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级管理中的“神经传导”(上)

2020-09-29马志国

新班主任 2020年9期
关键词:接受者人际沟通障碍

马志国

在班级群体的学习和生活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每一天,每一刻,都在发生着这样那样的人际交往。班级群体中的人际交往有怎样的规律?我们该怎样遵循这些规律,从而指导我们进行班级群体的建设?这就是群体心理学视野下的班级管理中要注意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将用几个专题来讨论班级群体中的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过程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人际沟通、人际认知、人际吸引。人际沟通是人际交往的开端。这里,我们首先讨论班级人际沟通这个话题。

所谓人际沟通,是在群体的共同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联系的过程,也就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人体凭借神经传导,把各系统、各组织、各器官联系起来,构成统一的有机体,一面促进各系统、各组织、各器官的发展,一面促进整个机体的发展。一个班级群体,凭借人际沟通,把单独的个体联系起来,构成统一的有机的整体,从而一面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一面促进群体的健康发展。可见,班级的人际沟通恰似人体的神经传导,不可忽视。

班级人际沟通的类型

第一,按沟通渠道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所谓正式沟通,是班级群体中通过正式渠道进行的沟通,或者说叫作“官方”的沟通。比如,班里召开各种会议,班主任布置工作,对学生提出要求等。

正式沟通并非专指班级群体沟通,也包括班级成员间的个人沟通。成员间个人的正式沟通方式很多。为了便于研究,心理学家以5个人的群体为例,发现有5种形式。一是链式:信息像链条似的,顺序传递,信息传递的速度较快,比如,老师传给班长,班长传给组长,组长传给同学。二是轮式:信息沟通的中心人物居中,其他成员通过这个中心人物进行信息沟通。比如,小组长与本组同学的沟通。三是Y式;兼有链式和轮式的特点。四是环式:每个成员只与相邻成员有信息沟通。五是全通道式:每个成员与其他成员都有信息沟通,没有中心人物。如下图。

[链式][轮式][Y式][环式][全通道式]

所谓非正式沟通,是指班级群体中通过非正式渠道进行的沟通,或者叫“非官方”的沟通。比如,学生私下的交流。非正式沟通可以弥补正式沟通的不足,自由,灵活,方便,传递速度快,能表露真实想法和动机,但是有随意性,传递的信息可能不确切。如果班级正式沟通渠道不畅,就为非正式沟通渠道大开方便之门了。

非正式沟通的典型表现是小道消息的传播。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小道消息传播主要有4种形式。一是集束式:学生把小道消息有选择地告诉有关人。二是偶然式:学生以随机偶然的方式传播小道消息。三是流言式:一个学生主动地把信息传递给其他许多学生。四是单线式:通过单线串联的方式把信息传递到最终接受者。

在班级群体中,不可能也不必要彻底消除小道消息,我们应该做的是尽可能减少它的消极影响。比如,尽可能通过各种正式沟通渠道,满足学生的知情权,及时公布对有关事件的决策以及具体安排,及时公开说明学生疑惑的问题,同时,及时发现小道消息传播的关键人物,使其协助澄清事实,传播真实信息。

第二,按沟通媒介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所谓语言沟通,就是以语言符号为媒介进行的沟通。语言是信息传递最好的工具。因此,语言沟通是班级群体中最有效最广泛的沟通方式。

影响语言沟通效果的因素有哪些?一是谈话规则。沟通双方要遵循相应的规则。比如,教师讲话时学生应注意倾听,反之亦然。二是说话方式。不同的说话方式,沟通效果会有明显的不同。一句话,百样说。教师的话怎样说,常常比说什么更重要。三是语义色彩。心理学家把词义分为基本意义和隐含意义。比如,“团结”与“勾结”基本意义相同,但“勾结”含有贬义,“团结”则含有褒义。沟通中要注意语义的情感色彩。四是副语言。人们说话的语速、语调、停顿等,心理学上称为副语言。有研究表明,在面对面的沟通中,有38%的效果来自副语言沟通。

所谓非语言沟通,就是以非语言符号为媒介进行的沟通。由于这种非语言符号主要是人的身体传达出来的,也叫身体语言沟通。非語言沟通往往有奇效,但也有其局限性。所谓“鼓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必要时还是要使用语言沟通。

非语言沟通主要有哪些方式?一是目光接触。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目光可以传达丰富的信息:高兴、烦恼、喜欢、厌恶等,而且往往比语言传达的信息更可靠。二是身体接触。身体接触,比如,抚摸或拥抱等,有时候比任何形式的沟通效果都好。三是面部表情。面部表情的含义往往丰富而微妙。比如,一个微笑常常会胜过千言万语。四是身段表情。手势和身体姿势可以传达:是、不是、请坐、欢迎等。步态也可以传达某种信息:振奋的、颓唐的。五是衣着服饰。衣着服饰可以传递多种信息:社会背景、经济背景、教育背景、品格修养等,还能传达某些微妙心态。

