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散之笔谈书法》研究

2020-10-09王栋

戏剧之家 2020年26期
关键词:林散之研究

王栋

【摘 要】林散之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金陵四家”之一。《林散之笔谈书法》基本上据林散之先生笔谈手迹整理而成,本文以《林散之笔谈书法》作为研究对象,从《林散之笔谈书法》中所集的林散之对书法各维度的观点出发,结合林散之自身的书法来观照他对笔法、墨法、布白等的见解,以此来对林散之其人、其书有一个更为细致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林散之;《林散之笔谈书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6-0206-04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聋叟、江上老人等。他出生于南京,师从黄宾虹。林散之是当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书画家之一,有“当代草圣”的称誉。林散之先生在书法上的研究颇深,常与亲友及学生交流自己在书法方面的体会与感悟。但因其幼时左耳微聋,高年失聪,与人交流,必赖纸笔达情。其笔谈手迹后被整理入《林散之笔谈书法》一书中。本文主要研究《林散之笔谈书法》这本书(图1),佐证书中林散之的主要观点,并结合其书法来谈他对用笔、用墨以及章法的心得体会。

一、“学书先做人,人品即书品”

在中国历代书法评价中,书品与人品两者密不可分。西汉扬雄曰:“书,心画也。”书法,能表现出人的性格、气质。清代刘熙载曰:“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①他认为书法与人的学问、才能、志向有很大关联,提出了“书如其人”说。古往今来,不乏有如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大家,人品高尚、气节凛然,也有如蔡京这种无法将人品与书品画等号的书家,但这毕竟不是“正统”。书重人品,是书家亘古不变的最基本的要求。林散之先生与桑作楷交谈时就提及:“学书先做人,人品即书品。”②

何为人?何为书?项穆在《书法雅言》中对为人、为书的关系是这样理解的:

“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但人心不同,诚如其面,由中发外,书亦云然。”③

“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余今曰:‘人正则书正。心为人之帅,心正则人正矣。笔为书之充,笔正则事正矣。”④

学书要先学会做人。做人,要改变自己的气质,提高精神境界,归根结底就是要多读书。

在书法理论与书法批评中我们经常听到“气”这个字眼。这个“气”在书法上指的是气息、韵味。无论古今,我们在品评书画作品时都常将“谢赫六法”作为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而“气韵生动”则是“六法”之首。历代书家在书法审美上逐渐有了“骨气”、“金石气”、“书卷气”等要求。同样的,也出现了“俗气”这一种病。

林散之曾言:“字有百病,唯俗病难医,多读书方能医俗。”⑤写字要多读书,不读书光写字,终归是有俗气,就成了古人口中常说的一类人——“写字匠”。高二适就曾说过:“光写字不读书是书匠。”⑥古代多写字匠,人们对写字匠嗤之以鼻。林散之谨记古人教训,主张学习书法要多读书以丰富学识、改变气质。李瑞清说过:“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故自古来学问家虽不善书,而其书有书卷气;故书以气味为第一。不然但成手技,不足贵矣。”⑦其弟子胡小石也说过:“学有造诣的人应兼具‘儒林、‘文苑之所长,既要搞研究,又要懂创作。”⑧

“书卷气”是书法追求的目标之一,书家光学写字不读书,写出来的字则毫无“书卷气”可言。林散之深知此中道理,因此他反复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给当下学书者敲响警钟。

学书做人,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不要好高骛远。时至今日,受名利地位的影响,有些书家在学书做学问时都不太能耐得住寂寞,不踏实。在人品上都如此不“纯”,又能在书法这条道路上走多远呢?正所谓“欲正其书者,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⑨

二、“学碑必从汉开始”

清代,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让人们有了想要改变现状、想要变强的愿望。这导致了书法社会审美的转变,书法风格逐渐由婉约、妩媚转变为雄强、古拙,因此清代碑学兴起了。

受清代崇尚写碑的影响,林散之先生一生中,在汉碑研究学习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他在晚年的自序中说:“余初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于汉师《礼器》、《张迁》、《孔宙》、《衡方》、《乙瑛》、《曹全》……”。⑩他对亲友学生们说:“我学汉碑已有三十几年,功夫有点。学碑必從汉开始。每天早上一百个字,写完才搁笔。”?林散之主张“学碑必从汉开始”,那么林散之为什么主张写隶书呢?

