深圳成功解决了投资载体和资金运营问题,成为了“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典范实例。再如,医务资源的配置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紧密相关,若让医务资源简单服从市场价格信号的调配,那么根据经济学的供需规律,在醫务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价格上涨就合乎情理,“国难财”这个概念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

注重发挥资源聚集的引导作用。尽管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近30年,但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僵化的管理思维模式和理念并未得到根除。所谓资源聚集的引导作用,是指应当转换资源配置的理念,由过去的“计划命令式”变为“引导聚集式”。应当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和自然人都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其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因此,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力量的关键,就在于设计一套合理的资源引导激励机制,从而既能保证国家重大项目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宏观利益目标,又符合企业等经济主体的微观利益诉求。

强化军地合作,切实树立军民融合意识。在军民二元分割的体制下,由于无法自由流通,因此要素很难实现最大效益,甚至有可能出现资源配置扭曲。作为新时代的一项国家战略,军民融合的本质是打破军民二元分离结构,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之中,促进“军”“民”两大系统的资源和力量双向利用和流动,实现二者发展的协调、平衡和兼容(贺新闻、侯光明等,2011)。通过军民融合实现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的双向利用流动,能够推动社会生产专业化、中间产品种类数、市场规模、技术进步和迂回生产程度同步提升(黄朝峰,2017),最终提高新型举国体制“办大事”的力量。以生产储备为例。筹集、投送和分配的基础是生产储备,生产储备的效率提高自然能带动提高筹集、投送和分配的效率。考虑到基本建设物资的军民通用性,不妨建立军民共用的基本建设物资储备库,总库设在武汉,并根据5个解放军联勤保障中心的所在地设立分库。总库的职能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统筹协调分库的资源配置,每个分库则具体负责一部分地区物资的生产、储备、筹集、投送和分配。

健全完善政务的公开透明制度。从合约理论的角度看,确保政务的公開透明打通了信息流通的渠道,有利于减少执政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和败德风险。笔者认为,应当在法律层面加快健全完善“双向公开”的政务公开透明制度,既要保证政府工作人员的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结果公开和重点事项(领域)信息公开,又要确保人民群众,尤其是专家学者等高级知识分子参政议政,行使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公开透明。从而有效激励执政者创建集创新、服务和廉洁于一体的有为政府,造福于广大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张晓晶,李成等.扭曲、赶超与可持续增长[J].经济研究,2018(01):4-20.

[2]陈云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为政府+有效市场[J].经济研究,2019(01):4-19.

[3]黄朝峰等.军民融合何以能富国强军[J].经济研究,2017(08):187-201.

[3]李春梅.基于政府性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理论模型[J].天府新论,2014(01):49-54.

[4]马耀鹏.制度与路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变迁的历史与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吴敬琏等.读懂供给侧改革[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卢现祥.转变制度供给方式,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J].学术界,2017(10):36-49.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论不良资产证券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运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银行业的困境与出路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析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劳动关系探讨
债转股的法理分析
金融助力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海尔的影响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