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制和使用教学案要规避的若干问题

2020-09-28徐晖

华人时刊·校长 2020年9期
关键词:河流土地

徐晖

教学案是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有机结合的一种文本。其核心是教师在充分研究课标、考纲、学情,广泛搜集资源的前提下,整合教材,编写指导学生解读教材的相关学习活动,以帮助其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教学案通常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学习过程几部分内容,其中学习过程是教学案的主体部分,一般包括课前自主学习、课中研讨交流、课后巩固拓展三部分。“课前自主学习”是教师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一些问题引领学生自读教材,夯实基础并提出疑问;“课中研讨交流”是教师紧扣本课目标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或问题,课堂上通过活动的开展或师生对话来帮学生习得方法,达成目标;“课后巩固拓展”是教师选择与本课内容相关、难度相近的学习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方法解决类似问题。

教学案的编制和使用一般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个人主备出草案——集体备课定共案——课前备课定个案——课后反思改前案。其中,集体备课讲究集思廣益,凝聚全组教师共同的智慧,确保教学内容准确无误。课前备课是教师在批改教学案之后针对具体学情调整共案的过程,可以避免千人一面的模式化教学。

教学案借鉴了南京溧水东庐中学讲学稿的相关做法,并结合自身校情做了改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怎么学的问题,也提升了集体备课效益。但是,根据笔者多年研用教学案的经历,以及外出观摩诸多“讲学稿(导学案、学习单)”类课堂教学情况,发现在编制和使用教学案的过程中存在误区,亟待规避。

误区一:虚假的集体备课

行为描述:本次集体备课内容为修订《秋天的怀念》《散文诗二首》教学案。活动由组长张老师主持,过程是这样的:首先,主备人赵老师分发他编写的这两课教学案草案。然后,赵老师根据草案进行说课,主要说明教学目标、重难点界定的依据以及所选用的教学资源的出处和设计意图,重点谈课堂教学流程,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等方面涉及很少。同组其他老师有的边听边看草案,有的边听边批改作业……赵老师发言结束后,组长张老师问大家有什么修改意见,大家都说“蛮好,不需要修改”“设计很好,我就照搬到课堂中使用”诸如此类的话。最后,张老师布置下一次集体备课的主备人(中心发言人),何时拿出教学案草案,宣布本次集体备课活动结束。

问题分析:集体备课是同组教师围绕某一教学专题开展研讨交流提升的有效形式。全体组员在各自独立思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集体讨论、相互启发,可以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提高效率。可以帮助教学能力较弱的教师解读、整合教材,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进而提高整个备课组的教学质量。像上述只有主备教师唱“独角戏”“一言堂”,其余教师充当观众的流于形式的集体备课现象,在不少学校都存在。

其主要问题:一是对上节课或上周教学工作的得失缺少反思总结;二是参与集体备课的人员分工不清,任务不明确,除了主备老师主讲外,其他老师因没有提前进行个人独立备课研究,很难对主备教师的教学案草案提出有价值的修改建议;三是集体备课的内容往往知识点过多,教材的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进、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较少。

改进策略:提前一个月或在寒暑假对全组教师的备课任务进行分工,明确各自的主备单元。主备人超前一周研读教材,了解学情,搜集各种资源,根据课标要求和单元提示以及文后习题等确定教学设计,编写教学案草案。其余教师也要研究教材、学生等,思考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不过无需编写教学案。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全组教师都要参加集体备课研讨。集体备课时,主备人首先阐述教学案各条目的设计意图,其他成员在认真听取主备人的教学设想之后,结合自己事先的研究思考,发表意见,进一步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充分研讨教与学的最优化方法,求同存异,努力达成共识。这样一来,教学案就凝聚了全组教师的集体智慧,也能确保在全年级共同使用。建立在教师个人备课基础上的集体备课才是有实效的。

误区二:虚假的学习目标

行为描述:部编版九上《我爱这土地》的学习目标:⑴通过诵读训练,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⑵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⑶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欣赏的能力。⑷体会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问题分析:有效课堂的效率首先体现在教师要依据学情、课标、教材设计简明扼要的学习目标。上述例子中的目标之虚假表现为不针对学情,照抄照搬教参设计,套话、空话较多,数量太多,而且将学习目标混同于教学目标。

