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艺术歌曲《相见欢》音乐意境分析

2020-10-09刘强刘帆

戏剧之家 2020年26期
关键词:意境

刘强 刘帆

【摘 要】“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诗与音乐都极为重视意境的塑造,而古诗词艺术歌曲更是二者的结合。在张肖虎谱曲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相见欢》中,作曲家极为重视诗词与音乐意境的相互交融。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张肖虎;相见欢;意境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6-0069-02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诗词极为重视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作曲家在进行音乐创作的时候,也同样注意音乐的意境表达,因而从“意境”这一角度来审视古诗词艺术歌曲《相见欢》,笔者觉得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名篇,张肖虎以此为歌词谱写了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相见欢》,是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也是张肖虎的代表作之一,现收录于由杨曙光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赏析与演唱》一书中。

一、“意境”理论概述

由王国维最终确定的“意境”的概念,简单解释,就是“艺术家对客观景物情感的真实表现”。

李泽厚、汝信主编的《美学百科全书》中,对“意境”的解释是“各门类艺术借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熔铸所成情景交融、虚实统一、能深刻表现宇宙生机或人生真谛,从而使审美主体之身心超越感性具体,物我贯通,当下进入无比广阔空间的那种艺术化境。”①

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自有其独特的一面,自然不能直接搬用从中国文学诗歌中总结出的意境理论,因此近现代也有许多音乐学家对“意境”这一美学范畴展开深入研究与探讨,成果颇丰。

茅原在《未完成音乐美学》中认为,“音乐的意境,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意境”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涵盖意象及一系列中国美学的知识,中国传统艺术的意境学说亦适用于音乐艺术。他又认为“意境是人们意识中的境界,首先存在于人脑。并且是一种可以感觉到的东西,是一种直观表象。境界既包括艺术意境中的物象,即题材,又涵盖了情感状态和思想境界。”②

于润洋在《试从中国的“意境”理论看西方音乐》中提出“其一,‘情和‘景是意境得以形成的两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其二,除情景交融之外,还有超越时空和具体有限事物、对象的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即‘形而上的意蕴;其三,一部具有深远意境的艺术作品本身就是‘美和充满‘诗意的;其四,艺术家通过艺术手段将思想情感体验物化,实现意境的创造,欣赏者则通过理解和想象,将艺术在意识中转化为经验形态,实现意境的再创造,此时的意境是两种意境的交融。”③

以上观点,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又相互补充。一方面,音乐的意境体现在形式上,从音乐的体裁到题材,从音乐的结构到具体乐音的组织,无不体现着音乐本体所具有的“美”和“诗意”。另一方面,音乐的意境体现在内容上,即音乐的精神思想内涵,也就是于润洋先生所提到的“形而上”的意蕴。

由此,笔者认为,对于古诗词艺术歌曲《相见欢》的意境分析,可从“景境”与“情境”两方面着手,并结合其精神内涵来进行解读。

二、《相见欢》的景境再现

物象的选择和景境的设计,无论是在诗词创作还是在音乐创作中,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在“景”方面,由于音乐的语言不具有语义性和视觉性,那么音乐如何完成“景”的塑造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完成。

第一,音乐的感性材料具有模仿性、象征性和暗示性;第二,由音乐而产生的联觉现象,欣赏者由听觉而引发视觉的联觉效应;第三,音乐作品中的文学性内容是解读音乐中“情与景”的重要媒介。

该作品起句的“无言独上西楼”,尽显孤寂、凄婉之情,“无言”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无言”“独上”等词,仿佛看到了作者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作者“独自凭栏”,而栏外的景色恰恰又触动了心中的愁思,可见他对故国的怀念之深。

在该作品中,作者对于物象的描写主要集中在词的上阙,词中既有“西楼”“钩月”“梧桐”,又有“深院”“清秋”,这些物象经由作者联系起来,便构建出了一个富有画面感的景境。其中“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旋律中所出现的四音列是全曲的核心音高材料,其构成的音乐乐句在歌曲中多次出现(谱例1)。在五聲音阶正音之中出现偏音,这一特性音的加入所产生的小二度音程,增强了音乐旋律“古朴”的韵味和“灵动”的意境。

