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口腔科联合消化内科提高牙周病的治疗效果

2020-09-30项琳苏谢汶甫韦明勇韩世智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3期
关键词:牙周病螺杆菌幽门

项琳苏,谢汶甫,韦明勇,韩世智

(1.四川省科学城医院 口腔科,四川 绵阳;2.四川省科学城医院 消化内科,四川 绵阳)

0 引言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一类致癌物清单中。逐年来的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也与多种口腔疾病(如牙周炎、龋病等)都有密切关系[1-2],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降低慢性牙周炎基础治疗的疗效[3],近年来有人针对口腔幽门螺杆菌的清除进行了深入研究[4-6],研究者提出中药漱口剂、多聚赖氨酸复合体含漱液及喷液等对口腔Hp都有积极的杀灭作用,有的清除率甚至高达86.96%。

胃和口腔Hp的同源性,目前尚存在争议,结合Hp生存于人体胃幽门部位,是最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之一,世界有多半人口受到过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结合消化内科对于Hp及Hp感染的认识和研究,且现拥有切实有效的根除胃内Hp的治疗方案,根除率高达93%以上,故我科联合消化内科探索根除胃内Hp感染能否提高牙周病的治疗效果,为提高口腔牙周病的诊治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

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四川省科学城医院口腔科及消化内科就诊的患有牙周病合并存在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198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8~70岁。

2 方法

2.1 入选标准及方法

从2018年1~9月接诊的患有牙周病经消化内科行13C呼气试验检测明确合并存在胃内Hp感染,以及消化内科行13C呼气试验检测明确存在胃内Hp感染,经我科检查挑选出患有牙周病合并存在胃内Hp感染的患者共198例,年龄18~70岁,两组间性别、年龄无差异,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洁牙并经前期9个月的针对牙周病的治疗,实验组同时根除胃内Hp感染的治疗,后期分别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15个月临床随访复查,观察两组患者的牙周探诊深度、牙龈出血指数、附着丧失情况,来判断根除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牙周病治疗效果的影响。

实验组:治疗牙周病的同时服用消化内科提供的“铋四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103例,年龄18~70岁。

对照组:仅进行牙周病的治疗而未根除胃内幽门螺杆菌患者95例,年龄18~70岁。

根除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方案,疗程均采用14 d。

对青霉素不过敏患者服药方案:埃索美拉唑肠溶片20 mg po bid+胶体果胶铋胶囊200 mg po bid+阿莫西林分散片1000 mg po bid+克拉霉素缓释片500 mg po bid。

对青霉素过敏患者服药方案:埃索美拉唑肠溶片20mg po bid+胶体果胶铋胶囊200 mg po bid+呋喃唑酮片100 mg po bid+克拉霉素缓释片500 mg po bid。

2.2 统计学处理

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初诊时,根除胃内幽门螺杆菌组与未根除幽门螺杆菌组在牙周病严重程度上并无明显区别(表1)。经治疗后,分别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15个月复诊时各项指数(BI、PD、AL)经临床统计学分析显示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结果证实根除胃内幽门螺杆菌组的临床预后要优于未根除胃内幽门螺杆菌组的预后。

表1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s, n)

表1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s, n)

项目 实验组 对照组 P年龄(岁) 52±2 52±2 0.803性别 女 54 45 0.213男49 50

4 讨论

牙周疾病是常见的口腔疾病,是引起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危害人类牙齿和全身健康的主要口腔疾病,牙周病的早期症状不易引起重视,造成牙周组织长期慢性感染,炎症反复发作,不仅损害口腔咀嚼系统的功能,还会严重影响健康。

表2 两组患者牙周指数比较(±s, n)

表2 两组患者牙周指数比较(±s, n)

治疗前 治疗后3个月 治疗后6个月 治疗后9个月 治疗后12个月 治疗后15个月对照组 实验组 P 对照组 实验组 P 对照组 实验组 P 对照组 实验组 P 对照组 实验组 P 对照组 实验组 P BI 3.2±0.7 3.1±0.6 0.413 2.1±0.6 1.8±0.7 0.002 2.2±0.6 1.7±0.6 <0.05 2.3±0.5 1.8±0.6 <0.05 2.3±0.6 1.8±0.7 <0.05 2.5±0.6 1.8±0.9 <0.05 PD 5.1±0.7 5.1±0.8 0.573 3.2±0.7 3.0±0.8 0.027 3.2±0.7 3.1±0.8 <0.05 3.1±0.7 3.1±0.7 <0.05 3.0±0.7 3.2±0.7 <0.05 3.3±0.8 3.3±0.7 <0.05 AL 3.0±0.8 2.8±0.9 0.066 1.5±0.5 1.3±0.3 0.001 1.6±0.4 1.3±0.4 <0.05 1.7±0.6 1.3±0.4 <0.05 1.8±0.7 1.3±0.5 <0.05 1.8±0.7 1.3±0.6 <0.05

近年来,学者们对口腔幽门螺杆菌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牙周炎与口腔幽门螺杆菌之间相关性的探索研究也逐渐增多,但胃和口腔幽门螺杆菌的同源性,目前尚存在争议[7],本研究结合幽门螺杆菌生存于人体胃幽门部位,是最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之一,结合消化内科对于幽门螺杆菌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认识和研究,且现拥有切实有效的根除胃内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案,根除率高达93%以上,故我科联合消化内科探索根除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提高了牙周病的治疗效果,印证了胃内幽门螺杆菌与牙周病的关系,将牙周病经口腔基础治疗后,复诊时的出血指数(BI)、牙周袋探针深度(PD)、附着丧失(AL)作为评判预后的指标,观察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5个月后是否根除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牙周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根除胃内幽门螺杆菌的牙周病患者的预后差于根除胃内幽门螺杆菌的患者(三项指标均P<0.05),进一步证实了胃内幽门螺杆菌与牙周病的密切相关性,胃内幽门螺杆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牙周炎的愈后。总之,对于患有牙周病的患者,尽可能清除口腔中的菌斑及牙石,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必要时可根除胃内幽门螺杆菌提高牙周病的治疗效果。

5 结论

口腔牙周病治疗效果的预后与根除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有着一定的关系,在临床中积极治疗牙周病的同时也应注意清除口腔及消化道的幽门螺杆菌。

猜你喜欢

牙周病螺杆菌幽门
探讨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效果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的效果探讨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牙齿移动对静止期牙周病动物模型牙槽骨的影响
幽门凿在经脐单部位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中的应用
喝生姜水预防牙周病
术后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Ⅲ期贲门腺癌预后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