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肖邦波兰舞曲的民族性

2020-10-09吴佳丽

戏剧之家 2020年26期
关键词:民族性肖邦

吴佳丽

【摘 要】肖邦,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波兰舞曲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波兰舞曲充满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肖邦对祖国深切的思念之情。本文通过研究波兰舞曲的起源、发展、民族性,在肖邦的创作发展基础上对《波兰舞曲》op.26 no.1进行曲式、演奏等方面的分析,进而更好地挖掘把握这首作品的音乐内涵。

【关键词】肖邦;波兰舞曲;民族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6-0071-02

一、波兰舞曲的起源、发展

波兰舞曲又名“波洛涅兹舞曲”,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音乐形式,起源于波兰民间。波兰舞曲的舞蹈形式来自于一种“踏步”舞蹈,是为了彰显男性的高贵气质及英武的形象。①到了16世纪,贵族们将这种舞蹈用作宴会的开场舞,象征自己高贵的身份。这时的波兰舞曲还是一种带歌词的歌唱伴奏形式。这种舞蹈传入宫廷后,逐步发展成为纯乐器伴奏的舞曲形式。②主要用于礼仪、庆典和宫廷舞会,乐队演奏更彰显了宫廷贵族庄严、高贵的身份。到了19世纪,正值波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波兰作曲家们创作了大量舞曲作品,此时的波兰舞曲成为了波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嘹亮号角。

二、肖邦的波兰舞曲

(一)肖邦生平经历与创作背景

肖邦的一生几经辗转,创作地主要在波兰、维也纳和巴黎。如此特殊的人生经历为肖邦的创作积淀了深厚的思想底蕴。幼年时期,肖邦就展示出了非凡的音乐才能,不仅能演奏钢琴还能作曲。1826年至1829年,肖邦在华沙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在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包含了9首波兰舞曲。这些作品大多数充满着青春气息,明朗欢快,音乐中包含了波兰民间音乐的元素。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波兰时局动荡,波兰人民顽强的斗争与反抗精神感染了肖邦。1830年华沙起义失败,为此,他创作出《革命练习曲》,用澎湃激动的音符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1831年肖邦定居巴黎直至终老。此时的巴黎汇集了文学艺术界的精英,肖邦的才气在这里得到了赏识。社会局面稳定、文艺活动异常频繁,音乐会及歌剧等都在上演,巴黎也成为肖邦后半生创作与演奏的重要之地。在李斯特的介绍下,肖邦与女作家乔治桑相识并热恋。两人相处的9年时间,是肖邦创作的鼎盛时期,这期间创作的作品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质量最佳,如《第三叙事曲》《第四叙事曲》《幻想波罗乃兹舞曲》等。与乔治桑分手后,肖邦再也没创作出经典的钢琴独奏作品。

(二)肖邦波兰舞曲的创作阶段

按照创作的时间先后顺序和各阶段作品特征、思想内涵,可将肖邦波兰舞曲的创作划分为两个时期。肖邦早期创作的波兰舞曲作品大多是明朗欢快的,体现出对美好未来的期盼。这一时期的作品,其曲式结构、和声语汇较为简单,大量运用装饰音,旋律华丽流畅,并且已经流露出了爱国主义精神。肖邦来到巴黎后,其创作进入了成熟阶段,共创作出6首波兰舞曲,如今这些作品经常用于教学练习和音乐会的演奏。

肖邦成熟期创作的波兰舞曲与早期的截然不同,作品被肖邦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情感内涵,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戏剧性音诗。肖邦运用多种作曲手法,演奏时让钢琴具有强大的、几乎像乐队一样的音响。

(三)肖邦波兰舞曲的民族性

民族性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重要特征。肖邦创作的波兰舞曲是波兰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表现在节奏、调式。

波兰舞曲的民族性首先表现在其独特的节奏上。强劲的节奏显露出波兰人民坚定勇敢的民族风格。肖邦在创作时继承并发展了波兰舞曲题材中的十六分音符節奏型,并以四三拍为基础进行创作,乐曲速度适中,在旋律或节奏中常出现同音反复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型,以及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空拍和附点,将音的时值重新组合划分并使用三连音,这些改动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三、肖邦《波兰舞曲》op.26 no.1的分析与演奏感悟

(一)作品曲式分析

《波兰舞曲》op.26 no.1,这首作品为复三部曲式,完全再现,升c小调,音乐脉络清晰,逻辑严密。肖邦对祖国命运的担忧,以及对民族兴亡的感触都鲜明地体现在这首作品中。

作品主部A(第1小节至第37小节),升c小调,单三部曲式。开始时使用热情的快板,第1小节至第4小节用极强的力度弹奏和弦,一鸣惊人,紧接着发展成规律的律动进入主题。主题随着音型的上行逐渐渐强,在乐句收尾处做渐弱处理,转为问答句,一问一答中充满了情趣。连接部从升G大调柔声奏出,演奏时采用pp的力度,紧接着出现一串串琶音,一次比一次强劲有力,最后达到ff的力度,由一组和弦力度较强的演奏承上启下,随后从高声部的单音渐弱演奏一段舒展优美的旋律。两段都由8小节构成,并且对a段的音乐材料进行变化发展,最后乐曲重复开始时的问答部分,乐段结束。

作品第二部分B(第38小节至第85小节),由降D大调开始,单三部结构与上一段相同,旋律优美,具有幻想性。B部分由高音部独奏开始,四个声部强弱层次丰富,每个声部旋律线条交相呼应。

作品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完全再现。

(二)旋律中歌唱性和器乐性的体现

在这首作品中,开始部分的第1小节至第4小节就以极大的力量ff在中音区和低音区向下模进一串八度音程,复附点音符的写作使作品开篇富有极大的动力感。停顿后,中高音区的和弦用极强的力度弹奏,打破宁静;紧接着五个大和弦连续断奏,强而有力的和声效果,显示了器乐性特点。从第4小节开始,与其对应的是一段舒展流畅上行级进的旋律,有很强的歌唱性,与引子部分短促的器乐性音响效果形成强烈对比。

(三)复调织体

肖邦从未创作过独立的赋格作品,但是他推崇巴赫的复调音乐思想,将巴赫的复调音乐思想发扬光大,重视赋格的意义。他将各声部编创在一起,每个声部都各有旋律。如该作品的中间部分(第54小节至第62小节),由二声部组成,高低声部好似充满热情和幻想的二重唱。低声部填充了音程,平稳进行,填补了高声部的单音旋律线条,和声色彩变化丰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猜你喜欢

民族性肖邦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肖邦
民族性在流行音乐中的保持与再创作
肖邦
肖邦故园,在谁的心里——我对《肖邦故园》教学的一点思考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