众所周知,林散之有“当代草圣”的称誉。可他在谈及自己写草书的年龄时言:“我到六十岁后才学草书,有许多甘苦体会。没有写碑的底子,不会有成就。”?林散之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临摹研究汉碑。与清代碑学有所不同,他主要是通过写碑来锤炼草书的气息,在草书奔放不羁感觉的基础上,添了份厚重沉稳。林散之认为初学者学习书法一开始便学草书很荒谬,学草写草更是写不出来。因为写草书笔笔连,不容易断开,而写隶书有停顿,能留得住。所以必须要用功学隶书。萧娴在选择临写碑帖时,同样印证了林散之的“学碑必从汉开始”。她说:“选择碑帖,全凭个人爱好……我以为,从汉碑入手,比之从唐碑入手,似乎稍胜一筹。汉碑,上承篆籀,下启楷行,实是学书者首当攻克的关塞。”?大家之见为我们初学书法提供了一条捷径,我们何不试试看呢?

林散之在这漫长的学隶历程中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学隶书,主要是难在气上。要笔笔贯气,方笔也要见圆。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林散之临的《礼器碑》,通篇气息连贯,线条瘦硬,燕尾处自然不做作;《乙瑛碑》古朴浑浊,方圆兼备。

三、“写篆书无用”

林散之先生学书临古广泛,楷书、行书、隶书皆善,草书尤精,唯独篆书,他几乎未涉及。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等碑学家都写篆书,并各有所成。且同时期的萧娴写《石鼓文》,胡小石写金文,并留有不少的佳作。萧娴认为楷书是从篆隶而来。?学习篆书中的圆与隶书中的方,对习得楷书以及之后的行、草书都有很大的益处。萧娴就从隶书《石门颂》、楷书《石门铭》与篆书《石鼓文》、《散氏盘》开始,大量临摹研究线条中的方圆。但林散之却说:“篆书写来很慢,人又不认得,楷书、行书最实用,写来又快。”?显而易见,林散之是不主张写篆书的。我们现如今也很少见到他的篆书作品。是什么原因让林散之认为“写篆书无用”呢?

林散之早年师从黄宾虹先生。黄宾虹一生都致力于研究金文与篆刻,而他尤精金文大篆。他秉持“参差离合,大小斜正,俯仰断续,肥瘦短长,齐而不齐”?的观点,实践于书法创作中。篆书难以出新,而黄宾虹所作篆书,却自成面貌。林散之自知在篆书上无法超越老师,所以他避篆书而不学,才有“写篆书无用”这一说法。

还有一种可能,林散之认为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样样都学有所成。确实如此,就像米芾尤精于写行;赵孟頫写行草;谈及怀素,我们就想到了他的《小草千字文》。欧阳修年轻时不仅喜爱诗文,在书画上也花费大量精力。他的朋友认为其走进了误区,并劝说他必须精于一门学问。于是,他便专攻诗文,终成大家。所以,林散之精于研究草法,终大器晚成,在草书上成就了他的辉煌。可我认为,各种书体间并不存在有用无用这一说法,学书临帖应各种书体都学,然后化为自己的“体”,最后精于这一“体”。

四、“学书求神似”

清代碑学盛行,与当时书家重碑抑帖不同,林散之碑帖兼修。林散之在谈及学古临帖时说:“学书,不要专取形似,要用力,求神”、“学王,就是随意浓淡不拘,求神似,不求形似。”?学古临帖时要在尊重原帖的基础上,先像后不像、先熟后生、先钻进古人后跳出古人。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学习颜体,但是他们最终却各有不同。然周琪会五十多种体,却并没有重点,只是寻求形似,成了古人口中的“书奴”。胡小石在谈及学书时就告诫说:

“夫学书之初,不得不师古,此乃手段而非目的。临古者所以成我,此即接受遗产,非可终身与古人为奴也。若拘守一隅,惟旧辙是循,如邯郸之学步,此等粥饭汉,倘使参访大德,定须吃棒遭喝,匍匐而归。”?

诚如胡小石所说,我们在最初临帖习古时要深入进去,扎扎实实去学。但在学习过程中,不要依葫芦画瓢,要求得神韵。认真学其中的一两点,有所感悟,有所创新。

五、结合工具材料谈用笔、用墨及布白

自古以来,笔、墨、纸、砚是学习书法必不可少的四样工具。《题笔阵图后》曰:“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而书者要学好书法,必须要有得心应手的工具。

林散之与庄希祖言:“紫毫写不出刚字来,羊毫才写得出来。”?他主张用羊毫,尤其是长锋羊毫写硬字、大字。“笔顶竹常有三角、梅花或圆形点,笔头发出白色,尖下稍黄,中部不涨者最好用。”?林散之认为这样的长锋羊毫笔最好用。林散之曾用的毛笔是一种名叫“鹤颈”、“长颈鹿”的长锋羊毫,其特点是杆很长,柔韧富有弹性,蓄墨多,出水慢。长锋羊毫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极为盛行,至今已过二百多年,而用者不乏其人。