第三,按语言符号分为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所谓口头沟通,是借助有声的语言符号进行的沟通。比如,课堂教学、师生谈心,以及电话联系等。口头沟通有亲切感,可以用语音、语调等增强沟通的效果,还可以及时反馈,及时调节。但是,口头沟通不便斟酌,说出的话稍纵即逝。所以,说话的人要积极思考,认真进行信息编码,仔细组织语言,以便于对方理解听话的人要集中注意,积极思考,认真进行信息译码,以求正确理解。

所谓书面沟通,就是借助有形的语言符号进行的沟通。比如,教师给学生作业的批语,以及师生互通书信、短信、微信等。书面沟通,信息发出者便于字斟句酌,因而准确性高;信息接受者便于储存信息,慢慢阅读,细细领会,因而有持久性。但是,书面沟通缺少背景信息,难以进行细微的表情达意,对文字表达能力要求较高。

第四,按信息流向分为垂直沟通和平行沟通。

所谓垂直沟通,就是班级群体内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叫下行沟通;学生向教师传递信息叫上行沟通。在班级群体中,下行沟通和上行沟通畅通无阻,教师才能及时掌握各种情况,实施班级管理。

所谓平行沟通,就是班级群体中同级之间的信息沟通。比如,同学之间的交流,各小组之间的沟通等。平行沟通有助于班级群体成员增进了解,加强团结,减少矛盾,融洽关系,强化班级群体凝聚力。

第五,按有无反馈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所谓单向沟通,是信息没有反馈的单程的沟通。这种沟通,一方只發送,另一方只接收,基本不用反馈信息。比如,教师讲话、学生演讲等。单向沟通可以预设,安静顺畅,传递速度快。如果需要迅速传达信息,可采取单向沟通。

所谓双向沟通,是信息有反馈的双程的沟通。这种沟通,双方既发送信息,也接受信息,信息在双方间不断反馈。比如,班级讨论,师生谈心等。双向沟通信息传递准确性高,容易建立感情,但难以预设,易受干扰,心理压力大。如果重在沟通感情,就要采取双向沟通。

第六,按有无中间人分为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所谓直接沟通,是双方不经中间人直接传递信息的沟通。比如,学生甲直接把要说的话告诉学生乙。直接沟通又分为当面和非当面。当面的直接沟通,不仅有充分的语言信息,还有丰富的非语言信息,有利于相互理解。非当面的直接沟通,可以是电话、视频、微信语音,还可以是文字。由于直接沟通没有中间人传递,信息不容易失真。所以,只要可能最好直接沟通,最好有话直接说给当事人听。

所谓间接沟通,是双方经中间人间接传递信息的沟通。比如,学生甲的话经过一个或几个人才传给学生乙。在间接沟通中,信息要经过中间环节,很容易失真。信息失真主要表现为添加、减少、改变三种情况。中间传话的人越多,信息失真就越厉害。所以,一般不要间接沟通。

第七,按沟通功能分为工具性沟通与情感性沟通。

所谓工具性沟通,是通过传递信息满足成员需要的沟通。这种沟通主要是为了了解情况,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满足个人的现实生活需要。比如,同学之间交流一个消息,以及学生听教师讲课等。

所谓情感性沟通,是通过传达感情满足成员情感需要的沟通。这种沟通主要是为了交流感情,获得理解,融洽关系,满足个人的精神生活需要。比如,同学之间相互劝慰,师生之间的促膝交谈。当然,情感性沟通与工具性沟通常常相互渗透。

人际沟通的要素

无论哪种类型的人际沟通,都会经历基本相同的沟通过程。

人际沟通过程可以这样描述:先是信息发出者对信息进行编码,将其转化成符号形式,然后将信息通过信道传递给信息接受者。信息接受者在接到信息后,必须经过译码才能理解信息的内容。理解信息内容后,再基于双方的共同经验,将译码进行新的编码,反馈给信息发出者,从而构成沟通的往返回路。在这样的沟通过程中,双方实际上是互为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的。

上述信息沟通过程有哪些要素呢?