改进策略:教学目标是针对教师而言,是让其明白要教什么、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学习目标是针对学生而言,是让其清楚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有效的学习目标如何制定和达成?正确解读课程标准是基础,准确把握教材(某篇在单元中的地位以及编者的意图)及学生(基础、兴趣、接受能力等)是关键,恰当表达、合理呈现是前提。一般说来,每节课的目标数量不宜多,最好是“一课一得”,要保证能通过课堂中开展的学习活动达成预设的目标。由于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所以目标的表述语言要确保学生能读懂并易于教师评价。诸如“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会做什么”这样的表述实际上是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借鉴教参上的教学目标,但不能完全照搬给学生。基于此,这课的学习目标可以改为:(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准节奏和重音等,感受诗歌的音乐美。(2)能联系背景,品读关键词句来理解“土地”“河流”等形象的含义,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除了在教学案上明确学习目标,并在课堂伊始出示以外,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多种方式进行强调,引领学生关照达成度如何。

误区三:虚假的交流展示

行为描述:教学案课堂教学总能见到这样的情形——情境导入之后,进入预习情况展示交流环节,通常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只有少量优等生能获得表现的机会,优生回答的质量较高,用时较少,课堂教学较为流畅,没有生生交流和师生质疑的过程。

问题分析:衡量好课的标准之一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参与度越高,课堂的效率越高,只有少数学生参与的课堂是低效高耗的。有些公开课,教师为了营造好的展示氛围,所提的问题没有思维含量,设计的学生活动过于简单,试图给观课者形成目标达成度高、教学效果好的课堂印象,这其实是“作秀”。展示环节的目的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后成果的汇报,以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或者暴露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的错误理解,使之成为教学资源。展示的过程绝不是教師提问学生回答这样的核对答案,更不能成为少数优等生的个人表演。

改进策略:学习成果展示首先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是全班展示。在组内交流时,每一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相互补充、质疑,不断完善学习成果。全班展示时一般主张由学习较弱的学生多展示,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补充或纠正。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不可能照顾好所有的学生。可以采用“兵教兵”方式,充分利用优生资源,实现学生的互帮互助。上述“行为描述”中,老师让已会的学生与不会的学生结成“对子”,进行对话、讨论、互助。这样,就好像有很多小老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每个人都有发展。

误区四:虚假的当堂训练

行为描述:临近下课 3~5分钟,教师布置当堂训练内容以检测课堂教学效果,学生边做题边翻教材边讨论,教师巡视。下课铃声响起,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完成训练内容,教师说: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课后继续完成,下节课再交流答案。然后离开教室。

问题分析:“当堂训练”是指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知识或方法独立自主地完成与本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作业。其目的有二:一是检测学生是否都达成了预设的学习目标,掌握了本课所学的相关知识。二是考查学生能否运用本课所学到的方法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

上述“行为描述”中教师的问题在于:学生边翻教材边讨论,作业信度不能保证;大多数学生到下课时还未完成作业,说明题量设置或难度等有问题;教师未能当堂批改或评讲,就无法知道哪些学生达成了目标,哪些需要课后辅导。

改进策略:“当堂训练”要做到:①保证训练时间 10~15分钟,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集中在临近下课时。②作业要精选。训练的内容重在运用刚学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知识的积累记忆。③作业要分层,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必做题的评讲以学生为主,可以通过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板演,中等生纠错,优生提出更好解法这样的方式进行;选做题以教师个别辅导的方式进行。④当堂独立完成。保证训练的即时性,也能避免学生因课下做作业自觉性差、随意性大而导致的抄袭作业或不做作业等问题。

总之,要提高教学案课堂的有效性,必须要规范集体备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思广益,凝聚集体智慧,备好高质量教学案;必须基于学情,拟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必须以学定教,注重小组合作,实现真实的交流展示;必须精选、精练、精批、精讲,确保当堂训练的有效性。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东屏中学)

猜你喜欢

河流土地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河流
河流的走向
第十二章热气腾腾的土地
妈妈的名字
河流
当河流遇见海
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分析
分土地