作书用墨,写书法,墨是必不可少的一样工具。墨历史悠久,《庄子》一书中记载“吮笔和墨”。随着历史的变迁,制墨方法与原材料也有所不同,墨的种类也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墨能称得上是好墨?“墨要古陈轻香,褪尽火气者为上。松紫微带紫色,宜作书。”?林散之认为好墨要古、气味馨香,颜色黑而带紫为佳。

林散之与庄希祖谈时说道:“厚纸用墨要带水;薄纸、皮纸要用焦墨写。”?我有幸参观过林散之先生的真迹,他一般都用安徽生宣纸来进行草书创作。生宣纸是从绘画运用到书法上的。清代生宣纸使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合制而成,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生宣纸最大的特点是吸水性强、受墨性好,林散之先生用生宣纸配以长锋羊毫,笔上一面蘸墨一面蘸水,写出来的草书线条瘦硬,墨色浓淡变化丰富。

砚台用于磨墨,《西京杂记》中有所记载,可知汉代已用砚。端砚、歙砚、洮河砚和鲁柘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端、歙两种砚材都产于南方并盛行于全国,在北方洮河砚材也很名贵。林散之认为砚应该以端石为佳,上品者用紫马肝色,晶莹如玉。

林散之先生早年师从黄宾虹,黄宾虹曾评价他:“君之书画,略具才气,不入时畦,唯用笔用墨之法,尚无所知,似从珂罗版学拟而成,模糊凄迷,真意全亏。”?我们深知书法中用笔用墨的不易,而这两样却是黄宾虹最为精熟的。黄宾虹指出了林散之书画存在的笔墨问题,并传给他书画中用筆用墨之道——“凡用笔有五种:曰锥画沙、曰印印泥、曰折钗股、曰屋漏痕、日壁坼纹。用墨有七种:曰积墨、曰宿墨、曰焦墨、曰破墨、曰浓墨、曰淡墨、曰渴墨。”?又强调:“用笔有所禁忌:忌尖、忌滑、忌扁、忌轻、忌俗;宜留、宜圆、宜平、宜重、宜雅。”?于是,在黄宾虹的指导下,林散之对线条与墨色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并熟练地运用到了草书创作中,因此取得了草书上的巨大成就。

书法中极其讲究用笔。传卫夫人的《笔阵图》:“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卫夫人提出了书法中首重用笔。后宋代米芾喜“八面出锋”的用笔让人叹为观止。元代赵孟頫更是悟出了“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道理。

林散之深谙用笔的重要性,他将古人的观点应用于实践中,并从中领悟出了自己的用笔体会。他在讲执笔时说:“握笔不可太紧,要虚灵。写字,一定要研究笔法和墨法,要讲究执笔,讲究指功、腕功和肘功。写字时要做到指实掌空,先悬腕而后悬肘。”?林散之认为写字执笔时松紧要灵活运用,强调悬肘、腕,这是最基本的。高二适题《龙藏寺碑》云:“写此碑纯用腕力,若非悬腕,即不能成字。”他同样强调了写字用腕的诀窍。而胡小石对赵孟頫的“指实掌虚”大为赞同,却对手执方式并未多做要求。

林散之在草书上成就之高主要在于其在用笔上极为讲究,他特别重视线条“曲直”的关系。他认为草书线条如“屋漏痕”,屋漏痕不光是弯弯曲曲的,还要圆。可以内圆外方,不方不圆,亦方亦圆。正如其所说:“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更觉方。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钟王。”

林散之在诗中提到的线条的内圆外方、方圆适宜正是他草书用笔的一大特点。胡小石在谈及用笔时亦赞同“屋漏痕”这一说法。他认为说起用笔,就要辨方圆。

上世纪六十年代,林散之大量临汉碑,以隶入草,笔法中增添了骨力、隶意、金石味,却略显生硬。到了七十年代,林散之草书已有所成。林散之精于用笔,更重于用墨。

笪重光:“磨墨欲熟,破水写之则活。”?熟,就是磨得很浓,然后蘸水写,就活了。光用浓墨,把笔裹住了,甩不开。

在墨法上,林散之受其师黄宾虹的影响,与王铎用干笔蘸重墨的书写方法有所不同。他打破了千百年来线条用浓墨的传统,成功地以水破墨,将绘画中的浓、淡、焦、渴、宿诸墨法以及绘画上的皴擦法运用到草书创作中。林散之将水墨运用发挥到极致,他用特制的长锋羊毫一半蘸水一半蘸浓墨在生宣纸上书写。提按转折,從一开始的涨墨酣畅淋漓到后来的枯笔呈现,“疾”中带“涩”意,墨色上更是千变万化,水墨交融,更添一抹趣味。字中虽有团块的墨色现象,但其瘦硬线条仍清晰可见。

