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途径初探

2020-09-29廖发春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15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妈妈

廖发春

摘要:《道德与法制》与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不陌生,它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各种法律并不是冷冰冰的条款,它是有温度的守护神;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它,维护它的尊严。这学期我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解决以上三点。

关键词: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

一、生活化气息使《道德与法治》靠近农村学生

农村学校的孩子不善于观察生活、关注生活、改变生活,这于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是非常不利的,我认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室要体现“从生活到教学”还要体现“再从教学到生活”的循环过程,教学过程中三个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生活(导入生活案例)——教学(分析生活案例)——生活(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循环。在执教《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一课时我深深体会到:如果我们使用班级授课制,将学生关闭在学校围墙内,按固定的教材、固定的课表、固定的班级、固定的教师上课,这样一来就让“时间战”禁锢了学生的时空,“题海战”束缚了学习的内容。

上课前我安排学生利用周末到云锦镇逛一逛,找一找云锦镇的政府,看一看我们的便民服务大厅,为我们即将开始的“一站式”教学做准备(预习)。上课前我一调查,去关注了人只有一只手在那里孤零零地举起。我未置可否,聊天一样的说道着自己的见闻:“今天我在上班的路上听到有人在骂某某某的大队干部,那什么低保这些嘛就是那几个在那里昏整汤……”你们怎么看待此事?学生们默不作声。我继续说道你们无话可说是吗?于是我布置了第二个任务:请同学们利用周末的时间,每村派一个离村办公室最近的同学去看看我们每个村的村务公开览,就看看村务公开栏发布了一些什么类型的信息出来。在第二周的道德与法制课上学生汇报的时候都纷纷的说道:有村委干部的分工、有精准扶贫的名单……提醒学生我们的政府、领导干部每天做了什么都不知道,他们怎么做的老师口中的村民也都不知道,是没有立场去批评他们的工作。

这样的课上来不仅让孩子们认识到我们的教材并不陌生,“一站式”服务、信息公开这些词语其实也并不遥远。道德与法治课实施教学生活化,我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使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与课本知识相融合,使他们在教材与生活的沟通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從而极大地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法律化的手段使《道德与法治》温暖农村学生

导入新课时要从现实生活入手,把学生们身边的例子引入课堂,引入教学。在学习《我们受特殊保护》的一课时,我向学生们讲述了我在教学中遇到的遇见的一件小事,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刘金燕(化名)是我校六年级二班的一名女生,家庭成员关系复杂,是再婚家庭的孩子。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与妹妹(妈妈的孩子)相比就欠缺一些,对妈妈的情感也许不如妹妹亲厚,情感上妈妈难免会对两个孩子做比较。奶奶对刘金燕(化名)很溺爱,妈妈对孩子很严厉,妈妈和奶奶的婆媳关系也常常因为着急做出一些事情来争取孩子的上学机会,此举反而更激化了妈妈的坚持。通过反复几次家访我对学生家庭的情况做了详细的了解,也和妈妈的想法进行了交流。妈妈始终固执地认为:读书没有用!不读了没就让她在家里学习一些生活的技能,不要浪费光阴。刘金燕不上学的事情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村上的领导、社区的领导、亲戚、朋友,打电话、谈话十八般都用上了也没有起到效果。最后,校长告诉她的家长:你不让孩子上学你已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已经违法了,是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的,我们作为学校可以起诉你,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解决孩子的上学问题。第二天刘金燕(化名)终于重新背上书包,回到教室继续上课了。

我的事例能够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因为这个同学就是我们身边的人熟悉的人,一下子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积极性。帮助树立“社会就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的理念。《道德与法治》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对身边案例的分析,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新知识的同时获得轻松、愉悦、成功的情感体验;在探究、合作、参与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多元、多向对话交流,完成教学目标。这件事不仅是在刘金燕(化名)的心中感受到了法律的温暖,在所有孩子的心中都照进了一缕阳光。

三、用《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重塑农村学生

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方面。目前,教育改革的热点也集中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之上,而各个学科课程标准修订也以其为主要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

本学期的学习后我明显感觉学生的道法素养上升了一个层级,平时和学生聊天的过程中我下意识地用道法石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孩子们没有再非常口语化地说“小娃儿”“人们”,出口就是“未成年人”“公民”;以往与同学发生冲突以后来不来就放学后约架,现在孩子们都明白了“运用法律维权益,以暴制暴不可取”;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网络上热议的“老年人跌倒该不该扶”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分析各类现象的成因,对于这些行为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进行讨论,并从中得到启示。

今年新认识了它——《道德与法治》,经过一学期的摸索,我在脑海中思考着三个问题,尝试解决这三个问题,试着走近它、了解它。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学生虽有了收获,同时也看到了自己在教授课程时还村在很大的不足,缺乏深度性、灵活性,从本学期期末的统考成绩就可以看出来。我要想教好这门课程,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为学生打好做人的基础,让道德与法治课靠近学生、温暖学生、重塑学生。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妈妈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鸟妈妈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我的妈妈是个宝
不会看钟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