另外,“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引起他几多遐想、几多回忆,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秋色所笼罩,这里,“寂寞”的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需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者眼中的月,残缺如弯钩。在曲谱中,乐段A与A`两处所出现的“月如钩”均采用流畅的分解和弦来写作钢琴伴奏织体,仿佛一弯残月倾洒而下的寒光,映照着孑然一身的作者,也映照着作者眼下的寂寞梧桐与清秋深院,更映照着作者视野难及的残破山河。

作曲家在第一个乐句的钢琴伴奏织体的运用上,使用了“留白法”。此处采用时值较长的柱式和弦,节奏宽松,以简约的音符托显无尽的孤寂,这种看似单薄的安排,更显出景境的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

另一方面,在歌曲A`乐段的开始三个小节中,作曲家在钢琴部分,每小节前两拍所呈现的和弦在后两拍高八度重复,使得柱式和弦在较高的音区奏响。钢琴中音区音色饱满有力,高音区由于缺少泛音和延音,而显得脆亮,作曲家也正是运用钢琴音色这一特性,当和弦以二分音符的时值和MF的力度在高音区奏响时,寂静孤独的景境呼之欲出。

词和音乐中物象的呈现,将听众带入到预设的景境之中, 并为后面的情境、意境进行了铺垫。

三、《相见欢》的情境表达

在“情”字方面,音乐是表情性的艺术。前苏联美学家莫·卡冈就曾对此进行过论述。他认为,“音乐的声音能够最准确地体现和传达以情感为主的信息。”李煜这首词写于归宋以后,此词表现的是他去国离乡的锥心之痛。

王国维很是称赞五代这一历史时期的词,认为其有高格、有名句。而“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就是《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的名句,也是最能体现情境的句子。

下阙的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此句写出了愁之味,其味虽在酸咸之外,但植根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舌品不得,心感方知。读后使人自然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至深之处。

艺术歌曲《相见欢》由前奏便开始使用这一节奏音型(谱例2),即左手为八度低音,右手为弱起的半分解和弦,旋律声部呈折线型,这一节奏音型可以被看成是词中“愁”字这一精神内涵的音乐主题。

自前奏第一小节第三拍起,便是不断对这一主题进行向下模进,仿若愁绪在心头一涨一落,但又随着时间的推移,起落幅度慢慢变小,可始终是连绵不可断绝。前奏第三小节最后一拍,从旋律声部开始进入,此时的音乐主题和旋律声部交织在一起,复杂的声部进行,产生比较复杂的音响效果,仿佛愁思千头万绪,不能理又不能断,作曲家的这种创作手法在全曲中多处运用。

在复乐段中,作曲家的钢琴伴奏写作手法发生了改变。首先,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这一句又重复了一遍,第一遍以F的力度呈现,反复时以MP的力度对比呈现,仿佛作者在陈述完第一遍之后,又在低声浅吟,在心头思索回味了第二遍。伴奏织体上,左右手的反向进行加大了音乐的表现力度,右手的双音在二度和三度音程之間来回切换,并趋向下行,音乐在协和与不协和之间来回变化,在紧张和解决释放之间积累情绪的张力。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是使用音程和弦的“色彩比较法”来表现音乐中复杂的内心情感,这些极富色彩的音程和弦,或明亮,或暗淡,或紧张,或柔和,当它们交织在一起出现时,就达到了色彩对比的效果。

《相见欢》是古诗词艺术歌曲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古朴的韵味、灵动的旋律、深远的意境之下,包含着作曲家对作品理性的思考以及作品本身更大、更广、更深的可能性。因而深入研究该作品、多方面解读该作品,具有重大的意义。

注释:

①李泽厚,汝信.美学百科全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631.

②茅原.未完成音乐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③于润洋.试从中国的“意境”理论看西方音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03):3-9.

参考文献:

[1]茅匡平.<五声性调式及和声手法>评介[J].中国音乐,1988,(01):12-13.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这样实现
———《“意境”如何实现———恽寿平意境观念研究》评介
“逍遥游”壶的创新和人文意境
论紫砂壶“寻觅”的造型艺术和意境之美
中國畫的意境
意境心造 达其自然
探讨现代景观设计中意境的体现
镜头里的意境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