黄宾虹教诲林散之说:“古人重实处,尤重虚处;重黑处,尤重白处;所谓知白守黑,计白当黑,此理最微,君宜领会。君之书法,实处多,虚处少,黑处见力量,白处欠功夫。”?虚实、黑白是书法艺术上的美学追求。林散之得益于恩师的教诲,主张虚实相生、浓淡相宜。他作了一首论书诗绝句:“天际乌云忽助我,一团墨气眼前来。得了天机入了手,纵横涂抹似婴孩。”?林散之终是做到了墨色虚灵,寓大美于平淡之中,天真烂漫。

布白,是指整篇作品的章法。刘熙载云:“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作品章法要看字的大小。单个字内部讲究笔笔拆得开,写字时更是学习前人的计白当黑,讲究单个字内部的布白之美。谈布白之美尤其要看字行与行之间以及通篇作品的气息。在齐中见不齐,在不齐中见齐,通篇气息连贯。

林散之的字在结体上是堂堂正正,不作怪体的。他在七十年代以前及七十年代前期,结体较为紧凑,字里行间充满张力。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结体则开始疏朗。他深谙虚实相生的道理,章法不是十分别致,但在不齐中也见齐。总之,既丰满又见空灵。

现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社会对书法的关注程度也日益加深。林散之先生作为一名当代书法家,其书法及对书法的见解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林散之笔谈书法》这本书收集了林散之在书法方面的切身体会,对我们学习书法以及对书法的传承与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邹韡注评《刘熙载 书概》,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1(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研究丛书)。

②陆衡整理《林散之笔谈书法》一 谈艺术与人生,上海人氏美术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

③杨亮注评《项穆 书法雅言》,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1(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研究丛书)。

④杨亮注评《项穆 书法雅言》,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1(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研究丛书)。

⑤陆衡整理《林散之笔谈书法》八 谈读书、医俗,上海人氏美术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

⑥陆衡整理《林散之笔谈书法》八 谈读书、医俗,上海人氏美术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

⑦谢建华著《中国书法家全集 胡小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12。

⑧谢建华著《中国书法家全集 胡小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12。

⑨杨亮注评《项穆 书法雅言》,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1(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研究丛书)。

⑩《林散之书法选集 自序》,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陆衡整理《林散之笔谈书法》十三 谈本人,上海人氏美术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

?陆衡整理《林散之笔谈书法》十三 谈本人,上海人氏美术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

?刘正成 王睿主编《现代书家书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1。

?孙鹤著《中国书法百家档案》,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9。

?陆衡整理《林散之笔谈书法》十五 杂谈,上海人氏美术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

?方波《浅论黄宾虹的篆书》,《书法世界》2003年版 第7期。

?陆衡整理《林散之笔谈书法》七 谈学古、创新,上海人氏美术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

?刘正成 王睿主编《现代书家书论》,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3.1。

?杨亮注评《项穆 书法雅言》,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1。

?陆衡整理《林散之笔谈书法》三 谈工具,上海人氏美术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

?陆衡整理《林散之笔谈书法》三 谈工具,上海人氏美术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

?陆衡整理《林散之笔谈书法》三 谈工具,上海人氏美术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

?陆衡整理《林散之笔谈书法》三 谈工具,上海人氏美术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

?《林散之书法选集 自序》,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林散之书法选集 自序》,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林散之书法选集 自序》,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杨亮注评《项穆 书法雅言》,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1(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研究丛书)。

?陆衡整理《林散之笔谈书法》四 谈笔法,上海人氏美术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

?陆衡整理《林散之笔谈书法》四 谈笔法,上海人氏美术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

?陆衡整理《林散之笔谈书法》五 谈墨法,上海人氏美术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

?《林散之书法选集 自序》,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林散之《江上诗存》,南京教师进修学院,1979年。

?邹韡注评《刘熙载 书概》,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1(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研究丛书)。

参考文献:

[1]林散之.林散之书法选集 自序[M].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2]林散之.江上诗存[M].南京教师进修学院,1979.

[3]杨亮.项穆 书法雅言[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4]郑一增.民国书论精选[M].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

[5]李彤编.历代经典书论释读[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

[6]朱仁夫.中国现代书法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7]齐开义.中国书法家全集 林散之[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8]庄希祖.林散之讲授书法[M].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

[9]陆衡.林散之[M].古吴轩出版社,1999.

[10]邹韡.刘熙载书概[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11]刘正成,王睿.现代书家书论[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12]谢建华.中国书法家全集 胡小石[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13]孙鹤著.中国书法百家档案[M].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林散之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林散之书学思想视域下草书中的“留”与“滑”探析
林散之《毛主席<送瘟神>诗联》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人随秋影远 诗共雨声来——林散之咏姑苏诗及其书法
林散之《徐瑶论怀素草书》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