一是信息发出者。也叫信息源或信源,是掌握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人。比如,对学生讲话的教师。信息发出者是信息沟通的主体,不仅要有目的地选择传播的信息,还要对信息进行编码,也就是把信息转化成信息接受者便于接受的形式,如恰当的文字、语言或表情等。信息编码的过程,也就是沟通的准备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经历这个准备过程,才能对自己的心态有更准确的把握,才能把要传递的内容转化为适合对方接受的更准确的信息。如果准备过程做得不好,就会词不达意。

二是信息。是指传递的具体内容,也就是信息发出者要传递的观念或感情等。比如,教师讲话的内容。这些要传递的内容,不能直接被信息接受者接受,必须转化为能被对方察觉的信号。在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语言信号。语言沟通是以共同的语言经验为基础的,就是说,是以对语言的共同理解为基础的。实际上,人们对语言的理解难免有差异。有时候,即便相交很深的人,也会因为对某个词语的理解差异而出现误解。所以,我们说话要特别注意遣词造句。

三是信道。是指信息传递的通道,也就是沟通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媒介。比如,教师讲话的声音和形象,电话、电脑、手机和书报等,都可以是信息传递的媒介。但是,班级人际沟通主要是视听沟通,最好的是面对面沟通。

四是信息接受者。也就是接受信息的人。比如,听教师讲话的学生。信息接受者在接受信息后,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对信息进行译码,把信息转译成信息发出者试图传递的观念或感情,也就是试图更好地理解对方所要传递的信息。

五是反馈。就是信息接受者把自己对信息的反应回复给信息发出者。比如,学生对教师讲话所做的语言的或非语言的反应。通过反馈让信息发出者了解到,信息接受者接受和理解信息的状态:接受并理解了叫正反馈,没有接受和理解叫负反馈,不确定的叫模糊反馈。有了反馈,才让沟通成为双向互动的过程。

六是背景。是指信息沟通发生的具体情景,既有时间因素,也有空间因素。时空背景是影响沟通效果的一个关键要素。在沟通过程中,许多意义是由背景提供的,会随着背景不同而有所不同。就是说,不同情景,会导致对信息的不同译码加工。比如,同学之间的“你真坏”有时候是反感,有时候却是喜欢。

上述人际沟通的过程和要素,可用如下模式图表示:

人际沟通的障碍

第一,来自信息发出者的沟通障碍。

由信息发出者导致沟通障碍的因素可能有:一是沟通动机不正确,对沟通恐惧或逃避;二是沟通目的不明确,不清楚为什么沟通,盲目地夸夸其谈;三是发出的信息不确切,也就是编码出现问题,没能确切表达自己的意思;四是沟通可信度不够,由于身份地位、专业能力、外表形象,或是由于价值观的不同,让信息接受者排斥;五是不善于灵活机动地调整沟通方式和进程。

教育实践中,新教师当班主任,最初面对全体学生讲话,就难免因为上述因素导致沟通障碍,甚至会出现更糟糕的局面:教师说得昏昏然,学生听得茫茫然。

第二,来自信息接受者的沟通障碍。

在沟通过程中,信息接受者不是也不可能对信息全盘照收,总会由于个人动机、需要或经验等心理因素,而对信息有选择地接受,甚至歪曲地接受。其中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是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包括两步心理过程:第一步是选择性地接收信息。每个人所留意到的,只是他想留意的部分。他不想留意的部分,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至于选择什么,是由人的主观倾向决定的。第二步是主观性地处理信息。对被选择的信息,大脑加工处理时,必然有主观因素的投入,从而对信息做出解释。这种解释自然倾向于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主观态度相吻合。于是,译码出现错误,造成对信息的误解,导致沟通障碍。比如,学生听了教师的话,转述给家长的时候,往往会千差万别。

第三,来自双方的沟通障碍。

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总难免在社会文化、年龄阅历、知识经验以及心理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对信息就会进行不同编码和译码,也就是对信息做出不同的理解,从而影响沟通效果,造成沟通障碍。其中,情绪状态是影响信息编码和译码的重要因素。

教育实践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跟教师说话时正处于欢快的情绪下,而此刻教师内心却处在极度悲伤的情绪下,双方必然会因情绪状态的不同而对信息有不同的编码和译码,于是形成各不相同的理解,从而导致沟通障碍。

第四,来自信道的沟通障碍。

来自信道的沟通障碍,也就是来自沟通媒介所造成的沟通障碍。

一是选择媒介不当造成的沟通障碍。比如,班主任要跟学生沟通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就需要面对面的语言沟通,如果采用书面文字沟通,就容易造成沟通障碍。要强调的是,随着电子沟通技术的应用,传真、电邮、微信等现代沟通工具,给人际沟通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会造成信息意义失真,影响沟通的效果。

二是中间媒介过多造成的沟通障碍。在间接沟通中,中间媒介环节会造成信息失真,中间环节越多,信息失真度就越大。比如,班主任的话,如果经过班长、组长、学生甲、学生乙传到最后一个学生,也许就面目全非了。

猜你喜欢

接受者人际沟通障碍
Unable to read as a teen, now a PhD student儿时读写难,现今已博士
人际沟通在急危重症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跟踪导练(四)2
技工院校幼师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调查研究
心灵休憩
如何认识一件艺术作品
论“不能同意更多”的形成与发展前景
选择障碍症
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方式的新视角
浅谈护生人际沟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